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阙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七月新番

    于是皇帝就会动用自己的另一项权力大赦。

    张安世最厉害的便是过目不忘,所以他记得,高皇帝在位十二年,共赦十二次,甚至有一年两赦,让昔日的秦吏、楚卒都得以洗刷罪名,重新开始。盖大乱之后,不能不赦,以与天下更治。

    而之后的惠帝在位七年四赦,吕后在位八年三赦。

    文帝虽以仁慈闻名,废除了部分肉刑,但他在位二十三年六赦,差不多四年一次,十分谨慎了,景帝在位十六年八赦,主要集中在后期,针对吴楚叛军乱民。

    孝武皇帝享祚五十五年,颁布赦令次数亦多,共赦了二十五次。此时的赎罪之令赦京师亡命令从军,有补充兵源之作用,李广利两次征大宛,被赦免的恶少年便是主力,战斗力自然比良家子大卫不如。

    孝昭帝虽为傀儡,但在位十三年九赦,这是他难得让自己声音出现在朝堂的机会。

    哪怕是七十二天的刘贺,也在登基时赦了一次呢,朝廷至今在争论那次赦免和加爵到底该不该算数,最后只能算成是太皇太后赦的。

    当今天子即位后第二次下赦令,不算频繁。

    “此事使廷尉、御史代劳即可,何必亲去”

    张安世不希望皇帝抛头露面,毕竟是刚二十岁的年轻人啊,憋了两年就忍不住了么他心中焦虑,让张延寿速去城北看看状况。

    张延寿奉父亲而行,路上发现不少人都赶去看热闹,市肆里有不少轻侠的亲眷在那对天子大赦感恩戴德。

    等到了地方后,靠入宫的符节和刷脸过了外围守卫,跟着弟弟张彭祖朝天子车驾所在的位置走去。那是本始元年正旦行凯旋礼时皇帝站立的地方,可在他面前,却无西征归来的将士,反而挤满了即将远放的赭衣驰刑士。

    不待张延寿靠近,就听到大嗓门的黄门在将皇帝的话复述给这五千人听。

    “韩非子云,侠以武犯禁,暴秦视侠为五蠹”

    蠹,蛀虫也。这是官员和儒生经常用骂游侠的话,虽然他们也被韩非视为大害虫。韩非认为这五种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

    听闻此言,五千轻侠恶少年或低头,或怨恼,他们中不少人至今仍认为自己没错,正在此时,上面却又发话了。

    “然天子以为不然”

    作为天子,是不能轻易出音的,刘询不用自己说话,自有人替他复述。

    他看着面前五千余或跪或坐或立的轻侠,他们年纪大的头发已斑白,年纪小的不过十五六岁,却已经在市井里厮混,任侠为奸,整日慷慨悲歌,相聚游戏。

    这些人往往强直刚戾,懻忮好气,互不相让,在街头不小心撞上,甚至是一个眼神,便能引发口角,乃至于拔剑相向,血溅长街刘询当年在莲勺卤中就一言不合,被当地轻侠揍过呢

    侠以武犯禁,这句话是没错的,但按照习惯,既然是暴秦支持的,大汉就必须反对至少不能完全赞同。

    所以朝廷一边派酷吏将郭解等豪侠绳之以法,一面却又容忍民间侠义小团体的存在毕竟大汉开国元勋们,泰半都是这身份,连高祖微末时,都提着三尺剑跟在王陵、张耳身边当马仔混过江湖。

    不过刘询以为,是时候在打压和放任中间,选一条新的道路了。

    这件事,大将军做不到,西安侯做不到,二府九卿也不行,只有他亲自来,才能办成

    故刘询让黄门告诉众人“陛下有言,人有恶人,良人,小人,大人。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侠也有恶侠,良侠,小侠,大侠。”

    “武断乡曲,为害一方,酗酒滋事,为所欲为,此为恶侠。诸如此番京兆尹所捕的东市贾云、剪市张禁、酒市赵放、下杜杨章等,皆坐拥富贵,盘踞一市,上干王法,下乱吏治,并兼役使,侵渔小民,以眶眦杀人,皆已依法诛灭”

    “良侠则遵循道义仁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诺千金,解危救困,然为侠亦小也”

    听到皇帝没有否定他们整个群体,反而赞同了一部分人,轻侠恶少年们面露欣喜,他们还当自己是良侠呢轻侠就是这样矛盾的群体,他们起于民间反对权势,却又希望跻身权贵,得到上位者的肯定。

    同时又好奇,什么样的人,才会被天子视为大侠

    “陛下曰,自有汉以来,能称得上大侠者,唯一人而已”

    天子之音被黄门们扩散开来,让轻侠们骚动不已。

    万章被身后想要瞧瞧天子的人挤着,却死活不愿让出位置,心中想道“陛下说的,莫非是郭大侠”

    郭解是天下名气最大的豪侠,但此人是被孝武皇帝打成“大逆不道”罪名诛杀的,刘询吃多了才给他翻案。

    “汉家大侠者,剧孟是也”

    “剧孟者,洛阳人也。周人以商贾为资,剧孟以侠显,然其私义,廉洁退让。名不虚立,士不虚附。孝景时吴楚七国反,条侯周亚夫为太尉,以乘传东行平叛,至于河南,剧孟带着数百轻侠来投,为条侯断吴楚粮道,救国家之难。及孟死,家无十金之财,皆散于贫贱之家。”

    不论是国家大义,还是私德私行,剧孟几乎完美无缺,正好拎出来当榜样,三辅的轻侠有不知道剧孟的,但周亚夫却人人都认识。

    “故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句话是刘询昔日在西安侯府喝酒闲聊时听任弘说的,他当时以为当今之侠,不过是盗跖在民间者,任弘便随口提了这句话,却被刘询牢记在心,今日便用上了。

    虽然刘询从小或在邸狱,或在掖庭,没有接受过太子教育,更没学过如何做一个皇帝,但他的这些经历,亦是丰厚的财富。

    比如眼下,不是刘询吹嘘,自高皇帝之后,他恐怕是最清楚该如何跟这群轻侠打交道的皇帝了,这一点,连对轻侠大刀阔斧打压的孝武皇帝亦不如也。

    因为,刘询曾经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他知道他们的困境,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知道他们梦寐以求的是什么。

    是坐拥富贵,是名扬四海,是被人尊称一句“大侠”

    轻侠们素来讲究义气,而义,也能转化为忠君爱国

    “汝等本当处斩弃市,然当此国家用人之际,陛下不忍诛杀,故录囚徒而赦之。陛下曰,汝等虽以附从恶侠之罪远放,却有机会在北庭立功洗刷罪名,以国士良侠身份归来,甚至能出一二位大侠”

    “博望侯凿空西北国,义阳侯破楼兰斩其王,蒲类将军三箭定天山,西安侯七战七捷,方有西域之盛。如今北庭大辟田亩,修筑烽燧以御匈奴,陛下要将三尺剑还给汝等,此剑不当再用于欺凌弱小,而该用来斩虏立功”

    刘询从身后点了一个膀大腰粗的校尉出来,此人的出现,叫底下的万章一缩脑袋,连忙往后面退。却发现身后全是挤上来聆听天音的人,或热泪盈眶,或眦发裂指,显然皇帝这番话说到了他们心中。

    刘询拍着韩敢当,让黄门告诉众人

    “要护汝等前往北庭的是戊己校尉韩敢当,戊己校尉当年也是远徙驰刑士,如今却已贵为关内侯。汝等离开后,陛下会亲自盯着北庭的战事,足汝食,丰汝衣,有功者必赦若有立不世之功者,何吝于列侯之赏”

    “古者有一诺千金者,天子之诺,更重于万金”

    “汝等可愿与陛下许诺,开赴北庭戍守赎罪”

    这是天大的面子,轻侠们最好这口,个个都想吃了催情药一般,过都不过脑子,便齐齐下拜应诺

    “吾等当轻骑赴北庭,斩虏立大功”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五千轻侠第一次齐齐出声呼喝,先前还有人宁可死在长安也不远去北庭呢,甚至还有人嚷嚷起近年来在长安流行的那首“不破楼兰终不还”来。

    “壮哉,当浮一大白,然陛下仍在孝期,且以水代酒,待汝等立功赎罪归来,再痛饮不迟”

    接下来的话,刘询阻止了小黄门代其发声,而亲自上前数步,举起铜樽,深吸一口气,对众人说道

    “届时,朕会在未央宫设宴招待立功最著者。珍馐嘉柔,葡萄美酒,任汝等取食。待酒酣之际,再以乘传送入长安,游于九市。”

    天子说话了而这简直就是轻侠恶少年们的梦想,他们已经完全沉醉其中,此时此刻,哪怕刘询要他们去死,也会有无数人毅然前行

    刘询也有些醉了,这是他第一次试图用权势和话语感染人“到那时,汝等若是在里闾中,见了年轻一辈的小游侠,彼辈或许会问,君等从谁而游”

    底下众人一通大笑,听说天子也是起于民间,果然不假,这是轻侠才会懂的行话。相当于后世道上兄弟见了面相互发问,都跟着哪位大哥混报个来路呗若是追随有名望的豪侠,那便倍有面子。

    刘询一翘拇指,这一刻,他似乎又变成了刘病已,指着自己傲然道

    “诸君便告诉彼辈一声吾等从汉家天子而游”




第383章 职业病犯了
    “丙吉果然没说错,陛下长于民间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不但英睿,身上还兼有些任侠之气,难怪三言两语便能轻侠归心,这五千名京兆尹眼中的毒蠹,应该能在北庭派上用场了。毒输于外,善莫大焉”

    听张延寿说完今日发生的事后,张安世不由啧啧称奇,这让他想起兄长张贺在世时,经常对他夸耀这位”皇曾孙“。

    喜好诗书,貌类孝武这些还算正常的,而诸如皇曾孙在掖庭里住过的房子晚上不点灯却会发出光耀,喜欢吃汤饼,在长安集市上每买饼,那家就会生意兴旺等,便是在暗示此子生来不凡了。

    当时孝昭富于春秋,张安世出于谨慎,总是禁止张贺说这些,认为有失人臣本分,而当张贺想要将孙女嫁给刘病已时,张安世更是极力阻止。

    如今看来,张贺所言恐怕也不全是捏造,和刘贺不同,今上确实是天生的帝种。

    这些事,皇帝是知道的,甚至曾对张安世笑言“掖庭令平生称我,将军止之,是也”

    可另一方面,张安世却察觉到,这一年里,皇帝,或者说那些一心忠于皇帝的势力,也在长安市井中悄悄造势。

    比如提起二十年前的旧事,说孝武后元年间时,有望气之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便派使者分别登记邸狱中关押的数千人,不分轻重一律都要处死。后来孝武得知皇曾孙在狱中,因而恍然大寤,曰“天使之也。”因赦天下,让皇曾孙入了宗室籍。

    张安世那时已在尚书台做事,知道最初本无“天子气”的说法,否则皇曾孙焉能活到现在纯粹是孝武皇帝临终多疑,怕有人对孝昭不利,要将巫蛊涉案者赶尽杀绝,为丙吉所劝方罢。

    可如今添进去了“天子气”的故事,说得有鼻子有眼,结合天子为孝武立世宗庙,好似他真是隔代指定的继承人一般。

    二是另一则传说“上林有柳树,枯僵复起,虫食叶成文公孙病已当立”

    这谶纬就太过裸了,与孝武属意于幼子孝昭时,先赞钩弋夫人为奇女子,又称其所生之门为“尧母门”如出一辙。

    但偏就是这些传奇的故事,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故在长安传得很广。今上的生平很容易让人心生同情,加上他表现得纯孝谦卑,两年下来,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认可,在民间舆情上,天子之统已牢不可破,若再有人行废立之事,恐怕要引发动荡。

    是有高人指点还是皇帝自己所为。

    如今又剑走偏锋,来这么一出,五千轻侠愿为其效死,不止长安三辅,恐怕天下游侠都要以“从天子而游”为荣耀了,而这些人又会发配边疆,不足以威胁到大将军,天子这么做的初衷,更是想要为大将军分忧,分寸把握得很不错。

    但关键是,大将军对这件事怎么看张安世觉得,天子还是太过年轻意气,表现得有些过了。

    比如他对轻侠的宣讲,全程只有三句话提到了大将军。

    张安世已告病一年,许久没参与中朝集议,但却有自己的消息渠道,到了下午,便从御史大夫田广明处,得知霍光听闻此事后的反应。

    就一句话。

    “陛下类高祖”

    在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广明看来,大将军说今上和高皇帝很像,这显然是极大的赞誉。

    大汉是如何起家的,百姓或许会忘了,他们这些公卿却不能忘。

    高皇帝微末时,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而专仗剑轻侠为事,跟在沛县县豪王陵身边,兄事之。又因为崇拜信陵君,跑到魏地,几次追随张耳而游,在张耳的外黄县做客数月,据说还帮张耳和一支进攻魏国的秦军打过仗。

    虽然后来回到沛县,洗白成了秦吏亭长,但仍以他的轻侠豪气,吸引了樊哙、夏侯婴、任敖、周勃等兄弟。斩白蛇起兵后遇上天下大乱,靠着豪侠的名气杀回沛县,被拥戴为沛公。而他身边的任侠们多为列侯功臣,昔日的沛县老大哥王陵也做了丞相,对刘氏尽忠到底。

    立足于百姓之中,振臂一呼招揽轻侠为臂膀,这倒也是刘家传统艺能了。本来经历文景武昭之后,汉家天子渐渐与民间脱节,却又出了这样一位异数,这或许真的是高皇帝在天之灵,庇护大汉吧

    在那愚蠢的昌邑王刘贺后遇到了如此明君,只要忠于汉室的人,都会感到欣慰。

    而田广明注意到的是

    “大将军多少年没这般夸过人了”

    张安世知道,大将军很少会对年轻人表现出激赏来,他对孝昭曾寄予厚望,可惜先帝天不假年,也曾瞩目于任弘,只是此子不识抬举。

    如今难得开口称赞天子,莫非是看上他了

    田广明心中一动“天子孝期还有半年,故未立后,而大将军小女成君刚刚及笄,待字闺中,这桩亲事若是能成,于天子,于霍氏,是皆大欢喜之事啊”

    而渭北细柳营处,那五千轻侠还沉浸在给皇帝作马仔的自豪中。他们被带到此地,划分曲、屯、队、什,各有营地居住,因为都是穿着赭衣的驰刑士,故号”赭衣军”。

    负责统领赭衣军,带他们西行前往北庭的,是被任弘派来接人的戊己校尉韩敢当。

    在任弘看来,也只有这家伙才带得动桀骜不驯的轻侠。对待不同的兵,治兵之法要有所不同,征召去服役的良家子和良民,当以程不识之法治之,对轻侠,则当以李将军之法治之。

    韩敢当确实有些李广的豪放之风,赭衣军抵达当日,便让他们吃了顿久违的肉汤,也不担心人身安全,就大咧咧地盘腿坐在众人中间,端着酒碗,用他的大嗓门说起在西域的经历来。

    先是那些跟着西安侯的冒险,还是老故事,一人灭一国,单骑匹马觅封侯,千里赴戎机,七战七捷之类的。这些边塞传奇本就是轻侠们喜欢听的,眼下听当事人讲来,更加热血沸腾。

    “汝等也别哭丧着脸觉得远行劳苦,早在义阳侯做都护时,便修缮了从玉门到渠犁的道路,西安侯更是每隔二十里筑一座烽燧,大多掘了井,设了粮仓,天子又让府库出冬衣,衣食不必发愁。”
1...262263264265266...3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