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五色龙章
他还没说完,小太子便把那本《锦衣卫》合上,目光炯炯地看着他:“你真能解孤心中忧烦么?那下次两位舅父进宫时,你能不能拦住他们,不让他们给孤出那么多卷子?”
刘瑾脸皮微微一抽,低声道:“二位国舅是古直君子,行事端正,不可拦阻。但等他们走后……”
等舅父们走后……
那还要你们何用!
第266章
弘治八年、九年这两年间,先是李东阳进了内阁,而后乡、会两试又取中了许多崔燮的旧相识,再后来连太子都出阁读书了。这些大事在朝上闹得热热闹闹的,却和在乡下守制的崔燮没多大干系,他这几年其实连门都没怎么出。
直到四月底,崔衡两兄弟的齐衰守满了,他才叫人备下车马,往京城送了几里。
崔衡夫妻乘着马车,和哥骑着马,身后还跟着运行李的车队,恋恋不舍地跟他道别。崔燮坐在大白马上看着他们,温煦地说:“不要做此儿
穿到明朝考科举 分卷阅读448
女态。我明年秋天就回京了,到时候还得监督你们用心做文,你们想少看我两眼都不行。”
衡哥、和哥脸色凝着了一瞬,紧接着又捧场地笑了几声,应道:“我们回京就替大哥拾院子,专待大哥回来。”
那倒不用,他的院子有谢瑛拾,肯定和他的意,他还嫌这两个小的没品味呢。
崔燮摆了摆手,对崔衡说:“当日我说过要将家里主院给你住,如今大人与祖母先后弃世,祖父祖母的院子以后便给你们小夫妻住。”
他又看了眼崔和,也安排道:“和哥住父亲原先的院子。你如今年岁也不算小了,我致书托恩师和师母替你相看来着,等回京之后估摸着就有结果。”
崔和脸色微红,又喜又羞,偷偷高兴了一会儿,又想起了他大哥:“如今父亲、祖母皆已故去,大哥也该选一位淑女成家了。”
崔燮笑着摇头:“罢了,你们两个倒管起长兄的事了?回京去安心读书作文,往后还是隔几日一寄,我要检查的!”
他不愿提成亲的事,崔衡却鼓起勇气来说了一句:“连和哥都要成家了,大哥难道真要守着寒衾冷枕,一个人过一辈子?若你是怕自己气运太盛,压了我们,可将我与和哥分出家去。反正我们也这么大了,都考中了秀才,本不该再依大哥而居……”
崔燮猛地将脸一板,喝道:“你们兄弟是翅膀硬了,要跟我分家了?咱们崔家自打祖上搬来嘉祥顿,就从没有过分家的事,只要我活着一天,咱们这辈也不许有!”
崔家打搬来嘉祥屯,一直子嗣不旺,夭亡的孩子多,单传几世了,的确没有过分家的机会。
不过他说得声色俱厉,仿佛下一刻就要把俩弟弟捆起来打一顿似的,勾起了崔衡当年被他按着抽的恐惧,竟不敢提这事。和哥也是他摆弄大的,看他这兄长却比看父亲还觉着敬畏,只管听着大哥教训,不敢回嘴。
不敢,不分,不提了。
崔家兄弟抽抽蔫蔫地回车马上,带着杨氏和家人们回了京。
崔燮送出几里,便提缰回转,却没直接回庄子上,而是叫人带他看了看崔家的地主要就是看他那杂交大豆。
这两年他最多的工夫就下在大豆上了。
最早做杂交实验的蚕豆授粉率低,杂交品种更不容易结实,他后来就改试了大豆。这两年间他们家买遍了各地豆种,在庄子角落里开出菜地连试了两年,总算总结出了传粉经验,杂交出几种能增产的。
其中最好的一种能比对照组多一成多,一亩地就能多产二三十斤豆子,若将崔家这四顷地都种起来,足可多产一万多斤……
若是全县、全府都种上呢?
他看过府志,迁安县计有地六千一百五十七顷,军屯一百二十顷;而永平府官地、民地共计六万六千八百二十六顷,军屯则二千四十八顷……
崔燮自己算着算着,都觉得心跳加速,想冲到府县衙门里,逼着官员推行。
但他还是按捺住了冲动,仔细列了列杂交大豆的优缺点。优点不烦细说,缺陷就是杂交大豆不好育种,得优选出健壮的亲本,掐着时间去雄、防止自体授粉,还要沾着花粉一株株地人工传粉。而结出的豆种也不如普通豆子好出芽,就是顺利长起来也只能一季,获的豆子不能做种,必须得有专人负责杂交。
他写了两万字的《迁安一号杂交大豆选种培育书》出来,脑子也冷静了,筹划着建个杂交大豆育种基地,引导百姓从他们这里买豆种栽种。
大豆是能肥田的作物,可以跟春小麦间作,也能跟冬小麦轮作。这两年天气特冷,迁安这边大部分倒是种春小麦的,麦间里栽上几行大豆,只要间隔合适,灌溉、肥料都跟得上,既不影响小麦产量,还能多出一份获,完后把豆根翻进土里又能肥田……
这已经是他能想出来最好的丰产法子了。
崔家实验用的是上等田,这一年亩产约在三石八斗小麦、一石三斗大豆上下,光是小麦成就比往年高了八斗。这项实验虽还没来得及在中、下等田里试过,但迁安一县就有上田七百八十一顷有余,算成就能多出六十余万石。
再算上大豆的成……这下他再写多少万字的小论文也难冷静下来了。
他在家里打了鸡血似的列竖式算帐,家里的庄户们也打了鸡血似的,今年在崔家几处大田里都种了豆子。邻居们看得稀罕,偷偷问他家佃户,他家庄头是不是发了疯,怎么竟在好好的麦田里种起豆子了。
庄户们骄傲地说:“哪个庄头敢做这主?这是我家翰林公想出来的!他老人家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五元及第的大才子,做甚么做不成?崔家这麦田里种了豆子,不仅不伤地力,不减粮食,还能多许多呢!”
做庄户的,吹捧起主人完全不讲道理。
这两年崔燮在乡下搞的消毒、积肥、养蚯蚓、杂交、间作……都是老庄稼把式根据他那一点点记忆试出来的,也没少失败,可在这些人口中却成了崔翰林轻摇羽扇,掏出个锦囊,就轻轻易易地让粮食增产、猪羊鸡鸭不得瘟病了。
这形象虽然像是照搬诸葛亮,可崔燮毕竟是个状元,丁忧前又当到了翰林侍讲,在百姓眼里相当有可信度。不少人见他家这样重田,也悄悄划出一小片田地,间杂着洒了些豆粒进去。
有些怕自家种不好的,还暗地里拎着鸡蛋、米粮到崔家,问他家庄户该怎么种。
这一茬春麦种下来,庄户们不仅没累瘦,还有不少长肥了的。几位庄头看在眼里,气在心间,跟崔燮当面举发了这群吃里扒外的白眼儿狼。
然而崔燮沉迷农科,根本不管下人,听说这事后还叫试验田里的老农到处走一圈,看看有人家种错的,都帮着纠一纠。
管事、庄头们痛心疾首,堵在他书房外头劝:“大人怎能弄点什么东西就教人!给那些相公们印书,教他们科举就罢了,这种田的本事不是得献给皇上和阁老们吗?怎能白白地叫人占了便宜去!”
一群人都仿佛化身成了纣王身边的商容、比干,谏得崔燮小论文都写不下去了,无奈地出来说了一声:“这本来就是要推广北直隶乃至周边几处布政司的东西,谁要学就叫他们学去,难不成谁还能窃了我这阁老门生的功劳安到自己身上?你们若闲得难受,就出去开几亩荒地种落藜,比在我门外堵着有些用处!”
落藜就是灰灰菜,刚下来能当野菜吃,到秋天烧成灰还能卖钱。迁安县绕程有滦河、三里河两处水脉,还不算缺水的地方,但也有大片盐碱地。北直隶大片地方都是这样的荒地,种不得粮食,唯自然生长着些耐盐碱的灰菜、蒿子,烧出来的灰雪白雪白的,能做香炉里的香灰
穿到明朝考科举 分卷阅读449
、烧炭盆时添的炉灰,还能制碱。
锦荣堂化妆品店里卖的雪白的桃花碱块,就是庄户们农闲时淘的。
他原先都叫人买碱土提炼纯碱,如今种田种上瘾,倒想试试用落藜灰制作另一种碱块。落藜灰加水沉淀,再加些面粉搅合,就能制出比碳酸钠更白的碱块。这种碱里含的主要是碳酸钾,也能制皂、洗衣服、熬粥,但不能发面,只能和在面条里据书上写的,掺了碱的面条味道好像不错。
要是能在这种有大片盐碱地的地方都建个纯碱加工产业,多提供些就业机会,百姓就能过好些了。
崔燮想的其实不止这些,只是知识有限、条件有限,不得不一切从简。
谁叫他一时半会儿研究不出来引水洗盐碱地,把荒地变成稻田的技术呢?更别提小冰河时期恶劣的环境、气候,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只要造不出金坷垃来,他再怎么搞粮食生产,产量仍是不够,还不如回朝之后撺掇李老师他们开海禁,从占城、安南一带买粮来。
他隔着窗子望向京城方向,叹了口气,再度提起了笔。
人一写起论文,时间就过得特别快。
十月下旬,崔和给他寄信来,说是李阁老帮他选了一位致仕南京国子监祭酒谢铎家的淑女,父祖皆是名士,家法严整。不过谢家祖籍浙江温岭,谢祭酒致仕后一直在乡里办学教书,想亲眼看看这个未来孙女婿,要他到江南成亲。
王守仁就是到岳父家成亲的,崔衡也回新妇家住过两三个月,这不要紧,只要亲家人好就行了。
崔燮提笔回复了弟弟,又写信谢李东阳给他家挑了这么一门好亲事,痛快的把三弟送给了谢家。
因弘治十一年有乡试,崔和得回来赴考,两家就把婚事订在了明年八月。崔燮写信吩咐崔良栋给三弟备办聘礼,又敛了敛自己的私房,送了他几样上好的玉石、玩器,让他拿去讨好谢祭酒父子们。
这一年没有两个弟弟在身边碍事,谢瑛过来住时更方便了。他没再带谢山一道来,而是单人独骑到了迁安,又足足地在嘉祥屯消磨了五天。元宵夜里,他明着出去观灯,晚上院子里没人了,就带着七八盏灯笼回到崔燮房里,偷着在屋里点了起来。
崔燮看着灯上映出的谜题,含笑问道:“这些灯莫不是谢兄赢回来的?不愧是明查秋毫的谢镇抚,天下事都难不住你,竟能这么快就赢了这些灯笼来。”
“哪里,不过是些玩熟了的旧谜,嘉祥屯这边没京里那么多才子,才叫我偶尔赢了几回。”
谢瑛也站在灯光汇聚处,观的却不是灯,而是灯下人。满室灯火映得屋里如同白昼,看什么都纤毫毕现。他朝崔燮背后走了一步,目光落入系得不太严实的后领里,就清清楚楚见着了那里印下的艳色痕迹。
他昨晚恐怕有些忘形了,下回还得小心些,别弄出这么容易叫人看见的痕迹。
他想着想着,却不由自主地走上去,低头嗅了嗅那片略敞开的领口。内里清湛的皂香里仿佛还染着他身上的衣香,诱惑着他将它扯得更开,温柔如水地说:“许久没在这么亮的地方看过你了。叫我细看看,我们燮哥这两年可清减了?”
第267章
弘治十年四月初,和哥便带着几名家人,轻骑来到迁安,向崔燮道别。他八月间就要成亲,江南气候湿热,他这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恐不适应,故而要提前几个月动身,以在江上遇上暑热得了病,耽搁婚期。
崔燮引他去拜了祖宗,又叮嘱他在船上万不可喝生水,再渴再急也要煮开了再喝。运河里日日都有大量船只往来,垃圾废水都是直接往河里倒的,不知有多少细菌。
李清照的前夫赵明诚就是喝生水病死的,和哥这体质,一杯下去估计也不行了。
崔和喏喏地领了他的教训,带着兄长的叮嘱和一提治晕船、中暑、泄泻的药,直奔通州坐船。崔家租的大船已停在码头等他,船上已装好了聘礼和他日常用的家具、衣被,接了他便往南去。
两家已有约定,和哥要在谢家住到明年开春再回来,这段日子正好随未来岳祖、岳父念书。
还没等到谢家办婚事,崔燮却已守满了祖母的二十七个月孝期,拾了守孝时用的东西和写的文稿,带着几辆车的新鲜吃食重回京城。
回京当天,崔衡带着家人到城外迎他,想接他回老宅休息,崔燮却不肯回去,而是叫他到侍讲府吃了盏茶。但因今年夏天杨氏怀了身孕,如今月份尚浅,崔衡心里惦记着,坐立不安的。崔燮也不愿让他在家碍事,便早早打发了他,自己把整个院子转了一遍。
从外表看,这座院子和他离家时并没多大区别,只是重新粉饰了一遍,碧漆廊柱,酱色门窗,配上新糊的半透明窗纸,显得格外新鲜干净。
可是到了他卧房和书房这样的地方,装潢便大不一样了。
书房四面糊了淡绿色的纸,墙上挂着镶在框子里的笺,都是他自己原先制的,画着占满笺面的淡色蔬果、供器,清雅素淡。吊顶架了细木条编的天花,当中镶着半透明的明瓦板子,中间垂下一个大的吊灯,灯身上方是个青花瓷罩子,下方是将半透明羊角灯座在一个花托似的铁架上拼成的。
和他画里的吊灯不大像,却也是大明朝独此一家的现代风味了。
卧室也同样是照着他画过的样子装的,不过墙上糊的是浅黄色绘碎花的纸,像是用黄连水或栀子水染过,有种温馨的感觉。头顶上也同样是不易着火的明瓦吊顶和吊灯,床上铺了羽绒垫子和靠枕,躺上去松松软软,说不出的舒服。
他忍不住一觉睡了过去,到晚上才听到家人敲门,说是隔壁谢佥事家听说他到家,特地设宴款待他。
崔燮“噔”地一下子就醒了,利落地跳下床,起身盥沐更衣,叫家人备了礼物,正正经经地从谢家大门进去,递上礼单,感谢了高邻谢大人这些年帮他看房子,客客气气地吃了一顿接风宴。
有人看着时从大门出入,撇清私情嫌疑,没人看着时……自然还是打开花园门,到小楼里幽会。不过崔燮刚从五百多里外的老家赶回来,谢瑛舍不得折腾他,就只替他按摩开坐车坐得酸涩的筋肉,抱着他静静地睡了一夜。
转天早上谢瑛就得回镇抚司点卯,崔燮睡眼惺忪地帮他递腰带、拿网巾,送他从后门回了家。
折腾这么一趟,崔燮自己也睡不着了,索性回去拾了带回来的礼物,就叫人递帖子给亲友故旧,或挑日子上门拜访,或约着一起去喝酒。
帖子刚刚送出去,两位国舅就穿着内赐的飞鱼服,满面红光地来见他。一进门就赶着讲他们兄弟如何心耗力地给太子出题,逼着小
穿到明朝考科举 分卷阅读450
太子认真做卷子,从小扳正他的学习和做事态度。
他们俩自己当年学的也不怎么样,受罚的经验丰富,对付太子就拿出当初崔燮对付他们十分之一的手段,也能折腾得小太子到处告状……而不得。
俩人没事就回忆自己是怎么挨罚的,居然没回忆出心理阴影,反而体会到了当年崔先生罚他们时的快感,不,是苦心,然后越发喜欢忆旧了。
两人情真意挚地说:“当年若没有恩师苦心教导,我二人焉有今日的担当和本事?请老师受我们兄弟一拜,以后还不吝管教我们兄弟。”
崔老师一时竟不知如何评价他们这学以致用的态度,想了想还是鼓励为主,表扬了他们几句。
不光表扬,还上了两位国舅最上心、最喜欢的奖励:“第二回少年锦衣卫印出来后,给你们兄弟各画一张真人大的立像,你们可喜欢什么服色的?”
喜欢!什么服色都喜欢!就跟锦衣卫正传的谢镇抚和十四千户一样就好了!
大张国舅摆了个执刀斜劈的姿势,小张国舅则是横刀过头,都是自己觉着潇洒勇武到不行的pose。崔燮用心记下了,还许诺叫画师把他们俩画得更高大俊美,美得两人午饭都没吃多少,装了半车老师带回京的土产,晕乎乎地回家去了。
崔燮目送他们离开,先拿铅笔画下二张兄弟要的姿势,得忘了,然后翻出自己在乡间的著述,又备上些活鸡、腊肉,许多瓜茄菜蔬,准备晚上去看李老师。
官员在乡间居丧时讲学、著书已是通例,崔燮当然也得拿出东西来供人观赏。只不过他在乡间著的不是一般读书人爱作的理学文章或是诗词,而是一摞摞的农科论文。
他的文章攒巴攒巴也有小二十万字,快赶上一部《左传》了:其中有这些年实验出来的农科技术;有复原和使用王祯《农经》中农具和水利设施的体验报告;有栽植耐盐植物利用盐碱地经验;有破除迷信、防治蝗灾及蝗虫食用指南……
蝗虫,生翅的为蝗,未生翅的为蝻,北方常见害虫。炸着吃,好吃;烤着吃,好吃;晾成蝻蝗干,味同虾干,好吃。
蝗虫多生在水旱灾之后,愿是大旱越伴生蝗灾,若不及时治理,甚至能成飞蝗千里,蔓延几省的大灾。
崔燮一向住在屯子里,有时连日不雨,在家就能看见蝗虫乱蹦乱飞。
他但凡见着蝗虫,就叫人到处捕捉,得成灾。当地百姓们有肯捕蝗的,也有迷信蝗虫是上天降罚,不敢驱蝗的,他就从家里拿出粮食,买当地人捉蝗挖卵。一斗虫换一斗粟,就有许多老幼妇孺肯干这些事,将生虫的荒滩清得干干净净。
只是虫卵不易清理,靠人挖不尽,他就仍祭出生石灰消杀大法,往蝗虫滋生的地方洒生石灰和硫磺,烧死没挖出的虫卵。
迁安新调来的县令张济听说此事,也叫别处的农户学着捉蝻蝗。但因不是蝗灾大起的时候,官府不能拿粮换虫子,只能向富户劝募,崔燮便捐了不少粮食和大豆。
为此张县令特地作了篇《灭蝗记》的文章谢他,亲自登门送文,请他点评。
崔燮拿出看八股的眼力看他的文章,帮他挑了几处卖弄文采,显得繁琐靡弱的地方,稍事修改,令文章更浑融。张县令激动得才思泉涌,不仅改了文章,还当场题了首《感崔侍讲燮评点文章,有感而作》赠他。
崔燮一时半刻憋不出次韵诗来,只能送了他一袋蝗虫干和两只吃蝗虫粉饲料育肥的鸡当作回礼。张县令拎回去后琢磨了几天,请了当地里老来,当众吃了炸蝗虫干,以示蝗虫可食,劝百姓见即捕杀,不要把它当作上天降罚而有所畏惧。
崔燮听说这事,深感他为了治蝗够豁得出去的,也豪情大发了一回,对着割后光秃秃的麦场憋出几句:“飞虫岂是天公降,早治淤涂亦可防。”
李老师晚上见着他之后不问寒温,先看他的文章诗赋。先见了这首诗,脸上顿时掠过一丝喜意,难得地夸了他一句:“头巾气尽去,台阁气于斯可见矣。”
换言之就是不大酸了,改打官腔了。
反正李老师自己都说过诗中有台阁气不是坏事,崔燮就当自己真有进步,美滋滋地领受了夸奖。
不过李阁老更爱看他的小论文,夸起这个就比较真情实感了。论文里画了他应用的所有农作物,都是上了色的,还画出其出生、长成、开花、结果的不同形态,枝叶花果都有解剖图,栩栩如生。哪怕是从未接触过稼穑的人,对着这画也能从田野中认出这种庄稼了。
文里更罗列了大量数字,做成更显而易见的表格、柱状图与饼状图之类,让人打眼就能看出优劣,省了多少眼力和神!
他从前做翰林学士时,写奏疏章表都恨不能骈四骊六地炫技;如今当了阁老,一天要看一摞下面呈进的奏章,才知道那样的文章看着耗神时,还是简单直白的好。
他撂下文稿,赞许地看了崔燮一眼:“难怪徐首辅当年就说你能做实事!别的还罢了,粮食和治蝗真天下要务。前头杂交豆和粮豆间作疏我已替你奏上去了,宫内正试种,这个治蝗法你改写一份简单些的、可推行的奏疏来,回头呈进上去,圣上必定喜欢。”
小论文易懂,格式却不对头,得重写一遍才能呈进。
崔燮立刻点头应下,又问起了起复的事。他老师就是阁老,师徒之间也不用说什么场面话,直接说:“去年天子下令修会典,翰林院正缺人,早就等着你回来了!你明天去吏部交还勘合文引,给你三天假安排家事,三天一过就赶紧回翰林院干活。”
刚修完《宪宗实录》,又要修会典,弘治天子真个勤政,完全不给他们翰林们像在成化年间那样潇洒过日子的机会啊!
崔燮在乡下宅久了,想到要天天修书就觉着手臂发酸,忍不住低叹了几声。可他也不敢说不想干,只能苦中作乐地安慰自己:幸亏上回修实录时存下来的资料都还在硬盘里没删,修会典时能脑内查资料,多少能省点儿力。
李东阳看他蔫蔫的,也勾起了几分心事,叹道:“你这两年在迁安守孝,却把太子出阁的大事耽搁了。若去年你在朝中,那十二位太子讲官中必有你一个位子了。如今东宫额员已满,用的又都是年少有为的翰林,除非张文祥再升一级,空出右中允的位子,才能把你塞进去。”
张文祥就是王状元榜的探花,名天瑞,是弘治四年升的侍讲。崔燮也是弘治四年修完实录,依例升到侍讲的,从职务到时间都和这位张中允撞得死死的,估计一进半会儿进不了东宫。
李东阳可惜地看着他:“你是会讲书,会教弟子向善的,若能进东宫讲学,应当也有办法教皇太子用心向学。好在如今两位国舅
穿到明朝考科举 分卷阅读451
常进宫劝太子读书,还出了卷子考核,便是平日讲官们不在东宫时,也不怕太子教内侍们引诱坏了。”
崔燮深以为然,也猛夸了国舅们两句。
两位国舅这么早就给小太子加作业是有点不人道,不过想想历史上正德干出的事,他对这孩子也没多少同情心了。
哪怕有点矫枉过正,也先矫着吧。现代的孩子还不是三岁就得上幼儿培训班?不光学汉字,还有数学跟幼儿英语呢!就是把正德教成个书呆子,也比历史上那个到处浪,纵容刘瑾干政,弄得朝野不安,宁王叛乱的熊皇上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