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手里的陶瓮小心放好,胡瞎子也没拔出雁翎刀,就只是站在京师大学堂门口。

    那群气焰嚣张的少爷兵,立刻停下了脚步,不敢上前一步了。

    当初,王恭厂那群残疾中年汉子的壮举,他们可是从头看到尾。

    别看这帮子退伍军士个个有残疾,杀起八旗兵来,那叫一个砍瓜切菜。

    十名装备精良的强壮亲军,面对一个只是挎着一把破旧雁翎刀的残疾军士,居然连说话的勇气都没有。

    朱舜把填充好米尼弹的米涅手枪,一把一把的别好,虽然每把米涅手枪有一斤多重,加起来都快十斤了,还是一把不少的别在身上。

    重是重了些,不过有了这七把米涅手枪,人身安全就有了保证。

    朱舜走过去问了一句,知道这群少爷兵来这里的目的,平静道:“士慧士意,你们俩跟着去吧。”

    宋士慧放下背后的箩筐,宋士意从踏板织机旁边离开,深深的行了一礼,跟着少爷兵们离开了这里,没有一丝紧张和害怕。

    有先生在,不怕的。

    朱舜走回篱笆院子里,坐在青砖井口边上,静静的看着京城方向。

    没有任何要去求情的意思。

    因为根本不需要求情。

    五月廿二日。

    顺天府北部,怀柔城城郊,顺义城城郊,发现瘟疫。

    六月初五,小暑。

    顺天府西部,固安城城郊,永清城城郊,发现瘟疫。

    六月初九。

    顺天府南部,文安城城郊,大城城郊,发现瘟疫。

    六月十一。

    顺天府东部,玉田城城郊,香河城郊,发现瘟疫。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半个顺天府都发现了瘟疫,坐在大殿之上的崇祯,因为这件事已经三天没有睡觉了。

    崇祯疲惫的看着一个也没放走的文武百官,声音沙哑的问道:“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话音落下,满朝文武又开始吵了起来,有的说要请和尚们做一场法事,有的说要祭祀瘟神,更有甚者,竟然劝崇祯迁都,顺天府的老百姓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好了。

    这时,不顾生命安危自发去各地勘察疫情的徐光启回来了,带来了一个更大的噩耗。

    “启禀皇上,通州城也发现了瘟疫。”

    话音落下,满朝文武终于慌了,通州城距离京城只有数十里,最多三天,瘟疫就会传到京城。

    崇祯听说瘟疫传到了通州城,心情本来应该更加沉重才对,不过看着下面慌作一团的满朝文武,心里却有一种莫名的快意。

    终于要轮到你们这些官僚乡绅了。

    作为东厂一名大档头的王承恩,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该说的东西什么时候说。

    现在,是时候说出那番话了。

    王承恩压低声音,说了一个几乎让朝堂石破天惊的消息:“皇上,屯田郎中弹劾宋家作坊那件事,确有其事。”

    “不过,根据番子们的汇报,奴发现了一件怪事。”

    “按照屯田郎中的意思,瘟疫的起因应该是宋家作坊才对,可是过去这么长时间了,大半个顺天府都发生了瘟疫,唯独宋家作坊没有发生瘟疫。”

    崇祯猛的回头,直勾勾的看着王承恩:“你的意思是?”

    王承恩没有给出一个定论,只是低声说道:“奴不敢胡乱猜测,只是在叙述东厂的谍报。”

    这件事还能有什么意思,当然是宋家有预防瘟疫的办法!

    崇祯突然站了起来,脸上的疲惫一扫而空:“快宣宋应晶。”

    王承恩声音压的很低,但今天的这个低和过去的不一样,今天的低能让大殿之下的官员听见。

    前面官员听见了,除了脸色难看的工部尚书,其余五位尚书赶紧不留痕迹的踢了一脚身后的侍郎们。

    侍郎们哪里还有半点的架子,就像是在争夺空缺的一部尚书官帽子,争先恐后的站了出来。

    “微臣兵部侍郎,愿意去请宋先生。”

    “微臣户部侍郎,甘愿去请宋先生。”

    “微臣吏部侍郎,请愿。”

    说到最后,请愿都出来,这个姿态放的真的够低的。

    崇祯现在没有闲工夫在这里跟他们扯皮,直接点了礼部左侍郎徐光启:“徐爱卿,辛苦你跑一趟。”

    “这是臣的荣幸。”徐光启说完这句话,快步离开了皇极殿,赶往东厂的私狱去请宋应晶。

    希望没被折磨死。

    徐光启来到了这处堪比十八层地狱的东厂私狱,嘴角抽了抽。

    宋应晶一家子哪里是囚犯,分明就是大爷。

    好酒好菜的伺候着不说,东厂番子们担心宋应晶一家子在这里闷坏了,还专门请来了昆曲戏班给他们一家子解闷。

    旁人要是看到这一幕,肯定以为自己在做梦,徐光启知道一些内幕,也就理解了。

    宋家的两个小辈宋士慧宋士意可是朱舜的弟子,还是敬过茶送过束脩的师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书先生。

    在东厂番子眼里,朱舜是谁?

    那可是东厂王公公的挚友,听说朱舜每次去王公公的宅子,都是用最好的蒙顶茶招待,就连王公公的菜户都出来亲自接待。

    当初,有个在底层干了一辈子的番子,就因为冒险给朱舜传递了消息,第二天就提拔了小档头。

    谁还敢不伺候好了。

    宋应晶捻起一枚六芳斋的桂花糕,刚要放在嘴里,看见了走进私狱的徐光启,心底有了笑意,果然和朱先生预料的一模一样。

    徐光启看着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六芳斋糕点,一盘盘的摆在老虎凳上,竟是忍不住有些想坐牢了。




第九十六章 朱舜是个好先生
    摇了摇头,把心底的想法甩出去:“宋先生是吧,皇上宣你进宫,希望你能接下治理瘟疫的重任。”

    宋应晶知道外面已经瘟疫四起了,很想出去,倒不是为了立功,只是想着早一天出去,就能多救一些老百姓。

    但是想起朱先生的交代,宋应晶拒绝了这个简在帝心的机遇:“劳烦徐侍郎回去告诉皇上,宋某戴罪在身,恐怕担当不了这么大的重任。”

    瞧见宋应晶拒绝了召见,徐光启没感到多大的意外,估计是读书人的倔脾气上来了。

    宋家耗尽了家产天天施粥,救活了多达十万百姓,没有得到嘉奖不说,还平白无故的蒙受了那么大的冤屈,放在谁身上都不好受。

    皇上这一次,怕是要学着刘皇叔三顾茅庐了。

    徐光启没有多说什么,迈步离开了这里,把这里的消息告诉了崇祯。

    崇祯正在听王承恩叙述宋家这些年来的善举,知道自己冤枉了一家怎样忠君爱国的书香门第,苦笑了一声:“韩侍郎你去一趟吧。”

    六部之首的吏部左侍郎离开皇极殿,急匆匆的去了东厂私狱,结果还是一样,宋应晶心甘情愿在私狱待着。

    吏部左侍郎忍不住在心里嘀咕了一句,吃着六芳斋的糕点,喝着松江府的岕片茶,听着苏小小班的昆曲,换了我也愿意在东厂私狱待着。

    哪里还是死人都不愿意进去的东厂私狱,分明就是王爷家的府邸。

    崇祯也以为这是读书人的倔脾气,心想罢了,就满足他做诸葛孔明的夙愿,再次下令道:“齐侍郎,你去一趟吧。”

    六部侍郎里最会和稀泥的礼部右侍郎,比前面两位还着急的去了东厂私狱,因为他的祖籍就是在通州。

    结果,今天满朝文武算是开了眼了。

    堂堂的正三品侍郎,朝堂里的中枢重臣,一个接着一个的前往东厂私狱,就是为了请一个小小的举人宋应晶出山。

    别的不说,单单是这一点,就足够宋应晶载入族谱了。

    最后的结局,还是没有请来。

    崇祯没有闲工夫苦笑了,赶紧让文武百官商议出一个章程来,到底怎么才能把宋应晶请出来。

    结果,满朝文武又开始吵架了,各持己见,各有各的方法。

    就在崇祯忍住不住要叱责的时候,站在旁边的王承恩,低声说了一句:“皇上,奴记得朱舜好像是宋家两个小辈的师父,不如问问朱舜。”

    崇祯猛的一拍龙椅,心想对啊,怎么把这位给忘了。

    想起自己一惊一乍的动作有损皇帝的威严,轻咳了一声,面无表情的说道:“承恩,这件事你亲自跑一趟。”

    堂堂皇帝的伴当,权柄煊赫的司礼监太监,竟然亲自去找朱舜,而不是宣他过来。

    文武百官不得不重新估量朱舜简在帝心的程度。

    至于当事人王承恩,心里就一个想法。

    早就习惯了。

    王承恩也没坐轿子,精通弓马骑射的他,骑上一匹辽东大马,带着十几名弓马娴熟的宦官,用最快的速度赶往了京师大学堂。

    此时。

    朱舜还是坐在青砖井边,手里拿着一卷书,静静看着。

    听到门外的马蹄声,也没抬头,平静说了一句话:“宋应晶为人至孝。”

    王承恩勒停辽东大马刚要下马,听到朱舜说的一句话,也没说什么客套话,赶紧又带着宦官们回去了。

    一炷香。

    两炷香。

    三炷香。

    就在文武百官等不急了的时候,王承恩终于回来了。

    满头大汗的王承恩,走到崇祯边上,低声说道:“朱舜说了,宋应晶为人至孝。”

    崇祯点了点头,立即说道:“来人”

    话还没说完,崇祯觉的自己还是亲自去请这位宋老太爷,这位老爷子听说国难当头,都七十岁的高龄了,还亲自带人把家里的粮食全部运过来。

    自己可倒好,不分青红皂白的把宋老太爷送进了大牢。

    东厂私狱。

    戏班子结束了唱戏,心惊肉跳的跑出了东厂私狱,跑的比兔子还快。

    宋氏一家子回了各自的牢房,宋家的牢房也都是堪比官僚乡绅家的厢房,只有刚正不阿的宋老太爷坚决不接受这些腐化人心的东西。

    一个人坐在冰冷潮湿的牢房里,想着怎么活下去,倒不是宋老太爷贪生怕死,只是他没有脸下去见列祖列祖。

    宋氏宗族在宋老太爷手上灭族了不说,还毁了宋家世世代代的清誉,下去怎么面对世代为善的宋家子弟,怎么面对爹。

    尤其无法面对爷爷,爷爷宋景一生清廉,是内阁首辅张居正最倚重的左膀右臂,协助张居正为大明王朝延续国祚五十年。

    史书上甚至都记载了‘有古大臣之风’。

    到了自己手上,断子绝孙了不说,还是死在了只杀贪官污吏的东厂番子手上。

    宋老太爷那张褐斑老脸,几乎要落泪的时候,昏暗的大牢被人打开了,走进来一位宋老太爷怎么也不敢相信的一个人。

    大明天子。

    崇祯看着阴暗潮湿的牢房,心里充满了愧疚,宋氏一家子在这关了都快一个月了,整天吃不好穿不暖,得吃多大的苦。

    换了自己,也不会去面见那个昏君。

    看着宋老太爷满头的白发,悲愤欲绝的快要落泪了,崇祯赶紧脱下了身上的龙团制袊,披在了宋老太爷身上。

    瘟疫这件事太过紧急了,不等宋老太爷回过神来,崇祯开始解释这里面的前因后果。

    宋老太爷枯瘦的手指,紧紧握着龙团制袊,老泪纵横。

    宋家终于光耀门楣了。

    老泪纵横的同时,宋老太爷心里还有一个可笑的想法,自己怎么还不死。

    死了以后就可以告诉爹,告诉爷爷,孙儿不曾有辱宋家门风。

    还生了个好儿子,好儿子生了两个好孙子,好孙子拜了一个好先生。

    就因为这位好先生,宋家,光耀门楣了。

    崇祯看着老泪纵横的宋老太爷,更是心酸,更是对请出来宋应晶不抱希望了。

    但是抱着对于朱舜的信任,对于朱舜从来没让自己失望过的信任,还是说出了那句激将法:“就怕宋举人不肯出山。”

    宋老太爷猛的拍了一下地面,吹胡子瞪眼的说道:“他敢!”



第九十七章 新式织布机的关键
    朱舜嘱咐宋应晶一定要耐住性子,就是为了让宋老太爷享受一回他应得的死而无憾。

    宋老爷子年纪已经很大了,总不能让这么一位忠君爱国的老爷子,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宋老爷子这一次赚足了面子,还是在皇帝面前。

    只说了一句话,就让一位位中枢重臣都劝不动的宋应晶,赶紧去控制瘟疫了。

    宋应晶凭借高炉水塔、洗衣服、撒石灰、建公厕这几样法宝,预防瘟疫,遏制住瘟疫最让人闻风丧胆的传播能力。

    剩下的就交给马士英了,马士英带着一队队军士,围住了发生瘟疫的二十几个村子。
1...3940414243...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