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焦掌柜惊喜的看着铜钥匙,赶紧弓腰感谢:“多谢东家,多谢东家。”

    焦掌柜脚步轻盈的跑去拿试题了,朱舜掀开柜台旁边的布帘子,走进了用来招待贵客的雅间。

    坐在一张杉木太师椅上,朱舜打量面前的木讷孩子,估计这孩子难能超过六十分,就算达不到标准,也准备把他招进京师大学堂。

    要想让发明新式机械这件事,出现井喷的盛况,需要一定的人才厚度,修习数理化的读书人越多越好。

    木讷孩子进了京师大学堂,也算是为人才厚度添砖加瓦了。

    笨点也没事,只要感兴趣,能够沉下心来认真钻研,说不定真能鼓捣出来一些发明。

    勤奋型天才也是天才。

    朱舜接过来试题和铜钥匙,随手把试题放在了杉木案几上:“这份试题你拿着去做,能做多少是多少。”

    随意交代了一句,朱舜把这件事当回事的起身离开,就在掀开雅间布帘子的时候,随口问了一句:“你儿子叫什么名字。”

    焦掌柜已经注意到朱舜没把这件事当回事,心里很失望,想想也在理,儿子都这么大了连个童子试都没过,谁愿意收这么笨的门生。

    焦掌柜蔫了吧唧的回答道:“焦勖。”

    “焦勖?!”朱舜听到这个名字,脸上的平静瞬间就没了,认真的问道:“焦掌柜祖籍是哪里?”

    焦掌柜不知道朱舜怎么突然问起了这个,实话实说道:“安徽宁国人。”

    朱舜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也不着急去福王府了,坐回了那张杉木太师椅。

    名字叫焦勖,祖籍是安徽宁国人,应该就是那位对明末清初火器制造有着重要影响的火器大家。

    至于是不是,还要等着焦勖做完试题,看看他的成绩怎么样。




第一百三十章 爱因斯坦级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焦勖放下了手里的硬毫毛笔,木讷的坐在杉木太师椅上。

    被老爹踢了一脚,木讷的站了起来。

    一点也不懂人情世故,和他那个世故圆滑的老爹相比,简直就不是亲生的。

    朱舜拿起那张试题,没了半点的随意,认认真真的批阅。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舜脸上的表情越来越凝重,站在旁边等候答案的焦掌柜,看到东家脸上的表情,心里‘咯噔’一下,知道坏事了。

    怕是自己儿子的策问结果太差,让东家越来越失望了,心里正在想着怎么拒绝。

    等到朱舜放下试题,焦掌柜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哪有不望子成龙的父亲,焦掌柜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能当个小吏。

    京城的小吏可不是那么好当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能够通过童子试,获得一个秀才身份。

    当然也有特例,朱舜连个秀才也不是,却当了官,焦掌柜想要的就是朱舜这种特例。

    特例需要特批,只有进入了京师大学堂成为了宋家两兄弟的同窗,等到这两兄弟以后飞黄腾达了,才能搏来一个特批的机会。

    焦掌柜看到朱舜脸上的表情,知道这件事让东家为难了:“东家,不行就算了,千万别放在心上。”

    “我看啊,这个榆木疙瘩确实不是个读书的料,以后跟着我当个账房先生算了。”

    朱舜趁着焦掌柜说话的功夫,检查了两遍,确认了这个最后的成绩,听到焦掌柜说让儿子当个账房先生,忍不住扯了扯嘴角。

    这么一个天才要是当了账房先生,后世的史书还不知道怎么骂自己,有眼无珠。

    焦勖的最终成绩,比宋士慧宋士意两兄弟还要高,达到了惊人的九十六分。

    超过了九十分,被称作世界级天才。

    超过了九十五分,几百年文化厚度才能孕育出几个,有着一个极其贴切而又惊世骇俗的名字。

    爱因斯坦。

    只有这简简单单四个字,才能形容这个级别的天才程度。

    两汉四百多年的文化厚度,催生出诸葛亮、荀彧、郭嘉、周瑜等等一大批国士,还是没天理的井喷。

    从南宋的嘉定十四年,正式出现常规性的火器,到大明的崇祯年间,已经过去四百年了,也积攒了四百年的科技厚度。

    必定会有一个科技井喷。

    朱舜在阅读明朝历史的时候,就觉的晚明只出现了一小撮火器大家,很不可思议。

    按理说,徐光启、孙元化等人的出现,就相当于司马徽、庞德公这些高士,只是一种文化厚度即将井喷的前奏。

    但是大明积攒了四百年的科技厚度,偏偏就在井喷的前一刻,戛然而止了。

    这让理工出身的朱舜,浑身不得劲,就像一本精彩的小说,一百万字的铺垫都看了,眼瞅着就要到全书最大的**了,突然太监了。

    朱舜直到来了明朝,才想明白到底是因为什么,不是科技厚度的井喷戛然而止了,而是大明亡国了。

    满清入关以后,阉割了汉族文化,没了一个提供井喷的土壤,当然就会戛然而止了。

    就算是这样,还是产生了几位足够改变一个时代的大发明家,发明机关枪的戴梓,发明显微镜的孙云球等等,可惜都不受重视。

    就像毕懋康发明的燧发枪,因为大明的灭亡没来得及推广,到了清朝,这么一项伟大的发明,竟然成了康熙的猎枪。

    戴梓更惨,以他的才能,死了以后皇帝给他抬棺都是应该的,结果在他就要大展宏图的时候,被清朝流放到了辽东。

    在贫寒的辽东,艰苦生活了三十多年,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第一百三十一章 焦勖的性格
    倘若是把这些天才发明家招进京师大学堂,朱舜这个数理化三料博士亲自培养,必然能够培养出一批改变世界的。

    近代之父。

    朱舜站起来走到偏厅的最上方的太师椅前,坐下了下去:“不知道焦掌柜愿不愿意让焦勖,拜我为师。”

    焦掌柜现在正挖空心思的想着怎么让儿子,进入京师大学堂,听到朱舜的这句话,愣了一下,赶紧踹了一脚木讷的儿子:“还不赶紧给先生跪下,楞在那里作甚。”

    焦勖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从朱舜见到他的第一眼开始,一直都是木木讷讷。

    不过有一点挺好,焦勖为人孝顺,除了唯一感兴趣的火药,其他什么事都听他老爹的,木讷的开始磕头:“焦勖叩见恩师。”

    朱舜看到焦勖磕头的动作,像个木头人一样,对于他更加满意了,听他老爹的,肯定会更听自己这个当老师的:“那些虚头巴脑的俗礼就免了。”

    “焦老哥,你把那些钱省出来,多给孩子买些肉吃,补补身子。”

    焦掌柜听到东家喊了一句老哥,那叫一个高兴,简直就像是听见别人说自己儿子考上了举人。

    焦掌柜拱了拱手,满脸喜色:“东家这是说的哪里话,该有的束脩还是要给的。”

    “正好马上过年了,过几天去东家家里拜年的时候,让焦勖把三节两寿和束脩一起给东家送过去。”

    朱舜没想到出来一趟,福星保佑的能够收一名爱因斯坦级别的弟子,也就没带什么东西。

    想来想去,身上只有七把米涅手枪,拿出一把交给了焦勖:“这个就当是先生送给弟子的礼品了。”

    焦掌柜作为北平火器总局的掌柜,太清楚这种米涅手枪的珍贵程度了,虽然射程最多只有五十步,有效射程在二十步左右。

    架不住这种火器的隐蔽性高,就算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千总,没有任何防备的话,也得折在米涅手枪的枪口下,一等一的防身利器。

    焦掌柜上前几步,准备抢走儿子手里的米涅手枪:“哪能收东家这么贵重的东西,东家实在是”

    话还没说完,焦掌柜发现自己怎么也夺不走米涅手枪,焦勖脸上的木讷一扫而空,换上一种狂热到极点的痴迷。

    焦掌柜苦笑一声说道:“又来了,东家你可不知道,这小子只要碰到和火器有关的东西,尤其是火药,就会像野狗见了肉骨头一样,死也不松口。”

    朱舜抬起了手掌,制止了焦掌柜的絮絮叨叨,心里对于这个三弟子彻底放心了,本来就是天才,再加上这份专注。

    大明未来的军工体系,终于找到可以寄托的人了。

    朱舜站起来重重拍了一下焦勖的肩膀,什么也没说,离开了这里。

    先去了一趟福王府,答案还是和以前一样,福王世子没回来,朱舜只能先回家了。

    黄昏时分,来到位于黄村的家门口,眼前的出现的一幕,着实把朱舜都给惊到了。



第一百三十二章 院子外的声音
    朱舜站在石桥上,看见家门口堆满了穿着破烂棉袄的老百姓,乌泱泱一大片,感觉就像女真鞑子进攻京城把城外围的水泄不通。

    也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朱大善人在石桥上站着,乌泱泱拥挤在一起的老百姓,全部跑了过去。

    朱舜不明白这些老百姓要干什么,下意识摸向了皮套里的米涅手枪,不管出了什么事,保命为先。

    就在朱舜准备掏出一支米涅手枪的时候,一名拄着拐棍的老者从人群里走了出来,老者的穿着虽然也是破破烂烂,但在这群老百姓里的威望明显很高。

    老者的年纪很大了,走起路来颤颤巍巍,一百多步的距离,走了将近一盏茶的功夫。

    来到石桥边缘,接下来的举动更让朱舜心惊肉跳,‘扑通’跪在了地上:“今年这个大灾年,要是没有先生从福王和晋商手里要来大量的粮食,俺们一家老小肯定会死在今年这个冬天。”

    “俺们这些穷苦百姓,手里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报答先生,只能在这里给先生磕头了。”

    白发老者或许是因为太过激动了,这段话说的不是很通顺,但这些话里的意思,朱舜听懂了。

    这些人都是灾民,过来是为了感谢自己给了他们一家老小一条活路。

    朱舜赶紧走过去,扶住了跪在雪地里的白发老者:“老太公赶紧起来,你要是给我磕头,肯定是要折寿的。”

    白发老者没有朱舜的力气大,被朱舜强行扶了起来,就在白发老者挣扎着又要跪下的一瞬间,空旷的平野上,响起了‘砰’‘砰’‘砰’的声音。

    朱舜抬头看了过去,看到了让他极其震撼的一幕。

    密密麻麻堆满黄村的灾民,全部跪在了地上,老人、孩子、妇人、男人开始磕头,认真且真诚。

    看着那一张张冻的通红,却又无比真诚的脸庞,朱舜心里有了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原来被人感激,被人爱戴,感觉这么的好。

    等到所有灾民磕完三个响头,白发老者颤颤巍巍的走了回去:“大伙赶紧回去吧,免得在这里给朱先生添麻烦。”

    朱舜站在石桥边缘,看着退潮一样离开的穷苦百姓,心里清楚,哪里是因为添麻烦,这是怕自己再送给他们东西。

    活命的大恩已经很难报答了,再送给他们一些东西,会让这些老百姓更加心里难安。

    朱舜推开木门走了进去,老爹和两个叔父坐在正堂里喝酒,娘亲和两个婶娘在灶房里忙前忙后,张罗着做晚饭。

    朱舜看着热气腾腾冒着白气的灶房,穿着松江紫花布棉袄的娘亲和婶娘,心情更好了,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推开正堂的木门,三个长辈看见朱舜走进来了,三张老脸全都露出了笑容。

    “儿子回来了,赶紧过来,给你二叔三叔倒酒。”

    “嘿嘿,三叔我今天也尝尝朝廷大官倒的酒。”

    二叔朱忠义没有说话,咧嘴笑了,把手里的空酒碗举了起来。

    朱舜抱起酒瓮,给老爹二叔三叔依次倒了一碗,三个长辈美滋滋的小口品了起来,瞧他们那个得意劲,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喝绿蚁楼的剑南烧春。

    这种场合,朱舜作为一个晚辈即便是当朝首辅,也没有资格给家里的长辈敬酒,只能端酒,或者是自饮自酌。

    朱舜给自己倒了一杯,准备暖暖身子,却听见院子外面传来了熟悉的‘砰’‘砰’。

    工厂主朱寿喝完酒碗里的酒,忍不住嘟囔了一句:“也不知道咋回事,从大年廿一开始,咱家门外面经常会有灾民给咱们的院子磕头。”

    “估摸着是看舜儿从一个老百姓变成了朝廷大官,把舜儿当成文曲星下凡了”

    还没说完,闷不吭声的百户朱忠义按住他的肩膀,示意他不要说话。

    朱舜放下酒碗走了出去,站在飘荡着雪花的院子里,看向了低矮土墙外。

    不断有贫寒百姓沉默着走过来,朝着朱家的院子郑重磕三个响头。

    默默而来,默默离开。

    一批又一批,络绎不绝。

    朱舜站在大雪纷飞的院子里,静静不语。

    今年冬天。

    不止有雪落声。



第一百三十三章 水泥窑
    今年的除夕祭祖饭,比起去年还要丰盛的多,三钱九分银子一斤的金华火腿切了十斤,四钱银子一只的鹅买了三只。

    一尺长的温州大虾一人一只,酒水终于换上了绿蚁楼的剑南烧春,还有必不可少的白面馒头。

    三个长辈坐在上首相互敬酒,朱舜带着几个弟弟坐在下首,端过酒以后,也是开始相互敬酒。

    朱舜有六个身材高大的弟弟,今年只剩下了四个在这里吃饭,老二去了松江府做了一名造船工匠,老六去了辽东边疆。

    剩下的几个弟弟,老三朱金这小子因为家里有点小钱了,沾染了一些富家少爷的习气,喜欢上了听曲斗蝈蝈。

    朱金坐在大哥旁边,目光躲躲闪闪,一直不敢直视朱舜,从小就被娇惯坏了的他,只怕朱舜这个大哥。
1...5455565758...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