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现在只是完成了一半,所以微臣就叫它第二代半火枪。”
保持线膛燧发枪的射程和威力,射速堪比燧发枪,崇祯没打过仗也明白这其中代表着什么意思。
崇祯走过去,一把握住了朱舜的手臂,目光火热的问道:“爱卿何时能造出第三代火枪。”
第四十四章 东林党又作妖了
王承恩一直很关注火器的发明,为了给崇祯浇一盆冷水,免的这位大明天子头脑发热,做出了后悔的决定。
说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朱掌厂,据咱家所知。”
“这个膛线的刻画最少要几个月的时间,还是老匠,要是一般的工匠,一年也不见得刻画好一支线膛枪。”
本来对于线膛燧发枪抱着极大热忱的崇祯,大失所望,如果真像王承恩所说的那样,线膛燧发枪就失去了实用价值。
刻画一条膛线几个月的时间,要想给一营满编制军士配备线膛燧发枪,即便是人数最少的一营,也需要四五十年。
四五十年?
十年也没了意义。
崇祯期待的看向了朱舜,希望他能给一个不一样的答案,结果崇祯的期望只是期望。
朱舜心里清楚王承恩这是在帮自己,万一崇祯真的让自己打造一营军士所用的线膛燧发枪,没有爱荷华膛线机,肯定完成不了任务。
等到那个时候,崇祯的希望满满就会变成失望后的恼羞成怒,一个欺君之罪是跑不了了。
朱舜再次走向匠作间:“王公公说的没错,手工刻画膛线确实很费时间。”
崇祯脸上恢复了面无表情,不过为了鼓励这个人才,还是准备勉励朱舜两句。
勉励的话还没说出口,崇祯的心情又来了一次跳跃式的起伏。
朱舜指着那台制造好的爱荷华膛线机,淡然的说道:“这个叫做膛线机,有了这个东西,就算是一个普通人,经过十天半月的培训,也能用一天的时间刻画好膛线。”
崇祯的眼睛骤然眯了起来。
王承恩愣了一下,急声道:“朱掌厂说的是一天?”
朱舜还是那副不咸不淡的表情,点了点头:“就是一天。”
崇祯睁开眼睛,郑重的握住了朱舜的手臂:“爱卿当是朕之郑和。”
郑和下西洋比起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早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对于大明和历史的贡献都是旁人难以企及的。
把大明王朝从一个区域性的王朝,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王朝,真的实现了万国来朝。
崇祯对于朱舜的重视程度,竟然高到了这种地步。
不过在朱舜看来,郑和不郑和的倒是不重要,重要是能来点实际的东西,趁热打铁道:“皇上,那臣的计划。”
崇祯大手一挥:“准了。”
见识了爱荷华膛线机的崇祯,直到回到乾清宫批改奏章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时不时的发出笑声。
这让恭候在旁边的其他太监,吓的毛骨悚然,浑身都起鸡皮疙瘩了,皇上今天也太反常了。
王承恩和那名锦衣卫千户,对视了一眼,也是忍不住发出了一声轻笑。
这让其他太监们更加的惊悚了,难不成集体中邪了,回去以后赶紧给屋里的佛像,点燃了一堆香烛。
王承恩和锦衣千户轻笑的同时,工部的一名大使笑的比他们俩更厉害。
自从朱舜成为王恭厂掌厂以后,军器局的地位与日俱增。
过去工部掌握一司生杀大权的各司郎中,每逢工部内部商讨一些事情的时候,都是先给宝源局的王大使打招呼。
宝源局握有铸币大权。
现在可倒好,因为受到文人轻视武夫的影响,过去各司郎中都懒的打招呼的军器局张大使,成了香饽饽。
以前,王大使每次都是掐着点,等着张大使一起去工部公廨,因为各司郎中都会热情的给他打招呼,冷落张大使。
就因为朱舜,情况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逆转,各司郎中全部是热情的招呼张大使,爱答不理王大使。
咽不下这口气的王大使,再加上因为朱舜,两次一共输了上千两白银,一直在找朱舜的弱点。
废寝忘食的找了这么多天,终于是找到了。
线膛枪的膛线刻画极难,最少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东西根本就不实用。
上一次朱舜说一个月交付一千支燧发枪,但是他没说是线膛燧发枪,还是普通的燧发枪。
只要咬住这个破绽,死死不放,一步步的逼迫朱舜再开一场赌局,一个月交付一千支线膛燧发枪。
朱舜必死无疑了。
至于怎么把朱舜诓骗进去,以东林党的手腕权谋,有的是办法。
只要能把东林党的眼中钉肉中刺朱舜给除掉,王大使就是东林党的大功臣,到时候王大使就能从一个小小的九品大使,一跃成为正五品的一司郎中。
甚至是正三品的侍郎也不是没有希望,至于一部尚书,王大使没敢想。
这么大的一个机遇摆在面前,王大使哪里还能按耐的住心情,立即坐着轿子去了工部尚书的府邸。
来到工部尚书的府邸,王大使的好心情很快就被门子给破坏了。
门子认识王大使,知道他和张大使不对付,张大使掌管的军器局,现在可是受到了皇上的重视。
门子正愁着没有机会改善自己和张大使的关系,这不就送上门来了,慢悠悠的说道:“在这等着。”
门子的那点小心思哪里瞒得过王大使,强忍着火气,冷冷的说道:“记住你今天说的话。”
门子斜瞥了一眼王大使,背着手,晃晃悠悠的走了进去。
王大使猛的握紧了右手,两颗花了高价买来的文玩核桃,一颗就价值三十两白银的狮子头,全部被他捏碎了:“狗眼看人低的杂种。”
王大使在门口晾了有一炷香的时间,才瞧见门子走出来,王大使的心情反倒是平静了,留下一句话,就走了进去。
“一个月后,老尚书会把你亲自送到我王家的府邸。”
一个小小的九品小官,还敢让堂堂的正二品尚书送给你仆役,还亲自。
“我呸!”门子朝着王大使离开的背影,吐了一口唾沫,坐回门房里面,继续看兰陵笑笑生的话本。
门子想不到的是,王大使只说了一句话,本来由府内大管事接待的王大使,立刻变成了工部尚书亲自接待。
工部尚书端着一只仿制的斗彩鸡缸杯,抿了一口茶水,平静的看着王大使问道:“你说的可是真的。”
第四十五章 偷走线膛枪
工部尚书历经三朝,在朝堂起起伏伏了几十年,见识过太多的阴谋权变。
能在这一场场风波里一步一步的位极人臣,原因就在于工部尚书张凤翔,把官僚两个字看的很透。
官僚就是利己主义者,在庙堂里攀爬,治国能力,吏治才能,刑名才干,这些统统都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四个字,察言观色。
在朝也好,下野也罢,都是为了混饭吃,只要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能干就干,不能干就赶紧装孙子。
装孙子是一门大学问,张凤翔能从一名微不足道的进士爬到正二品中枢重臣的位置,历经三十年风雨而不倒,显然深得其中的三昧。
装孙子尤为重要的一点,在于谨慎,张凤翔从王大使的嘴里知道了这件事,也只是知道了。
要想让这位历经三朝的工部尚书亲自动手,就需要把这件事彻底坐实,彻底到没有一丝破绽。
张凤翔放下手里的仿制斗彩鸡缸杯,交代了两件事:“王大使,你想办法找来一根线膛枪的枪管。”
王大使最是担心这位庙堂不倒翁不信任他,听到这句简直就是仙音的话,慌忙堆着笑脸拱手道:“老尚书请放心,这件事就包在下官的身上了。”
王大使火急火燎的离开工部尚书的府邸,张凤翔叫来一名心腹管事:“去把汤若望给请来。”
在几十年前的西学东渐时期,汤若望就是传播西法的领军人物之一,利玛窦死了以后,汤若望更是成了西学东渐的领袖。
为人谨慎的张凤翔,得知了刻画膛线这件事,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把西学领袖汤若望请过来。
只有这位西学里的定海神针亲自坐实了膛线刻画一事,张凤翔才会真正放心,才会谋划一个缜密的庙算,一举把朱舜和西法党人踩在脚底。
把朱舜和西法党人当做垫脚石,提升他在东林党内部的声望,成为东林党下一任的执牛耳者。
王大使离开工部尚书的府邸,冷冷的瞥了一眼门子,去了西瓦厂的墙根。
京城有两处私妓汇聚的地方,一处是在西河沿,另一处就是在西瓦厂的墙根,这里汇聚了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
王大使这一次前往西瓦厂的墙根,不是为了找那几个相好的娼妓,是为了寻找一名纲头。
这名纲头是这一片地界负责销赃的窝家,响马、白龙挂、水老鸦、打布贼等等各种飞贼流寇,都在他这里销赃。
家产万金的纲头,却住在一处破烂院子内,王大使路过院子砖墙的时候,都担心斑驳的砖墙倒下来砸到他。
绕过门口的榆钱树,王大使轻轻叩响了木门。
三轻两重。
敲门的方式就是暗语,过了有半柱香时间,几名穿着青绸对襟的壮汉,打开了木门。
领头的那名壮汉正好认识王大使,去年王大使找过他们,皱着眉头问道:“开条子?”
王大使有个癖好,喜欢豢养成过亲的美貌娘子,去年找他们偷走了一户良善人家刚过门的妻子。
王大使摇了摇头,回答道:“寻。”
领头的壮汉点了点头,就把王大使带了进去。
纲头是名喜欢练武的中年汉子,正在院子里耍着一口倭刀,余光瞥见王大使过来了,收起了手里的倭刀。
拿着汗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笑道:“我说今天怎么有喜鹊叫,原来是王大使来了。”
“来人,赶紧给王大使上茶。”
面对这等吃人不吐骨头的主儿,王大使哪里敢喝这里的茶,谁知道里面有没有下药:“找你们寻个东西。”
纲头挥了挥手,身边的十几名青绸对襟壮汉全部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说吧,想要什么东西。”
王大使知道这种神通广大的纲头,消息极其灵通,应该知道膛线枪:“一支膛线枪。”
纲头突然沉默了。
王大使知道偷走膛线枪比较困难,又加个一句:“枪管也行。”
纲头伸出了一根手指头:“膛线燧发枪这个东西,我倒是知道,京城里只有两个地方有。”
“一个是王恭厂的仓库,一个是皇宫。”
“王恭厂的仓库你就不要想了,把守仓库的胡瞎子,过去是一名夜不收,那可是经常深入女真腹地刺探军情的斥候。”
“能够活过三年的夜不收,都少的可怜,活过五年的更是凤毛麟角。”
“据我所知,胡瞎子足足超过了五年才从边疆退下来。”
“京城里飞檐走壁本事再是强大的神偷,面对这种敢深入女真腹地的夜不收,也都是白给。”
“所以说现在只能从皇宫入手,我和宫里的一些公公倒是有联系,只是价格要高一些。”
“一百两。”
王大使听到这名纲头狮子大开口的索要一百两,简直就是坐地起价的勒索,忍不住想要拂袖而去。
但是形势比人强,没了这支燧发线膛枪,以工部尚书谨小慎微的性格,根本不会出手,只能咬牙吃下这个闷亏:“几时能把东西寻来。”
纲头还是伸出了一根手指:“一天。”
听到一天就能把东西拿来,王大使的心情好了一些,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银子:“这是十两银子的定金。”
“明天我来取东西的时候,再把剩下的钱给你。”
纲头看到王大使这么爽快的就答应了,暗暗有些后悔,刚才就应该多要一些银子:“老三,送客。”
入夜。
已经快要到午夜了,崇祯还在是乾清宫处理奏章,感觉有些口渴,端起御案上的上等细瓷茶杯,喝了一口凉白开。
放下细瓷茶杯,崇祯揉了揉太阳穴,准备把最后十几本奏章批完就回去歇息。
王承恩突然走了过去,手里捏着一份线报,似笑非笑的递了过去:“皇上,看看这个。”
崇祯奇怪的看了一眼王承恩,接过那份线报,也是露出了似笑非笑的表情:“偷线膛燧发枪?”
“又是东林党人干的?”
王承恩点了点头,实在是憋不住了,哈哈笑了出来,负责撰写起居注的太监,吓的把毛笔都给扔了:“皇上,给不给?”
崇祯猛的拍了一下御案,双眼炯炯有神:“给!”
第四十六章 卖田卖地
第二天,王大使拿着线膛燧发枪来到工部尚书府邸,汤若望早早的就在正堂里等着了。
利玛窦汤若望这些西洋人,不远万里的来到远东,可没那么好心的是为了提高大明的科技水平。
利玛窦汤若望过来的真实目的只有一个,传播天主教,给大明的高层进行洗礼。
传授给大明人士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只是汤若望这些传教士利用科学传教的一种手段罢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