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穿到明朝考科举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五色龙章
唉,谁教他身在内阁,尘务萦心,文名不及李东阳高呢?
刘首辅恹恹地回了保定,也走上了他前任兼姻亲万首辅的老路,每天登台眺望京城,盼着天子再想起他这个老臣,召他起复。他比万阁老下野时更年轻,身体又好,就这么日复一日地锻炼着,时不时写几首思君诗送到京里朋友后辈的手上,也偶尔辗转寄到隔壁永平府的崔燮家。
可惜崔燮已经有了李大佬,一颗红心向着未来阁老,从来没在他身上放过。
两位阁老先后致仕,李东阳立刻就以侍读学士兼礼部右侍郎的身份入了阁。徐、刘、李三位阁老俱是清廉能干,肯提携后辈的人,再把刘阁老用的私人往下清清,朝中上下就可算得上“粲然之美,于斯可观”了。
且这三位阁老的配置也更接近崔燮记忆中的“李公谋,刘公断,谢公犹侃侃”,只差再一位新旧阁老交替,弘治朝的最佳宰相班子就能稳定运转起来了。
崔燮虽然正在乡下守着两重孝,可先是刘阁老派人来找他要文章、良种,后来又接着了谢瑛、李东阳送来的消息,倒也第一时间就知道了朝中这场变动。
他立刻致信京里,恭喜李老师当了阁老,趁机请他给祖母写墓志铭,再帮忙邀位阁老或部堂写墓表;又给丘阁老写了封信送别,回忆旧日在国子监受业读书之恩,朝中蒙其提携之惠,愿他在家乡安度晚年;唯刘阁老跟他不大熟,他一个在家守制的六品小官,便不凑那热闹写信送别了。
李阁佬接到他的来信,感叹道:“我虽然入了阁,崔家却又添丧事,和衷是承重孙,又得二十七个月不能还朝了。”
崔燮进京不久就入了他门下,师徒们后来都在翰林,更是朝朝相见,还从来没分开这么久过……
他再想徒弟也没法儿出京见人,便在翰林院文林中邀熟人给徒弟写墓表,等回头叫儿子往迁安送一趟。
王状元听闻此事,主动接下了这差事,对李阁老说:“徵伯贤侄不是要赴这科举试了?何必非叫他赶在这时候去迁安,我叫守仁过去送文章,顺便看看和衷。”
李兆先大公子经过崔家小黑屋一年淬炼,在考场熬一天已经不当回事了,去年就顺顺当当考上了秀才。今年正好是秋试之年,他要考试,明年大比就轮到王守仁,两个孩子其实都该安心在家复习的。
李东阳道:“兆先去过一趟迁安,熟门熟路





穿到明朝考科举 分卷阅读445
的,耽误不了什么,伯安明春可是要奔着状元考的,叫他安心念书吧。”
当年王守仁落榜,他们这些当长辈的上门安慰时,他还忽悠人家孩子写了篇《来科状元赋》。那赋写得固然骈俪纵横,才气横溢,不过当状元豪言放出去了,不考个三甲回来终究不好看,这科王守仁的压也肯定也特别大,还是别给他添事,叫他安安生生在家复习吧。
王状元苦笑一声:“我已不敢盼他这科考出什么样了。这孩子读书净钻牛角尖,先前一格竹子连格七日,格竹不成,后来不知怎地后来竟又看起了象山先生的著作,这岂不更偏离理学了?哪个考官能取中他!”
李东阳讶然道:“怎么又落进这狂禅道里了?”
王华摆了摆手:“这孩子从小就有主意,我哪儿管得住他?反正他也不是那种受不起打击的孩子,我索性再放纵他一科,等他落榜之后,明白何为正道就好了。”
李东阳看着他又痛心又无奈的模样,顾不得怜惜他儿子,先怜了怜他:“那我写封信给和衷,叫他劝劝伯安吧。这孩子最擅教导人,我家兆先便是叫他调理出来的。虽说他正在孝中……”
要一个身担两重重孝,祖母三七尚未过的孝子教学生,李先生也觉得怪不落忍的,摇了摇头,商量似地说:“我就跟他提一句,叫他劝劝伯安。这两个孩子自□□【幼交】好,和衷不是向来看重伯安,以为他能成大器的么?必定不肯看着他走上错路。”
王状元深谢过李阁老,两人各自回家给崔老夫人宋氏写了墓表、墓志铭。他们翰林都是专职写这个的,凡朝中有谁家出事,都是捧着银子请他们写。因此都是下笔如飞,花不了多少工夫便一挥而就,两篇文字写得清婉流丽,足可进自己的文集里流传后世。
写好的文章都给了王状元,王华便把文稿用油纸、白缎层层裹好,打了包裹,交给正在家苦苦研习陆象山、不好好读科举笔记的儿子,“喏”了一声。
“你崔世兄家近日又逢新丧,祖母宋老夫人过世,请了李阁老与你父给老夫人写碑铭墓表。你近日不是也没用心读书做文?既然没有正事可干,便替我与西涯公跑一趟腿,把这些给你崔世兄送去。”
“好。”
王守仁正读着“明本心”,叫陆象山兄弟勾得连门都不怎么出了,但听见有正事,立刻就去拾行李,要去迁安看人。
王华见他知道以人情为本,略觉满意,捋着胡子说:“崔家正守着两重重孝,你到那里略住一二天就回,不可多打搅和衷。”到那儿之后,和衷有心思提点他一句就提点他一句,没有就叫这孩子早些回来,明年科场上受受挫,也就长记性了。
王状元对儿子的器量胸怀还是有信心的,不怕他在场中蹉磨多了能磨平心气儿,安心地等他从迁安回来。
这趟不光王圣人去,李阁老终归还是把儿子派出来了,只说他跑过一趟迁安,识得路,带着他能方便些。两个少年才子名儒亦是相识多年,都不生疏,便搭着伴儿上路了。李兆先底子不好,走长路要坐车,两人在路上就多消磨了一天,到第四天下午才赶到嘉祥屯外崔家祖宅。
崔家此时也过了三七,来吊唁的人少了,两个小的都叫崔燮赶到后头歇着,就他一个人在堂前待客。
王、李二人先上前焚香致哀,主宾行过礼后,便把父亲们的文稿给他。崔燮当场打开看了一遍,感动得泣涕连连,还分给两个做儿子的同赏,极力夸赞:“状我祖母懿行如在眼前,此二篇文章掷地,亦当有金玉之声!”
两位才子接过稿子,一份份细品。李兆先看熟了父亲的诗词文章,看着墓志铭后头那段错锦般的铭文叹道:“凄婉靡丽,真吾父手笔也……”
又看了满脸复杂的王守仁一眼,问道:“王兄亦颇有所感不?可否将令尊大人的文章借我一观?”
王兄……就感觉着墓表中辞气纵横,跟那几本锦衣卫以情胜人的路数一样,而李东阳这份墓志铭,清丽之致也颇像“水西先生”写的那几本锦衣卫。
可怜李兆先至今还以为连环画里偶有像他父亲手笔的,只是因为西涯公操文柄多年,天下儒生都拟学他的文章,写出来略得他三昧而已。
王守仁不忍心点醒他,把墓表递过去,接过那份墓志铭,就低下头默默品读。
他们俩在看文章,崔燮也在看信。李东阳在信里写了王守仁从朱学转向陆学的危险征兆,要他帮忙劝劝这孩子,让他回心转意好好念一年书,先把进士考下来再说。
王状元真是一片苦心。
可陆九渊的学说就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跟王阳明“心外无物”的观点很像,说不定这就是圣人开启心学的起源呢,他怎么能阻止?
崔燮起信,看两位才子也互换着看完了文章,便先请他们住下,叫人拿着文章找匠人刻碑。
李兆先是专门替他父亲来看望崔燮的,就安心住下来,还张罗着帮他们家料理丧事;王守仁却是记着父亲的叮嘱,不敢打搅他们,住了一天就要告辞。
崔燮拉住王守仁,直接说:“明年就是大比之年,令尊王大人与家师李先生都担心你迷心于易简工夫,耽搁了经学。伯安贤弟自己对明年春试有何想法?是不在意一场得失,还是愿暂时花些功夫在科举上,明年搏个功名回来?”
王守仁这才明白父亲临行时为何那样复杂地看着自己,还反复强调,要他不可打扰崔家守孝。
原来他竟已舍下老脸,在信中托崔世兄提点自己。
他这些年研究“明本心”,光从那些连环画里研究出了父亲恋君报国、思念故乡、孝顺父母……还有喜好个男扮女装……的本心了,竟是直至今日才知道,父亲为了他这个儿子所付出的更多。
他又如何能放纵自己沉迷象山学问,叫父亲担心呢?
王守仁心中已有主意,拱手深施一礼:“崔世兄的教诲守仁听懂了。守仁不会辜负父亲与李阁老的拳拳之心,回去后便心苦读,明年定要搏个状元回来以报众人!”
不!
等等!
他还什么都没劝呢!
他没灌心灵鸡汤,王圣人怎么就突然被他劝得要改陆归朱了!
那心学呢?
崔燮心里都要咆哮起来了,脸上还得维持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异的风度,淡淡道:“其实陆、朱之学都本于濂溪一脉所出,其中亦含着天理人心工夫,若不是贤弟科试在即,我是一句也不会劝你的。即是我劝了你先顾今科春闱,也还要多读一句,读书须不能读到一半儿就放下,得读透彻了,从本心想要放下时再放。”
陆学不如朱学正统,换了别人,都要劝他回头来学晦庵,唯独崔燮一力支持他想学什么就用




穿到明朝考科举 分卷阅读446
心学什么。王守仁简直要把他当成知己了,又惭愧又感激地说:“本不该叫世兄在这时候还为我心的……世兄放心,我用心考过这一科,回头仍要研习陆学。”
崔燮顿时松了口气。
“如此,我便可致书回复恩师与王前辈了。贤弟若不急着回京,便在我这庄子里清清净净地读几个月书;若要回去,我也不深留你。明年我那两个弟弟齐衰孝满,要回京住,我还指望贤弟替我看顾他们。”
他是承重孙,要给祖母守满二十七个月,崔衡、崔和兄弟却是庶孙,守一年就够了。那两人虽然都得错过今年的举人试,不过崔衡本来也没什么举人相,和哥年纪还小,都耽搁得起。
等明年这两个孩子回京住下,再请李老师给和哥挑一门好亲事,兄弟们分……算了,还是不分家了,有这两个弟弟,他才好有借口不结婚哪。不过和哥也成了家,他抚养弟弟的义务也算尽完了,往后就可以专心搞对象,搞事业,不必再为崔家操心了。
第265章
八月间,李兆先考了举子试。
三场考试出来,他就先谢朝廷关怀学子,把贡院修得如此清静整齐:“还是贡院的考棚修得好,坐在考棚里光照既好,也不大觉着暑热。气味也好,不似崔家那考院,专门在考棚旁修了个茅厕,下人来来去去地不知道得打扰人多少回。”
这科的天气赶得也好,只有第二场遇上了微微的小雨,考试时用油布往顶棚和门前一搭,半点雨星也溅不到卷子上。
他在崔家做模拟考时,谢家的管事和两位张国舅都来帮他,给他弄出了这样那样的考场意外:光卷面被水浸、墨染而致废卷的情形就弄出过好几回;下雨、考官巡场、雷电交作更是寻常;两位国舅还买了戏台专用的发烟香炉,模拟过一回考场失火,逼着他从考棚紧急逃生
若不是他这些年坚持运动,腿脚利落,关键时刻翻上了墙头,真要给那些突然冒出来的香烟吓死了。
经过这些日子的折磨,还没进考场,李才子就已然心如古井,能淡然面对落榜的打击了。
换了贡院这样条件绝佳的考场,他简直是如蛟龙归海,文思喷涌而出。开场七篇经义写得一气舒卷、意境高绝,四道判题紧依刑律,论诰两篇警快雅炼,五篇策问更是洋洋洒洒、淹雅宏通。
他回家默写出文章给父亲看了看,李东阳便松了口气:“我儿才思郁郁莘莘,唯一可虑的就是在场中不能尽展,能写到这般,一个举子已是落入囊中了。”
他向来不吝炫耀儿子,拿着这几篇文章到各部院给人看,得意地夸赞自家神童,顺便卖弄弟子的模拟考法。当年崔燮自己就靠着考前这套模拟法取中了举人、进士,后来又有他两个弟弟同年入泮,如今又把他儿子兆先练成了举子。
模拟考法果然是善法,这群学生资质有高有下,考前苦模个一年半载的出来,不是个个都有了成果?
王状元也相当认同,跟他一道劝人家子弟模拟考:“我家守仁到崔家试考过几回,回来后也说这样练法与平常作文章大不相同,最能磨砺思致,行文比之前又快了几分。”
王守仁的心理素质比李兆先强得多,倒不怎么把考场上的干扰当回事,模考时最大的提升是一天之内连做数篇文章,练出了飞速成文的本领。
转年二月初九,他便怀着满腹文章、一腔平静的心情,与李兆先等相识的才子结伴来到贡院外,又见到了进京赴考的祝举人。几人在龙门外相视一笑,互祝能同科中试,然后都在金吾左卫军的呼喝下脱衣露体,在瑟瑟寒风中拎着衣裳袜子受人搜检。
祝举人那副眼镜倒不算违禁品,也给他带进了考场。拿着这眼镜,他就能一眼看全卷面上的文字,不必把卷子贴到眼前,看字写文时眼睛也不觉疲累,行文越发流畅。且经过那篇《少年锦衣卫》的折磨,他是实实地明白了怎么揣摩出题人心思,写出来的不再是炫耀才气的才子文章,而是更适应科场的文字。
今科考官正是谢迁、王鏊两位八股名家。两人的文章祝枝山都曾读过,亦能成诵,还买过谢迁的《科举必读笔记系列之翰林名师谢学士讲大学》与王鏊的《制艺文章名家讲练》,这科会试简直正撞进他手里,再没有写不好的了!
弘治九年这场会试,竟是才子竞出、名篇星列之时。
王守仁、李兆先等素有才名的京中官宦之子皆在这一榜上录名,又有王鏊在吴中做考官时取中的祝枝山、顾同时上榜。此外,陕西、山东更有两位文章诗词能掩压一代的才士同时上榜正是前七子之中的边贡与王九思。
三月十五日金殿问对,王守仁果然不父长辈寄望,摘下了今科头名,李兆先、祝枝山也在二甲之内,与王九思一道选了庶吉士。先一榜入朝的李梦阳终于结交到了志同道合的好友,一群新出才子都聚在李东阳茶陵派旗下诗词唱和。
可这群年轻人却不知道,他们中间其实潜藏着两名存心不纯,正拿一双编辑的眼评估审视着他们的人……
两位国舅的《少年锦衣卫》才刊了一部,正等着人写稿子呢。
祝、王两位编辑养气功夫都极深,并不是见个才子就急着拉人写稿,而是先在平常的诗文来往中默默观察对方的文风与性情。
说好了送人文章,一拖拖几十天不给的不行!
写诗时叫事一惊就断了思路,后面的句子就写不出来,还把诗送给别人续写的不行!
好好的诗文写到一半儿就搁笔,往后不再续了的不行!
写人题景多添私心,不依着实情写的不行!
为人好胜心太强,不能按着编书人要求改稿的不行!
……
满朝才子叫他们挑剔了个遍,最有资质当好作者的竟是李东阳。王守仁默默地把这位正写着锦衣卫正篇的阁老从心中抹去,安慰祝枝山:“反正国舅们遇不上大案子了,咱们不急着选人。”
祝枝山默默点头,也同意再多作观察。
他考中进士之后,便有足够的时间写稿,按理说张家兄弟得塞给他不少案子写。可他自殿试结束后,张鹤龄兄弟也叫人来贺喜了几回,送了不少东西,却总共只送了个锦衣卫都指挥佥事陈云渎职案来,他一个人就能写得过来。
他前两年在家乡还发展了个好友唐伯虎,三年后也要进京赶考,照这势头,他们还真不着急挑作者。
两人都感慨张氏兄弟长大了,不那么汲汲营营地求名了,却不知他们兄弟不催稿,其实是因为办的大案少了。
自打他们从李广身上尝了甜头,就好上了抓行贿的奸佞这一口儿。兄弟俩钓鱼执法钓得太勤,名声在外,俨然成




穿到明朝考科举 分卷阅读447
了两位编外的铁面御史。朝廷内外官宦见了他们,都赶紧摆出一副不畏权势、不媚上邀好的风骨,不肯上钩。
二人后头再没抓出什么能与李广案相比肩的大案,要把小案子也出成连环画书,又嫌这些琐事拉低了他们俩的名头,挑挑捡捡到如今,也就只有个陈云案略值得成书。
所幸他们现在有了更要紧的事,也顾不上为《少年锦衣卫》着急了
太子加冠了。
太子要出阁了。
皇太子朱厚照在这科会试结束后正式行了冠礼,从此天下诸司的奏本呈上时,都要加写别册上于东宫。虽说东宫这看奏折的权力就是个摆设,可既然太子要开始观政,就得选才学人品俱佳的老成贤臣充任辅导官,侍奉太子读书。
太子都要读书了,两位国舅能不紧张吗?
他们俩还牢牢地记着那天父亲和老师吃醉了酒,说要他们做太子的榜样,要逼着他们从头学四书五经的事呢!
那时亏得他们兄弟机警,赌咒发誓说要给太子出试卷,引导太子向学之心,两人才逃过民一劫。如今太子长大了,要读书了,他们要是不能践当日之言,做个能引导太子读书向上的好舅舅……
崔先生可是明年秋天就要回京了啊!
两人想起崔燮那一身武功和层出不穷的文山题海,暗暗打了个寒颤,转身望向皇宫方向,望向巍峨宫殿内深隐的清宁宫。
他们得做一对严师严舅,往后只得对不住太子了。
从此他们进宫,再不给太子带宫外新鲜的吃食玩器,再不带锦衣卫漫画,只带进去兄弟二人量着太子学业进度,给他出的考题。
什么选字填空、什么判断对错、什么帖经墨义、什么短文阅读……当年崔老师怎么考他们的,他们就怎么拿来对付外甥,立逼着小太子闭卷答题,考得太子一愣一愣的。
舅父们变了!
舅父们竟这样疏情狠心,逼得他比东宫那群老先生还狠!
东宫的先生们还给他进带字的图画教他识字呢,这满篇都是字,他还认不全呢!有的字还不会写呢!
朱厚照叫他们强迫着做了几回卷子,做得头都疼了。开始时他还好好做,后来卷子越做越多,他烦极了,就故意写错。
两位国舅也是从小熊到大的,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就下了狠手,批改完卷子竟叫他对照答案把错的重写上十遍。
小太子终究太年幼,叫他们的气势压倒,竟没敢不写,直到晚上舅舅们离开后,也还是老老实实地对着卷子边哭边抄。
抚养太子长大的保母卫圣夫人给他擦了擦眼泪,心疼地说:“小爷可去寻皇爷、娘娘求助,叫国舅给你减几遍读写。”
服侍他的老伴谭吉太监也叹气:“小爷年纪尚小,平日看看外头进上的画片识识字,听老奴讲讲孝经也就罢了,哪儿受得了猛可地抄这么一大篇卷子?”
太子丢下笔,哭着去找皇后告状了。
国舅欺孤,国舅逼孤念书写字!
这一状先告到皇后面前。张皇后竟半点不偏心儿子,看着那几篇抄得工工整整、写得满满当当的卷子,只觉着弟弟忠心可嘉,为太子读书事尽心尽力,值得夸奖。
皇后不仅不管,还叫人赏了国舅,夸他们出的题目好。气得太子跑去文华殿见天子,请父皇做主,不许国舅再进宫……算了,就不许他们给自己出题吧。
天子看了小舅子出的试卷,竟然也跟皇后一样觉着出得好,不舍得叫他们改了,只温声安慰太子:“朕与国舅们说,叫他们不逼着你重写那些遍错字就是了。这卷子出得其实不难,只是你学得少,做起来就显得难。当年父皇做的题目可都是国子监与翰林先生们出的,比你这要多多少倍呢,等你长大了,做习惯了就好。”
朱厚照敏锐地察觉道,父亲这段安慰中隐藏着更深、更大的阴影。
先生辈将来也要给他出题目!出得将要比他做的这几篇还多!
不可能,明明先生们都只给他看画得漂漂亮亮的、上面只写着几个大字的画片,侍书教他写字时也不甚逼迫……
皇太子不死心,转天读书时便拿了张氏兄弟出的卷子给侍书的宏、靳贵等人看,悄悄告状:“国舅逼孤做这么多卷子,还逼孤抄写错字,孤手指痛。”
宏当年曾伴太子考试,自己就是从题山题海里做出来的,看到这卷子,倒是挺怀念地笑了笑,道:“两位国舅这手出卷子的本事,真是和……咳,国舅们是真心忠于太子,为大明社稷江山着想,才尽心劝太子读书的。那些一心引太子荒唐游戏的,才是小人行径。”
他们这些校书、正字官还都是些好脾气的年轻人,劝人也劝得温柔;叫讲官王鏊这样严正的老臣知道了,反倒又给太子讲了一通勤心向学的道理。
太子不明白那么多大道理,只知道自己的功课又加多了,国舅们还能随时冲进宫里给他考试。
他幽怨地翻着国舅们之前送的《少年锦衣卫》,心中百味杂陈。清宁宫寂寂无声,没人敢来劝他,独有一个平常并不受重视的中年太监凑上前来,低声劝道:“小爷莫烦恼,国舅们终究不能宿在宫中不是?他们不在的时候多,若再有要逼着小爷重抄多少遍的时候,奴婢们可帮着小爷写。”
东宫喑喑,竟有一个人敢出来帮他!
太子看着那太监平平无奇的容貌,心中涌起一股温情,难得开尊口问了一声:“你唤什么?”
那太监低头答道:“奴婢刘瑾,就在殿中伺候洒扫,本不该跟小爷答话。不过古人云,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奴婢见小爷心怀忧愁,不敢不出来说话。奴婢从前跟钟鼓司人学过些有趣的玩意儿,最能开解烦闷,若是小爷信得过……”
1...136137138139140...1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