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七月新番
陈彭祖摇头:“此事确实不同寻常,人尽皆知,你要禀明什么?”
任弘目光炯炯:“我以为,这是胡虏声西击东之策!故意滋扰敦煌,可实际上,却想另攻他处!”
……
ps:第二章在晚上。
第48章 张国臂掖
“敢告于都尉,匈奴之俗,夏季水草丰茂时,人畜都集中在湖边水边放牧。到了入冬前夕,就要迁往冬牧场,一般在山麓散居,因为山上的草枯得晚,林中还有猎物。”
步广障中最大的屋子里,陈彭祖进去为任弘说了许久好话,中部都尉才答应再次见他。
中部都尉姓孔,年纪和傅介子差不多,四十有余,长了一张国字脸,官架子还挺大的,毕竟是比两千石的封疆大吏啊。
他的打扮不太像武官,反倒更似文吏,头上戴着进贤冠,身着袍服,看室内的灯盏装饰,高大的铜灯架,器物必用上好的漆器,是个会享受生活的……
虽然上次任弘举报凌胡燧时见过他一面,但孔都尉显然不太记得他了,对任弘这位刚斩了好几颗胡虏人头的功臣,态度也恨冷淡。
任弘在下说着,孔都尉在上面案几后跪坐,自顾自地看着简牍。
看这架势,任弘也觉得自己贸然来见有些莽撞,但只能硬着头皮说下去了:
“与敦煌相邻的北山匈奴右犁汙王部亦是如此,夏天在北山溪谷中放牧,入冬就要去马鬃山中射猎。”
“可现在,匈奴却反其道而行,右犁汙王的王子将青壮集中起来带到塞外,每日袭扰烽燧,若说他们想要入塞劫掠吧,却又浅尝辄止。事出反常必有妖,如此违背其游牧天性的事,匈奴所谋甚大!”
“哦?你倒是说说,胡虏所谋何事?”
孔都尉放下简牍,打任弘进门后第一次看了他一眼。
任弘道:“下吏听闻,孝武皇帝时,欲使冠军侯击匈奴右部,取河西之地,于是先让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率万余骑出右北平,进击左贤王部,好吸引单于庭匈奴主力向东移动。”
“而冠军侯便乘机出北地,入河西,大破匈奴,俘虏诸王及当户、王子、阏氏百余,歼敌三万,浑邪王、休屠王率残军逃走。”
“当时汉军是声东击西,而如今,匈奴恐怕也欲用此策,声西而击东,明扰敦煌,实则,或许是想吸引酒泉驻军西移敦煌,好让真正的大军,进攻东方的张掖、武威啊!”
在地理上,河西走廊是狭长的,宛如一只汉朝伸向西方的左手: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武威是手肘,与内郡紧紧相连。
张掖是臂干和手腕,而居延塞则如大拇指般翘起,伸入匈奴腹地,那是河西塞防的重点。
酒泉如掌,承上启下。
敦煌郡的四个都尉府犹如四指:宜禾都尉是食指,中部都尉是中指,玉门都尉是无名指,阳关都尉是小拇指。
这手正努力伸长,想把能歌善舞的西域妹子,从匈奴这个经常搞家暴的恶丈夫那抢过来!
但若匈奴能斩断肘、腕,那整只手都废掉了,汉朝的西域战略便将告吹。
任弘好歹是学历史的,记得史书记载,这一两年间,河西有一场仗,因为汉军得知了匈奴要进攻的消息,提前做好了准备,关门打狗,得了大捷。
很可惜,那场仗是在千里之外的张掖,与敦煌没啥关系。
史书里年份记错很常见,所以之前在傅介子面前,任弘没有提这事,但现在看匈奴人骚扰敦煌的架势,也太过明显了。
玩战术匈奴人很厉害,不服不行,汉武帝晚年,匈奴将汉朝好几支大军引到漠北,不断引诱,最终集中主力进攻,打得几位将军全军覆没,顺便接受了大量汉军精锐甲兵。
但要论玩战略,匈奴真的是个弟弟,画虎不成反类犬,让人想笑,估计看出来的也不止他一人。
任弘认定,匈奴的进攻,入冬前必然打响!
而眼下听任弘这么一说,孔都尉面上有些吃惊,和堂下的都尉长史对视一眼。
那都尉长史立刻板起脸来,斥责任弘道:“所以你是想让都尉,因为你一个小燧长的揣测,而上报朝廷?”
任弘已经捕捉到了孔都尉的讶然,越发确定,敦煌恐怕也接到匈奴即将进攻张掖的情报了,如此事情就好办多了,便垂首道:
“不敢,只是觉得匈奴若真如此用兵,敦煌或能在这场仗中,有所建树,都尉若能抓住机会,或许能立下封侯的功勋!”
说到这,孔都尉才有了点兴趣:“那你倒是说说看,胡虏要打也是打酒泉、张掖,敦煌如何才能掺和进去?”
“将计就计,袭其巢穴!”
任弘献策道:“匈奴右贤王若是集中诸王兵力,欲攻张掖等地,北山必然空虚,只剩下来滋扰敦煌的这两千骑。”
“都尉或可上书敦煌太守,合中部、宜禾两都尉之兵,以数千人携带干粮,先忽然进攻,击破塞外匈奴胡骑,再奔袭五百里,直捣马鬃山的右犁汙王庭!”
马鬃山距离敦煌两百多公里,比起卫霍动辄奔袭上千公里,真的不算远了。
任弘考虑这件事好些天,甚至连向导都找好了:“破虏燧有助吏名赵汉儿者,熟悉北山泉水、河流,上个月又抓获一名从北山逃回的索氏奴婢冯宣,正立功心切,可以他二人为向导。”
“若都尉能一举端了右犁汙王在马鬃山的老巢,俘获其人口牛羊,这将是不亚于长平侯卫青龙城大捷的功勋!更能以马鬃山为屏障,彻底杜绝匈奴对敦煌郡的威胁!”
“甚至能就此占据星星峡,广设亭障,修筑道路,打通从敦煌前往西域伊吾(哈密市)的道路,真是一举两得!”
悬泉置让任弘学会了“等待”,而破虏燧和长城,则让任弘学会什么“守卫”。
但光守是没用的,想要让胡虏再不能侵扰边塞,想要让宋万等人不白死,就只有一个办法:
主动出击!
任弘敢断言,若中部都尉采纳他的计策,这一战功成,敦煌郡至少能有一代人的安宁,而汉朝对西域的经营,起码能加快十年!
这是真正的“张国臂掖”啊!机会十年一遇,若是错过,匈奴补上这空隙,就又是无穷无尽的对峙和拉锯了。
然而,在任弘这一番慷慨陈词后,孔都尉思索片刻后,却没有任弘期望的大喜过望,欣然采纳,而是冷冰冰的问道:
“你叫任弘?”
“正是。”
孔都尉和蔼的笑里,满是不以为然:
“任弘,你以为这世上,就你一个聪明人?”
然后竟反过来教训起任弘来:
“汝可知犬有三种,一者田犬,田猎逐兔。二者吠犬,看门守户。三者食犬,杀了吃肉。”
任弘知道啊,养狗达人张千人跟他叨叨过,但孔都尉显然从狗身上,领悟了不一样的道理:
“吠犬就该好好守户,追逐狡兔的事,非但不能做,甚至都不该去想!若是想了做了,非但不会被主人夸赞,反而会因门户洞开而被嫌弃,认为它是劣狗,卖给狗屠杀掉!”
“任弘,你的履历籍贯我让长史查过,因祖父任安为罪官,流放敦煌,三代禁锢,故立功心切。先前你察觉奸阑出物,抵御匈奴犯塞,便是尽了职责,所以我给你重赏。但关系到军国大事,不是你一个小小燧长能过问的,且回去好好候望戍守罢!”
然后就挥手赶他出去。
任弘被孔都尉一通人生经验弄得有些发懵,不明白自己好心提议,却犯了哪门子忌讳?
“诺……下吏告退。”
孔都尉好歹说话留点情面,但他的长史却不,任弘压着不快走出门时,刚好听到长史正在痛斥有些尴尬的陈彭祖: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耐性守好边塞,却整天想做些大事。”
“陈尉史,往后像这种夸夸其谈的急功近利之辈,就不必带进来见都尉了!”
第49章 遇见对的人
“虞长史,你说得太过了,任弘下次来,我还是要见的,毕竟是傅介子举荐的人。”
“毕竟他虽只是个小燧长,却能猜对匈奴的举动,亦是不俗。”
孔都尉这话是笑着说的,看不出有责备之意。
虞长史却不以为然:“这有何难,这几日为此事来进言,说匈奴所谋甚大的候长、屯长,也有两三个啊。”
和任弘猜想的一样,敦煌郡确实已经接到张掖急报,说张掖属国安排在匈奴的间谍,侦查到右贤王部有异动。又有愿意降汉的胡将透露,匈奴单于使右贤王、右犁汙王窥边,认为张掖兵弱,若出兵试击,或可复得河西,而进攻的日子,定在九月中旬。
于是从前几日起,河西四郡便卯足了力气,开始暗暗警备,匈奴人来敦煌扰边的目的,更显露无疑了。
“看出匈奴人举止乖张的不少,但能说这么透彻,还建议将计就计出塞击其巢穴的,就任弘一人。”
孔都尉嘴上夸着,心里却没有半分依法照做的打算。
“但此子毕竟年轻啊,人人都想学卫、霍,可这世上,又有几个卫、霍呢?”
他掰开手指给长史算了起来:“自从孝武皇帝太初年后,学卫、霍主动出击塞外者,大多没什么好下场。”
“浞野侯赵破奴,太初二年(前103年)时为带着两万骑兵,出塞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以八万骑兵与之战,赵破奴竟被匈奴生擒,所部覆没,隔了几年他才逃回来。”
“天汉二年(前99),与我在居延塞共事过的李陵大言不惭,要以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千余里,为贰师将军的主力充当疑兵,结果遇上了匈奴单于主力,李陵不敌,降于匈奴,其兵得脱归汉者仅四百人。”
“最惨的是征和三年(前90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却遇上巫蛊之事反复,李氏举族被捕收监,李广利为了立功赎罪,强行进军单于庭,以求侥幸之胜,终于也全军覆没,贰师降匈奴。”
这就是汉武帝晚年最大的三场败仗,自征和三年后,汉军再没有大规模出塞击胡,胡马渐渐又靠近了阴山,夺回了西域。
孔都尉也是在居延塞待过的,一一目睹了这些失败,心里认定了一件事:
远征不利!
“如今任弘提议出塞击马鬃山的右犁汙王老巢,大略上倒是头头是道,但细细的行军路线,如何作战,却得由我来定。可敦煌游骑顶多出塞百余里侦查,再往北的马鬃山,两眼一抹黑啊!”
“就算顺利说服了敦煌太守,令我率大军行险计,若是功成,或许真能封侯,但若是遭遇胡人大队人马,败了呢?”
就算侥幸未死未俘,他这都尉的位置,也坐不下去了,戴着桎梏,押回长安问罪便是最好下场。
利益大,风险也大,光脚不怕穿鞋的任弘只看到了利益。
但孔都尉,却只看到了风险!
他花了二十年,才爬到这个位置,在朝中自有关系,来赴任时,大鸿胪甚至对他说:“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你熬上两三年资历,自可调回内郡为郡尉。”
所以孔都尉早就给自己找好定位了:“我为吠犬,守好边塞即可,不必做田犬,追逐狡兔,却在林中遭遇猛兽。”
“现在刚进秋季正值匈奴马肥之时,不可出塞与之开战,更何况,万一敦煌轻举妄动,让匈奴取消了入寇的打算,这不是用自己倒楣,替邻人消灾么?”
“其实对付匈奴最好的办法,恰恰就是做好吠犬,不出塞击之,而待其进攻而反击。元凤元年(前80年),匈奴单于发左右部二万骑,为四队,入边为寇,水衡都尉赵充国追之,斩首获虏九千人,俘获瓯脱王、西祁王,而汉无所失亡,擢为后将军!”
“吾等啊,只需要学后将军,等就是了!”
虽然是没啥新意的守株待兔,但虞长史忍了好一会的马屁,此刻连忙奉上:
“都尉此乃老成稳重之策,比那黄口孺子任弘的险计,不知强了多少倍!”
虞长史又琢磨孔都尉的前后话语,问道:“都尉不吝教那任弘吠犬、田犬之别,莫非是想重用他?”
若真如此,那他刚才讽刺任弘的语气,是不是有些太重了?
孔都尉却大笑起来,指着虞长史道:“老虞,你真是说笑,任弘是何许人也,我哪敢大用!”
“除了傅介子这种,为了在西域做得大事,将各类罪徒、盗贼、恶少年甚至是杀人犯不加选择,全都往自己使团里塞的莽夫,放眼天下的太守、都尉,谁敢随便用任弘?”
虽然孔都尉与傅介子都在居延塞做过吏,算老同事了,此番傅介子归来,他还让苏延年、陈彭祖去迎接,傅介子推荐任弘做燧长,也一口答应。
但孔都尉与傅介子,性格上一个保守一个激进,完全是两类人。
他甚至不觉得,傅介子能在西域干出一番名堂,毕竟先前几波去西域的使节:一个卫司马、一个光禄大夫,地位都比傅介子高,去时斗志昂扬,却殒命黄沙,丧于匈奴、城邦之手。
孔都尉很想不明白,明明好好攒资历即可,他们这么拼命作甚?
所以,他看在傅介子面上,卖的人情,也就到此为止了。
“任弘祖父是任安,敢在陛下和卫太子中间骑墙,两面不讨好的巫蛊罪官,全家就剩任弘一个,人脉尽失,扶持他,我有何好处?”
“而当年举咎任安的人,现在做到什么位置了?二千石的国相!比我还高一级。”
“虽然他现在或许忘了任安的子孙,但若任弘冒头,迟早会知道……”
孔都尉摊手:“大家都是封疆大吏,何苦为了一个孺子,得罪同僚呢?”
“我看在傅介子面上,未曾克扣任弘的功劳,他得多少功,我便给他多少赏,既不压,也不抬,已是手下留情。换了别处,嘿,他恐怕连个小燧长都当不上,更别提能撞上两份功劳,竟真能突破百石吏的限制……”
“不过,国法的禁锢,立下足够大的军功,就能突破。”
孔都尉负着手,摇头晃脑,又说出了混迹二十年领悟的大道理:
“但官场的水深着呢,除却国法,因人情、关系而滋生的禁锢,更是无处不在。任弘以为自己破开了一层壁,但实际上,后面的墙壁,层层叠叠!对他的禁锢和打压,才刚刚开始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