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红楼]娇女迎春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无法忘记的遗憾
听说薛宝琴来了,贾琰笑道:“啊呀,竟然是她!我还以为是她姐姐呢。”
第137章
虽然薛宝琴是客,可是她依旧是民女,在贾琰和林黛玉面前,要先行国礼,再行家礼。而且她行家礼的时候,贾琰和林黛玉不必亲自答礼,由身边的侍女代为答礼便可。
三人再次落座,薛宝琴这才有空观察林黛玉。
说起来,林黛玉只比探春略大一点,可是她无论是气度还是容貌上都要胜过薛宝钗不止一筹。哪怕薛宝琴自认不俗,可是见了林黛玉之后,也不在心中暗藏了几分自惭形秽。
有了贾琰的庇护,身边又有她们林家的世仆服侍,这样的林黛玉哪里是原著里忧心忡忡朝不保夕时不时地要担心自己的性命安危的郁郁寡欢、忍受着贾家上上下下明里暗里有意无意作贱的她能够比得上的?
比起原著里的那个孤苦伶仃的孤女,现在的林黛玉才真正当得起世外仙株四个字。
哪怕是一身斩衰,依旧难掩她的绝世姿容和娴雅雍容的气度。
就是薛宝琴自己也承认,她确确实实地被林黛玉吸引。
三人重新落座,简单地寒暄一番,贾琰才道:“究竟是什么事情,让琴妹妹特特地进园子来见我,还找到这凹晶馆里来?”
薛宝琴便道:“劳娘娘垂问。我听说了娘娘有心治理黄河,便想着为娘娘略尽心意。哪怕我们家势单力薄,也希望能够帮得上娘娘的忙。”
贾琰微笑着看着她,道:“琴妹妹口中的你们家,指的是谁?”
薛宝琴立刻知道,贾琰只怕早就知道薛宝钗会退缩。
薛宝琴里面道:“回娘娘的话,民女说的我们家是指我跟我哥哥的这一房。”
虽然薛宝琴的父亲数年前才刚刚去世,但是她们这一房终究是有儿子的。哪怕薛蝌年纪尚小还没有满十五岁,但是,他一到十五岁拿到户帖的那一刻,他就对他们这一房拥有绝对的权力。而薛宝琴有这个自信,她对她的哥哥有足够的影响力。
实在不行,她就拿她的嫁妆赌一赌。
薛宝琴很清楚,贾母的名声并不是很好,而打她进京到现在梅家也不曾派人来问问她在贾家好不好。由此可见,她就是陪嫁上金山银山,梅家也不会多看重她。既然这样,她就用自己的嫁妆给自己铺路,只要搭上了贾琰的路子,哪怕她的陪嫁最后只剩下三五千银子,只要这层关系在,只要贾琰身边有她的位子,那么一切都是





[红楼]娇女迎春 分卷阅读187
值得的。
幼年就跟着父亲走过许多地方的薛宝琴,在某些事情上是很有魄力的。
贾琰定定地看了她好一会儿,这才道:
“你可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知道。”
贾琰又问:“你可知道我要做什么吗?”
“治理黄河。”
贾琰道:“那我就跟你说实话,朝廷每年拨款二百万两银子,能够做的,也不过是修修河堤之类的事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实都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法子。而我这个计划,治的是本。这一旦开工,一年需要调度的钱粮就高达一万万两银子。你可明白?”
薛宝琴都傻眼了。
她原以为贾琰要做的,不过又是一个河工。而朝廷每年在河工上的拨款差不多就是二百万两银子。她原以为,拼将十万两白银,能够在贾琰面前卖个好儿,搭上贾琰的路子,给哥哥搏一个前程,都有在里面了。
她哪里想过,那是一万万两银子!
即便是她,出生于珍珠如泥金如铁的薛家的她,也不敢说,她见过谁家有这么多的时候钱粮。
不,更准确地说,谁家有这么多的钱粮,只怕早就被上面盯上,准备抄家了吧?
薛宝琴不是那等对世事一无所知的女子,相反,薛家作为商人圈子的一份子,薛宝琴可是非常清楚的,那些盐商们之所以拿金叶子往河里面丢,除了炫富、讨小妾欢心之外,还因为他们已经成了待宰的肥羊,因此才会疯狂的糟蹋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
因为他们看不到明天在哪里。
太过震惊之下,薛宝琴的脑子一片空白,连思考的能力都被剥夺了。
比之薛宝琴,林黛玉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调度两个字。调度一万万两白银的钱粮和拨款一万万两白银的钱粮,这是两个概念。
只见林黛玉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方道:“二姐姐,您要做的事儿可不是一家一人能做的。”
贾琰笑道:“不错,我曾经怨恨过自己身为女子,一辈子也不过是从一个四角的院子到另一个四角的院子。不过,现在我很庆幸我是个女子,因此,换了别人来做肯定是困难重重。而我是皇妃,因此只要能够说服万岁,即便需要绕点路,难度依旧要降低很多。”
林黛玉道:“二姐姐这是已经有了通盘的考量?”
贾琰道:“按照我的法子治理河道,内容也不过一个,就是沿着那些旧河道古河道往下挖。”
薛宝琴这才回过神,却又忍不住问道:
“沿着旧河道和古河道往下挖?”
“对”贾琰道,“其实清理河道最担心的,还是渗水。如果在别的地方挖河道,那河水就会渗下去,本来应该在地面上流淌的河流就会顺着地下暗河往地下去了。这也是传说里隋炀帝修大运河的时候用青石板铺河道,还用了三合土的缘故。就是因为渗水的问题。而在古河道旧河道上修河道,下面就是数百年前上千年前的古河道,淤积了无数年的淤泥。自然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使的话,也会俭省许多。”
昔年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时候就考虑过渗水的问题,因此才会用青石板和三合土。
贾琰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把那些已经成为陆地的古河道挖开,这是一个法子,还有一个法子,那就是学隋炀帝。当然,青石板的用比较高,她可以用水泥板代替。水泥方子已经给了皇帝了,沙子可以从黄河里就地取材,差的也不过是铁矿渣和粘土而已。
第138章
贾琰正极不负责任地打算拿水泥作为游说皇帝的借口推动黄河清淤、治理计划,不想林黛玉跟她想到一块儿去了。
不止贾琰知道大运河的事儿,林黛玉也清楚。她手里有本杂记,上头还有先人的注解。
林黛玉微微凝眸便已想到了:“二姐姐可记得,昔年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时候就用过青石板铺设河道。二姐姐也打算用青石板吗?还是说,二姐姐打算用仿制的石板?”
原著里的大观园是拆了贾赦的东大院并且把东大院的假山湖石移过来,这才减了一大笔开支。而如今的大观园,既然贾琰有了话,不许动东大院,自然,东大院的假山太湖石自然也不可能动。因此,现在的大观园里面的太湖石都是从宣徽府的铺子作坊里面出的仿制品,主要的原材料自然就是水泥。
而林黛玉说的仿制的石板,自然指的就是贾琰设想中的水泥板。
虽然一直在守孝,但是林黛玉也不是那等一无所知或者是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女孩。
贾琰先是一愣,最后还是决定跟林黛玉说实话:“林妹妹,我承认,这园子里用的太湖石都是仿制的,用的是我献给万岁的方子。但是,这个方子的仿制出来的石板并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因此,说不定日后还是会用到青石板,还有三合土。”
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才是好东西。没有经过检验的,始终要打个问号。
林黛玉立刻摇头了:“可是二姐姐,你可想过,若是用青石板和三合土,那花就高了。万岁不会准的。”
这也是隋炀帝用一个王朝换来的血淋淋的教训。
无数的古人都用诗词文章标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可是,三合土最重要的原料却是糯米。如今中原连年灾荒,百姓们都吃不饱了,哪里来的那么多糯米用在黄河上?
贾琰道:“若是按照隋炀帝的法子,也无非是采石还有三合土两样罢了。采石,一般用的是囚犯。数量不够,才会征用民夫。不过我打算用俘虏。至于三合土,中原也许没有这么多,但是不等于海外就没有了。”
没错,治理黄河不过是贾琰给自己规划的未来三大事项中的一样而已。
陆地上的平定四方,海上疆域的拓展,还有治理黄河,三大块,相辅相成。
采石的人手不够怎么办?去番邦抢!
国内的糯米不够怎么办?去海外找!
贾琰可是细细地盘算过,光这个准备工作就要准备上十年。
至于皇帝会不会点头别蠢了,皇帝都已经把红薯纳入赋税系统了。
因为连年灾荒,导致国家粮食储备低于警戒线,这才使得户部尚书顾之章上书皇帝,要求把红薯纳入赋税体系。以前百姓们不种红薯是因为红薯不能纳税,而赋税则是百姓家庭开支中最沉重的部分。现在,红薯可以用来纳税了,那只会让百姓大量种植红薯。而伴随着红薯的大量种植,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人口开始暴涨。
在封建社会,影响人口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赋税,主要就是人头税,而另一个就是口粮。红薯的推广势必会带来口粮的富余,而口粮的富余,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人口




[红楼]娇女迎春 分卷阅读188
增长。
在这片土地上,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只要养得起,百姓就会尽量生。
而人口的压力,自然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自然就是向外扩张。
这也是贾琰的目的。
其实她可以慢慢来,只不过,那一天,她没忍住,先跟皇帝说了而已。
说了后悔不是她的作风,所以,她眼下也只能尽力做到最好。
薛宝琴这才反应过来。她喃喃地道:“旧年我父亲给我讲家里的事情的时候就说过。当年,我家大姐姐的外祖父在南面管着海塘和外藩进贡的事儿的时候,王家可着实得了些好东西。只是这糯米的事儿,却是不曾听说过。”
贾琰道:“你父亲肯定没有跟你说过,北宋的时候天下都在用大宋的铜钱,就是前朝的时候,高丽、东瀛、琉球诸国也在用我们中原的铜钱,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铸造工艺不过关。我们中原的铸造工艺自然是天下首屈一指的。可惜,国内铜矿极少,因此大量铜钱外流,给百姓民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可是呢,就在吕宋,那里的孔雀石遍地都是。如果能够把吕宋的孔雀石运回来,铜钱不够用一事就可以得到解决。”
季童忍不住问道:“娘娘此话当真?”
季童虽然是内侍,但是他也是凑不够十万人里面爬上来的佼佼者,自然不是那等没见识的小人。
相反,季童很清楚孔雀石矿意味着什么。
贾琰道:“严家本来就是海商出生,问问他们不就知道了?”
铜。
看似普通又不起眼的东西,也不像金银那么直白,可是铜在货币系统里面的地位却是杠杠的。普通百姓用着那一枚枚铜钱的时候绝对看不到铜钱背后的故事,但是,贾琰看得到。
当然,林黛玉也看得到。
就是季童,他在宫里的时候也听说过。他当然上心。
季童见贾琰并不反感他插嘴,就忍不住又问了一个问题:
“娘娘,这黄河治理上,您又打算使用多少人手呢?”
贾琰道:“一千万每年。”
“什么?”
林黛玉可真的被吓住了。
“二姐姐,你是说……”
“我打算每年出动一千万人。”
“二姐姐!”
林黛玉是真的被吓住了。
她非常清楚,如果贾琰能够调动这么多人的话,皇帝第一个就要防备她了。
黄河中下游,那可是豫州、齐鲁各地!距离京师近不说,有了这么多的人,都足够冲击京师了。
林黛玉敢说,贾琰这个计划里面,会引起皇帝的反感的,绝对是人数。
不止是林黛玉,就是季童也是这么看的。
他开始担心贾琰能不能活到十五岁生日的那天了。
贾琰不得不解释道:“这是根据中原的人口算出来的。林妹妹,殷墟就在豫州。也就是说,从殷商时期,豫州就是我华夏的心脏。华夏能够舍弃豫州,舍弃自己的心脏吗?不可能。华夏不可能舍弃豫州,也不可能舍弃自先秦时期就以富庶闻名天下的齐鲁之地。不能舍弃,就只能极力治理。我计算过,加上隐户隐田,我华夏历朝历代的人口高峰都在一万两千万左右。当然,这个数字是把男女老幼都算上去的。而受黄河水患旱灾蝗灾的影响,每年逃荒的人口也不会少于三百万。这还是明面上的数字。私底下,是三倍还是十倍,恐怕无人知晓。毕竟没人统计过。但是,影响人口的重要因素,除了赋税,也就是丁税,另一个原因就是口粮。伴随着红薯的推广,华夏的人口肯定会迎来一个迅速攀升的高峰期。换而言之,十年之后中原的人口会比现在至少多出一半。你说,除了以工代赈,想办法安置这些人口之外,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些人安生下来,不致于为了一口吃的而铤而走险?”
这番话,贾琰是说给林黛玉听的,也是说给不在这里的皇帝听的。
贾琰知道,她身边的人肯定会把这些话送到皇帝的耳朵里面。
而季童也肯定,他们有活干了。
第139章
季童和何尚侍伴随着贾琰回到感恩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温尚侍和安文,他们四个人经过一番讨论之后,终于由何尚侍温尚侍两个决定,先去问过贾琰,然后再做下一步决定。
贾琰对于他们的到来一点不意外。
坐在感恩堂的暖阁里面,贾琰坐在窗下伏案疾书,等何尚侍四人回来之后、张口问她,贾琰这才放下了笔,道:“不瞒诸位,也许在别人眼里,能够在北疆刷功劳,或者在海外开疆拓土就是了不得的功劳了。可是对于我来说,这两者,不过是过程。是我治理黄河的过程。”
季童和安文都傻眼了。
何尚侍结结巴巴地道:“这些只是,过程?”
“是的。”贾琰道,“我真正想做的,也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治理黄河,从根子上治理黄河。至于开疆拓土,不过是手段,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减少国家赋税压力的手段。”
何尚侍道:“那么,娘娘想用多少年时间来完成这件事情?”
贾琰道:“一百年。治理黄河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我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在六十年时间里面做出效果。真正想看到结果,也许我的孙子能够看到,但是我,不可能。”
“即便是花上一百年,娘娘也要去做?”
贾琰道:“是的。有人曾经说过,人生的目标应该定得高一点儿。明知道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却把它定为目标,那未无趣。而且北疆和海外不过是刷功勋或者是退路,治理黄河,才是我能够做的、对这个世界的回报。”
“回报?”季童和安文互相对视一眼,忍不住问道。
“是的。我生于斯长于斯,吃着这片土地的出产,用着这片土地的出产。我能够回馈给这个世界的,除了百年之后的一具尸骨,也只有治理黄河了。”
无论是养殖作坊,还是其他,都是在向这片土地索取。只有治理黄河才是回馈这片土地。
贾琰的心情,季童是不明白的,不过这不妨碍他向贾琰问问题。
“那娘娘对北疆可是有看法?”
贾琰道:“三件事情之中,北疆之事最为简单。只要三样东西。”
季童道:“哪三样。”
贾琰道:“羊毛、刀子,还有佛珠。”
见季童等人不明白,贾琰少不得解释道:“羊毛,就是财货。先贤就曾经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北疆那些草原部族,以利诱之,草场是他们的不假,但是,他们的草场也是我们的牧场,就是他们的牧民也是我们的羊毛养殖工。待到他们的牧民放下了太刀,拿起来了剪羊毛的剪子,那北疆的安定就指日




[红楼]娇女迎春 分卷阅读189
可待了。”
“可是那些蛮子狼子野心……”
“所以才需要刀子。必须把他们打老实了,他们才会听话。其实北疆难以征服,一来是北疆茫茫草原,那些部族行踪不定,所以就是我们追击万里也难以捉到他们的尾巴。这也是我将水泥方子献给万岁的原因之一。草原部族逐水草而居不假、行踪不定不假,可是草原上的河流却不会跑。沿着这些河流,建立一座座军营城塞,坚壁清野,一点一点地挤压那些部族的生存空间。我就不信了,难道这些家伙还能飞上天去不成?”
只要有羊毛的利润在里头摆着,草原上总会出现那些倾向于中原的部族。以夷制夷,本来就是先人留下的智慧。
“那佛珠呢?”
贾琰道:“几千年下来,中国与草原部族的仇恨又哪里那么容易化解?草原人可是把我们中原人当成两脚羊的。他们不会去想那些美的瓷器是怎么来的,他们也不会去想,那些华美的丝绸是怎么来的,他们只会觉得,是我们华夏占据了这个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地,夺走了他们的草场。他们只会想着用他们手里的刀子杀死我们的人民、抢走我们的土地,夺走我们的财富。对于这样的部族,我们可以直接杀死,但是留在人的脑子里面的思想呢?所以才需要佛教,把这些家伙洗脑,让他们皈依佛门。”
安文继续问道:“那海外呢?”
贾琰道:“海上跟北疆又有不同。北疆草原部族数次杀入中原,甚至采取了种族灭绝政策,几乎让我中原亡国灭族。因此,必须把草原部族彻底征服,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其他,都必须以彻底征服为先。而海外,则是以攫取财富和资源为要。”
安文道:“就跟娘娘说过的那样,铜?”
“不止是铜,还有粮食。”贾琰道,“伴随着红薯的推广,人口肯定会迅速增加。没有足够的土地,没有足够的粮食,朝廷那什么养这些人?国家需要粮食,也需要土地。而这些,海洋会给我们。”
季童和安文经过几天的讨论之后,决定还是把贾琰的原话记录下来,六百里加急,送到皇帝手里。
老实说,皇帝刚开始带上钦天监所有的水文博士,目的的确是为治水。但是隋炀帝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因此,就是再不识趣的官儿都不会轻提用修建大运河的办法来治理黄河。钦天监的官员不敢提,甚至连想都不敢想。
至于历朝历代的君王们,有见识的也知道,这是唯一有可能的根治黄河的法子,但是,也没有任何一个君王敢用这个法子。因为用了这个法子,他们很有可能步隋炀帝的后尘。
不巧的是,当今皇帝是个有见识的皇帝。他看过这份暗折之后,当时就对沂王道:“朕原以为,淑妃提出注意兵权是在针对贵人。如今看来,她的心根本就没在这上头!”
沂王笑道:“万岁有淑妃娘娘,臣弟都不知道是应不应该恭贺万岁了。”
皇帝笑笑,没说话。
他不得不承认,这个贾淑妃的情况十分特殊,就是男子都未必有她这等眼界。如果是今天之前,皇帝也许会怀疑贾琰针对竺贵人是有心争宠,那么现在,皇帝只会觉得,这丫头根本就是嫌弃竺家手里的兵马太多,会影响她对北疆的布局。
第140章
沂王是素来知道皇帝的,因此没说话。哪怕贾琰还没有正式进宫,她也是皇帝的妃子,是沂王的小嫂子。皇帝把这折子让他过目,他尚且不能多说什么,更不要说现在皇帝不过是简简单单地提了几句根本就没有把那折子给他看。
沂王只低着头忙着手头的事情。果然,没多久就听见皇帝冷哼一声,道:“尽说大话!”
显然,皇帝说的是贾琰,单单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嫌弃贾琰吹牛。
可事实呢?
沂王看了看被皇帝牢牢地抓在手里的暗折,再看了看嘴上说着这样的话可两只眼睛依旧钉在那本暗折上的皇帝,嘴角忍不住往上勾,却又在瞬间反应过来,连忙低下头去忙自己的事情。
贾家的奴才们素来喜欢八卦说新闻,原著里大观园里面的女孩子们就深受其害,如今经过贾赦的几年治理虽然好了许多,但是也只是比原来略略好一点儿罢了。贾赦在的时候还好,贾赦如果不在就跟现在这样,因为今年的桃花汛来势汹汹,贾敬和贾赦都带着各自的手下、管事去外地巡视庄子了,就连贾珍也被贾敬以他年纪大了需要儿子随身服侍为由带走了,再算上在外地赴任的贾琏贾蓉贾蔷等人,使得这年从三月初开始贾家东西二府的男主子们就剩下了贾琮这样的小娃娃,要不然,就是贾政这个不是庆荣侯府的正经主子本身又很有问题的假正经。
换而言之,如今贾家东西二府里就剩下一群女眷和孩童,其中邢夫人虽然名头响可是本身没有什么本事还不管家,约束不了那些丫头仆妇小厮长随,更别说那些管事和管事媳妇们了。尤氏和秦可卿两个倒是现管的而且两个都极有本事,怎奈她们两个都不是庆荣侯府这边的不说,上头还有个日薄西山偏偏还不服老的贾母,背地里还有那些往贾琰身边塞人的当今皇帝的后宫们推波助澜,因此,远在豫州的皇帝到暗折没多久,京里就开始疯传说贾琰生性奢侈还以隋炀帝杨广为榜样。
流言迅速传遍了整个京师,就连贾政都知道了。
贾政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当时就面北跪了下来,痛哭流涕地一拜再拜,然后去找了他的旧门人老清客单聘仁。
1...5758596061...12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