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笑眯眯的陈公公,一口唾沫吐在了陈举人脸上,虎着脸说道:“东林党再有权势,就算是把持了朝政又如何。”

    “就像你说的,咱家是个阉人,咱家只知道朱舜先生是王公公的好友。”

    说完这句话,陈公公头也不回的走进了官窑。

    陈举人回到工部尚书府邸,忍着身上的剧痛,把官窑那件事的前因后果说清楚了,才让人把他抬回去医治。

    工部尚书张凤翔面无表情的听着弟子的叙述,脸上看不出来一点情绪波动,不过手里的湖笔,却被他按烂了笔头。

    好在这件事也让他明白了一件事,福星的亲人,同样是不能招惹的。

    远在京师大学堂的朱舜,这个时候刚好睡醒了,肚子饿的‘咕咕’,还没走出茅草屋的木门,就闻到了一股米粥的香气。

    先一步醒过来的宋应晶,站在京师大学堂的灶台边,手里拿着蒲扇,煮着一锅小米粥。

    听见开门的声音,宋应晶抹了一把脸上的热汗,温醇笑道:“朱先生醒了。”

    朱舜拿着两个洗的很干净的白瓷碗,盛了一碗给宋应晶:“四哥,喊我的表字十朋就行,老是喊先生多见外。”

    宋应晶拿起一块木板,挡住灶台口,渐渐熄灭里面的火焰,接过来白瓷碗温醇笑道:“那可不行,先生是我家两个孩子的老师。”

    “师道庄严,孩子们要对老师保持尊重,我们这些长辈也是一样,毕竟先生是在教两个孩子怎么做人,教给他们很多珍贵的学识。”

    朱舜见他执意要这样,也就不劝了,心想这才是真正的书香门第吧。

    喝了小半碗粥,朱舜想起来一件事问道:“四哥准备怎么施粥?”

    宋应晶这些年来一直都秉承着宋家的祖训,经常接济贫苦百姓,在施粥方面有着很深的经验:“施粥确实是一门大学问。”

    “首先地点要选好,施粥的地点要在方便运输”

    还没等宋应晶开始长篇大论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朱舜打断了他:“四哥不如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宋应晶重复了一遍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很快他的脸上就出现了郑重,放下只吃了一半的白瓷碗,慢慢咀嚼这四个字的含义。

    过了很久,宋应晶突然站了起来,先是摆正自己的衣冠,然后对着朱舜郑重行了一礼:“宋某受教了。”

    “朱先生不愧是先生,有此等大才,当真是大明的幸事。”

    说完这句话,宋应晶的饭也不吃了,急匆匆的离开了这里。

    朱舜看着宋应晶离开的背影,吃的更香了。




第九十一章 女真火器局
    朱舜吃完米粥,转身刚要把柴门给关上,回去继续研究纽可门蒸汽机。

    壮志凌云的宋应晶又回来了。

    宋应晶摸了摸鼻子,有些难为情的说道:“朱先生是这样,我想请朱先生帮忙打造一批高炉水塔。”

    “有了高炉水塔,再加上撒石灰、公厕、换洗衣物这三个方面,就能把世人谈之色变的疫病给控制住。”

    “要不然几万民夫聚在一起,只要有一个感染瘟疫,其他的很快也会被传染。”

    高炉水塔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想要仿制很简单,朱舜心里明白宋应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说白了就是在尊重朱舜的知识产权,别说没什么技术含量了,就算是有,也不能在这种关键时刻藏着掖着:“士慧知道怎么打造高炉水塔,四哥找士慧就行。”

    宋应晶松了一口气,郑重拱手,离开了这里。

    朱舜在门口等了一盏茶功夫,看到平野上始终没有人影,应该不会再回来了。

    关上柴门,拿着一个水壶开始做实验,研究纽可门蒸汽机的蒸汽温度和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函数关系。

    辽东,沈阳城。

    皇太极一身戎装,带着几名贝勒贝子站在城外的一间小亭子内,亲自迎接一个人的到来。

    半柱香过后,一辆马车停在不远处,从马车上走下来一位欧罗巴人,身穿紫色弥撒袍,胸前挂着银十字。

    欧罗巴人看见皇太极亲自迎接自己,激动了,在远东待了这么多年,很清楚出城十里相迎代表着什么意思。

    皇太极看到这个人来了,心里的激动情绪比欧罗巴人还要更甚,但是积威深重的他,没让内心的激动表露出一丝,脸色如常的说道:“欢迎汤若望先生。”

    穿着一身紫色弥撒袍的欧罗巴人,正是西学东渐的领袖汤若望。

    今天能够见到远东另一位国王,汤若望觉的什么都好,就是一点有些遗憾。

    在今天这个重要日子里,汤若望本来是想穿白色弥撒袍,代表着信德的胜利。

    他希望在明朝不怎么顺利的传教,在女真这里能够飞速传播主的福音,就像白色弥撒袍的寓意那样,信德的胜利。

    可惜在远东,白色可不是什么好颜色,代表着披麻戴孝,只能换上远东人眼里尊贵的紫色。

    汤若望在过来以前,已经想好了怎么维护自己和女真的关系,直接按照面见大明皇帝的礼节,跪了下去:“汤若望,拜见后金皇帝。”

    皇太极现在还没有建国,只是女真族的大汗,喊上一句只有天下之主才会有的尊称,明显是为了谄媚皇太极。

    汤若望又是下跪,又是喊了一句皇帝,一切做的很好,但是有一个细节出错了。

    女真自称是大金,后金只是明朝对于女真的蔑称。

    皇太极听到刺耳的后金,心里明显有些不舒服,但他同样不会表现出来,脸色如常的说道:“汤若望先生,进城吧。”

    汤若望在胸前划了一个十字,没有继续走:“尊敬的后金皇帝,你忘了一件事吧。”

    皇太极请汤若望过来,只是为了一件事,建立重军。

    重军需要大量的鸟铳和火炮,女真族俘虏的汉人工匠不少,但是缺乏徐光启孙元化那样的火器大家。

    便让晋商传递给汤若望一个消息,许下重诺,聘请汤若望担任女真火器局的章京。

    其中一个承诺,就是在女真八位旗主里挑选出来一位,接受汤若望的洗礼。

    皇太极没有说话。

    镶黄旗旗主豪格,撇了撇嘴走了出来,摆了摆手,让一名包衣搬来一张紫檀太师椅,大马金刀的坐在上面。

    洗礼,对于汤若望这些欧罗巴人来说,是一件极其庄重的事情,看到豪格这个样子,脸上故意露出了不悦。

    豪格斜瞥了他一眼,嘴上骂骂咧咧道:“麻溜的,等会儿爷还要去打猎。”

    汤若望看了一眼皇太极,见他还是不言不语的站在那里,只能将就着给豪格洗礼了。

    洗礼结束,汤若望拿出了一柄贵族十字剑,为了这柄贵族十字剑他可是花了大代价。

    正要说出一连串感动人心的话,再让豪格见识见识贵族十字剑的锋利,这样就能拉进和这名旗主的关系了。

    谁知道,豪格随手接过来贵族十字剑,随手扔给了包衣,挎着顺刀消失个没影。

    等到豪格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在沈阳城的一座府邸内,并没有出去打猎。

    豪格看着坐在松林里,抱着白猫正在下棋的范文程,搓了搓手笑道:“老范,事儿办妥了,你看”

    范文程拿出一袋银子扔了过去。

    豪格接过来银袋子,拿出一锭银子用牙咬了一下,确认是真的,脸上的笑意更浓了:“得嘞,老范啊,以后还有这样的好事,千万不要忘了小爷。”

    “阿玛,我先颠了。”

    皇太极听着长子不知道打哪学来的口音,嘴角扯了扯。

    范文程忍不住笑了,抚了抚白猫说道:“火器局和重军建立了,算是今年为数不多的喜事。”

    “还有一件喜事,不知道大汗愿不愿意听。”

    皇太极放下手里的棋子,一副愿闻其详的样子。

    范文程捻起一枚棋子,悬空在棋盘正中间的天元位置上:“最多一个月,明朝的北直隶就会爆发一场空前绝后的大瘟疫。”

    “而且是一场无法控制的大瘟疫,整个北直隶少说也要死一百多万汉人。”

    “其实吧,瘟疫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有多大的毒性,说起毒性,瘟疫还不如砒霜。”

    “瘟疫之所以叫做瘟疫,就在于瘟疫无法预防,无法控制,只要有一个人得了瘟疫,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村子,一个县,一个州府,甚至一个省。”

    “只要有人研究出控制瘟疫,预防瘟疫的办法,瘟疫也就没那么可怕了,顶多死几个村的人,不可能波及整个北直隶。”

    “啪!”

    范文程意气风发的落下了棋子,落在天元位置,笑容款款的说道:“可惜。”

    “这世上没人知道怎么控制瘟疫,能够控制瘟疫的,应该只有神仙了。”

    皇太极深以为然的重重点头。



第九十二章 爆发瘟疫
    五月十九,夏至。

    按照惯例,每逢夏至这一天,大明的官员们会有三天的休沐假期,崇祯三年的夏至,满朝文武没有一人休沐,全被皇帝紧急招入了皇宫。

    北直隶下属的顺天府,爆发了瘟疫。

    皇极殿。

    崇祯坐在大殿之上,面无表情的看着下面的文武百官,眼里出现了一丝怒意。

    几个月前,发布诏令让官僚乡绅们开设粥厂,周济那些没有活路的大明子民,结果响应的官僚乡绅寥寥无几。

    不响应也就罢了,朝廷把粮仓里的粮食发放完了,购买粮铺里的粮食,这些幕后的东家竟然坐地起价。

    大发国难财,喝灾民血。

    崇祯本来计划用来建立新三大营的银子,全部花光了,勉勉强强够北直隶的老百姓熬到冬至。

    冬至仅仅是冬天的开始,今年冬天,就因为这帮子官僚乡绅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北直隶的上等水浇田和中田,已经种不出粮食了,数量最多的下等田产量很低,秋收的粮食,最多可以养活一半的老百姓。

    还有将近两百万的老百姓,没有饭吃。

    那些可都是大明的子民啊,崇祯每每想到这么多的大明子民会在今年冬天饿死冻死,都喘不上气来。

    朝廷已经没有银子了,上哪去买两百万老百姓的口粮,如果这些官僚乡绅不坐地起价的话,这两百万大明子民的口粮早就已经置办妥当了。

    现在北平城外的顺天府爆发了瘟疫,这些平时自诩忠君爱国的‘忠臣’,一个个说家里有事,要回老家一趟。

    祖籍在北直隶的官员,随便找个借口,要么说自己的老师客死他乡,要么说亲朋好友客死他乡,一副为了孝义可以辞官的大义凛然。

    崇祯看着这一张张丑恶嘴脸,有些反胃。

    朝班前排。

    工部尚书张凤翔早在几个月以前就告假了,也批下来了,办完最后一件事,他就要去紧挨着山东的大名府,暂时避避风头。

    就在大殿上充斥着一片告假声的时候,工部屯田司的郎中,站出来说了一句人话:“微臣有一件大事,想要禀明皇上。”

    终于有人肯为国事操心了,崇祯心中的火气平息了一些,面无表情的说道:“爱卿请讲。”

    屯田郎中也没用声泪俱下的表情,衬托这件事多么的痛心疾首,只是一板一眼的讲述:“启禀皇上,微臣这段时间清查北直隶还有多少田亩能够种地的时候。”

    “发现了一件怪事,女真鞑子撤退也有三四个月的时间了,要是爆发瘟疫的话,早就爆发了。”

    “可是在这个长达三四个月的时间内,并没有爆发瘟疫,可就在几天前,瘟疫没有任何征兆的突然爆发了。”

    几位闭门养神的尚书,同时抬起眼皮看了一眼屯田郎中,心里对工部尚书的这名得力干将,有了一个评价。

    口才不亚于彻底消失的金之俊。

    屯田郎中陷害宋家的这番话,极其高明,没有主动说,而是一步步的诱导皇帝,让皇帝以为是凭借自己的才智,看穿了这一切。

    别人说的,皇帝或许会保持一定的怀疑,自己看穿的东西,一定会深信不疑。

    崇祯的手指忽然按住了龙椅,紧紧的按住,指甲发白,面部表情的说道:“继续说下去。”

    屯田郎中极力遏制脸上的笑意,但有些时候情绪是控制不住的,赶紧低下了脑袋:“前几天,有家宋氏作坊为了多生产一些布匹,突然增加了人手。”

    “宋氏作坊的纺妇,已经超过七百人了。”

    这句话落在大殿内,嘈杂的皇极殿骤然安静了下来,看向了说出这句足够灭九族言辞的屯田郎中。

    知道工部尚书谋划的人,很少,只有东林党的几位核心人物。

    朝堂上的官员大多都不知道这是工部尚书的庙算,天下的老百姓害怕瘟疫,这些纸醉金迷的官员们更加畏惧。

    “奸贼,误国啊!”

    “皇上,末将请求率领神机营抄了宋家。”

    “皇上啊,抄家太仁慈了,应该夷灭九族!”

    安静下来没有多长时间的大殿内,又开始发出各种呼喊吵闹的声音,不同的是,这次出奇一致的要求夷灭宋家。

    大国治理,需要镇之以静。

    作为一国之君,不可轻易断言一个人的生死,何况是一家一百多口。

    今天,崇祯是坐上大殿之上,第二次动了杀心。

1...3738394041...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