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七月新番
这是霍光执政十八年来,从未遇到过的重大危机,比废帝时更加棘手。他心心念念在执政期间解决匈奴问题,绝不可能自谴告老,但也为舆情所扰,这几日甚至开始落发,那白头是越搔越短。
从尚书台到两府,再到九卿百官,都十分为难,不知如何处置此事,大将军本人也深居简出,而外头的舆情越发汹涌,这是压抑了数年的情绪,虽然霍光又下令罢免了太常苏昌,但根本无法平息众怒。
就在此时,在地震消息传来的第四天,一份诏书,却被中黄门弘恭捧着,从温室殿送到了尚书台。
代任丞相的建平侯杜延年接过诏书,展开一观后情绪复杂,却又松了口气,便对因地震耽搁用兵计划烦恼不已,面露执政危机的霍光作揖道:
“大将军,天子……下罪己诏了!”
……
ps:第二章在傍晚。
:。:
汉阙 第407章 批评与自我批评
天子的罪己诏传到北庭时,已是炎热的夏六月。
“朕以微眇之身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已有四年,未能和百姓。乃者四月壬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灾孰大焉。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地示之灾以戒不治,朕其不德明矣。”
“丞相、御史其与列侯、中二千石博问经学之士,有以应变,辅朕之不逮,毋有所讳。令三辅、太常、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四十九郡有地震坏败甚者,勿收租赋,赦天下邸狱之罪。”
任弘是从杨恽送来的信上得知此事的,虽然这《罪己诏》也就听个热闹,里面根本没有实质的政治更替。
但光是这姿态,也足以将天下儒生臣民感动得稀里哗啦,因为这年头罪己诏还不像后世那般烂大街。
任弘掰着指头算了算:“今上是大汉第三位下罪己诏的天子罢?”
虽然古有尧舜罪己的传说,但毕竟史籍缺载,真正开了罪己先河的,是孝文皇帝,他即位后的第二年遇上了两次日食,遂下诏罪己,成了后世模板。
罪己诏里,首先要做自我批评,顺便捎带上执政大臣,毕竟“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老天降下灾异,你们也脱不开责任。有时候还会将死去的前任也鞭尸一通,毕竟死人是不会反驳的。
然后就得学着齐威王纳谏,呼吁臣民提出批评建议,增加一次举孝廉的机会,将异议者们召到长安恳谈恳谈,收集意见,执不执行另说。
最后做出大赦免赋税等承诺安定人心,全文完。
今上罪己诏的体例和行文风格,与孝文如出一辙,只是天子没有拉上“肱股”们一起承担责任,而是很大气地一拍胸脯:
“天下治乱,在予一人,一人做事一人当!”
这一幕真是活久见,古往今来只有臣子替君主顶过,但今日却忽然反了过来,这口大锅,尚未亲政的皇帝主动替霍大将军背了!
任弘能猜到,长安城中,从九卿列侯,到微末小吏,再到民间清流、百姓,肯定都对勇于认错的皇帝赞不绝口,誉之为孝文第二了。
此举能暂时堵住舆论的嘴:天子都担责任了汝等还想咋地?再揪着不放,就是拎不清妄图颠覆大汉了。
地震是任弘也料不到的意外事件,否则他当年肯定会力辞西安侯国之封,听说那儿也有受损,所幸死人不多。
皇帝的应对纯粹是自我领悟,加上任弘听闻刘询立后等事,不知不觉间,昔日快意恩仇的轻侠少年,已成长成一位手腕成熟的睿智君主了。
“苦孩子早当家啊,与我一样。”在悬泉置吃鸡腿鸡蛋长大的苦孩子任弘只如此感慨。
光是主动罪己为大将军担责已令人惊艳,但这样也可能会让大将军感到尴尬,若是多疑,甚至会觉得被架于火上,于是皇帝还做了另一件事,以消解霍大将军可能的疑虑。
“天子使博士们议论后,决定明年不改元了。”这是副都尉常惠派冯奉世给任弘递来的新闻。
一般改元是要提前通知的,否则像西域北庭这种遥远的边地,因为消息不及时,很容易弄出史书上不存在的年号来。而按惯例,孝武太初前年号为六年,太初后为四年,孝昭时六年,今上应是四年才对。
可如今皇帝却决定不改年号,维持六年之数,普通百姓不知其中内涵,任弘却清楚。
年号的使用年限,意味着一种天运之数,天不变,数亦不变,反过来讲,天若有变,则数必更改。
任弘暗道:“事莫大于正位,礼莫盛于改元,天子此举是在向大将军暗示,他支持继续延续孝昭时政,运数连贯,并无变化。”
“大汉的天,依然是大将军的天!”
这确是事实,不管霍光内心是否受用,这场因地震引发的政治危机,都因皇帝的罪己而顺利度过。
唯一值得注意的,便是朝中的人事变更了,按理说田广明黯然背锅下台,应由御史大夫杜延年接替相位?
但结果却出人意料:“丞相并非杜幼公,而是长信少府韦贤接替,杜幼公仍为御史大夫。”
这当然并非大将军对杜延年不满,恰恰相反,霍光大概是感于近几年灾害频发,而丞相成了高危职业。田广明那种平庸才疏之辈罢了也就罢了,但杜延年是田延年死后,霍光在政务上仅剩的一臂,不容有失。
如此一来,数年前因贤良文学叩阙黯然被踢出未央宫的韦贤,在教了太皇太后几年诗书后,再度回到了前台,只不知等待他的是福是祸。
任弘麾下的校尉韩敢当等关切的是另一件事:“都护,今年还会与匈奴开战么?”
……
匈奴的大乱已持续了小半年,虽然白灾黑灾都已过去,但对其经济打击极大,据斥候所见,光是在右地一些部落里,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
丁零人在北海反叛匈奴,攻其北,乌桓联合东胡入其东,掘匈奴单于墓葬,凡三国所杀匈奴人达到数万级,马匹牛羊的损失更以十多万计。
眼看匈奴如此虚弱,四面起火无暇南顾,若是再来一次元霆时的十余万骑出塞,任弘从西边配合,加上一点运气,或许就能毕其功于一役!
只可惜,经过旱蝗地震后,大汉今年注定无法派兵出塞了。经济上勒勒腰带,或许还能咬牙硬撑,但大将军在政治上已陷入被动,国内反战思潮再度抬头。
一道罪己诏能让他们暂时偃旗息鼓,但若强行出兵,怕是要掀起更大的风波。
于是,本属于大汉的这一回合,只能交给任弘和都护府来下。
任弘给校尉们交了底:“朝中至多派遣边将率数千人出塞,绝无可能大军出击,都护府也不必倾力东征,且先布好对付匈奴的棋子。”
“既然无法大打,那就由都护府来小打,决不能让匈奴缓过气来!”
任弘春天时北征呼揭,在他的威逼下,呼揭王遣使请降,如今已经将“汉呼揭王”的印送去了,只欲忽悠呼揭王入长安朝见天子,就能封他为“呼揭单于”。
只是呼揭王倒也不蠢,一口咬定说忠于匈奴的坚昆王在北面虎视眈眈,不敢离国。
任弘看穿了坚昆与呼揭的双簧,也不点破,这两国太过辽远,让他们保持中立即可。
真正对匈奴的攻势,要布置在右地,任弘此番再临北庭,正要率三千骑东行,是为了“帮助”小月氏搬家。
去年小月氏虽一度回到了蒲类泽,但只有丁壮甲骑,家眷帐落还留在祁连山以南的高原上,旋即为右贤王击走。
今年见单于亲征北庭失败损兵折将,而匈奴又陷入大乱,在任弘鼓动下,小月氏的首领狼何终于下定决定,带着数万部众穿越河西走廊,重返蒲类泽畔的月氏王庭,回到了他们祖先安葬之地!
“小月氏可出骑从五六千,为我右翼,家眷帐落也迁至蒲类泽后,再遇上匈奴来击,就不会那么轻易遁走了。”
任弘要在匈奴周边再安插一个敌人,慢慢蚕食右地,减少奔袭右贤王和单于庭的直线距离。
“正要与都护说起此事。”冯奉世却禀道:“大月氏王的使者抵达轮台,欲求见都护,下吏便将他带来了。”
果然,冯奉世的队伍里,有几个骑着单峰骆驼,头上扎着包巾的碧眼胡人。
大月氏乃是葱岭以西大国,幅员万里,人口四十万,胜兵十万,占着后世土库曼、阿富汗一带。但对通商兴趣不大,与汉的往来不算紧密,虽然张骞曾孜孜不倦地寻找,但大月氏早已乐不思东,也从未与汉正式结盟,只能算“传统友好邻邦”。
而大月氏不属都护,与他们的往来算外交,都护府也十分谨慎。
“月氏使者所来何事?”
冯奉世已打听清楚了,提前给任弘交底:“却是大月氏使者年初正旦朝会时,在长安见到小月氏狼何被天子封为‘小月氏王’,位在大月氏使者之上。大月氏王听闻后,以为不妥,觉得这是对大月氏的羞辱。”
“这么说,是大月氏王听闻后心存不满,派人来向我抗议?”
大月氏王未免也太将自己当回事了,任弘板起脸来,让冯奉世将大月氏几名使者召至马前,呵斥他们道:
“汉居葱岭东,大月氏居葱岭西,正如河流分汇东西,两国本风马牛不相及,大月氏王在国中设五翖侯尚且不必向汉天子请命,汝等焉敢反过来,欲干涉大汉内政!?”
……
ps:宣帝时本始年号维持六年方更替为”地节“之事,见辛德勇先生《建元与改元》。
汉阙 第408章 铜锣湾只能有一个月氏!
当一个大月氏人和一个小月氏人同框时,恐怕谁也看不出来,他们百年前曾是同一族类。
小月氏向南奔上青藏高原,在祁连山南麓与羌人杂处好几代人后,不论是风俗还是容貌,都在朝羌人靠拢。而大月氏则西迁到中亚与当地塞人、大夏人通婚,容貌更加胡化。
眼前的大月氏王使者“闻须勒”便是典型,他一对蓝眼睛是凤目,几乎长至太阳穴,鼻子挺直,胡须在唇上卷起,整齐的头发用饰环束紧,穿着一身丝绸裳,正被任弘强硬的态度呵斥得有些不知所措,只能心中暗道:
“大汉的都护真是凶恶无礼!”
要知道,大汉对大月氏一向另眼相待,先时在轮台,副都护常惠都待他客客气气。
任弘倒是以为,是汉朝对大月氏太过优待,将他们宠坏了。
早先张骞出使西域,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匈奴的死仇大月氏,费劲千辛万苦找到后,大月氏却已占据了巴克特里亚,土地肥饶,周边都是羸弱的农耕城邦,志安乐,又嫌大汉太远,故无报仇之心,让张骞白跑了一趟,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虽然事后汉朝调整了方向,将联合对象换成乌孙,但相比于最初的月氏,乌孙只算个备胎。
得不到的更让人骚动,大月氏从此成了孝武皇帝心中的白玫瑰,苦苦追求却被拒绝的暗恋对象,这种情绪影响至今。
在长安,但凡月氏使者入朝,规格超过了康居、大宛使者,与安息、乌孙平级。
本是汉彰显大国气度和两邦之谊,大月氏却习惯了这种惠待,加上在中亚大杀四方,凌虐大夏、身毒,还真把自己当盘菜了。好歹派个副王或翕侯来啊,区区使者,还想坐到归义胡王之右?
至于天子封狼何为小月氏王,与数千里外的大月氏更是毫无关系。不过是大月氏王听闻此事后,才知道自家还有这么一支山上来的穷亲戚,而自视月氏行国的正统继承者:
“你也配叫月氏!?”
当然配!
当着小月氏王狼何派来邀请他前去蒲类泽的使者之面,任弘肃然呵斥闻须勒道:
“百年前,月氏为匈奴所击西遁四散,月氏王头成了匈奴单于饮器,耻莫大焉。孝武皇帝时,博望侯曾邀大月氏东返故地,共击匈奴,却为大月氏女王所拒,汝等贪恋肥饶之地而放弃了复仇,难道还要拦着小月氏,不许其牢记仇恨,夺回祖先之地?”
对都护府而言,大月氏已不再是可联合的朋友,反而是自居大宛、粟特保护者的竞争对手了,小月氏就不同了,是他用来对付匈奴的前哨猎犬。
这世上哪有放着看门忠犬不爱,反去宠外来抢食野狗的道理?
此事确实是大月氏理亏,闻须勒只好讷讷应是,向任弘赔罪,其实他提及此事,不过是想为大月氏使团与西域都护府的贸易多谋求些利益罢了。
见惹恼了任都护,闻须勒立刻转移了话题,一击手,让身边的副使上前,奉上了大月氏王和贵霜翕侯送给任弘的礼物。
那是典型波斯工艺,银色的底座上镶嵌着打磨光滑的天蓝色石头,在阳光照射之下熠熠生辉,却是大月氏输入汉地的主要商品:青金石,汉人称之为“璆琳”。
青金美丽而稀少的多晶质宝石,主产于后世阿富汗,在中国几乎找不到此物,是稀缺的进口货,因其色相如天,或复金屑散乱,光辉灿烂,若众星丽于天也,为贵族所喜爱。多被用来制作皇帝诸侯列侯的葬器,以其色青,让死者易得循此,以达升天之路。
此外还能用来作为天蓝色染料,过去是龟兹人最喜欢这颜色,如龟兹一分为三,最大的买家就成了都护府。转手再作为贡品,和玉石、葡萄干、棉襦一起送入玉门关。
闻须勒提出了他们的诉求:“过去大月氏使团可有一百多人入玉门关,可今年起却在楼兰城设卡,只许二十人为使者,其余人要以商贾身份进入……“
因为大汉过去优待大月氏,对来朝使团不但包吃包住,甚至还派车接送的,于是大月氏往往拼命往使团中塞人,动辄一百数百,一路吃喝,让置所苦不堪言,接待各国使团俨然成了都护府一大开销。
任弘上任后,便大刀阔斧砍了这项支出,只公费招待主使,其余人开销自理,这大大限制了大月氏人在西域的活动。
闻须勒希望限制能放宽松些,任弘将青金石在手上把玩了一会,却将其抛回给大月氏人。
“大月氏与汉是友邦,凡事都可以商量,但我要的不止是青金石。”
“都护想要何物?”
闻须勒觉得有戏,他听说都护有两大爱好,一是胡姬,二是良马,月氏都不缺啊。
任弘一笑:“我要人!”
……
“身毒国的织女,大夏国的石匠,安息国的铜匠银匠。我听闻大月氏虽已定居于蓝氏城,但骑从亦常横行妫水(阿姆河)两岸。向南臣畜大夏,甚至远征身毒,亦曾与西方安息国交战。”
“战争中自然有俘虏,寻常奴婢西域也不缺,但若大月氏能将这三类人掳至西域,自可用来交换丝帛。”
这是任弘给大月氏点的货,西域的棉花种植方兴未艾,虽然品种所限根本织不出好的棉布来,但身毒织女可送去印度棉花能生长的南海郡。
而波斯的金银铜器具风格独特,与中原大异,是能够卖高价的奢侈品,大夏希腊人的雕塑更是一绝,佛教造像亦是受其影响,而石雕艺术汉人就射猎不多,任弘的审美受后世影响太严重,每每想到卫青、霍去病墓前那简陋的石雕就觉得可惜。
这两类人倒是能在长安引发一波风潮。
等闻须勒告辞后,任弘却唤来冯奉世:“按照大汉接待月氏使者的规格,闻须勒是要乘为驾二封轺传去轮台罢?”
“正是如此。”
“那贵霜翕侯使者是何等规格?”
贵霜翕侯是大月氏王治下五翕侯之一,麾下十万人口,胜兵三万骑,治护澡城,其地在瓦罕山谷--也就是后世阿富汗与中国之间的狭长走廊,是穿越帕米尔高原的捷径,与西域相同,故与都护府往来频繁,如今正好也在轮台城采买丝帛。
而其使规格,显然要比大月氏王使者低,冯奉世道:“为驾一乘传。”
任弘若有所思,他先前斥责大月氏“干涉大汉内政”,眼下也要使点坏,干在大月氏内部动动手脚了。
他叮嘱冯奉世道:“让大月氏王使者与贵霜翕侯安排在轮台置所中,月氏王使者住中舍,贵霜使者住上舍。”
“送他二人西返时,也要安排在一前一后,贵霜在前,为驾二封轺传,大月氏使者在后,为驾一乘传!”
规格完全反过来了,冯奉世一愣,旋即了然:“都护欲对大月氏使曲逆献侯之离间计?”
曲逆献侯就是老阴币陈平,他在楚汉相争刘邦被困荥阳时献了一计。
当项羽使者来时,陈平准备丰盛筵席,亲自捧着佳肴进献,细看使者,故意假装惊讶地说:“吾以为亚父使者也。”便更换佳肴,改以粗食供项羽使者。使者回来愤愤不平报告项羽,项羽这憨憨竟怀疑亚父与汉有私,稍夺之权,气得范增辞官告老,发疽而死。
如今任弘这招用在月氏,又会起到何等效果?是大月氏王猜忌贵霜,还是贵霜受任弘怂恿,不甘于大月氏王之下呢?冯奉世并不明白任弘为何要对友邦下手。
任弘道:“无他,大月氏自诩岭西强国,视疏勒、大宛、罽宾为属邦,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与其等日后其坐大威胁西域,倒不如提前布置。”
找了这么多借口,任弘只暗道:“等时机成熟时,且让大月氏人见识见识,什么才叫超级大国悍然干涉别国内政!”
……
本始四年七月份,任弘率军前往蒲类泽,亲自为小月氏王狼何重返故地捧场,安抚他好好为大汉守着这北疆一隅。
事后又回了北庭,今岁匈奴内乱,腾不出手来对付都护府,而汉朝也碍于地震,不会触霉头对外用兵,倒是大生产的好时机。
任弘准备上奏疏朝廷,依照楼兰之事,将它乾、轮台、渠犁、东且弥这四处汉军直接控制的地区改设县、道,建置军镇。
“安西将军麾下,自然少不了安西四镇!”
等他回到都护驻地轮台城,想第一时间去看怀胎许久的老婆时,才刚进城,瑶光手下的女婢却神色匆匆来报:
“君侯,快……快生了!”
……
ps:今天只有短小无力的一章,明天争取三更。
:。:
汉阙 第409章 舐犊情深
任白却是被他父亲取错了名,一点不白,反而很黑。
“西域的太阳毒啊。”
任弘也无奈,当初带他来西域时,儿子仍和出生时一样粉粉白嫩,之后便和瑶光在乌孙住了很长时间,被疼爱他的外祖母解忧太后天天抱着在赤谷城晒太阳。
解忧太后还以她的经验说,孩子多晒才能长高,如是两年,不黑才怪!
眼下四岁半的男孩已很皮了,是轮台城里人人都怕的小祖宗,他能把铁塔一般的韩敢当当成大马,骑在他肩膀上撒野,老韩倒是很高兴,扛着任白进军营,差点连女闾也带着去了。
任白胆子越来越肥,弹弓打鸟横行府邸就罢了,还敢恶作剧,乘着桓宽午睡,揪掉他那引以为傲的胡须,让桓宽疼得直咧嘴,痛骂任白“朽木不可雕也”,但在任弘面前却又要违心夸任白:“小君侯天性聪慧。”
聪明归聪明,但这小位小君侯显然好武不好文,识字课堂上瞌睡连天,下了课则欢天喜地,有事没事就带着一群吏士移民家的孩子,在轮台城墙上下到处乱跑,爬高上地。
他们在每一个土敦都留下脏兮兮的爪印,扮演烽燧戍卒,玩吃饭睡觉打匈奴的游戏。任白俨然成了轮台城的孩子王,每次都扮威风八面的“任将军”。
或是长期不在身边的愧疚感,对敌人一向狠辣,对兵卒素来严格的西安侯,唯独对儿子没半分脾气。
在轮台城都护府里办公时,若是外面忽然响起小孩的哭声,也不管是不是自家的在哭,任弘都会快步走出去看看。
但往往会发现,哭的是别家的娃,任白则一脸无辜蹲在旁好声宽慰——其实就是他打的!
任弘颇为无奈,打又下了手,这样下去不行啊。
既有慈父就必须有严母,否则孩子就没法教了。
任白倒是很怕他母亲,在任弘面前嬉皮笑脸,拽着老爹的腿像滩泥巴,打滚撒野无所不能。
可若谁告诉他一声“公主来了”,便会立刻站得直直的,手负于身后好似站军姿,仰着脑袋睁大眼睛,要多乖巧有多乖巧。
也就近来母亲怀胎已逾九月,身子重不方便揍他,但瑶光只用一皱眉,任白就会缩到任弘背后,怕得要死。
别看才四五岁,小孩子都贼得很,家里地位高低他们心里门清。
眼下他便是这副神情,与父亲和母亲站在马棚里,满眼好奇地看着萝卜产下的小马驹,手闲不住要去逗弄,被瑶光一声呵斥,就不敢胡闹了,只拽着任弘的胳膊道。
“大人,萝卜生的小马,往后能让我骑么?”
“不能。”任弘不假思索。
但瑶光那边却很肯定:“当然能。”
任白的眼睛轱辘转,在父亲母亲身上来回看,想知道这次是谁说了算。
任弘有些尴尬,轻咳道:“夫人,驹儿才多大,若是骑马摔坏了如何是好?”
驹儿是任白的小名,任慈父首先考虑的自然是安全问题。
瑶光却不以为然,信奉的是草原上的育儿经:“良人,妾三岁便骑羊,学射兔、鼠,五岁则骑小马,在草原上追逐狐狸,等小马长到一岁时,他年纪也够了,坐骑与骑士一同长大,驾驭起来便犹如臂指。小马才多高?摔不坏!”
马的寿命大约是人类的三分一,不知不觉,当初被傅介子送给任弘时还算少年的萝卜,现已十二岁有余,妥妥的中年马了。而任弘今年也已二十有六,胡须蓄了一大把,只感慨岁月不饶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