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小李相国
监军在前却被燕王的气势吓住,畏畏缩缩不敢上前,燕王广冷笑道:“诸君乃是我燕国栋梁,何故如此行事耶?”
“自燕以来,诸君在蓟何曾未得礼遇,今日兴师动众,可曾言明本王之罪状也。”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好在此时藏荼与李左车已经赶到,立即从外面冲了进来,“大王,别来无恙啊。”
燕王广见到藏荼,心中多少有些愧疚,欲要表示歉意,谁知李左车率先上前道:“今燕王广罪大恶极,特列五罪,由以示众!”
“其一,身为燕王,不思进取,后宫妃子强纳强娶,使得百姓哀怨不断,甚思家中女儿,可谓是为一己之力,不顾天下存亡!”
“其二,为王者,何故疑惑臣下,燕将藏荼日夜护国,不求大王恩惠,只求百姓安稳,殊不知因兵权过重,加以怀疑,由此入狱,可谓昏庸至极!”
“其三,诸国虎视眈眈,大有攻燕之意,然燕王何曾有担忧之意,每日声色犬马,贪图享乐,以至秦落于西南,匈奴强于北部!”
“其四,国中无后,可寻访王公贵族之子嗣,立为王子,何至于执迷不悟,非己子不立也,可谓是迂腐至极,致使得国家乱祸频楚,未有息乱之意!”
“其五,滥用奸臣,多听宦官之言,太尉无能,欲以兵权加深,可谓不识臣之意,枉为臣之王也!”
燕王听罢,心中愤懑不已,欲要上前刺杀李左车,“广武君,汝身为赵国旧臣,吾本以为贤明无二,未曾想竟说出这般子虚乌有之言,当真可恶!”
好在藏荼眼疾手快,直接拔剑挡住,有些微怒地说道:“大王至此,全咎由自取,与他人无关!”
“你你你!吾等也算兄弟君臣,今日反我,到底何意!”燕王广随即把矛头指向藏荼说道。
藏荼似乎有些不屑,随即说道:“大王不怀疑,为臣者何敢如此耶?”
随着藏荼话音落下,殿上瞬间沉寂许多,就是燕王广也不在言语,李左车见状,当即上前道:“罪臣至此,当诛杀也!”
众多士卒随即一拥而上,竟将燕王广剁成肉泥,藏荼随即整理宫殿,封锁库存,请求李左车前往秦国,言明藏荼愿意投降秦国。
次日清晨,燕国百姓似乎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有帛书一封,昭告全国百姓,其言曰:“燕王立国,中道而亡,遗社稷以待明君,然燕之左右,大敌环伺,孰难安久,故而降秦以保周全、、、。”
燕王宫内,藏荼与李左车相对而坐,两人脸色说不出喜怒哀乐,藏荼饮口温茶,率先开口道:“先生此计策早有图谋耶?”
李左车闻言脸色微笑,转而反问道:“将军此行动早有图谋耶?”
话音未落,两人相视而笑,“将军早该如此,那燕王广不过是流落民间之燕人后裔,何德何能承继大统,初陈胜吴广曾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此言何意耶?真是说平民百姓也可为王,当然此为一也,其二便是陈生想称王,不想立诸国后裔为王,故而言明此话,以号召民心,观当今之事,选王朝后裔为王者,有几人安然尚在?”
“韩王深死,乃韩国王室后裔,魏王安乐,那自立为王,后又楚帝,亦是发掘于民间,却被项羽加害,细细想来,唯独赵王歇算得上王室后裔中最为安稳之人,故而将军不必内疚,此举与项羽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何足道哉!”
藏荼在旁,略微颔首,“先生所言,某受益良多,还有一事,请先生指点,今日降秦,可保全吾身乎?”
“将军此番倒是多虑了,赵魏两国王侯尚存,况将军为秦立有不世之功,自然封侯拜相,何愁身家不保耶?英布、韩信起于草莽,秦帝尚能容忍,况将军乎?”李左车循循善诱道,也使得藏荼心中坦然许多。
:。: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74章 秦拜两侯兼一公
燕国举国投降的事情快速传到秦军营内,就是韩信也为之大吃一惊,当即派人前往燕国查探虚实,后又派人前往咸阳禀告诸事进展。
咸阳城中,胡亥一直在关注秦燕之间的局势,忽一日正在庭内与扶苏谈治国之道,陈平急匆匆地从外殿跑来,手中拿着燕国的战况帛书。
胡亥见状,当即起身接过帛书道:“陈爱卿知晓燕国形势乎?”
“启禀陛下,微臣闻言,李左车一人赴燕,以不世之材,竟使得燕国君臣反目,燕将藏荼不战而降,可谓是战者最高意境,诸事全在捷报内,还请陛下仔细查看。”陈平颇为恭敬地说道。
胡亥略微颔首,将帛书展开放于案牍之上,意思就是燕王广被斩杀于王宫之中,燕将藏荼投降秦军,韩信率军入城,另外请求封赏藏荼。
“广武君真乃神人也,竟将燕国千里之地尽归我大秦所有,速速派人前往燕地,封藏荼为燕侯,另外再封韩信为文信侯,广武君拜为广武公,不得怠慢。”胡亥很是激动地说道。
扶苏在旁,脸色微变,有些担忧地说道:“启禀陛下,如今不过是攻下燕国而已,一日之间封两侯一公,恐怕有些赏赐过分了,且兵马全在韩信手中,若是起兵反秦,吾等为之奈何?”
不待扶苏话音落下,胡亥直接摆手道:“尚不至于如此,重言为人朕素有所知,文武双全,忠于大秦,定不会有二心之说。”
“如今齐国尚在,若是强攻,定会北上辽东,因此先与之周旋,趁这段时间,将燕国的兵权全部复入秦军部下,中原之地,大秦三占其二,楚不过占据泗水彭城之地,会稽落入谁手尚不自知,韩信暂且周旋,我欲召回藏荼,让其攻占衡山,两位不知有何看法?”
陈平在旁略作思量,方才缓缓说道:“燕将藏荼常在燕地,今将其调回,是否引起怀疑,还请陛下三思而后行啊。”
“无碍,燕军也让其带来,如此还有何疑惑,况且其子藏衍尚在燕地,不会有事,反倒是将韩信李左车撤回,朕心中倒有几分顾虑。”胡亥认真地说道。
三人议定,立即派使者前往燕地,韩信本来还有些疑惑,李左车两请韩信,才使得其打消顾虑,依旧带兵两万前往蓟都。
藏荼曾经对韩信略有耳闻,加上其新破赵地,对韩信也有几分尊重,三人在殿内把酒言欢,恰好胡亥诏书送来,也免得舍人去寻三人,直接在殿上宣召。
诏曰:“帝语:三军自征战以来,未有停息,伤人损兵,乃朕最不愿见之所事,赵国井陉,陈余败亡,秦略有损伤,朕心中甚愧,命伤者归宅,死者厚葬,以至于今日之成就,吾忧燕国,乃匈奴所争之地,藏荼父子,人中豪杰,致使得燕地两年和平,无死伤战争之事,可谓燕国之大幸。”
“今明晓事理,来我大秦,可谓是锦上添花,解燃眉之急,纵有万斤黄金,千里之地,不足以慰将军之风尘,今即归秦,自当礼遇之。”
“韩信在燕边疆兢兢业业,克勤职守,秦将之典范,广武君虽昔在赵国,却不得重用,今与藏荼相合,成燕之大事,皆有功之臣。”
“朕功德薄寡,赖祖宗之灵,承继万里江山,夙夜兴叹,不敢半点懈怠,常忧诸地难成,汝三人皆圣杰,解大秦之危,使得失地复得,特册封如下。”
“藏荼归秦,秦之荣幸,拜秦前将军,掌两万燕军,兼燕侯,享燕地三县万户食邑!”
“韩信克重,秦之荣幸,拜秦平北将军,掌三万秦军,兼文信侯,享赵地三县万户食邑!”
“广武君谋略过人,秦之荣幸,拜秦广武公,位列三公之上,朝不解剑,下不解履!”
舍人宣读毕,众人皆是大惊,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如此封赏,吾等何德何能啊,万望陛下收回成命,吾等亦可肝脑涂地,赴汤蹈火!”李左车率先开口道。
舍人在前,有些贺喜地说道:“三位请起,如此不世之功,区区封赏何足挂齿,万望诸位日后为秦歇尽全力才是。”
“不敢不从!”三人瞬间齐声道。
“如此甚好,另外还有一件事情,需和燕侯商议,只怕燕侯不从啊。”舍人故作可惜地说道。
藏荼闻言,当即上前,有些迟疑地问道:“中书大人有话直说,微臣定效死力!”
舍人稍微整理言语,随即缓缓地说道:“现如今天下唯有四处未定,楚汉之地,齐衡之地,且衡山大将司马寅前往汉地支援,衡山王共敖年老,共尉年幼,还请将军收服,另外燕军可自带,解将军所忧之事。”
听罢舍人言语,藏荼心中有些恍惚,这时李左车当即出列道:“燕侯,如今归秦,所守之地便不在是千里之地,而是万里江山,若是偏安一隅,陛下心中自会烦闷,况且藏衍少将军尚在燕地,将军有何忧愁,灭了衡山在归燕国也无妨!”
韩信亦是在旁说道:“广武公所言极是,况且将军正值壮年,古者赵奢廉颇年老尚能立功,将军虽有战功,终是燕国之功,日后藏衍少将军在边疆立功则为秦功,父子将侯,岂可只由子建业,父富贵耶?”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藏荼亦是觉得有理,遂躬身行礼道:“愿听陛下吩咐,立汗马功劳,享秦之礼遇。”
“如此甚好,诸公且乐,微臣这就回去复命,现如今司马寅已经离开衡山,万望将军早些发兵。”舍人依旧不忘提醒道。
“微臣三日之内,便发兵衡山!”藏荼当即斩钉截铁地说道。
秦占燕国之事,数日间传遍天下,唯独彭城龙且和钟离眛派兵增员,其余诸地似乎并没有太过重视,原因很简单,燕地处于北方,且匈奴扰乱,燕王疲于周旋,被秦大败,也在情理之中,且今日秦占燕地,匈奴便为秦所守,名声上是占燕,实际上不过是再攻匈奴而已。
英布等人听说燕地攻破,自是不再发兵彭城,反倒是藏荼大军快速前往衡山,欲要一举拿下衡山郡。
此刻项庄尚在丹阳,似乎在打探皋城动向,然漳县却早被汉军占领!
:。: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75章 楚项庄殊死一搏
秦军利用楚汉相争之际,游说占据燕地,并未引起太大反响,而此刻的漳县已经被周勃带兵三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项庄则孤立于九江和障郡之间。
丹阳城中,项庄欲要趁机袭取皋城,只因目前来说皋城乃是汉王国都,纵使夏侯婴等人在外,尚有曹参等人守城,故而不敢轻易冒进,然而此刻的皋城之中,事实就是根本没有什么重兵,而是一直在观察两军局势而已。
漳县攻破的消息不过数日便传到丹阳,项庄听闻此言,心中不免有些怀疑,毕竟楚军来时并没有任何的消息,这才数日而已,障郡乃是会稽的唯一屏障。
楚营内,中军侍郎站在一旁,有些无奈地看着项庄,“启禀将军,事已至此,还需早做打算啊,这般惆怅,皋城和漳县同时出兵,为之奈何?”
项庄脸色飘忽不定,依旧怀疑道:“此事还未确定,令士卒再报!定是中间出了疏忽!漳县前后皆是江水,怎么可能突然攻破!”
侍郎不敢吭声,想要解释,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来回踱步的同时正好有传报兵赶来,再一次向着项庄焦急地答道:“启禀将军,漳县确实不复为楚也!”
这下项庄真的有些慌了,“皋城就在眼前,未曾想后院失火!乃某之过也,不知楚军尚有几何可战?”
“启禀将军,两万人皆可奋战!”中军侍郎很是高声地答道。
“很好,现如今攻城不可,唯有返回殊死一战,否则会稽将为汉所有,江东乃是诸军之旧地,谁敢不死战!”项庄沉思道,遂下令整军出战!
侍郎早就有战意,况且丹阳乃是九江边疆,若是不趁早出兵,皋城和漳县形成掎角之势,局势恐怕一时半会儿难以挽回。
想到这里,侍郎当即高声道:“启禀将军,还需早早出兵,如今兵粮充备,急需一战,渡过漳水,直攻漳县,若是久不攻占,会稽恐非吾等所有。”
“言之有理,速速点兵,今夜反击!”项庄当即下令道!
而此刻的皋城之中,张良萧何等人一直观察着寿春、丹阳等地的情况,在他们看来,项庄虽为武将,定不敢轻易出兵,所以周勃稳固漳县就行了,消磨楚军意志。
当日晚间,项庄带兵两万,先由中军侍郎领军两千在漳水上搭桥,现如今可是秋冬季节,楚军为了得到会稽,皆是举衣过河。
直到丑时左右,所有的楚军方才渡河完毕,项庄当即命令原地驻扎,稍微吃点干粮,半个时辰后发动袭击。
漳县城中,周勃每日巡逻把守,除了当初攻占时损失数千士卒,现在基本已经恢复元气,后又绕城支援寿春数万,致使得城中士卒一万有余,而且漳县地处江南,多是山水,不需要太多的士卒把守。
换过最后一批守城人之后,周勃便回房休息去了,至于项庄则是夜衔草前行,不敢有丝毫的动静,各国皆是以土遮面,闭口不言。
中军侍郎为前锋,率先看到漳县灯火通明,前提队弓箭手缓步低声上前,两侧伏军架梯隐于灌木之中。
随着中军一声令下,弓箭手快速起身,三千弓箭如雨一般射向漳县西门,两轮弓箭,扶梯军见状随即跟上,架梯勾在城墙之上,后方士卒见势一拥而上,前后不过片刻间,中军侍郎已经率军占领西门。
项庄的士卒这会儿也全部赶到,中军立即打开城门,汉军在城中何曾会预料到这种情况,诸多监军立即组织队伍,一千人聚在一起,殊死抵抗楚军,楚军从丹阳经过三日,马不停歇,赶到漳县,顺势打开一座西门,更是喜不自胜,汉军茫然,楚军士气正盛,故而两军情况一目了然。
周勃正在府内酣睡,不一时,却被侍卫从外面吵醒,还没来得及发火,那士卒便焦急地说道:“启禀将军,西门已经被楚军攻破,三位监军全部战死,尚有五千士卒后撤,似乎根本不是楚军的对手!”
朦胧间的周勃此刻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些疑惑地问道:“汝此言何意,此处乃是漳县,何来楚军攻破之理!”
“启禀将军,兵贵神速,况楚军早在丹阳多日,并无任何消息,今日突然攻城,也是意料之外,还请将军早做主张!”士卒依旧劝慰道。
周勃不在含糊,当即穿上军装,向着府外走去,此刻西门已经全部被楚军占领,周勃带领两个监军,稍微整合五千士卒。
此刻的项庄心中大喜,本以为攻占漳县少不了损兵折将,未曾想今日竟然这般简单,半个时辰竟攻下漳县一座城池。
周勃带领残余士卒向着北满靠拢,正好与项庄项羽,项庄曾经在会稽见过周勃一面,知其勇武无双,但无谋略。
两人各为楚汉,相见瞬间气氛高涨,项庄手持长枪,直奔周勃而来,“老匹夫,趁我入丹阳,盗我漳县城,着实可恶!”
周勃亦是不甘示弱,“竖子安知,城乃百姓城,何来楚汉政,我岂怕你!”
两人一枪一戟,身披铠甲,也无战马,竟在主干道厮杀起来,项庄长枪上前直指周勃胸口,枪法凌冽,毫无忍让之意。
周勃铜戟下按,猛地上起,勉强将项庄长枪折回,项庄心中冷笑,反身一摆,偏向周勃腰间打去,周勃此刻竟没有格挡之意,反而是用戟向着项庄头顶刺去,项庄见状,只得后退躲过周勃攻击。
打斗之间,枪戟相交,犹如龙虎相争,龙吟万里虎啸深山,你来我往,早已缠斗多时,依旧不分胜负。
恰在这时,楚汉两军的士卒早已筋疲力尽,不过楚军依旧占据优势,汉监军见周勃缠斗没有停下的意思,只得在旁喊道:“将军且走,北门尚在!”
周勃猛然反应过来,带领残军向着北门逃去,项庄本欲追出去,然而时间紧迫,士卒劳累一夜,便下令守城整顿,不复追周勃。
此役可谓是背水一战,生死之博,方才使得楚国会稽无事,至于周勃出门向西一直走到漳水边,沿着漳水逃了几个时辰方才停下安营,准备休息片刻,紧接着又沿着漳水一直北上。
:。: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176章 天时此刻不归楚
周勃连续赶路百余里,方才找到浅滩处,率领士卒过河恰好与衡山大将司马寅相遇,原来几日的赶路,周勃已经来到寿春附近。
两人相见,悲喜交加,司马寅当即将周勃请入账内,见周勃如此狼狈,司马寅率先开口道“公在漳县,欲攻会稽,可至于此番竟沿岸而来,往至寿春耶”
周勃闻言,心中不觉叹息,“吾本按照大王指示,先灭项庄再攻会稽,不知何处风声走漏,项庄率领士卒日夜兼程,突袭漳县,致使得我军大败,实乃奇耻大辱也”
司马寅在旁,大致明白其中意思,便作安慰道“公未料到也是情理之中,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今我军前往寿春助战,公可随往,也算戴罪立功,另外通知汉王防备项庄,不可轻易行事,以免惹火烧身。”
为今之计别无他法,周勃点头应承,“当如公所讲,吾这就去办,如今逃回的士卒整顿之后不过五千,为之奈何”
“五千足以,吾等尚有一万,今项羽扎营泗水南岸,似乎已经驻桥,欲要拿下寿春,其心甚野,吾等早早赶路,解寿春之围。”司马寅思量道。
两人商议定,便进军寿春,且说皋城之中,张良看着九江周围局势图,总觉得有何不对,但一时间说不上来。
恰好这会儿萧何与刘邦来到偏殿,见张良沉思,随即走上前来,萧何欲要行礼,却被刘邦止住,转为摆手靠近局势图。
张良此刻眼神不离丹阳,刘邦见状不觉有些疑惑,遂高声道“先生久观丹阳,莫不是有何事情要说”
局势图前的张良被刘邦惊到,连忙躬身行礼道“微臣不知大王前来,还请恕罪”
“无碍,我观子房这般认真,莫不是丹阳出了什么问题”刘邦丝毫不在意地问道,然而张良的脸色却很是难堪,似乎预料到什么不好的事情一般。
萧何亦是走上前来,有些低声地说道“先生,这丹阳乃是楚军驻扎之地,漳县有我将周勃,攻会稽亦或是攻楚军,不过一言尔。”
张良并未颔首,想要说些什么,谁知却有士卒前来禀报,张良便知情况不对,当即俯身问道“欲言何事”
那士卒有些惊恐地看着张良,略显无奈地说道“启禀大王、相国,丹阳城已经无一个楚军,不知所踪也”
萧何和刘邦在旁还未反应过来,反倒是张良脸色大变,“不好当派人速去告知周勃,死守漳县,此子欲要殊死一搏”
“先生何至于如此耶”刘邦在旁漠不关心道。
张良只顾来回踱步,欲要差人告知,哪知这会儿又有士卒前来禀告,张良努力调节气息,刘邦则是令其起身答话。
“启禀大王,周将军现在寿春附近,某从寿春处赶来,漳县已经被楚军占领,似乎以漳水为界,将汉军阻绝,周将军不知所措,逃亡寿春,欲要围剿寿春,将功补过”那士卒很是急促地说道。
这下刘邦算是听明白了,原来漳县被项庄攻占了,稍微明了的局势,瞬间被楚军阻隔,刘邦举起旁边的长戟,直接把局势图推到
“此种情况,要何局势,九江乃是江南偏远之地,如此这般,何时回我沛县”刘邦十分恼怒道。
萧何见状,当即扶起局势图,有些劝慰地说道“大王莫要忧虑,如今三军进发寿春,项羽,又闻泗水今日阴雨连绵,如此项羽士卒必退回彭城,还请大王忍一时之忍,方可成万世之基业。”
刘邦长叹一声,便不再言语,径直回到王宫之中,军营内仅留下张良与萧何,面色难堪。
萧何看了一眼局势图,有些无奈地说道“先生谋划甚妙,然天意如此,项庄背水,周勃疏忽,以至于此也。”
“萧相莫要这般,实乃子房疏忽也,未曾料到项庄竟有如此胆量,着实让人佩服,在下看来,守住九江,驱逐项羽,方可保。”
“吾本以为一年之计,秋收万谷,粮草充足,尚可一战,然百姓安居,士卒耕劳,早已无战之心,此可谓养一年,失一战也,以战养兵,诚不欺我也”
萧何无奈叹息一声,“先生所言有理,此乃往事不足提,为今之计当若何也”
现如今整个舆图之中,西北中原部归秦,辽东诸地乃是齐国,会稽南北皆是楚地,下东九江方为汉地,又有衡山小地不足为虑也,本来按照张良的意思,即分为西秦北齐南楚东汉四国,衡山可蚕食也,为今九江之地难出也。
张良看罢舆图,心中恍惚,当即扶额道“守住寿春即可,天下眼中皆有楚汉,殊不知燕国已降,当初再三惊醒莫要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殊不知,得利者终究得利,缠斗者尚在缠斗也。”
“先生的意思是静观其变”萧何在旁暗自揣摩道。
张良颔首而出,“相国好生治理九江,某还需三思立计,以解往后之局势,若不然灭国者乃衡山、齐汉也,后争雄者秦楚”
萧何沉吟良久,任随张良出营,军营之内,萧何暗自观察舆图,随即苦笑一声道“汉之隆兴在于保国安民也。”
汉王刘邦心中愤懑,竟日未曾上朝,若非萧何曹参苦劝,可谓是一堕再堕,九江汉事不提,且说寿春城外。
项羽驻扎河内,秋冬季节,阴雨连绵,致使得楚军粮草有些发霉,过泥泞之地攻取寿春不下,士卒衣物皆潮湿不复可穿。
项它在账外巡视一圈,发现士卒三两一团,抱火取暖,亦或是在账下闲坐,丝毫没有斗志,遂往霸王营内回禀此事。
霸王听闻此言,心神有些不定,“今三万士卒出动,只为寿春可得,且已两月,何不在等些时间”
项它在旁,当即躬身行礼道“启禀大王,吾等已经失去先机,当初仲秋,出兵甚好,而今阴雨连绵,泗水猛涨,驻扎河内,若汉军前来支援,必致散乱,若不撤军,亦望大王迁军河外,以保周。”
1...4849505152...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