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老三朱忠礼这辈子都是有一个想花俩的人,哪里会听大哥的话,趁着天黑女工回家休息,偷摸跑到酒楼上买了三份东坡肘子。
正好一家一份,吃完以后再去找二哥商量招女工的事。
第二台水力纺纱机打造好了,王恭厂的军工线也走上正轨了。
朱舜坐在自己专属的匠作间里,开始打造第二样机床。
爱荷华膛线机。
爱荷华膛线机也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精密机床,虽说简单,但是涉及到很多力学知识。
没有这种知识储备的古人,再简单也造不出爱荷华膛线机,再者说了,他们连膛线都不知道是什么,更别提打造膛线机床了。
爱荷华膛线机比起水力纺纱机用的零部件,少了很多,朱舜只用了三四天的时间,就把爱荷华膛线机的构造图给画好了。
细节方面也推敲的七七八八了,接下来只需要按照图纸打造出来就行了。
爱荷华膛线机的主体,也是用木头打造的,木材的选择很重要,需要用上好的杉木。
朱舜挑选木材,就挑了大半天的时间,看着面前刚好合适的杉木,揉了揉太阳穴笑了:“如果是手工打造膛线,就算是老匠人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但是有了这种爱荷华膛线机,最多一天就能钻好膛线。”
“王恭厂里的水力钻床正在不断增加,一百台估计就足够了,再多的话,崇祯也没那么多的钱制造燧发枪。”
“这样只需要一百台爱荷华膛线机,就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了。”
第四十二章 打造膛线机
朱舜拿出早就挑选好的杉木,刨削成一块长方形木板,长度为248.92厘米,宽度为20.32厘米,厚度为5.08厘米。
这块长度将近两半的杉木木板,就是爱荷华膛线机的床身。
朱舜把制作好的床身放在一边,拿出一截杉木,削成一根长152.4厘米,直径为5.04厘米的圆柱形蜗杆。
在蜗杆前头的表面挖切出宽7.9毫米的沟槽,一共是挖出了三条,位置对称。
尾轴导板、前后支架、拉刀头朱舜忙活了一上午,用杉木制造了大明历史上的第一台膛线机。
朱舜擦了一把脑门上的汗水,也顾不上吃饭了,拿着一根枪管固定在支架上,蜗杆伸到枪管里面,缓缓的向后拉动蜗杆。
匠作间里面立即响起了一阵金属摩擦声,枪管的膛壁上出现了一条条均匀的膛线,极具线条的美感。
等到朱舜制作好膛线,看了一眼外面:“时间过的这么快,天都黑了。”
已经一天没有吃饭的朱舜,早就饿的前胸贴后背了,过于兴奋的他,还是没去吃饭。
朱舜拿起膛线枪管,磕了磕里面的碎铁渣子,又拿出一根毛笔一样的刷子,把枪管里面刷干净了,忍住继续拉切下一根枪管膛线的冲动,走到外面招呼一名小匠去给他买点吃的。
那名小匠过去就是朱舜的手下,现在匠头担任掌厂了,小匠作为嫡系在王恭厂的地位水涨船高。
小匠还指望着朱舜提拔他当匠头,现在的匠头和以前可不一样了,以前看的是技术,现在看的是做活态度。
只要做事认真严谨,能够带着手下的匠人完成生产份额,一般都是超额完成,就能担任一名匠头。
小匠自掏腰包给朱舜买了半斤金华府的火腿,又买了五个郑家烧饼,花了他三钱一分银子。
朱舜知道这小子在想什么,也没拒绝小匠的巴结,拿过来就开吃:“去给我倒碗白开水。”
小匠瞧见掌厂把东西接过去了,脸上堆满了笑容,跑的飞快去给朱舜倒水去了。
朱舜本来就是要提拔这名小匠当匠头,先不说小匠算是他的嫡系,就是工作态度也比一般的工匠好太多。
吃饱喝足以后,朱舜坐在匠作间的一堆杉木上,抚摸着爱荷华膛线机,开始思考怎么找崇祯要政策。
第二天,朱舜从床上醒来,拿着柳条在永定河旁边刷牙,还没刷完,就看见王恭厂的工匠们全部都无所事事的坐在各自的棚子里。
朱舜皱了一下眉头,漱口结束以后,喊来了新任命的几名匠头:“今天集体休沐了?”
一名青年匠头听出了朱舜话里的意思,无奈的说道:“掌厂,不是我们愿意闲着,咱们王恭厂的铁料已经用完了,到现在上头还没有拨下来新的铁料。”
放在过去,这些铁料足够用一两年,但是在工业化生产的爆炸速度面前,能够撑两三个月很不错了。
朱舜点了点头说道:“这件事我去办,正好趁着这段时间,把这些燧发枪全部存放到旧王恭厂。”
“另外通知旧王恭厂的工匠,一起把所有的火药运到新王恭厂来。”
朱舜说话说到一半,看见总旗朱忠义率领五十名彪悍军士,队列整齐划一的走了过来。
朱舜从怀里拿出一张早就准备好的图纸,走过去交给了总旗朱忠义:“二叔,这段时间你们就先别训练了。”
“二叔你带着人,监督工匠们按照图纸上的指示,把所有的火药放进对应的仓库里面。”
“另外安排一个小旗的军士,守在旧王恭厂的仓库,免的这种新型火器被人偷了。”
有二叔这些从边关退下来的彪悍军士,其中还有几个是从关宁铁骑退下来的,比起京城三大营的少爷兵不知道强上多少倍。
朱舜很放心的离开了这里,去了一趟军器局的公廨。
现在谁不知道朱舜是皇上看重的人,又和皇上身边的大红人王承恩关系不错,走进军器局大堂的这一路,不管认识不认识,都是主动给朱舜打招呼。
朱舜坐在太师椅上,刚喝了一口清茶,张大使就过来了,瞧见来的这个人是朱舜,苦笑一声,先一步堵住了朱舜的嘴:“朱掌厂你要是来要钱的,还是那句话,没有。”
朱舜放下手里的茶杯,笑了笑说道:“这次还真不是来要钱的,张世叔随便给些铁料杉木就行。”
张大使听到这句话,嘴里的茶水差点喷出来:“你小子上个月刚要了一次,现在又来要,王恭厂不过五百来人,消耗铁料杉木的速度也太快了。”
“简直比盔甲厂还要快,盔甲厂的工匠人数比王恭厂可是多了十倍还多,足足六七千工匠。”
朱舜过来还真不是找他要铁料杉木的,是来封住自己这个顶头上司的嘴,免的到时候眼红,从自己这里抽走一笔钱去打造盔甲刀箭。
朱舜笑了笑,赶紧又把笑容给收了起来,万一让张大使看出来破绽就不妙了:“世叔你看这样吧。”
“王恭厂的材料钱以后就不从军器局要了。”
军器局算是工部最难混的一个官署了,边疆的那些军爷时不时派人来恐吓,要盔甲要刀枪。
恐吓也就算了,张大使顶多担心受怕几天,性子暴烈一些的总兵,直接派人跑到军器局的仓库去抢,比土匪还土匪。
下面的人经常哭穷,说是没有材料打造东西,王恭厂这样,盔甲厂更是缺钱缺材料。
张大使去找工部侍郎要钱,不给也就算了,如果完成不了工部交代的任务,还要治罪。
没有钱没有材料,张大使再有本事,也不能像变戏法一样变出盔甲刀枪,只能去工部公廨软磨硬泡,说的嘴皮子都破了,勉勉强强要来三成的钱和材料。
这三成的钱和材料,往常都是分成三份,二成交给盔甲厂,剩下的一成一半给王恭厂制造火药,一半制造鸟铳。
这几个月张大使为了照顾朱舜,拿出了两成的东西交给王恭厂,盔甲厂那边早就闹翻了。
就算是两成,还是满足不了王恭厂这个吞金巨兽,看到手下这么能干,张大使都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应该不高兴了。
现在听说吞金巨兽以后不要钱,也不要材料了,张大使知道朱舜这小子鬼点子多,一定是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张大使激动的直接从太师椅上站了起来:“这可是你说的,千万不能反悔。”
第四十三章 三代火枪
朱舜也站了起来,憋着笑意,把手掌伸了出来:“击掌为誓。”
张大使见他伸出了手掌,迅速拍了过去,在‘啪’的一声过后,大笑道:“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你可不能反悔。”
朱舜心想就怕你到时候反悔:“张世叔放心,绝对不会反悔。”
从军器局的公廨走出来,可以说双方都是皆大欢喜,一段时间以后,就不知道张大使还会不会欢喜了。
王承恩白天要当值,除非是有特殊原因,只有到了晚上才会回来。
不过王家府邸有一些特殊手段,可以把消息传递给王承恩,这个手段就是东厂线报。
东厂作为皇上的耳目,从来没有为哪个人传递消息的先例,倘若是帮别人传递了消息,就违背了成立东厂的初衷了。
大明天子一人的耳目。
留在王家府邸的那名东厂番子,知道朱舜和天子身边的大红人王承恩关系不错,再是不错,就算是厂公的亲儿子也不会帮他传递消息。
可是当朱舜随口说了一句,又发明了一种新型机械机床,东厂番子经过很长时间的深思熟虑,最终决定破了这个先例。
成了,他在东厂内部就能青云直上了,不成,大不了一死。
东厂番子立即离开了王家府邸,去了紫禁城。
乾清宫。
早朝过后,崇祯照例是在乾清宫处理政务,王承恩在旁边小心伺候着。
崇祯拿着山西巡抚送上来的奏章,面无表情的说道:“承恩,这两年来一共给山西拨去了多少银款。”
王承恩的记忆力惊人,朝廷里五品以上官员的履历,都能如数家珍的说出来,被人称作是六眼秉笔。
王承恩在脑子里回忆了关于山西银款的奏章,只用了三个呼吸的时候就算了出来:“启禀皇上,一共是三十七万八千两白银。”
崇祯把奏章仍在御案上,面无表情的说道:“拿了朝廷这么多的银子,山西到现在还是流民遍地,也没必要在山西待着了。”
“承恩,拟个奏章,山西巡抚革职查办,押入刑部大牢等候三司会审。”
三言两语之间,一方封疆大吏就这样倒台了。
现在的大明王朝从内到外都腐朽了,没有一个高官不贪污的,堂堂一省巡抚就这么被押入了刑部大牢,确实有些草率了。
王承恩熟知这名巡抚的履历,明白皇上这道政令蕴含的深意,山西巡抚不是东林党人,天启年间曾经给魏忠贤修过祠堂,算是阉党余孽。
过去还需要留着阉党余孽压制东林党,现在西法党人因为朱舜已经有了崛起的希望,这个阉党余孽的作用就可有可无。
趁着他还有点作用,敲打一下东林党,让他们收敛一些。
王承恩正准备草拟一份奏章,一名小太监走了过来,交给他一份线报。
王承恩快速的扫了一眼,那张始终严肃的脸庞,露出了一丝笑容:“皇上,朱舜这小子又鼓捣出来新东西了。”
崇祯端坐在龙椅上,看完手里的线报,面无表情的脸庞,也是露出了一丝笑意:“这小子还真是有能耐。”
“走吧,叫上锦衣卫,朕再去微服私访一回新王恭厂。”
崇祯的勤勉程度在大明所有的皇帝里,都是名列前茅的,今天是他登基以来,第二次主动离开紫禁城。
两次都是因为同一个人。
崇祯带着王承恩等人来到王恭厂,朱舜正在匠作间里面打造第二台爱荷华膛线机,感觉身后的阳光被人挡住了,回头一看,大明天子就在身后站着。
朱舜赶紧放下了手里的杉木:“微臣朱舜,拜见皇上。”
崇祯这一次没有虚扶,亲手扶起了朱舜:“爱卿,给朕说说怎么不耗费朝廷一粮一饷,就能造枪十万的国士之言。”
朱舜瞧见大明天子这么的郑重,甚至都用上了国士之言,看来大明朝廷不是一般的穷。
匠作间的角落里放着三支火枪,朱舜抄起三支火枪走到了永定河边上,拿出了一支火绳枪:“皇上,臣手里一共有三种火枪。”
“这个第一种,就是大明以前使用的鸟铳,也叫做火绳枪,微臣给它定义为第一代火枪。”
朱舜端着火绳枪,对着永定河开始了一连串的繁琐开枪步骤,清理药锅、装引药、装发射药、挂引线……等到火绳枪开火,都已经过去两分钟了。
朱舜放下火绳枪,回头看了一眼如临大敌的锦衣卫说道:“第一代火枪的使用步骤繁琐,耗费的时间太长。”
“别说是女真鞑子了,就是流寇也能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冲到火枪队的面前。”
朱舜抄起燧发枪,只用了两个步骤,就顺利的开枪了,前前后后不到十秒钟:“这种燧发枪,微臣给它定义为第二代火枪。”
“燧发枪的威力,皇上应该也看到了,最大的优势在于装填的速度极快。”
不等朱舜说完,向来喜欢独坐高台静观庙堂局势的崇祯,竟是主动说话了,还是抢话:“有了这种第二代火枪,将会彻底改变大明边军的劣势地位。”
朱舜看到身为一国之君的崇祯,这么的失态,知道这件事已经成了:“皇上说的很对,有了这种快速射击的燧发枪,大明边军的劣势地位将会彻底扭转。”
“皇上再看这种线膛燧发枪,微臣给它定义为第二代半火枪。”
线膛燧发枪的威力,崇祯早在第一场赌局的时候就见识过了,射程和威力都远远超过前两代火枪。
只是这个命名却又有些奇怪,恢复冷静的崇祯,递给王承恩一个眼神。
王承恩立刻问道:“朱掌厂,第一代和第二代倒是好理解,这个第二代半是什么意思?”
朱舜拿起线膛燧发枪,按照步骤开了一枪:“线膛燧发枪的威力皇上也见过了,优点明显,缺点也很明显,射击速度不如第二代火枪。”
“按照微臣的想法,这个第三代火枪,在保持线膛燧发枪的射程和威力的同时,还要像第二代火枪那样有着快速射击的特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