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宋老太爷笑了笑,把这件事放在了一边,虽说比不上朱舜,但宋家现在的地位可不一样喽。

    儿子宋应晶可是简在帝心了。

    朱舜喝了几杯就不喝了,想着怎么让弟子踏踏实实的去搞杂交培植,只要掌握了杂交培植的方法,就可以做一件有利于万民的丰功伟业。

    杂交水稻。




第一百章 飞梭织布机的彻底完成
    杂交水稻的意义不言而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养活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口。

    放在大明朝,宋士慧青史留名就不要说了,甚至会有无数的老百姓为他立生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朱舜现在已经很了解明朝的风土人情了,知道一亩地的能长出多少粮食,上等水浇田也不过三石多,中田和下田更不要说。

    超级杂交水稻的产量可是能达到十五石,即便是研究不出来超级杂交水稻,一般杂交水稻也能达到十石。

    配合未来注定要建立的化肥工厂,一年两季全部达到十石绝对没有问题。

    大明现在的粮食产量,全部按照上田算的话,一亩地一年也就六石。

    杂交水稻配合化肥工厂却可以达到二十石,是现在三倍还多,对于还处于农业社会的大明王朝来说,相当于整个大明王朝的领土扩张了三倍。

    朱舜想到幅员辽阔的大明王朝,什么也没干,就因为两项发明就扩张了三倍的领土,就忍不住有些头皮发麻:“科技真是第一生产力。”

    不过要想完成这两件事,引导宋士慧和发掘新的发明天才,是当前最紧要的重任,也在朱舜心里仅次于蒸汽机的制造。

    朱舜酒足饭饱以后,回去自己的那间茅草屋睡觉,几位长辈还没喝尽兴,尤其是宋老太爷刚刚来了劲头,酒就没了。

    宋老太爷喊来候在门口的家丁,让家丁再去搬来几瓮剑南烧春,一定要把酒给喝尽兴了。

    第二天醒来,朱舜带着宋士意继续研究飞梭织布机,过去晋商和东林党总是主动算计朱舜,这一次朱舜要用飞梭织布机,算计一次晋商,怎么说也要把八大晋商变成七大晋商。

    宋氏飞梭织布机的整体框架已经有了,接下来就是把几点小细节给敲定,宋氏飞梭织布机就可以投入生产了。

    飞梭容易从木板上滑下来的问题,很好解决,宋士意在木板中间凿出了一道凹槽,飞梭在凹槽里运动,就不会滑落了。

    笙簧的问题就不好解决了,宋士意接连换成了铜薄片和铁薄片都是差强人意,铜薄片撞几下就弯了起来,不能继续使用。

    铁薄片倒是不会弯,但是很容易折断,只能继续用其他的材料一遍一遍的尝试。

    连续尝试了很多材料,始终都是不尽人意,让飞梭织布机的研究又陷入了困境。

    朱舜拿着一本初中物理教材走到宋士意身边,看着他抓耳挠腮的样子,不由的笑了。

    装成就是从这里路过,手里的那本教材突然掉在了地上,砸在飞梭上。

    土地上插着六七只大小不同材质也不同的梭子,初中物理教材正好砸在了一只铁质飞梭上。

    轻薄的纸张砸在尖锐的飞梭上,纸张应该当场被穿透才对,可是纸张不仅没有被刺穿,反而是把铁质飞梭砸的更深一些了。

    宋士意刚好看了这一幕,一般人肯定从这里面联想不到什么,宋士意就不一样了,他可是世界级的天才。

    注视着铁质飞梭和一堆轻薄纸张组成的初中物理教材,那双经常滴溜溜转动的眼睛,再次变成了呆呆的呆滞状态。

    小半天过后,宋士意拿起初中物理教材跑开了,一天一夜没有回来。

    就在朱舜准备去找宋士意的时候,满眼血丝的宋士意回来了,手里拿着两个东西,跑到了踏板织机旁边。

    朱舜看着这两个东西,终于明白世界级天才的份量了:“按照计划,士意根据教材砸在铁飞梭上的现象,应该是把笙簧折叠起来。”

    “再经过折叠起来的笙簧,发明出来弹簧,没想到这小子直接就把弹簧发明出来了。”

    宋士意手里拿的那两个东西,就是铜制的两个弹簧。

    两个铜簧安放在凹槽的两头,飞梭撞在铜簧上面,首先解决了笙簧容易折断的问题。

    其次缓解了飞梭在凹槽里穿梭,受到的摩擦力过大,减慢速度的问题。

    宋氏飞梭织布机的织布速度,全在于飞梭的速度,飞梭速度要是变慢的话,织布速度也会跟着降低。

    飞梭速度对于宋氏飞梭织布机来说,就是一个灵魂性的问题,决定着织布机的效率。

    缓解远远不够,要彻底解决这个难题。

    摩擦力问题本来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难题,宋士意却早就想出来解决的办法,不需要朱舜的引导。

    宋士意又从怀里拿出来一个新的铁质飞梭,铁质飞梭的表面打磨的非常光滑。

    小舟形状的飞梭两头,分别有一个方形小洞,里面安放着一个小珠子。

    宋士意拿起这个真正意义上的飞梭,在朱舜面前晃了晃:“先生,看看这个飞梭怎么样。”

    朱舜在书上见过钟表匠凯伊发明的飞梭原型,宋士意手里的飞梭和凯伊飞梭相似度很高,就有一点不一样。

    飞梭的造型更加符合力学原理了。

    轨道、铜簧、滑珠的问题全部解决了,接下来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击打问题。

    飞梭是在轨道凹槽里运动,不可能再用手去推动,就需要一个更加先进的机械部件。

    宋士意针对这个击打问题,设计了很多方案,一个一个的去试验,就在大暑时节那天,试验到了一个最佳方案。

    在轨道凹槽上方的横杆上,左右两边各自吊着一个木锤,再用一根细绳把木锤连接在手柄上。

    只需要拉动这个手柄,就能让飞梭来回的穿梭。

    轨道、铜簧、滑珠、木锤一个一个的安装在织布机上,宋氏飞梭织机彻底成型了。

    宋士意强行忍住立即坐在宋氏飞梭织机上,进行第一次正式运转。

    叫来一名丫鬟和几名家丁,准备了一大桶热水,焚香沐浴。

    沐浴过后,宋士意没有穿那件行动利索的棉布对襟,换上了一件宽大的绸缎右衽衣,戴上了四方东坡帽。

    对着朱舜郑重的长长作揖,坐上了宋氏飞梭织布机,拉动了手柄。

    千百年来,缓慢运转的织布机。

    从此,快速运行。

    朱舜站在篱笆院子里,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第一百零一章 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朱舜看着快速运行的宋氏飞梭织布机,已经不是飞梭织布机了,而是一条重要的工业体系。

    近代纺织体系,又完成了一个重要环节。

    朱舜准备叫来宋士慧一起见证这个历史性的一刻,本来还在旁边思考缫丝机构造的宋士慧,默默的离开了这里。

    在宋氏飞梭织布机彻底完善的那一刻,朱舜已经预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一次朱舜不准备去开解大弟子宋士慧的心事。

    让他自己一个人独处一段时间,好好想想也是一件好事。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朱舜就要忙着宋氏作坊改造成宋氏纺织厂了,也让王恭局的匠人们在这个越发难以活下去的崇祯三年,多赚一些银子贴补家用。

    京师大学堂在这段时间,就剩下了宋士慧一个人。

    远在京城的工部尚书府邸,也只剩下了一些家丁仆役。

    工部尚书张凤翔带着一大家子去了济南府,他在这处与北直隶接壤的山东济南府,有一处别业,带着家人暂时离开了瘟疫横行的北直隶。

    工部尚书府邸的机幕,也都跟了过来,正在推衍最后一个后手。

    张凤翔怎么也没想到,就连瘟疫这种东西,朱舜也有办法控制。

    推衍了很久的那盘大局,自然是满盘皆输了,屯田郎中也因为诬陷的罪名被免了官。

    张凤翔为了收买人心,就把屯田郎中一家子也带到了济南府富平镇的别业,躲避瘟疫横行的北直隶,算是对他的补偿。

    以足智多谋著称的张凤翔,连续栽在朱舜手上好几次,换成其他东林党成员估计现在已经气的病倒了。

    张凤翔却是越发的心平气和,心计城府之深沉,范文程见了怕是也会凝重。

    当初预留的最后一个后手,一招堪称胜负手的阳谋,从张凤翔深沉的城府里,浮现了出来。

    瘟疫。

    张凤翔早在瘟疫刚刚出现的时候,耗费很多香火情和银子,甚至不惜把一件珍惜的汉武帝时期的骨董,送给锦衣卫千户,保下了一名即将被烧死的瘟疫病人。

    这个瘟疫病人就藏在这座宅子里,小心的隔离了起来,当做胜负手。

    只要把这名瘟疫病人偷偷送进黄村,不仅朱舜要死,他全家都要跟着陪葬。

    京城第一酷吏马士英,可以连二十四衙门的大太监都敢杀。

    夜晚,张凤翔坐在院子里的竹亭里,没有喝茶,没有练字,静静等着机幕们推衍的结果。

    半柱香以后,一名中年儒生走了出来:“尚书,那件事已经有结果了。”

    “八月十五就快到了,朱舜到那天肯定是要回家的,那天可是个团圆的好日子,正好送他们一家人归西。”

    张凤翔没有看向中年儒生,闭上了双眼,平静的老脸上出现了一抹子痛快的大笑。

    只不过他的大笑还没维持多长时间,就被一名管事给打断了。

    管事惊慌失措的跑了过来,脸色慌张的说道:“老爷不好了,外面来了一群军士和锦衣卫,把咱们的宅子给围住了。”

    张凤翔听到军士两个字,老脸上的痛快大笑瞬间就消失了,不过在听到还有锦衣卫,笑容又出现在脸上:“不妨事,只要有锦衣卫在,整个山东就没人动的了咱们。”

    中年儒生厌恶的看了一眼慌张的管事,淡定自若的说道:“刑部要杀个老百姓都要皇帝亲自审批。”

    “张尚书可是堂堂工部尚书,正二品大员,谁敢动他,就算是马士英那个酷吏来了,也不敢动手。”

    “杀个大太监,那是因为太监是皇帝的家奴,只要皇帝不追究这件事,马士英不但不会有罪,还有大功。”

    “尚书可是东林党的核心成员之一,动了张尚书,就相当于得罪了天下势力最庞大的官僚乡绅。”

    “他马士英不怕被东林党群起而攻?不怕祖坟被人给掘了,祖宗被东林党挖出来鞭尸?”

    一句祖宗被人鞭尸比什么都有用,管事也不怕了,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小步离开了这里。

    中年儒生的嘴应该是被高僧开过光,刚才拿来举例的马士英,就站在府邸的大门口。

    锦衣卫千户正在苦口婆心的劝解马士英,说的话和中年儒生相差无几:“马大使你可要想清楚了,就连皇上在东林党面前,也是咳。”

    锦衣卫千户忍不住想要抽自己一巴掌,差点祸从口出了,哪能在外面谈论涉及皇上的话。

    马士英突然转过脸来,认真的看向了锦衣卫千户:“你知道怎么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吗。”

    听到这句话,锦衣卫千户松了一口气,终于是把马士英给劝下来了,不过马士英也就那么回事,没有传闻中的那么邪乎。

    想想也是,马士英的再是京城第一酷吏,碰到把持朝政的东林党,还是得装孙子。

    锦衣卫千户以为这是马士英在给自己找个台阶下,随口说道:“有钱了有粮食了,不就有好日子过了。”

    马士英那双清澈的眼睛,始终注视着锦衣卫千户,听了他的回答,认真说道:“你说的对,却也不对。”

    “我来自边疆,也在苦寒的边疆担任过父母官。”

    “做了主治一方的父母官,就要对得起官前面的父母两个字。”

    “所以本官在边疆想尽了各种办法,希望能让边疆百姓的日子过的好一些,甚至是不惜触犯大明律例,谎报县里有灾荒,把赈灾的粮食一粒不少的分给边疆百姓。”

    “可是到了第二年,边疆百姓的日子还是一样难熬。”

    “倒不是边疆百姓懒惰,他们是我见过的最勤勤恳恳的庄稼人了。了”

    “但就算种出来再多的粮食,纺出来再多的棉布,还是过不上好日子。”

    锦衣卫千户第一次见到这么白痴的知县,不把好处塞进自己的腰包里,反倒是分给那些可有可无的庄稼人,不耐烦的配合了一句:“那怎么才能过上好日子。”

    马士英认真的说道:“安定。”

    “唯有国家安定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说完这句话,宅子四周已经堆满了干柴,上面泼了很多的猛火油。

    马士英从身边一名弓兵的手里,拿走一只用来照明的火把,一步一步的走到了工部尚书宅子门口。

    用力一扔,把火把扔进了干柴堆里,‘噌’的一下,一条火龙迅速向四周漫延过去。

    马士英注视着熊熊大火,认真的说道:“所以,请你去死。”



第一百零二章 来自松江府的震撼
    马士英因为一名瘟疫病人,烧死工部尚书包括他全家的消息,立即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巨震。

    各种弹劾马士英的奏章,雪片一样飞进了崇祯的案头。

    崇祯连夜从龙塌上爬了起来,这么着急,倒不是为了处理马士英,反是为了给他一句支持。

    谁知道马士英从山东济南府回来以后,根本没有那个闲工夫和那帮子纸醉金迷的东林党扯皮,又急匆匆的去了另一个地方。

    根据东厂传来的可靠消息,顺天府东南的河间府也发现了一例瘟疫,马士英和宋应晶要赶紧把瘟疫给控制住,防止瘟疫传遍整个河间府。
1...4142434445...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