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钟晓生
高展明没想到,他的第一份官职竟然那么清闲。
每天呆在翰林院里,倘若皇帝和太后不召见,也没有节日寿诞或庆典盛宴,他便只需要看书就是了。在翰林院的好处是翰林院中藏书浩瀚,远非李绾的书房所能比拟,但凡他能想到的书便一定能找得到。头些时候,他便如同兔子掉进了青菜堆里,简直如鱼得水,每天从早上读到晚上,恨不得将所有的书都抄一份带回家去。
翰林院的老人见了他,往往嗤笑一声,劝道:“新来的,别急,慢慢看,有的是时候。”
时间久了之后,高展明便渐渐觉得这日子无趣了。他终于知道,苏身上那种岩岩若松、占尽风华的文人气质是哪里来的了那都是磨出来的呀!这翰林院里的老官们,做事慢条斯理,连走路都比旁人慢上几分,渐渐的也就气度雍容了,相貌若是再出众几分,那可不就是占尽风华?
高展明吃午饭的时候听见旁边两名翰林编修讨论,一个道:“你说皇上什么时候才会下令重新修编前朝的史书?”
另一个说:“十年前才刚修完,没个几十年,不必再修了。咱们怕是等不到喽。”
一个道:“那什么时候再修十三经呢?”
另一个道:“得了吧,五年前苏才带着咱们修了一遍,再等五十年吧。”
一个道:“就没点能修的书了?”
另一个道:“苏这七八年早把能修的能修完啦。咱还是等着后宫哪位妃子要过生辰,皇上召咱们撰写诏文册书吧。”
“说好了,这次我来写,你可不许跟我抢。”
“好好好,不跟你抢。”
高展明长长叹了口气。
吃完午饭,其他几个翰林就都搭起小竹床悠哉地睡了,高展明看见一个小太监在外头偷偷向他招手,他顿时又觉得头大不已,轻手轻脚地走出翰林院,跟着那小太监去了仙居殿。
进了仙居殿,高嫱跟他闲话几句,问他:“皇帝最近又有什么动静?”
高展明在翰林院当官,翰林院的官员是要负责修史的,不光是前朝的史,今朝的也要修,所以皇帝那里若是有点风吹草动,他们立刻就要备案。再则皇上闲得无聊的时候也经常召翰林学士去陪他吟诗作赋或是下棋,高展明作为高嫱的眼线,就只能硬着头皮跟上。李长治见了他能有什么好脸色,一边和苏下棋一边就拐弯抹角地骂他,还专门作诗嘲讽他。高展明闲得没事也不会去太后面前嚼皇帝的舌根子,最后落一个两头不讨好。
高展明道:“皇上给苏翰林看了一首他写的诗。”
高嫱问道:“什么诗?”
李长治做了一首诗专门写苍蝇,说着苍蝇四处乱叮,还故意拿给高展明看了,显然实在讽刺高展明这个眼线。
高展明心里暗暗叹了口气,道:“吟牡丹的,倒也没什么。”
不等高嫱提问,高展明道:“姑妈,我能不能……请调出翰林院?”
高嫱道:“你可是嫌翰林院的活太清闲了?”
高展明老实点头:“孤儿,侄儿不怕吃苦,想多历练历练。”
高嫱道:“你在翰林院待一两年,也不过是混个资历。过些年,哀家就让你做上翰林大学士,不比那苏差。”
高展明一怔:“太后打算让我一直留在翰林院吗?”
高嫱冷笑,道:“好孩子,你今年参加科举,倒是让哀家有了主意。这科举选出来的进士各个浅薄,远不如先时九品中正制。哀家一直想让皇帝废除科举,重新实行九品中正制,可惜反对的人太多,一直难以成行。你在翰林院,进士科考之事是由礼部和翰林院负责的,礼部审完了卷子,就要送到翰林院来,出题、审题、制定考规,都是翰林院所为。尤其你又是今朝三元及第的进士,关于科举的事,你上折子,也比旁人更有说服力。”
高展明惊讶道:“姑妈是想……”
高嫱道:“今年的科举舞弊事件便闹的事一团乱,民间已有非议之声。礼部哀家已安插好了人,到时候你和礼部的人里应外合,将这科举再办砸两次,到时候皇上便是不想取消也不得不取消了。”
高展明一时无语。他当日向高嫱说,若是为他清查此案,会使科举因舞弊事件遭受非议,不过是想利用高嫱的势力还他一个清白罢了,没想到高嫱竟真的将主意动到了这上头。废除科举,他第一个就不同意。察举和九品中正制全由举荐的官员说了算,并无一个公正的衡量标准,对于豪门望族巩固自己的权势更加有利,对于天下的莘莘学子却不公平。
高嫱道:“哀家烦那苏也不是一两天了,可惜一直拿捏不到他的错处。他身为翰林学士,能直接对皇上进言上奏,折子不必过哀家的眼。皇上被那些轻薄的进士们用谗言唬得不知深浅,说想再多开恩科,广选贱民入朝,倒要把那些功绩不斐老臣给排挤出去了。你在翰林院,替哀家盯着皇上和苏以及那些翰林,若有什么动静,便来汇报给哀家。”
高展明更加无奈。他参加科举,便是想令自己游离于高家的势力之外,高嫱却死死地将他攥在手心里,倒是十分信任他,连探子眼线这样的活都交付于他。
高展明敷衍了两声,将话题一转,道:“姑妈,侄儿前些时日给您的折子可看了?”
高展明身为翰林,能直接向皇上上折子,可是他上的折子,李长治是必定不屑启用的,好歹高嫱信任他,他也有机会能够经常见到高嫱,他便转向高嫱进言。早在他还在吴郡从商的时候,他就一直想改制变法了,他努力读书,一心做官,是为了施展天下民生大计的抱负,而不是为了与那股势力勾心斗角的。
高嫱显得不大在意:“看了,你先前同样的折子不是已经给哀家递过一份了么?”
高展明干笑道:“那是一个月前了。”一个月高嫱都没有给他任何回应。
高嫱道:“你倒对田地和税很感兴趣。那些不是什么当务之急,你也别在那些事上花太多时间才是。”又道,“哀家听说那平阳郡公……”
高嫱又向高展明数落了一堆赵家的不是,高展明心不在焉,没怎么听进去。高嫱根本就对他的政见没有任何兴趣,高嫱肯用他,也不过是因为他先前说了恼恨赵家的话,且见他又确实有些才干本领。
高嫱道:“明儿,你去写一道折子,数落那赵贵妃擅宠,逼皇上早些立储,写完了交过来,明日哀家找人递上去。”
高展明心烦意乱,敷衍地应了一声,便起身回去了。
高展明刚出仙居殿没多久,好巧不巧,竟遇到了金天有等几名今年的新科进士。高展明知道这些人被封为郎官,在殿前侍候,正打算上前向他们打招呼,却见金天有身边的一名新科进士突然摇头晃脑,用手挥杆着什么,似乎是他身上有什么虫豸。
却见那新科进士看了高展明一眼,口中道:“哪里来的苍蝇。”
高展明一怔。
那新科进士装模作样挥赶了两下,做出才看见高展明的模样,热情地笑道:“高翰林。”
高展明没什么与他斗嘴的兴致,敷衍地笑了笑,转身回翰林院去了。
高展明刚回到翰林院,一进门就撞见了苏。高展明向他行了礼后便匆匆进去,苏上下打量着高展明,两人擦肩而过的时候,苏严肃道:“高翰林,你是皇上钦点的翰林学士,当以皇上为首。切勿玩忽职守。”
高展明一句话也不辩驳,走进屋子,往椅子上一瘫。
唉,这日子,可不能这么过下去了。他一定得想出办法,改变自己的处境才是!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兔美酱lm、栗栗栗栗栗rx2的地雷
小明马上就要出京跟李景若同学团聚啦!jq马上就要开始啦!
推荐暗夜流光大大的新坑:重生之择日再死l3l4
重生第一权臣 第四十九章
没多久就到了秋日。
新的一批秀女入宫,而前年为皇帝诞下皇子皇女的嫔妃将受到册封。翰林学士撰写祝文、宝文,礼部官员负责主持册封等仪式。
前年因为科举舞弊案,礼部许多官员受到牵连而被停职革职,礼部的许多官员都是新上任的。安国公嫡长子高元照原在礼部任职,趁着这个机会高家将他升到了礼部侍郎,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
由于礼部官员是刚刚走马上任,是权贵的亲信,并无真才实学,对于一些事物尚不太熟悉,最后竟把册封仪式弄得一团糟,将一个新诞下皇子本该加封为才人的宝林错弄了,依旧将她擢升宝林,折腾了一通,反倒不升不降。翰林官员撰写的册文乃是根据礼部官员所提供的材料书写的,最后册文自然也写错了。
那才人到李长治面前痛哭了一场,李长治知道后十分震怒,在宫里大发雷霆。
当着众翰林的面,李长治问道:“礼部是谁负责此事?”
苏道:“是新任礼部侍郎高华尚。”
李长治又怎会不知道是高华尚呢,他无非故意一问,然而有意无意地看了眼一旁的高展明。
这篇册文的初稿是高展明拟的,不过他也只是按照惯例拟写了祝文,最后定稿是由翰林学士定的。
高展明事先已经知道此事,他特意回去查过,的确是礼部的官员弄错了。那位受封的才人是去年才刚被升为宝林的,前年还是个御女,兴许是礼部新旧官员交接的时候遗漏了哪份册文,竟还把她当成御女来册封。这件事原本并不关他什么事,可他想了一晚上,最终决定借题发挥搏一把。
高展明突然起身到李长治面前跪下,道:“此事乃微臣疏忽,微臣有罪,请皇上责罚。”
李长治一怔,在场众翰林也是一怔。册文虽是高展明所拟,但他也是完全按照礼部的官文拟的,最终也是礼部审过的,后宫那么多佳丽,连礼部都没弄清楚,翰林们更不知道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才人是何方来路,最后要论罪,也是礼部的罪责,最终定稿的翰林学士还没说什么,高展明急匆匆往自己身上揽什么罪?
李长治也不知高展明是故作姿态还是打的什么主意,冷笑一声,道:“册文是你拟的?”
高展明道:“是,全是微臣的罪责,请皇上降罪。”
李长治又是一愣。这高展明倒是急匆匆往自己身上揽罪,一点都不推脱,不说皇上恕罪,倒请皇上降罪,这又是想做什么,难道真以为自己不敢降他的罪?
李长治道:“你倒说说,你有什么罪责?”
高展明道:“臣前日知道此事,立刻回去查了一番,礼部送上来的公文并没有错,是微臣当日撰写册文的时候一时疏忽,才弄错了。全是臣一人的过错,与其他翰林和礼部官吏无关。”他一发现此事,立刻连夜让礼部官员换了材料。礼部的官吏原本做错了事,也怕降罪到自己身上,有人肯替他们背黑锅,当然求之不得,立刻将自己备份的材料更正了。
一旁的翰林学士一惊。他看过礼部送上来的材料,分明是礼部弄错了,高展明怎么会……然而他不清楚这其中有什么渊源,此时也不敢贸然开口。
李长治半晌不语,忽道:“你们下去吧,朕有话要问高翰林。”
苏莫名其妙地看了高展明一眼,犹豫了一下,到底什么都没说,率众翰林谢恩,便退出了大殿。
翰林离开后,李长治摈退随侍的太监和宫女,只留下高展明一人。
李长治悠悠开口:“高卿……”顿了顿,喝了口手边的茶,又不语。
高展明道:“臣愿领罚。”
李长治道:“按律……朕该怎么罚你?”
高展明道:“罚俸停职,过上一年半载再重新启用罪臣,兴许还来个不降反升。或是……将罪臣外放出京。”
李长治一惊,手里的茶险些泼出来。原本高展明主动认罚,他还以为是高家又打什么鬼主意。毕竟此事安国公长子高华尚作为礼部侍郎脱不开责任,兴许是想拖个背黑锅的。然而不过是一个宝林的事,那宝林也没什么权势背景,算不上什么大事,高家的人再动动手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就算要罚,也顶多是除几个礼部胥吏的官职,再罚礼部尚书和礼部侍郎几个月的薪俸,根本不可能对高华尚和高家造成什么动摇。更何况高展明作为高家嫡系子弟,就算要弃军保帅,他也不会是那个被弃的军。
这高展明装腔作势出来领罚,李长治本还以为他是故作姿态,可是他居然说……外放?!他现在可是高太后面前的红人,在朝上混的风生水起呢!
李长治不由坐直了身体:“外放?你想出京?”
关于这件事,高展明想了很久。他留在京城中,就是在高家的眼皮子底下做事,两头不讨好。而且高嫱根本不重视他的政见,也没打算启用他的那些新法,只想着怎么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权利。他做京官,少说再混个十年八载才能真正有实权,到时候高太后年纪越来越老,万一身子骨撑不住,让别的新兴势力一挤兑,他又该如何自处?
倒不如外放出京,品秩和地位自然是比不上京官了,可是山高皇帝远,他的话语权还能大些,且不受掣肘,先从小地方开始慢慢推行他的政法,若有成效,再被召回京城,他能做的事情也就多了。
高展明想到这里,抬起头看了眼李长治,轻声道:“皇上难道不想将微臣派遣出京?想让微臣留在宫里,留在翰林?”
李长治吃惊极了。他当然恨不得早点将高展明赶出京城去,别在他面前晃悠。在他眼里,高展明就是高嫱的一条狗。可是高太后怎么舍得自己的狗离开呢?难道高展明得罪了高嫱和安国公?
李长治沉吟片刻道:“太后是什么意思?”
高展明道:“重要的,是皇上怎么想。”
李长治失笑。不得不说,高展明的这话他爱听。他道:“那你又是怎么想的?”
高展明道:“臣不想得罪太后,更不想得罪皇上。臣若说,臣也有野心,皇上信吗?”
李长治又惊讶。难道高展明先前做的事,并不是心甘情愿的?野心又是指什么?
高展明道:“皇上,臣知道在皇上眼里是怎么看待臣的。臣说出来,皇上也许不信,可臣的父亲早逝,母亲……唐家也早就在十年前的争斗中失了势,臣虽在高家宗学念书,却被人称作‘独孤贫’,臣自小在宗学中便是被人欺凌长大的。太后和安国公的确为臣颇多照拂,每年资助臣府上一笔财务,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臣一直感念皇上和太后的恩情,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一日能够报效国家。”
李长治沉默。高展明的事情,他先前也听说过一些,好像有哪一年太后想让高展明到安国公府上养着,最后却没有成行,似乎是高展明自己拒绝了。不过高展明究竟是什么处境,他在深宫中自然是不知道的,在他眼里,高家的那些子弟都是一个德行,尤其科举的时候高太后明明白白暗中助力帮了高展明,他便觉得高展明一定是依附高嫱的。难道其中还有别的隐情?
李长治道:“你当真想出京?”
高展明暗暗叹气,重复道:“重要的是皇上怎么想。”
李长治犹豫再三,终于忍不住问道:“你当日,究竟为何要参加科举?”
高展明道:“只是臣的一些执念罢了。臣不瞒皇上,在臣参考之前,太后私下里的确和臣说过,有意征召臣入朝为官,是臣一意孤行参加科考。科举舞弊一案,臣事先毫不知情。”
李长治又不语。高展明所言,他并不知该不该信,可看高展明的神情,倒是有几分诚恳的。假若高展明要出京是高嫱的主意,那高展明大可不必揽下这些过错,高嫱随意想个理由把高展明派出京城去也就是了,他若不是因罪责被外放,还能捞一份更好的官职。
李长治低声道:“你若留在京城中,为朕……”
高展明打断道:“臣感念皇上和太后的恩情,有心报国。”这话的意思,便是他哪里也不想得罪了。他就算不帮高太后办事,也绝不可能帮皇上去对付高家。
李长治叹气。他竟能体会出高展明的身不由己,毕竟他自己不也是一样的吗?
李长治道:“可是仪制一事,确实是礼部弄错了。不仅是册文,就连册封的仪制也做得不对。”
高展明道:“那就是礼部的事了。臣在翰林任职不到半年,就弄错了册文,是臣的罪过。请皇上降罪。”
李长治久久不语,最终喟然长叹道:“罢了,你先出去吧,此事,朕再想想。”不得不承认,今日的交谈,让他在心里开始重新估计高展明这个人了。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elong和应白头的地雷
小明出了京城就可以大展拳脚服人心啦~
随便说点有趣的事情。写科举的时候我主要参照的是唐朝的资料,不过唐朝的科举其实没那么严格,胡搞的地方还是比较多的,所以调换朱卷墨卷之类的事迹又是参照宋朝的了。
关于我之前写的京兆府,大家大概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其实跟现在的高考有点像。乡试是地方先选拔,其实是有很严重的地域差异的,就像现在北京上海比别的地方好考很多一样。京兆府的考点就是京畿的考点,有点像北京的高考,权力很大,还有京畿周围的同华二州也是很好考的,乡试的名额都比别的地方多得多得多,我文章里说全国一千个举子里有一百个是京兆府选出来的,一点不夸张。而且京兆府前十就是中了第等,整个唐朝中了第等最后却在会试里面落第的只有三十几个人,很少很少。如果京兆府选出的解元最后落第,京兆府也有权移文同试官,要求同试官解释:凭毛老子选出来的第一名你们敢让他落第?!给老子一个解释,不然老子跟你没完!
那么全国的学生们当然都希望自己能到北京上海(京兆府)参加高考咯,国家也是有户籍限制的,你哪里人就在哪里考,不然不乱套了么~有的时候政策也会放宽松一点,比如你到其他地方多少年了,当地政府承认你的身份(户籍),你也可以留在这里考试。
反正看古代会发现其实很多地方跟现代都是很像的哈哈~
重生第一权臣 第五十章
李长治对高展明有了新的估量,他知道高展明恐怕并不是全心全意为着高家的,心里倒是很想将高展明这个墙角挖过来,要是能帮着他暗中对付高家,那就再好不过。可惜高展明不会答应。
既如此,李长治用不了这个人,留给高嫱监视自己也不好,那最好的选择就是让高展明离开京畿是非之地了。
高嫱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十分生气。
原本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就是册封一个生了皇子的宝林,那宝林若敢闹起来,弄死了也没什么可惜的。可偏偏高展明当众认下罪来,许多人都看在眼里了。又不知是哪个嘴碎的散播的消息,这件事情传得很快,没多久整个宫里的人都知道高展明竟然写错了册封嫔妃的册文。
高展明才刚刚进了翰林院几个月,他虽是三元及第选出的新科进士,却饱受是非争议,先前殿试的时候他明明被皇帝当场落卷,转头却又成了状元,他这三元得的究竟是否清白一直被人诟病。今次连皇宫内册封嫔妃的册文他都能够弄错,是非流言更是尘嚣直上。
具体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并没有几个人真正清楚,可但凡有那徇私舞弊、乌龙错乱的事,人们总是爱听爱谈论的。
太后不许宫人再谈论此事,却也禁不住人们的口舌,高展明到哪里都要被人指指点点。
于是高展明又一次被高嫱叫到了仙居殿。
高嫱问高展明:“这事你何苦往自己身上揽?”
高展明故作惶恐道:“侄儿听闻此事是华尚堂哥一时疏忽所致,皇上震怒,想要处罚堂哥。侄儿全是受了太后和安国公的照拂才能有今日,侄儿心想堂哥定然也不是有意为之的,又听说堂哥身子不好,他在礼部新官上任还没站住脚跟,如果挨罚,万一惹得他心气郁结可改如何是好?侄儿想来想去,伯父的恩情不能不报,所以自作主张,认下此事……”此事若非牵扯到高华尚,他也未必敢那么做,毕竟不好对高嫱交代。可如今他做出一副受恩反哺的模样,此举虽蠢,却能叫高嫱不怀疑他的动机。
高嫱痛心疾首:“你怎么那么傻,这本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就算搁到华尚身上,他好歹也是个礼部侍郎,难不成就能因为区区一个宝林革了他的职?哀家又不是死的,皇帝也不敢这么判案!到时候,把那手底下办错事的揪出来办了,华尚那里罚三月俸银也就顶了天了。而你这才刚进翰林院,做官还不到半年,礼部的人弄错了仪制,也是办事的胥吏的职责,你写错册文,就全都是你的不是了。你先前因科举的事颇受了不少质疑,这下你可算把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了。哀家想偏袒你,却又不能平息众议。”
高展明忙道:“是侄儿考虑不周。”
高嫱道:“你真真是考虑不周!这事你若先来找哀家商量,难道还愁哀家不能将事情压下去?你偏要去充英雄,哪里就轮到你去顶罪!这下可好,你当众认罪请罚,话都传开了,现在就算说不是你办砸的事,也没人信了。”
高展明诚惶诚恐:“侄儿令姑妈失望了,姑妈责罚侄儿吧。”
高嫱连连摇头,心中恼火极了。了这么大的功夫,好容易把高展明安j□j了翰林院,居然就因为一个宝林,把事情弄成了这样。她倒是想偏袒,若是别人倒也罢了,偏偏是高展明,她若硬是将这事压下去,只怕高展明日后的处境会更尴尬,且压不住对他们高家的非议。
高嫱道:“罢,罢!量你也是一片孝心,哀家就不跟你算账了。事情已闹成了这样,你须得回家去避避风头,先停了你的职,过上半年哀家再重新下诏召你。”
高展明犹豫道:“姑妈,这一年半载我便闲赋在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