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的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南柯一凉
“赌啊,有啥不敢,赌什么”梁二柱子扒拉开梁杆子的手,大吼道。
李土根的脸上露出胜券在握的神情,“嘿,额陕西人度量大,也不占你便宜,也不给工头师傅添乱子,简单,谁输了,就请谁一帮人摆一席,请个牛栏山,咋样”
梁二柱子狞笑道“成,老子非喝哭你们”
李土根起哄道“那就定了。不过,有句话得提前说,就是这个找人的时间啊,可不能说一直就一直,你得给额一个期限,不然你找不着一直拖,那额这顿酒还喝不喝,是不是,大伙”
“对,对”李家村的人分散扎在人堆里,率先叫出来,其他看热闹的一样相应,纷纷攥着拳头举起手助威。
“梁二柱子,人图昆说得对,得有一个期限呐”
“行,你说多长”梁二柱子自认为赢定了,自信满满道。
李土根暗想盘算得逞,“一个月,敢吗“
“他娘的,有什么不敢,这小子只要搞钢筋,老子就能揪出来。”
梁二柱子转回头,大手一挥,跟一片人讲“哼,到时候,大伙都记得来看,一块笑笑这个缩头的乌龟。”
“好”
应承归应承,上班那会儿,哪有时间到工棚围观,也就托在钢筋工作的朋友同乡帮忙留意着。然而,一天接一天过去,人到底是没找到,不少工人暗暗地觉着或许就是瞎编的。
但其实,离三一直都在工地,只不过他人和马开合一块在楼房绑扎钢筋。因为好巧不巧,这几天天气预报着下雨,尽管从前几天的天气看,很难相信明后有雨,可没辙,那是清明前后。
清明的天气是怪的很,前一阵子可能又是红日又是晴空,下一秒就湿蒙蒙要下雨。但凡有雨,绑扎的进度就要加快,因为钢筋淋过雨就会生锈,要抢在水锈前浇筑,不然就不是返工那么简单,得重新耗费一批钢筋,这都是钱。
因此,按陈国立的意思,钢筋组得加班加点,抓紧把后边的进度超前做了。这些天,钢筋队组的活儿很重,梁二柱子也忙着绑扎,心里虽然急,可根本顾不上这一茬。况且,乌云密布,在阴天里干活,这种环境,愣谁也难以辨认谁是谁。
慢慢地,两天过去了,工地翻了底朝天,找了几遍也找不出“李三”,大多数工人全当是梁二柱子、吴能他们编的,一笑而过,再没兴趣找离三。
李土根兴奋极了,吃饭的时候问“哎,离三兄弟,两天一过,咋就跟么事一样,大伙都不议论了”
“新鲜没了,自然就不传了。”
风波就在新鲜劲儿一点一点消散中不声不响地化解了。
也许再过几天,或者几周,或者一个月以后,等梁二柱子愿赌服输,请李家村的人喝牛栏山的时候,工地的人才回想起,噢,还有这事
若有人重提这件事,差不多就像人们再讲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似的,久远得不知是什么时候发生似的,也忘了故事是真是假。
就像李寡妇,她的本家也是李家村。丈夫不幸去了,从婆家就搬回娘家,没有娃娃,安安稳稳和老娘一起过。按辈分,离三应该称呼她一声“李二婶子”,但全村上下都叫她“李寡妇”。
这么喊她,不是幸灾乐祸戳她的痛处,也不是点醒她注意自己的身份,而是发自内心地敬佩她。因为她赡养的老娘,不是生她的妈,而是她婆婆,她家里的爹娘早在她出嫁十多年就去了。她把婆婆接到李家村住在自己那口窑洞,把丈夫那屋子好窑,不吝啬腾出来给小叔作了婚房。
她被村里人一直唤“李寡妇”,而不叫李二婶子。因为李家村的婶子很多,但“寡妇”就她一个。但不是说村里就没有寡妇,只是李寡妇把她寡妇能做的都尽到了。名节全了,孝义全了,妇德全了,要说没全的,也就是不幸没有个后。
然而,就像她这样一辈子受村里敬重的人物,死了就一两年的工夫,村里那思念、那敬重渐渐地淡了许多。
那些她的故事不改嫁照顾她婆婆、省吃俭用接济她叔子、舍生忘死跳水救孩子村里面上年纪的有的记得,有的不记得,还有很多故事兴许都不记得了,而与她不相干的李土根、李仲牛,显然全忘了。
然而,假如她果真有子女,他们会铭记吗
就算是清明节,活着的人即便按照习俗,带上纸扎,带上香火,上山祭祀,却那大排长队的人群里,有多少脑海涌现死者的生前,怀揣哀思在纪念
或许有很多是真心,不远万里也回祖墓坟茔,但难保另一些不是随波逐流,哪怕与死者在世有多么深的感情。
因为死了,阴阳两隔了,纵使有形的东西也同他割裂,就连他的鼻子、他的眼睛、他的嘴唇、他的身体都不再属于他,又何况是感情这虚无缥缈的东西
他们来到坟前,在阴沉沉的天色下,面对坟土哪塌了一块或几块的坟茔,看正对面墓碑上的青苔,看周遭遍地丛生的杂草,麻木,视而不见。他们来,不像是祭亲思怀,倒像是在做一场仪式。
烧铜钱纸、烧纸钞、烧扎彩、燃红烛、点线香、洒黄酒
事实上,的确是一种仪式。
但这一系列的形式,是为了留给生者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暂且把世俗琐事搁置一旁,能全身心回忆起死者生时的片刻记忆,将为时间掩盖深藏的那股哀思,渐渐地释放出来。
它需要时间,因为生活这壶热水,倒进人这一杯碗里太多次了,几乎无时不刻不再冲泡对死者怀念的这点儿茶叶。
起初一泡二泡,清香有余但伴随苦涩,接着三泡四泡,苦涩少了却带着流连,然而次数多了,茶叶没换,那茶杯里能喝到的滋味,迟早成了开水的平淡味,没有悲,没有喜,尽管里面飘着茶叶,人还记得名字。
等仪式做完,时间到了,上坟的人假如品茗不出茶香,可以说,那杯茶水淡得没有味了,也可以说,生人与死者之间的那段感情,兴许断了。又或者,时间不够。
不过,他们不会因此多留片刻,会如过江的鲫鱼随下山的大流回阳间的家。
毕竟死去的人岁月无限,而活着的,时间不太长。更何况人死了,不能复生,与他共有的一段即将消逝的感情,莫非能重燃
当然可以重燃。
铭记下与死者生前的点点滴滴,毋论清明,时不时挑拣出来勤勤擦洗,就会像重沏了一壶新茶,旧的滋味尚存,新的茶香或能四溢。所以
清明节,离三即便不回陕西,即便不回村子,他不去两座山,不到两座坟,不能磕头,不能上香,但他其实依旧过着节,只是化繁为简,少了形式,回归本质。
这几天下班以后,他不再一如既往蹲在路灯下看书,他打着伞,满脑子想的都是与他外公、母亲的事。
事太多,外公他想了两天,而母亲他想了三天。有时候想到了外公,顺带就会想着李婶;有时候想到了李婶,顺带也会想着外公。
他不但想,还会记下来,因为他怕忘了,哪怕一件事他都不甘遗忘。
正如此,当离三打着一把伞,蹲在地上回想往事,他丝毫没有注意到他旁边竟站着一名老人。
老人同样撑着伞,一把大黑伞,把路灯忽闪的光拦截在外,伞下一片黑,看不出老人长的什么模样,只是他的那双看似浑浊的眼睛,格外明亮,像盏灯笼,从刚才到现在,一直照在离三的身影。
一开始,并不特别留意,只是一瞥眼间的好奇,瞧离三的打扮,不像是一个勤工俭学的学生。
从经验看,应该是一个工人。老人对此笑了笑,笑容挂在他慈祥而苍老的脸上,弧笑不断上扬,皱纹也不断上扯,就像波浪起伏拍打海岸似的。
“你是附近工地的”
突兀的一问打扰到离三的思绪,他停下笔转过身,同时抬起头,眼见一把大黑伞遮住了人的脸,不过他还是从那只撑伞的手推断出,问话的是一名老人。
“就在对面工地。”离三回答的时候带了一点尊敬。
老人点着头“难得,难得。瞧你写写记记的,都记着什么呀”
“记着一些事。”
“应该都是你不想忘的吧”
离三好奇问“您怎么知道是不想忘的”
“不是不想忘的,谁又会记在本子上呢”
老人轻拍了拍自己的额头,不无感慨说“可惜啊,当初我离开的时候,不像你,记着写点什么。写下来好,写下来可以翻翻。”
离三没有说话,老人也安静下来,两人就在一盏忽明忽暗的路灯下,一个蹲着,一个站着,一个低头,一个抬头,气氛略显得沉闷,直至黑不溜秋的街道里响起一声接一声的溅水声。
“呦接我的车到了。”
尽管萍水相逢,离三对年迈的老人始终保持着一份不做作的敬意。他腰杆笔直地站立着,目送老人蹒跚的背影,亲切地说一句客套话“您慢走。”
老人叹了口气“你继续好好记,不要像我,等老了,想记起一些事也记不起来了,懊悔”
“老爷,外面凉。”
只见司机从车屁股后头是熠熠发光的三叉星出来,连伞也顾不得打,急匆匆地接过老人手里的大黑伞,接着拉开车门,恭敬地弯着腰退到一边。
离三看不出这车,跟之前沈叔那车孰轻孰重,总之于他一般贵重。这个老人不一般,他心里闪过一念头,老人已经矮着头已经进了车里,他也不在意,随即背转过身,继续蹲下来记他外公的往事。
“爷爷,那人您认识”副驾驶座的人看了一眼后视镜里的离三,扭头问向老人。
“不认识。”老人摇摇头,笑了笑。
“爷爷,您还是回去住吧。您在这儿,一大家子人肯定都不放心。”
“不了,就住老宅里。”
“可是爷爷,这边的治安不太好,而且老宅好多年没翻修了”
老人不再理会,他自己心里想的,他自己最清楚只有在老宅,他才能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想起他几十年前青春时的许多平凡事,那时,他的青春很少年。
第三十一章 万丈高楼呀 平地起(上)
铁丝、铅丝钩、小撬棒,离三拿着它们,在三层高的楼面上绑扎钢筋,扭转着铁丝在十字的钢筋打个结扣,把它们捆牢。
从早干到中午,歇过日头最毒辣的两三点,三十多个钢筋工又投入到其中,令一条条钢筋纵横交错成网状。
“大伙再加把劲啊”
陈国立双手负背,慢悠悠地陪同着监工、施工员一道督查着工程。按计划,今天要浇筑上混凝土,随行的技术员、测量员在做浇筑前的检查工作,看做工合不合格,需不需要返工,但一般走个过场,人毕竟是好吃好喝供你像大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了。
工人们加班加点,继续留在楼层上作业,附在身上的汗从太阳由东到西,渐渐给和煦的晚风吹干成了盐巴,些许白色颗粒甚至附在衣服上。
离下班早过了四十分钟,工人的热情头,早早地消失殆尽,一个个在9米高的楼上磨着洋工,彼此闲聊打趣,几个饥肠辘辘的更是长了狗鼻子,隐隐闻到一百多米开外的饭菜味。
“啥味啊,真香”
离三擦了擦额头凝着汗,落日的余晖洒下金粉,照在他的脸上,侧面因逆光披上了一层黑纱,蒙住了他晒成古铜的肤色。多少天了,皮肤上黄土地所赋予小麦的金黄色,逐渐褪色,换染了一层由钢、铁、碳、土等掺杂成的金属质感的“油漆”,粗糙又刚硬。
“行,下工吧”陈国立打手一挥。
“下工,下工了”
几个离陈国立近的工友拍拍屁股起身,边跑边冲其他工人嚷嚷。
“噢,噢,下工喽”
其余原本懒洋洋的人,精神顿时一振,拔腿便跑,跟着闹哄哄从楼梯下去。
噔噔,蹬蹬,一截一截钢管搭成的简易楼梯,止不住地给脚踏出清脆的声响。而一旁的吊篮,久久没有传来伸缩声。
也难怪,没人敢,在工地里,宁愿多走几层楼,但没谁除了不得已外,尝试多坐几回吊篮。
“下工回来啦”
迎面打招呼的,是接手晚上准备作业的砼工。他们一个个吃过晚饭,或用手指剔着牙,或用舌头舔着,看神情对今晚的饭菜很是满意。
“呦,今晚啥菜啊”
他们拍了拍充实的肚子,“今个吃白菜猪肉炖粉条”
有人起劲道“对,今个太阳打西边出来。刘师傅炖了粉条,里面还有猪肉呢,赶紧去,晚了只能捞着白菜哩”
几个二十刚出头的小年轻抵不住馋,伸出舌头舔了舔嘴,咽了咽喉咙,一下子飞奔了起来,三三两两的在斜晖下追逐打闹。
他们一边穿梭过人群,一边叫喊“晚上吃白菜猪肉炖粉条,去迟了就没猪肉咯”
“嗳,那个鳖孙别挡俺的道,俺今天非要吃到猪肉不可”
“得排前头去,太后头,估计又是啥也捞不着”
在他们的鼓动下,干了一天活的工人被这股朝气感染,沉重的步伐变得轻盈起来,疲惫的身体再次充满了力量。渐渐地,三四十岁的壮劳力当中,开始有人回返青春年少时那般,和年轻人竞赛跑。
跑着,跑着,伴随滚滚烟尘跟郎朗笑声,把身在异乡里的陌生、疏离与孤独,暂时抛在脑后。
“弄啥哩,弄啥哩,都给俺排好哩,排好哩”
刘师傅掌着一大勺,见工人排的队零零散散、嘈杂无序,当即敲了几下冒着热气的铝制圆桶。
伴随着咣当咣当的清脆声,乌压压一片人安静下来,他大声吆喝“哪个龟、孙要还在乱蹦球,嗳嗳,说你个鳖、孙呢,瞎插啥队,娘咧”
“嘿嘿,大爷。”
今晚的白菜猪肉炖粉条,让工地上上下下的人都对刘师傅客气了几分,都希望着好声好气能多换刘师傅一勺半勺的。
刘师傅撇撇嘴“得得得,你们平时俺不知道一个个都是端着碗吃饭,放下筷子骂俺”
“嘿嘿,哪敢啊。”刚就给刘师傅吹胡子瞪眼骂成鳖孙的工人,捧着空碗,筷子上戳有两个馒头,一脸讨好殷勤的孙子相。
”别对着俺笑,又不是漂亮的娘们,笑的跟鬼见愁似的。“刘师傅埋汰着,勺里给的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每人一个搪瓷碗,都只有一勺,是肉是菜,是多是少,一切随缘。
年轻人点头哈腰腆着脸,“大爷,俺是信阳那旮沓的,和您是豫南老乡,您看就多给俺一勺半勺也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