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此乡多宝玉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英渡
“还有啊,出门在外,自己要多保重,注意安全,千万别争强好胜,保命最要紧,求求你为了我,一定要做缩头乌龟,切莫不顾命地奋勇。饮食上要心,别饿坏了,也别一高兴就滥饮,容易出事的。对了,那豹子是野兽,厉害得紧。你别逞勇,和它们硬碰硬,还是有把握时再出击。还有还有,我给你带的衣裳你……”
沈砚及时捂住他的口:“我都知道了,出门在外这么多年,会照顾自己的。你别操心了,倒是多管管自己。我走以后,你多跟在谢逸身边,凡事看着他行,自己别强出头,否则给人家暗害了都不知。尤其是现在升了官,更点那些人的眼了,你得时时小心注意着。”
“张云简你尽量躲着些,恐怕我不在他会更猖狂。不过你放心,我已有了制他的办法。你别太牵挂我,闲了就自己找点儿事解闷。我都没事的,你别总是自己吓自己。我会记着给你写信,你放心。只是战时消息不灵通,信函传送,路上意外甚多,若是信一时没到,不必太着急,再等等就是





此乡多宝玉 分卷阅读190
了。在家乖乖等我,别到处乱跑。”
“我知道了。”萧索点点脑袋,“我都听你的话。”
沈砚笑着揉揉他头顶:“乖。”
他们到时,三军已整装待发。沈砚登上高台,拜将受符,饮过皇帝的辞别酒,挥手向众人示意,引得呼声震天摇山撼岳。
礼毕,沈砚跨上御驰马,扬鞭下令开拔。他并未高呼,也未大吼,只跟十一吩咐了一句,旁边立刻有斥候飞马在队伍中报信。
一副云淡风清的样子。
简简单单两个字,却似有千斤重。众军领命,气势如虹地向前进发。萧索一旁看着,内心深处感慨连连。
他真的是个将军。
这样一个人,居然喜欢自己。
萧索以天子的名义,同百官随军送他,只是旁人走了两步意思意思也就罢了,只有他一直送到城外洒泪亭,实在不能再送,才不得不停下来。
沈砚命令队伍继续前行,自己驻足与萧索道别。
今日有风,吹得衣袍飒飒作响,萧瑟如愁绪。
他将人按进怀里,久久不肯放开,直到肩头的衣裳沾湿了,才捧着他脸道:“独宝乖,在家等我,我一定平安回来。到那时,我们就再也不分开了。”
他穿着盔甲,衣服是冷硬的,神情却甚温柔。此刻在萧索眼里,他就是拢着光的神祗,说什么便是什么。
“好。”萧索哽咽得字不成句,眼泪婆娑地看着他,“我等你回来,你一定要回来。我会很听话的,你说的我都记住了。”
“那就好。”沈砚又吻他,笑中有泪,夹杂着酸涩,“别哭了,多好看的脸蛋,都哭花了。从今天开始我就做和尚,等回来再开荤。你放心。”
萧索搂着他腰,拼命地点头。
二人纠缠不清,谁也不肯先放手。
十一见大军已远,提点道:“爷,该走了,再不走就跟不上了。”
“真的该走了。”沈砚抚着他脸道,“别这样,我走得也不放心。”
萧索默默片刻,慢慢离开了他的怀抱,却还牢牢抓着他指尖。正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停顿半晌,他终于狠狠心,背过了身去。
沈砚定定看了他一眼,回身上马,疾驰而去。
萧索耳边马蹄声催,渐渐飘远,消失于茫茫天地之中。队伍走了,沈砚也走了,此地只剩了他一个,并这广袤无垠的荒野。
山南山北蓼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
第131章鸿雁传书
萧索怅然若失地向回走,路过天光云影,越过水流落叶,停在马车旁,攀着木门狼狈地爬了两下,忽然趴在车架上怔住了。
八宝从后面抽出脚凳来给他:“公子怎么了?踩着这个就行了。”
“是啊,踩着这个就行了。”萧索木然点点头,以前从不知道也从未用过,每次都有人抱他上下的,平时竟不觉得。
窗扉紧闭,车厢里晦暗若黄昏。他们的马车走在官道上,像往日一般,“隆隆”地响。鸾铃在檐下“叮当”,身边仿佛有人坐着。
别后的情绪,如同休沐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傍晚,莫名心慌,表面却平静,有淡淡的愁绪夹杂其中。
回到将军府,才刚午时。
沈砚的管家宗喜早已得到吩咐他离开的时候家里萧索做主因而不敢怠慢,跟在身后迭声问:“大人何时吃晌饭?是在前面吃,还是送进屋里去?”
“我不饿。”萧索摇摇头,“我不吃了,你们歇着吧,不必忙。”
“将军走前嘱咐过,让看着大人多吃饭,除非生病吃不下,否则不能不吃。”宗喜道。“话又说回来,将军也说,让好生照顾您,不让生病,否则要拿我们是问。”
萧索叹了口气,道:“那等下再送进屋里罢,我想歇一会儿。”
宗喜应了一声,躬身退了出去。
八宝见状,也不打扰他,只坐在屋外的水磨石台阶上发呆。
萧索在前厅怔怔站了一时,又在椅子上出了一回神,接着端起茶来喝了两口却是冷的只觉疲惫不堪,却又困意阑珊。
他顺着走廊向后去,转过板壁,步入寝室,见床帐里被卷褥绉,屋中热气犹存,枕边还有一条沈砚换下的腰带半垂至地面,虽然凌乱,却很旖旎。
大约是丫鬟们没有得到命令,不敢擅自进来拾,故此室内还保留着临走时的样子。沈砚待底下人一向宽和,但有一回萧索在此过夜,晚上被进来换烛芯的小丫头没留神用蜡油烫了手,他生了气,从此再不许人随意进他卧房。
萧索原本忍得住,从送走他起感觉便有些迟滞,钝钝的,但一见此情此景,人去楼空的对比太明显,触动情肠,眼泪顿时如黄河决堤,控制不住地向下流。
厨役端着饭菜在外面敲门,他只顾抱着被子抹眼泪,也不曾留意。慢慢哭得累了,无意识地裹着沈砚用过的衾盖,睡着了。
那上面有他的味道,好似窝在他怀里。
不知他此时此刻,正在做什么。
沈砚一行走,一行命阮桐拿着纸笔在旁写信。他没有惊艳的文采,不过是所思所想、所见所闻,闲闲低语,娓娓道来。
“今日上午吃了一碟咸菜,三个馒头,并清粥一碗。味道不错,只是不如你做的,很想念你的渍鸭蛋。一过并州,满眼土黄,气候甚是恶劣。此地百姓生财有道,虽不在丰饶沃土之处,却能另谋出路,行商贩货,倒很不错。中午路过某县,也不知叫个什么,在那城外面偶遇一捏面人的老头儿,好手艺,比咱们江南家乡的大阿福另有一样好处。我命他捏了一个你,又捏了一个我,来日见到再给你,瞧瞧可不可爱。大军不能久留,下午我们就到了……”
阮桐一面奋笔疾书,一面截口道:“将军,您要是这么事无巨细,衣食住行全写上,别说我写不过来,只怕这纸也不够用了。”
“你就写罢,”沈砚坐在马上晃荡着说,“纸还不有的是,没了路上遇见市镇再派人去买。独宝……萧大人他吩咐了的,让所有的事儿都写上,本将军也不敢不从。”
阮桐扯了扯嘴角,轻声道:“将军待他……可真好。”
沈砚想起那人的音容笑貌,目光渐渐悠长,勾了勾嘴角,没有作声。
萧索到信已是十日之后。
驿卒快马加鞭赶到,见信上别着三根羽毛,另有一只军中盖的印,只当是何等紧要的机密情报,匆匆忙忙送进了将军府。
管家留他在花厅款待,送上一大包银子,说日后还多有劳烦他的时候,又陪他吃过茶,才将其礼送出门。
晚上萧索散班回来,




此乡多宝玉 分卷阅读191
便见窗下的书案上搁着一只信封,惊喜得差点儿一跤摔倒,忙乱中扶住椅子,到底碰了膝盖。
他也顾不得,抖着手拆开信封,从头到尾细细读了三遍,将那厚厚一叠纸捂在心口,长舒一口气,半晌,方才想起回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沈砚千里迢迢送信,说的是家常。他又千里迢迢与他回信,说的仍是家常。
“文玉卿卿,见信如晤。今朝雨霁,月华如练。吾与君天涯远隔,共此时也。自卿去后,一别已有十六日矣。日日思君不见面,夜夜念君不闻声,情难自禁,常徘徊于桂霭桐阴之下,未尝有不忧惧牵挂萦乱于心者。今阅卿之家书,闻得卿一切安好,足慰愁思。只恐信函往来,耗时颇多,期间或有奇变陡生,亦未可知,复又寝食难安,辗转反侧,非置此书信于枕下而不得成眠。望卿下体吾心,莫辞繁琐,时常鸿雁传书,方可稍减吾顾盼之忧。然吾亦知军中多务,卿夙兴夜寐,其必劳苦,倘若分身乏术,当以保重自身为上,万不可勉力挣扎,虚耗神,切切!”
他一腔相思关不住,洋洋洒洒,挥笔写下两页纸,刚想再与他说说家中之事,忽然意识到沈砚多半看不懂这文绉绉的话,便毫不吝惜地将信纸揉掉,重又写了五六页白话,放进一只新信封中,请管家帮他寄回去。
二人你来我往,鸿雁传书,待沈砚走到边关,已是秋末之时。
萧索自接管御史台后,处理事务得心应手,朝中无大事,他也不必劳神。只有张云简隔三差五言语揶揄,且时常以眼神剥他衣裳,苦于无可奈何,只得忍忍罢了。
不过这些事,他并未告诉沈砚。
那一日散朝,桓晔将他留下,与他说了些时事之语,忽然提起大皇子来圣上想要拥立大皇子为太子,但又恐朝臣有非议,故此想听他的建议。
萧索知道皇帝时日无多,这一时不立太子,倘或哪一日有个意外,只怕要天下大乱。况且正是战时,皇上身边最悍的羽林卫又不在朝中,国家现在最禁不起动荡。
此事是势在必行,绝无迁延的可能。
不过这个道理他想得明白,桓晔自然想得更明白。皇上却仍旧犹豫,还询问他的看法,可见是另有所忧。
果然,桓晔道:“太子是必定要立的,朕也知道自己没多少时间可以耽搁了。只是皇后……这些年她如何娇惯大皇子,朕心里有数。皇儿柔弱,朕这撒手一去,他岂能立得起来!只怕到时,皇后她……而且周国舅手里也是有兵的。”
短短一段话,萧索听得沁出一层冷汗。皇帝的意思他明白了,这是怕大皇子太软弱,将来登基恐为皇后所摆布。而本朝外戚虽不似汉朝那般强大,却也不容小觑。
周皇后或许没有篡位之心,毕竟大位之人是她亲儿子,但她的哥哥未必能受她控制。将来若有逼宫的一日,那他桓氏江山,便要改姓了。
解决的办法,无非是杀皇后、除外戚。
桓晔明里暗里,其实已有主意,只不愿自己说。他想要萧索做这只脏手套,帮他担了这骂名,居心不可谓不毒。
此等心思,萧索一清二楚,却也不愿白白得罪大皇子。试问,若他提议杀后,将来大皇子登基,焉能放过他这位杀母的仇人?
“皇上的意思是?”萧索顿了顿,平生第一次生出了“以眼还眼”的想法,“恕臣愚钝,臣实在不知有何善法,不如问问张云简张尚书。臣听说尚书大人一向多智,或许有法子,也未可知。”
桓晔笑了笑,道:“卿聪颖敏慧,难道没有主意?你放心,但说无妨,朕保你无事。”
他既如此说,萧索不能再顾左右而言他,不得不试探地问:“皇上莫不是……要行钩弋之事?”
汉武帝时,皇帝刘彻有心立钩弋夫人之子为太子,为防女主乱政,便曾采纳大臣建议,杀母立子。
萧索借古喻今,实在已是极尽隐晦。
桓晔微微一怔,唏嘘道:“大皇子年幼,若无母亲在侧,满朝文武他岂能压服。可若有皇后在,又要有许多麻烦。”
“皇上说的是。”萧索趁势道,“以臣愚见,其实皇后娘娘素来仁德,断断不是那等乱政之人。皇上若有隐忧,可以下一道旨约束,同时缴国舅的兵权,便可防患于未然,实在不必行那事。”
“你所言也有理。”桓晔摆摆手道,“行了,你退下吧。朕再想想。”
萧索腰弯得僵疼,心里又怕,听见这话,如蒙大赦,忙告退而去。
刚回到家,管家便满面喜色地凑上来道:“大人回来了。将军的信又到了,放在书桌上,大人这下不必日夜着急了。”
萧索急急跑进去,撕开信封,抖开信纸,却见里面说,边关苦寒,虽在秋末冬初之时,却已下了雪。两军交了几次手,各有胜负。如今涂杉人仗着地势险要、粮草充足,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我军一日日与之消耗下去,如今粮草都不足了。
沈砚近日为此事愁得直上火,已经有几个日夜没有休息过,熬得眼睛通红。他虽未写在信中,但萧索最了解他,猜也猜得到。
只是他就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个人,如何帮得上他?
又过去十日,宫中原本要举行立嗣大典,但因前线传来的奏报,上上下下皆笼了一层阴翳,都无心再办什么庆礼。
朝廷缺钱,纵然再愁,也凭空变不出银子来。桓晔大概是看开了,不在乎死后那一点虚名,竟忽然让御史台调查前礼部尚书郑铎,称他内与巨贾施家勾结,外与贵戚周家串通,有谋逆之心。
萧索对桓晔的所作所为深为不齿,但又颇为纠结,毕竟那是皇帝,是他一生为之效忠的皇帝,况且他也有无可奈何之处。
他虽不情愿,也只好按旨行事。
风云诡谲,不出三日,京中又变了天。
第132章千里相思
沈砚近日心情极差,连带脾气都暴躁异常,身边人动辄得咎,都不知如何伺候才好。也难怪他如此,军中粮饷日益减少,余量仅够一个月的消耗,而敌军迟迟不来迎战,实在难以持久。
他每日派人去涂杉大营前叫阵,极尽羞辱之能事,甚至令兵丁在其营寨下小解,以激怒对方,然而毫无成效。
再如此下去,恐怕仗还未打,他们便要冻死、饿死在这里了。
目前能令他稍稍振奋的事,大约只剩下到萧索来信这一件。十一每每都要亲自交给他,省得自己在他眼前晃悠时挨骂。
沈砚衣不解带,抱着信刚睡了没有两个时辰,便又醒了。
阮桐一直陪着他,听见动静从外间端




此乡多宝玉 分卷阅读192
进茶来,点亮烛火,道:“将军再睡一时罢。昨天一夜未眠,今天才睡了一个多时辰。这么下去,就是铁打的人,也扛不住。两军交战,岂能自耗力?”
“睡不着了。”他擎起茶杯喝了一口,皱眉问:“这什么茶?怎么这么个味儿!”
阮桐拢起袖子,又斟了一杯给他:“是安眠茶,里面有迷迭香、茉莉花、合欢花、菩提子,还有西域进贡的灵香草。夜半三更,将军睡眠不安,饮这个比饮绿茶好。”
“香里香气,我喝不大惯。”沈砚说着,定定看了他一眼。
阮桐顿了顿,目光深长地说:“喝的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沈砚未置一词,将枕边搁着的青玉匕首紧怀中,蹬上靴子,道:“左右也是睡不着,你陪我出去走走罢。”
阮桐点点头,随他走出营帐,举目四望,只见火光冲天。往来巡逻的侍卫见到他们,纷纷驻足行礼,待他们走远,复又起身而去。
沈砚一行走,一行道:“你是读过书的,觉得我这大营扎得如何?”
“将军天生的作战奇才,军营扎得甚有章法。”
阮桐上穿一件掩襟白衣,下着翠墨纨裤,走动时裤腿一甩一甩,像两只水袖在戏台上舞动。他的头发散着,一半搭在胸前,一般搭在背后。一身装束,添上他那妖媚的颜色,在寂寂无声的夜空下,格外动人。
火把倒映在他脸上,微微摇曳。
沈砚却视若不见,抬头望着满天繁星,轻笑道:“怎么个章法,你倒是说说。”
“您看这营地的位置,背林远河,居高向阳,既可将前方战况尽眼底,又避了腹背受敌,且有退路可走。孙子云:‘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将军这营寨立的,岂不是正合其理?倘若不是对方仗着主军作战,粮饷充足,天气又苦寒,咱们必定能胜。”
阮桐转过身,又道:“再说营中,世人只知战场排兵布阵要紧,却不知大营扎得井井有条,也非小事。十步一灶,百步一厕,侧翼居高,中路还有水草。这样的营寨,天下再难找出第二个来。昔年孔明死后,司马懿查看其营帐,见前后左右,整整有法,曾感叹孔明‘真乃天下奇才’。可见,将军之才,堪比孔明。”
“这话太夸张。”沈砚扯扯嘴角,“不过,真没想到,你还通军事。当初在东南剿海盗时,只知道你脑子不错,原来连兵法都有涉猎。”
“不过闲来无事,偶尔翻翻。”阮桐垂头说,“将军太抬举我了。”
沈砚慢慢向回走,负着手问他:“萧大人的信,何时能到?”
“大约明早就到了吧。”阮桐跟在他侧后方,道:“将军的信频频往回传,可累坏了那些信鸽了。”
“是啊。”沈砚忽又瞥了他一眼,目光却久久没有移开,“是劳苦了那些信鸽,你可要替我好好照顾它们,莫要让它们更累些了吧。”
阮桐微微一笑,道:“我明白。”
沈砚未再多说,拍拍他肩膀,进帐睡了。
次日卯时,萧索的信才到。里面除去例行的叮咛与问候,并诉说相思之情外,还提到了他现在办的一桩谋逆案。
京中近来风声鹤唳,人人都知御史台易主。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一次烧到了周家。一时间,百姓争相议论,都道皇帝寡情薄幸,当初周国舅扶他上位,此刻他却要效法汉高祖诛杀功臣,乃是忘恩负义之举。
萧索这几日颇不安生,这差事棘手得紧,办起来很是麻烦。郑铎一家早已辞官归田,现在翻旧账,还是莫须有的旧账,陷害清白,实非君子所为。
郑岫被拘传到衙的那日,身上曾经的意气风发,褪了个七七八八。他一见萧索,先忍不住笑起来。想不到世事无常若斯,从前是对方来家求自己,而今却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萧索无心陪他东拉西扯,直截了当道:“皇上想要的不是你,也不是老大人,这你应当清楚。我不愿做这样的事,却又无力救人,你们还是自救为是。”
“敢问萧大人,如今要怎生自救?”郑岫噙笑说。
“俗语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萧索道,“皇上要什么,你们就给什么便是了。本官也会为你们说话,如此虽然损失惨重,至少能保全性命。”
郑岫闻言,敛起笑容,正色道:“萧大……兄的心意,我愧受了。依你之见,皇帝想要什么?”
萧索也不卖关子:“一个人若富可敌国,那离死也不远了。若他掌握了国之大利,庙堂之上的人,又要怎么办呢?老子有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现如今,大军征战在外,急需粮饷,外戚坐大,更是皇上一块心病。兄将这两件事解决了,也就无所畏惧了。”
郑岫默然半晌,颔首道:“我知道了……多谢萧兄成全。”
萧索摇摇头,与他寒暄几句,将他放了回去。
他也算通透,归家不过两日,便通过朝中做官的旧友给皇上递了一封折子。上面说,前线告急,军需不足,郑施两家忝受皇恩若许年,值此危难之时,愿献上合家之财,为国尽一份心力。
同时,郑铎一把年纪,又颤颤巍巍出来请罪,说周国舅曾写信给施家,想要凭借其财力谋反叛逆,还怂恿他也加入。
此等大逆不道之事虽被他严词拒绝,但到底隐瞒了实情,他还因此辞官避世,不再过问朝政。可回家后他越想越觉得不妥,终于幡然悔悟,决定将信函呈给皇上,自己但求一死。
与此同时,萧索亦上书,称御史台已查明,周国舅谋反一事属实,但郑施两家确无附逆之事,请皇上裁夺。
桓晔到折子那日,病得正厉害,朝也未上,在观风殿待了整整一天。
从前都是言浚伺候在他身边,目今只有商淮。
他将萧索、郑岫,以及郑铎的折子摆在一处,敲敲桌案道:“都来和朕玩把戏,他们这是看着朕不行了!”
商淮递上参汤说:“皇上不必忧心,如今沈将军在边关打仗,急需用粮。现在这粮,不是来了么?这把戏,正解了急难,皇上为何不喜欢?”
“就你会说。”桓晔瞪了他一眼,道:“朕也不想赶尽杀绝,可朕是皇帝,不得不为大局考虑。不过,如今多事之秋,文玉去了边关,朝中兵力不足,的确不是好时机。”
商淮笑道:“奴才不懂这个。不过想来这郑大人都这么大岁数了,回家去也没什么事儿能做罢。没了银子,似乎……也翻不出浪来。”
“你这句话,倒是有些道理。”桓晔咽口参汤,勾了勾嘴角。




此乡多宝玉 分卷阅读193
“奴才不敢冒功,这话可不是奴才说的。”商淮状似不经意道,“言大人从前……说过这话。”
“言浚……”桓晔重复了一句,没有再出声。
一时商淮退出,高升上来问:“师父,里面……”
“事成了。”商淮兰花指捏着戳了戳他脑门,“小兔崽子,越发出息了。”
“那还不是师父教得好。”他笑了笑。
翌日宫里传出旨意,周氏谋反,令刑部将其抄家下狱,郑铎隐瞒不报,褫夺先帝所赐配享太庙之权。而施家蓦地成为众商表率,皇上另赐了一块牌匾嘉奖。
1...5758596061...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