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万人之上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司泽院蓝
“臣确实有一二猜想。”谢镜愚答,而后点点道来:“在听闻吐蕃背后有大食相助的时候,臣便有些疑惑。虽然我朝与大食在北庭、焉耆之地有所摩擦,但大食远在万里之遥,路途又险峻,如何能为吐蕃提供帮助?便是他们有意相助,撑死也就提供些珠宝香料罢了。”
“别小看大食的珠宝香料,”朕故意道,“那些玩意儿多得是有价无市的。”
谢镜愚摇了摇头。“它们确实有价无市,但陛下定然明白,不管珠宝还是香料,都不是国家壮大的必需之物,而是享受用的。照褚节度使之言,松仁松赞绝不是个贪恋身外之物的人。若是如此,松仁松赞何必要装作有勇无谋?说他为了赞普的享受也说不过去,因为他现下已然灭了吐谷浑!”
说得都对,朕赞许地点头。“那谢相以为,松仁松赞想要从朕这里要到什么?”
“不是粮草,不是牛羊,也不是地盘。臣恐怕他想……”说到这里,谢镜愚顿住了,略带担忧地望着朕,像是怕朕被后头的话激怒。
“只管说出来。”
“臣恐怕他想迫使陛下联姻,”谢镜愚低声道,仿佛他认为这样能更好地缓和朕的情绪,“他想要一个公主,真正的公主。”
朕确实这么想。朕也确实不高兴,但朕没谢镜愚想的那样不高兴。
毕竟,用联姻来安抚周边部落不是什么新鲜事,古已有之。在大多数情况下,皇帝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就认一个宫女做义女,再封个公主嫁出去敷衍。用一个女人和嫁妆换边疆安宁,从皇帝和国家的角度来说是合算的,毕竟打仗要耗更多国力,打胜仗也是如此。
朕还没出兴京时,就猜到松仁松赞可能有此企图,如今这个猜想就是现实的几率变得愈来愈大。
但只要看朕这会儿在梁府、城外还有数万大军,就知道朕不准备这么干。本朝确实有待字闺中的公主,都是朕的妹妹。若是松仁松赞的企图成真,他可不是当朕的女婿,而是和朕同辈!
这种姻亲连什么连?想娶本朝长公主,松仁松赞他也配?
谢镜愚仿佛从朕的沉默里读出了朕的心情。“一般情况也就罢了。可如今,不谈陛下,诸位亲王膝下之女年岁都尚小,不可能嫁到偏远之地。而以陛下的岁数,认义女公主也有些勉强。故而,只有……”他没说出口,因为他知道朕明白,“吐蕃赞普的图谋,确实太大了。”
“虽然江将军有些沉不住气,但他刚才说得对。”朕又是一声冷哼,“松仁松赞就是欺朕年轻,觉得朕不经事。我朝灭了匈奴,他八成认为都是党和的功劳。而党和再能干,也不能以一人之力护全本朝。他便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想让朕为他的铁蹄所慑,而后退让于他!”
“他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谢镜愚立刻道,“若是他知道陛下如今就在军中,不日便能抵达剑南,他必然明白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太过。”
朕知道谢镜愚不想朕气不过,便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背。“确实。另外,若是松仁松赞起了这个头,其余部落搞不好都会跃跃欲试。边疆永无宁日不说,朕也没这么多公主可一一嫁去。更何况,松仁松赞都敢弑兄,别说义女公主,怕是嫁一个真公主也没用。他的野心只会让他利用此间机会发展壮大,而后再攻打我朝”朕再次冷笑,“割肉饲狼这种事,朕可做不出!”
“陛下所言极是。”谢镜愚这么说的时候,眼里又显出了似曾相识的光,“陛下临危不乱,乃是臣等之幸,天下之幸。”
朕原本还有些气愤,闻言顿时绷不住了。“你就别和朕说套话了,好像朕还没在别人嘴里听够似的。”
谢镜愚立即正色道:“别人是别人,臣是臣。而且陛下确实英明,又怎么能不让臣说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啊,陛下!”
朕相信他前面还是在真心夸朕的,但后面完全就是夸张扯皮了。“你和谁学的油嘴滑舌啊,谢相?”朕不揶揄他。
谢镜愚还是一脸义正辞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臣最近都跟在陛下身边。”
好啊,这回不杠,但是改一本正经地含沙射影了?
朕不想起之前未完的武力值话题。现在扯回去有些刻意,朕便干脆问他:“谢相,朕总觉得,有时候你看朕的眼光不太对。”
闻言,那双漂亮眼睛里似曾相识的东西更多、也更深沉了些。“敢问陛下,是哪些时候?”
被他那样看着,朕已经感到心跳加速,但这会儿必须撑住。“刚才朕说朕绝不割肉饲狼的时候,之前你给朕系上玉钩?的时候,”朕装模作样地轻咳,“还有上次朕在校场射箭的时候……”
“校场射箭?”谢镜愚这么重复的时候,人已经欺了上来,变得暗哑的声音也近在朕耳边,“原来陛下一早就看穿了臣。”
他的话像叹息又不是叹息,但打在皮肤上就是一阵战栗。朕稍稍拉开两人之间的距离,想





万人之上 分卷阅读56
说朕的自我感觉可没良好到那种地步。可还没等朕开口,谢镜愚又继续道:“陛下总是低估陛下自己。”
这话可就稀奇了。虽然以谢镜愚的聪明,猜出刚才朕想说的话不是不可能,但什么叫朕低估朕自己?“此言何解?”
“陛下怕是不知道,陛下一心二用、还每箭必中的样子,有多引人注目。陛下可能也不知道,陛下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样子,有多令人移不开眼光。最后,陛下肯定还不知道”谢镜愚道,定定地望进朕的眼里,其中晦色不辨,“每当看到陛下如此,臣心中便满溢喜爱之情,只恨不能……”
恨不能什么?
他没说,朕也没问,因为答案是明摆着的。一股热气自两人紧贴的下腹而生;刚开始像是星星之火,不过片刻就燃成了燎原之势。
作者有话要说:
倒数第三段翻译如下:
陛下,求合体!
第41章
次日清晨,天光未明,梁府的城门便开了。
吐蕃故布疑阵,其后可能跟着大军,也可能只是骚扰、打击我方士气。但不管如何,都要早作打算,更何况现下还不确定吐蕃的真正战术。故而朕只小憩了一阵,便起身上路。为了快些抵达安戎城,朕轻骑简从,除了谢镜愚、崔英和褚海睿外,只带了小队兵。大军行进速度稍慢,朕便让江通等人随后赶来。
从梁府到安戎城,足足有千余里。即便骑着良马,还有褚海睿带的本地向导,也不能朝发夕至。一路风餐露宿,两日后的傍晚,诸人终于在晚霞余晖中望见了茂府巍峨的城墙。
“陛下,今夜就在茂府歇下吧。毕竟从茂府到安戎城,快马加鞭一日足矣。”褚海睿进言道。
朕瞧了他一眼。能做到节度使这个位置,通常年纪都轻不了。褚海睿已是知天命之年,自告奋勇要随行已然是勇气可嘉。“嗯。”朕准了,又问:“褚节度使可否知道,此时李节度使到哪儿了?”
因为要赶时间,一路都抄小道前行,便是李囿有信来也不知道,只能靠经验推断。
褚海睿思索了片刻。“臣连夜命人送去益府,正常情况下,李节度使隔日一早就能到。若是李节度使到信便出发的话,此时应当已经快到安戎城了。”
就是李囿和慕容起一定在朕这一行人前头的意思,朕放心了点。然而,等到茂府城前时,朕就远远望见城门洞开,两列兵士手执长矛,从门外严整地排到城里。城门上有些人影在晃动,像是也看到了城下来人。“看来他们确实先到了。”
褚海睿本没明白所以然,骑到近处才发现这么大的阵仗。李囿显然已在,一行人即刻快马加鞭,驱策上前。
到了城门口,地上早就跪了乌泱泱的一片。
“臣李囿,恭迎陛下圣驾!”
“臣等恭迎陛下圣驾!”
在震天的呼声中,朕翻身下马,走到带头之人身前。“起来罢,李节度使。”说着,朕又往他背后望了望,“哪个是慕容起?”
“回陛下,臣在此。”一个男子应声抬头。
朕不仔细上下打量他。此人便是跪着,也能看出身量颇高。脸是一张高原人特有的紫红面膛,剑眉深目,眼珠略微有些异色。是不是心机深沉不好说,总归不是什么毫无心机的长相。
总而言之,慕容起长得挺符合朕对原吐谷浑大将、现我朝降将的想象。反过来,看见朕,他眼里却极快地掠过一丝惊异。不过,朕这会儿没工夫关心他对朕的第一印象如何。“既然人都齐了,就别搞这些虚礼,赶紧找个地方议事。”
于是一行人立即策马进城,不过片刻,就全进了议事厅。首先当然是李囿简要说明边疆的最新战情
继吐蕃小队骚扰叫阵以来,雅县和邛县已经出现了约莫千把人的吐蕃军队。数量称不得少,但相比不见踪影的吐蕃大军,不算什么。主动出击确实可以,不过李囿担心这是条诱敌之计,便还是执行坚守之策。
“李节度使此举实在明智。”崔英先开口,“我朝骑兵不如吐蕃,而若是上步兵,又追不上骑兵。而且,万一追上也就罢了,怕就怕跑不了。到时候敌军四下里一围,我朝怕是损失惨重。”
李囿叹了口气。“崔将军所言极是,李某也如此想。可李某估计,此法并不能坚持很久。吐蕃见咱们不上当,下一步怕是要派人到城下叫骂。李某自己可以当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然而手下兵将们可按不下那口气。”
这话说得也很有道理。孙子兵法都说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若是被敌手辱骂,兵士们必然群情激奋,这时候出击是最好的;等后头骂多了,上头又没动静,军中不滋生流言,怀疑此仗必败之类。
朕一边侧耳听他们议论,一边慢慢绕着大厅正中的沙盘。这沙盘绝不是褚海睿临时命人赶制的可比,值得仔细端详。
“不是臣要说丧气话,但若要和吐蕃大军正面交锋,咱们胜率确实不大。不管是吐蕃还是吐谷浑,他们都擅长骑兵,咱们多的却是步兵。虽然论披坚执锐,肯定是咱们胜出,但那些蛮夷狡猾得很,人多时便大肆于马上砍杀咱们,一见劣势、或东西一得手就立刻远遁,咱们追不追都是个问题。追吧,怕有埋伏;不追吧,又挫了士气。若不是不能根除、落得如此两难局面,剑南何至于年年都要防着蛮夷打秋风?”
也许全是大实话的缘故,一时间满室皆静。
朕听这把声音耳生,便问道:“刚刚这位是谁?”
“回陛下,臣名项宁。”
项宁……朕凝神想了想,依稀记得他是新提的定远将军。“那依你之见,咱们永远只能缩在城中了?”
这话说得严重,项宁有点慌。“臣自然不是这个意思。”他顿了一顿,稳下自己,又找补道:“臣以为,敌军酷爱偷袭,咱们也能想出应对之策。”
“说出来给大伙儿听听。”
“其一,便是李节度使已经采取的办法,清空边界百姓,以伤亡。其二,训练弓手,在骑兵未到近处之前便群射之,便是无法全部杀死也能破了敌阵,再接以重甲步兵砍断马腿,自然能胜。其三,培育良驹,训练骑兵,便可图在马背上与吐蕃一较高下。”
“确实有道理。”谢镜愚一下子就发现了关键,“但除了第一条和重甲步兵之外,其余都耗时甚众。”
他没明说,但朕估计在座的人都懂,这三条办法解不了燃眉之急。朕也没立即做评价,只问:“除去骑兵数目上的差距,追上去会被埋伏,是因为不熟地形以至于不知如何规避,还是我方兵士不适应在更高之处作战?”
项宁明显有些惊异。“回陛下,二者皆有。”
进议




万人之上 分卷阅读57
事堂的门以来,朕第一次把目光转到还没吭声的慕容起身上。“其他人不清楚地形,那你呢?”
虽然慕容起一直目不转睛地跟着朕的脚步,但乍一听自己被点名,他也有些惊诧。“回陛下,臣不敢自夸了解全部,但原吐谷浑界内地形,臣确实再熟悉不过。”
这就够了。只要能先歼灭吐蕃大部兵力,再乘胜追击到腹地也不是难事。退一万步说,若是主力被灭,吐蕃数十年都恢复不了元气、更别提骚扰本朝,也不失为边疆平定的一种方式。
朕稍一点头。“咱们现在的步兵、骑兵、弓手,各有几何?”
李囿赶忙报了个数。崔英跟在他后头,把增援的兵力也报了上来。最后谢镜愚补充道,远在陇右的党和已经得到消息,松府和龙州的驻军肯定在赶来路上了。
朕就知道把监军一职交给谢镜愚准没错。现下我朝兵力已数倍于吐蕃兵力,再不打胜仗简直说不过去。
李囿、项宁等人消息相对滞后,如今才知道朕打算做什么。“陛下准备实在堪称万全。如今臣瞧着,不论吐蕃想干什么,他们都讨不了什么好处。”李囿道,长舒了一口气。但想到朕如此大动干戈必然是想治标治本,他又显出了犯愁的神态。
朕知道他愁什么。吐蕃骑兵跑得实在太快,便是我军兵力占有绝对优势,也不能打个全歼的大胜仗。而若是想要全歼敌军、或者至少歼灭大部分,说不得要效仿一下吐蕃,来个背后包抄……
“李节度使,”朕吩咐李囿,“即刻写信发给前线诸城,无论吐蕃如何叫阵辱骂,都要坚守城池。再多派点探子出去,一定要摸清吐蕃大军所在。”
“臣领旨。”
李囿立马接口,朕便转向项宁。“项将军,援军约莫还要二至三日才能到前线。而此间,朕要你点齐所有弓手,于城墙上列阵,迫使吐蕃无法于近处攻城。若是有投机之类,也全数备上。重甲步兵统统点齐,只待援兵一至,便可派上用场。”
项宁也领了命。“陛下可是要引吐蕃大军近前、再包围他们?”他尝试着问。
朕没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冷不丁地转向第三人:“慕容将军,你最多能带多少兵力?”
“回陛下,吐谷浑人口远不如本朝,臣至多带过五千人。”慕容起有些不明所以。
朕思量了一下。吐蕃此番估计有一二万兵力,五千断后还是少了点,加上铁蒺藜之类的暗器可能都不太够用。若要在不影响正面进攻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避伤亡……“朕给你八千,你能带么?”
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慕容起面上全是不敢置信。反应过来之后,他立即起身,一撩下摆,扑通跪下。“陛下厚望,臣必不敢负。”他重重地磕了个头。
话说到这份儿上,朕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无非是先坚守城池、引出敌军主力,而后再以本朝大军列阵,威慑敌方。吐蕃还不知道有这么多兵力在等着他们,乍一发现我朝不仅早有准备、准备还如此充分,士气必然受到打击。趁此机会,我方便可大举进攻包抄,最后再断敌军后路,形成合围之势。
李囿诸人不见得想不到这种法子,只不过先前的军力不够布这个大阵、他们也不敢让慕容起做断后这么关键的一环而已。现下,在座诸人震惊过后的面面相觑已然说明了一切
“陛下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更兼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臣实在望尘莫及。”谢镜愚率先打破了那种沉默。
有他这么带头,其他大臣也纷纷回神,齐声口称陛下圣明。看到慕容起身躯微震,朕便知道这事儿已经成了一半。
但说到底,朕敢用慕容起,也是因着谢镜愚的前车之鉴。“都赶快起来罢。你我君臣同心,何愁边境不宁、敌国不灭?”
作者有话要说:
大杀四方预警!
第42章
定下大致方向,接下来该议的就是细节,诸如兵力分配、将领调度、兵器及阵法之类。具体操作崔英更熟悉,朕就听着他安排,偶尔有意见谢镜愚也能替朕说了。诸事尘埃落定,众人各自回去就寝。
一夜无事。
次日清早,按预先计划,诸臣兵分三路赶赴前线。朕要去的自然是中路,依旧是谢镜愚、崔英和褚海睿随行,再加上一个李囿。
就如同褚海睿之前所预料的,从茂府到安戎城快马加鞭仅需一日。但离安戎城越近,山林就越茂密,路也越不好走。直到入夜,一行人才进了安戎城东门。
与常年宵禁的兴京不同,即便天色已黑,安戎城里也是一片灯火通明。街道上全是巡逻兵士,不少人在搬运兵器等物,空地上还立着不少石块及投机;催促呼喝之声时不时传来,一派紧张的应敌景象。
朕从未见过如此阵仗,不四处张望,胯下马蹄也就慢了。
进城时,李囿出示了他的鱼符。传令兵一骑飞奔往城主府通报,不停高喊着“剑南节度使到”,这会儿所有人都知道了。街道两侧很快跪了一路,还夹杂着窃窃私语
“李节度使来了!是不是援兵也要来了?”
“这不是肯定的么?大官儿可比咱们更惜命呢!”
“那敢情好,被骂了两日都不能动,还以为真要龟缩在城里了呢!”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朕有意不让李囿事先提醒安戎城守将、云麾将军徐应骁,就是想要听一些可能听不到的话。看来李囿所料不错,我军坚守不出,吐蕃猜出援军将至,越拖对他们越不利,便用起激将法了。
“陛下,”李囿压低声音道,小心地控制自己的马头不超过朕太多,“这时候还不说,不太好吧……”
朕摆了摆手。兵士跪他却不知道有朕这个皇帝在,他肯定害怕。“前头带路就是。”
但当然,朕这个大活人也不那么容易被无视。有几个胆大的抬头,又立刻低了下去。
“怎么李节度使带的人都好面生?”
“嗤,难道你还认得所有大官儿啊?”
“没见过也该听说过,可这几个好像都对不上啊……”
其实朕挺想继续听这些不靠谱的议论,然而马儿很快踏了过去,徐应骁也很快从城主府出来迎接了。“李节度使,”他还隔着二十来步远时就喊,有些激动的样子,“来之前怎么也不知会一声?徐某好令兵亲迎!”
云麾将军没有节度使品级高,但也不是完全的从属关系,徐应骁这么说,显然挺欢迎李囿。反观李囿,有苦说不出,只能拼命用眼神示意。
徐应骁的兴奋没得到回应,目光自然而然地转到了李囿身后。他的职位足够他在元日大朝会时谋一个太极殿上靠前的位置,故而一看到朕,瞬时大惊失色。“




万人之上 分卷阅读58
陛……”话说到一半,他冷不丁反应过来朕为什么摇头,赶紧把后面的吞了回去,差点咬到自己的舌头。“诸位远道而来,还是赶紧到城主府休憩一下罢。”
片刻之后,城主府。
在确保议事厅门窗紧闭后,徐应骁就跪下来给朕行了个大礼。“陛下圣驾亲临,臣有失远迎,还请陛下恕罪。”
“起来罢。”朕吩咐,“赶紧把最新的情况说一说。”
情形基本与朕在进城时听到的几耳朵相差无几。就在李囿所说的小队骚扰之后的次日,吐蕃便开始在城下叫骂,言语粗俗难听,守门的将士几乎就要忍不住了。若不是徐应骁以援兵将至拖着,这会儿军中肯定要乱。
“援军最快后日抵达。”崔英一听就说,“徐将军再坚守一二日即可。”
徐应骁大松口气。“一二日,臣应当力所能及,城中各项储备应该也足够。”而后他望了望朕,又望了望崔英,“敢问现下到底如何安排?臣也可命人做好准备,配合大局。”
见朕点头,崔英便大致讲述了下兵力安排。在听到我朝大军数倍于吐蕃时,徐应骁频频点头;再听到慕容起负责断后,他眉头便皱了起来。
崔英见他如此,便道:“只有慕容起熟悉地形,此事非他不可。但他毕竟是原吐谷浑将领,八千兵马可能并不如何服他,陛下便令项宁项将军随行前往。”
听得项宁也去,徐应骁面色才阴云转晴。
朕瞧着有趣,心道朕的将领们一个比一个爱在脸上写心事,实在好懂。“徐将军,你打算如何准备?”
徐应骁恭敬地朝朕拱了拱手,才开始回答。他之前已经隐约料到吐蕃要来大的,不然也不会亲自驻扎安戎城;故而,他的一切准备都照着吐蕃大军可能随时压境的标准来,朕对此十分满意。
“……陛下亲率大军而至,便是刀枪剑雨,臣也要为陛下捧回那吐蕃赞普的人头!”徐应骁最后如此立誓。
朕知道他忠心可嘉,虽然朕目前还不怎么想要松仁松赞的人头。“徐将军的话,诸位都听到了。朕希望,诸位的决心都要像徐将军这样才好。但朕如此大动干戈,只为了一个东西”迎着诸臣略带疑惑的目光,朕徐徐道:“朕只想要边疆百姓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堂上几人对视一眼,而后跪下齐呼:“陛下仁德,乃万民之福!”
因为吐蕃已然叫骂两日,明后日极可能采取真正强攻,朕便没留诸臣太久。一路奔波,朕理应倦极而睡;但许是第一次亲临前线,朕困意全无。在榻上折腾也是浪时间,朕复又起身,让徐应骁的亲随卫兵带朕上西城楼。
安戎城地处咽喉,三道交汇。东北侧通向陇右道,松府和龙州驻军抵达时必然从这条路走。南侧则是通向茂府、益府的道路,数万大军正星夜赶来。至于西门外的山路,早先直通白兰羌、其后直通吐谷浑,现在则是直通吐蕃。
“吐蕃驻扎在哪儿?”朕问那亲随。
亲随卫兵不知道朕的真实身份,只道是兴京城中的高官,语气相当紧张。“就在城门外约莫五十里的地方。”他指了指前方的一片茫茫黑夜,“但现下是看不到的。”
朕凝神望去,又低头瞧了瞧城门外绵延数里的长明灯。那是徐应骁命人入夜之后冒死点上的,为了避被偷袭而不知。当然,除去灯火,还有大量斥候在外,吐蕃人并不会傻到去灭灯、令我方产生警惕。“吐蕃大军都在那里?”
1...1617181920...5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