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朱舜怕了拍朱金的肩膀,差点没把这小子给吓死,赶紧给朱舜敬酒。

    朱舜碰了一下朱金的酒碗,笑道:“老三你别害怕,大哥不会说你的。”

    “只想给你说一句,要玩就玩出一个极致来,成为大明第一玩家,也是一条出路。”

    交代老三一句,朱舜看向了老四朱银老五朱铜,这两个小子今年读了几本书,比以前自信了很多。

    但他们已经过了学习的黄金年龄,还一门心思死读书的话,这辈子很难有大成就。

    朱舜还是忍不住劝了一句:“老四老五,还是那句话,你们俩要是和老二一起去松江府,未来肯定能成为富甲一方的实业家。”

    实业家说的好听,说到根子上还是商贾,老四朱银老五朱铜哪里看得起商贾,不敢反驳朱舜,只是含糊不清的说了一句知道了大哥。

    老七朱玉年纪最小,这一年经过在王恭局的历练,又见过不少朝廷的正式官员,比起其他几个兄长还要成熟的多。

    朱玉主动敬了大哥一杯酒,笑意款款的说道:“兄长不要发愁了,过了年父亲准备聘请一位常熟的《诗经》先生,过来当四兄和五兄的私塾先生。”

    大明一些地方的私塾先生,因为精通某一种儒家经典,往往成为官僚乡绅家炙手可热的私塾先生。

    福建莆田的《尚书》先生,江苏常熟的《诗经》先生,江西安福的《春秋》先生等等。

    炙手可热了,聘请这些先生所用的银子可不少,管吃管住不说,一年少说也得五六十两银子,这还是不出名的私塾先生,要是一些有名气的,价格更高。

    老四朱银和老五朱铜立即出现了激动的表情,心里对于老爹的一点不满,也就是跟着朱舜的机会给了老幺朱玉,烟消云散了。

    大过年的,朱舜不想打击老四老五高兴的心情,不再说了,看向了已经有点官员样子的朱玉:“老幺,你今年表现的不错。”

    “大哥准备举荐你当王恭局的掌厂,只是大哥卸任掌厂以后,这个特批的品秩就没了,只是相当于一个胥吏头子。”

    虽然只是一个胥吏头子,不过对于前年还是个庄稼汉儿子的朱玉来说,不亚于一步登天了。

    朱玉赶紧给大哥敬了一杯酒:“大哥你放心,我绝对不会给你丢脸的。”

    工厂主朱寿听到小儿子明年就是掌厂了,端着酒碗的手掌,颤了一下,差点没把金贵的剑南烧春给洒了。

    以前没少见县里的小吏带着一群帮虎,作威作福,现在自己的儿子竟然是胥吏头子了。

    工厂主朱寿接连灌了两碗酒,红着脸拍了一下朱玉的肩膀说道:“俗话说,长兄为那啥就是爹,你以后可要好好的听你大哥的话。”

    朱玉撇了撇嘴,不耐烦道:“知道了爹。”

    朱舜看着和和睦睦的一大家子,笑了笑,继续说道:“三叔,咱家的纺纱厂已经扩张到五十台了,明年扩张的脚步可能就要慢一些了。”

    慢一些?现在朱氏纺纱厂的纱线供不应求,每多一台水力纺纱机,每个月就多赚二十两银子,应该越快越好才对,怎么要慢一些。

    朱舜也没去解释,看向了醉醺醺的老爹:“爹,明年我准备在京城东面的潮河附近,开设一座圆窑。”

    老爹朱忠仁晃了晃脑袋,打了一个酒嗝:“在潮河附近建一座圆窑?儿子,你是想烧瓷器?”

    朱舜摇了摇头,给老爹的空碗倒了一碗酒:“不是的爹,烧制一种叫做水泥的东西”

    老爹朱忠仁一口干掉,放下酒碗乐呵呵道:“不管你做什么,爹都支持你”

    这句话刚说完,老爹朱忠仁脑袋一歪,打起了呼噜,好在百户朱忠义及时扶住了他,要不然肯定扑倒在酒菜上了。

    百户朱忠义放下酒碗,沉默着把朱忠仁给背到了房间里。

    老爹朱忠仁有一句话一直想说,也是他活着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家里的房子推倒重建,建造一处青砖绿瓦的宅子。

    儿子说要建造一座圆窑,少说也要花费一百多两银子,还要聘请窑工,朱忠仁只能放弃这个只要动动嘴就能完成的心愿。

    这顿除夕祭祖饭,又吃了一个多时辰,就各自回家守岁了。

    大年初一。

    大早上就听见各家燃放编炮的声音,朱忠仁今天起得尤其的早,喜滋滋的坐在正堂中间,等着别人过来拜年。

    往年都是他带着兄弟和儿子侄子们,去给别人家拜年,今年可不同了,他是官老爷的老爹,一大清早就不断有人过来拜年。

    人数越积越多,都把空旷的院子挤得站不下人了,只能一家一家的轮流进去磕头。

    平辈过来寒暄两句,然后让儿子孙子给朱忠仁磕头,等小孩子们磕完头,朱忠仁抓一把核桃枣子这些干果,放在小孩子的小手里。

    小孩子们立刻欢呼雀跃起来,想着明年还要先来这里拜年。

    刚送走第十六波过来拜年的乡里乡亲,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阵惊呼声,堆在院子里的乡民们,也是发出了惊呼声。

    “乖乖,老朱这下是真的发达了。”

    “可不是,你瞅瞅外面的轿子,足足有七八顶。”

    “我的老天爷,咱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的轿子,更别说上家里来拜年了。”

    “哎,我家要是有七八顶嗯别说七八顶了,就是一顶轿子过来拜年,死了也值了。”




第一百三十四章 拜见师公
    在乡民们惊呼声中走下轿子的五位,每一位都在棉袄外面披了一件右衽衣,仪态脱俗。

    周围乱糟糟的乡民,和这几位博带高冠的京城人士,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

    堆在院子里的乡民们赶紧让开了一条通道,五位京城人士在一名矍铄健旺的老者带领下,走向了正堂。

    紧接着又下来两个人,虽然不如前面那五位仪态脱俗,但是瞧他们身上的穿戴,也不是普通人。

    坐在正堂太师椅上的匠头朱忠仁,看见走在最前面的那名老者,先是愣了一下,赶紧站起来主动迎了过去:“你说说,怎么能让宋老太爷亲自过来。”

    “老太爷赶紧里面请。”

    宋老太爷抚着白须,爽朗的大笑一声:“哈哈,这是应该的,要是没有朱先生,我宋家早就破落了,哪里会像现在这样重振门风。”

    “士慧士意,赶紧给师公磕头。”

    匠头朱忠仁说到底只是一个乡野小老百姓,哪里敢让书香门第的两位嫡出给自己磕头,慌忙躲到一边。

    刚刚抬起脚,还没走开,就被一只沉稳有力的大手按住了。

    百户朱忠义默默的说了三个字:“应该的。”

    宋士慧宋士意两兄弟今天隆重的穿上了宋锦右衽衣,双手平撑在胸前,听到爷爷的命令,郑重跪在地上。

    双手着地,拜头至地。

    脑门在冰冷的雪地里停留一段时间,再拜,前后拜三次。

    嗡嗡吵吵的乡民们也不用谁喝止,见到这么一副庄严的画面,自动闭上了嘴,瞪大眼睛看着这从来没见过的一幕。

    等到两名风度翩翩的少年站起来,才敢说活,平常喜欢扯着嗓门大喊的乡民们,只敢小声嘀咕了。

    “今天真是开了眼了,原来读书人磕头都是这么磕的。”

    “屁,什么叫读书人,他们这叫士大夫。”

    “老朱真是越来越了不得了,这个什么士大夫都给他磕头了,咱们想给那个什么士大夫磕头都没有机会。”

    匠头朱忠仁看着这两个风度翩翩的孩子给他磕头,本来就得意,听到乡民们嘴里羡慕的话,更是恨不得吆喝着让全县人都知道。

    匠头朱忠仁不懂书香门第的规矩,有些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了,就在他准备抓一把核桃枣干的时候。

    老幺朱玉端着一个托盘,托盘里放着三锭银子,走了过来。

    匠头朱忠仁也是个人精,一眼就看出了儿子让朱玉端来托盘的意思,大模大样的拿起两锭银子,递给了两个少年:“真是好孩子。”

    “这是俺咳师公赏给你们的。”

    托盘里的三锭银子,再次引起了乡民们的躁动。

    “快看!快看!托盘里有好多银子。”

    “朱家真是阔了,前两年连白面都吃不起,现在可倒好,随便一出手就是三十两银子。”

    “我的个老天爷,我这辈子还是头一次见这么多银子,随手就赏出去了?”

    匠头朱忠仁却在想怎么托盘里有三锭银子,等到两名风度翩翩的少年让开路,后面又出现了两个人。

    焦掌柜和他的儿子焦勖,为了不被宋家比下去,专门去骡马行租了两顶轿子,还做了两身大团绸缎长袍。

    焦掌柜来的时候不停的交代儿子要怎么做,唠叨的焦勖耳朵都生茧子了,听话的他,赶紧按照一位私塾先生教授的礼节,郑重磕了三个响头。

    匠头朱忠仁看着这个少年,木讷是木讷了一些,不过这孩子磕的比前面两个响多了。

    匠头朱忠仁也不懂什么书香门第的礼节,就觉的磕的越响越好,乡下的规矩就是这样。

    笑呵呵的拿起最后一锭银子,交给了焦勖:“好孩子,赶紧起来。”

    宋老太爷走进堂屋,又让两个孙子给朱舜这个先生磕了三个响头,拱手道:“京城还有几家亲友没有拜访,老夫带着孩子们就先走了,改日再来拜访。”

    匠头朱忠仁装模作样的点了点头,背着手,大步走了出去,亲自把宋家人送到了门外:“老太爷有空常来玩。”

    宋老太爷知道这位师公好面子,笑着拱了拱手:“一定,宋某改日一定来拜访。”

    匠头朱忠仁又是装模作样的点了点,等到五顶轿子起轿了,大摇大摆的走了回去,坐在堂屋里慢慢品茶。

    看到这等贵人都来给匠头朱忠仁拜年,乡民们瞬间就沸腾了,争着抢着跑过去拜年。

    按照老规矩,磕头的时间不能过了中午,但是听到消息过来拜年的人太多了,到了中午了还是有很多人家没有排上。

    过了中午就代表着给死人磕头了,乡民们只能懊恼的先回去,心里暗暗发誓,明年一定要早来。

    焦掌柜父子等到吃了晚饭才走,尤其是在晚饭的时候,不停的给匠头朱忠仁敬酒,还说了很多捧人的话,酒还没醉,听这些奉承话都快听醉了。

    从晚饭开始,一直到回到床上睡觉,朱舜就没见老爹合拢嘴。

    到了初二,黄村还有附近乡里的宗族和里长,一个接一个的请匠头朱忠仁喝酒,虽然不是坐在主位,但能请他过去已经很给面子。

    今年的这个年,可以说是朱舜老爹过的最高兴的一年,一直折腾了十来天,这才消停下来。

    十天后,朱舜得知了一个消息,立刻回京城了。

    福王世子回来了。



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第一台蒸汽机
    朱舜来到福王府,福王世子不在家,正好省去了虚头巴脑寒暄的时间,拎着福王世子留下的橡胶,骑着小毛驴就赶往了京师大学堂。

    终于拿到了橡胶,朱舜一刻时间也不想浪费,恨不得现在就开始打造纽可门蒸汽机。

    马帮商队稀稀拉拉的官道上,一头小毛驴喘着白气‘啊吁’‘啊吁’狂奔起来,溅起了无数雪花。

    远远看去,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一匹辽东大马在策马奔腾,着实让马帮商队开了眼界,没想到小毛驴也能跑这么快。

    朱舜骑着小毛驴直奔纽可门蒸汽机作坊赶去,来到积雪没过小腿的作坊门口,都忘了把小毛驴拴在树桩上,拎着褡裢里的橡胶冲进了作坊里面。

    用最快的速度打开铜锁,点燃炉火,取出了褡裢里的橡胶,开始进行纽可门蒸汽机的最后一步工序。

    宋家安排的那名马夫每天都会过来巡视一圈,瞧见朱舜回来了,先是把小毛驴牵到马厩里面喂了一把草料,然后又吩咐宋家的丫鬟按时送饭。

    安排好这一切,老老实实的守在门口的茅草屋里,等着朱舜的吩咐。

    接下来的大半个月里,朱舜真的是做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吃饭没有一个准确时间,睡觉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

    饿了渴了就伸手,等候在一边的丫鬟赶紧从食盒里取出来饭菜和黄酒,递给陷入一种癫狂状态的朱舜。

    困了,先是强撑着不睡,实在是受不了了,就躺在火炉旁边的稻草堆里酣睡,这个时候宋家安排的丫鬟总会及时出现,给朱舜披上一件暖和的辽东貂裘。

    幸好宋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索性给朱舜安排了两名丫鬟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要不然光是这些生活上的琐事,就能把朱舜的时间耗去不少,拖延纽可门蒸汽机诞生的时间。

    十天以后,鹅毛大雪终于停了,阴沉的天空露出了久违的阳光。

    朱舜从匠作间里走了出来,也没注意到冬阳已经出来了,走到体积很大的纽可门蒸汽机旁边。

    朱舜握着一个铁锨,铲了满满的煤炭放入蛋形汽缸底部的火窑里,火窑里面很快冒出了大火,炙烤上面的蛋形汽缸。

    蛋形汽缸底部的冷水,迅速沸腾起来,形成水蒸汽,通过蛋形容器顶部的进气口,进入上方的活塞汽缸里。

    朱舜关闭进汽阀,打开活塞汽缸外面的喷水阀,冷水喷在滚烫的活塞汽缸表面,活塞汽缸里面的水蒸气冷凝,使得活塞汽缸里面变成真空。

    下一步,是打开进水阀,延伸到永定河里的铁皮管子,受到大气压的作用会把永定河里面的水,抽取到活塞汽缸里。

    这一步极为关键,只要能把永定河河底的水流抽取上来,纽可门蒸汽机就基本成功了。

    朱舜轻轻吸了一口气,肺部的寒风,压下胸口的燥热,戴着牛皮手套的双手,用力一拧进水阀。

    朱舜赶紧把目光投向了永定河河面,未曾结冰的河面,突然冒出了一个水流小漩涡。

    河水被蒸汽机给抽上来了!
1...5556575859...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