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刘同
大四,我考入湖南电视台,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因为节目主持人请假的原因,制作人让我出镜播报新闻,家乡的父老乡亲突然能从电视上看到我的样子,他似乎松了一口气。
工作一年,我辞去工作,选择北漂。他什么都没说,我临走时,他在火车站塞给我一些钱。我鼻头酸酸的,但却突然笑了起来,我问他:“你这些钱是私房钱吧?钱都在妈妈那儿,你给我了,你就没钱打牌了啊。”他的表情变得很古怪,尴尬的爸爸一直都是那种古怪的表情。
再后来,我离家越来越远,每天只能电话联系,一年见面的机会也不过两三次。
刚到北京的时候,我不太适应干燥的气候,夜里睡觉鼻血会流得枕头上到处都是。我吓坏了,不管凌晨几点都给家里打电话,问爸爸怎么回事。他安慰我说:“没事没事,只是空气干燥,鼻腔的血管破裂,多喝水,多注意休息就好。”没过几天,就收到了爸爸给我寄的一箱熬好的真空包装的中药,附了一张纸条:一天一袋,加温。
离开家,离开他之后,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再看待学医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的抗拒确实过激了些。但好在,我是一个脸皮特别厚的人,读大学时只要同学们身体稍微有一些症状,我就会打电话问爸爸怎么解决,以至于班上的同学去医院之前都会来我这儿问问情况,而我无论是毕业了,还是工作了,无论是在长沙还是在北京,身体稍微不舒服,就会打电话给他。他总能第一时间给我一个明确的方向,然后告诉我去药店买什么药。很多人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爸爸,省去了很多去医院看门诊的时间,我也就很得意的样子,持续至今。
随着我年纪越来越大,18岁的我,25岁的我,30岁的我,和爸爸的关系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软化。谁也没有再提过当初的决裂,一切就埋在心底,过去就过去了。
2013年,我和父母参加了一档名为《青春万岁》的节目录制,说到我选择专业那一段,我说着说着,突然发现爸爸半低着头什么都不说,似乎是在沉思。等我再仔细看时,发现爸爸眼睛里全是泪水。主持人徐平姐问原因,我爸低着头,什么也不说,眼泪一直流,那是32年以来,我第一次看爸爸哭得那么伤心,爷爷走的时候,爸爸也未这样失态过。
徐平姐问:“是不是当时不能理解儿子的做法?”爸爸点了点低着的头。徐平姐问:“是不是觉得自己辛苦了一辈子的事业儿子不能继承,您觉得惋惜?”爸爸仍旧点了点低着的头。
徐平姐继续问:“您是不是怕儿子选择了别的专业,未来的生活会过得很辛苦?”
爸爸豆大的泪珠滴落在他用力撑住膝盖的手背上,开始抽泣,像个低头认错的孩子。妈妈眼眶瞬间变得通红,她的左手紧紧握住爸爸的右手,深深地呼吸,像两根叠加才能漂浮的稻草,像两个一直相依为命的人。
我从来不知道这么多年以来,爸爸的心里一直压抑着莫大的委屈,这些委屈从未得到释放和体谅,也从未有人关心过他委屈的是什么,我甚至不关心他是否有委屈。
因为不愿意多一些理解,我在自己和爸爸之间深深地砌了一堵心墙。
妈妈说,因为我高三之前的成绩都不算好,性格也不突出,唯一能让我生活不那么辛苦的方式就是读一个医科院校,然后进父母工作的单位顶个职位。也许赚不了很多钱,见不了太多世面,但我能不为人际关系发愁,能不为找工作而四处低头。
因为我从未考出让他们安心的成绩,所以他们的安排全是因为担心,并非包办。
妈妈继续说:“他第一次从湖南台离职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头发和眉毛不停地掉,他给他爸爸打完电话说完辞职的决定,他爸爸心里特别难受,一直觉得儿子受苦是因为自己没有本事。后来他去了北京,一开始每天夜里流鼻血,后来春节晚上赶节目还被人抢劫,这些我和他爸爸一直很担心,我们只有一个孩子,谁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能生活得好一些,我们不希望他在外面那么危险、那么辛苦。”
我想起18岁的自己站在客厅里,对我爸大吼:“如果你不同意我读中文系,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
再对比今天爸爸妈妈说的这些话,我看着他们,眼泪也止不住地流。懊恼,悔恨,想大嘴巴抽自己,想回到过去制止撂狠话的自己,想开口对父母道歉……但这些终究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
一晃十四年过去,爸爸终于绷不住了,在我面前放肆地流泪,这十四年他去大学看过我,我工作后他去长沙看过我,也来北京看过我,但从未提起过心里的这个疙瘩。
我握住他的手,好想对他说:“爸,我错了。”但我握住他的手,侧低着头,说出来的话却是:“爸,别哭了,我现在不是很好吗?”父母和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千差万别,是因为骨子里都有一根折也折不断的钢筋立在那儿。后来,我再去学校和大学生们交流,每当有同学不能理解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时,我都会想起自己的故事。你不好了,他们会失落,他们会用尽全力保护你。你好了,他们也会失落,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保护不了你了。无论我们好不好,他们都会失落,我们从孩子变成了自己掌握命运的人,不再如当年一样任何事都会依附于他们。这种失落,也许只有到我们成为父母的那一天才会理解。
——写给我最爱的爸爸。
2013年春节,爸爸说过完年就要去新疆做援疆的医学志愿者。我一听极力反对,他从16岁开始便在药房抓药,一直工作到63岁才退休,我是希望他能好好地享受退休后的生活,不必那么紧张和辛苦。他说多年前他曾被单位外派过去支援,他答应过他们,一旦他退休就会回去帮忙。我看着妈妈,妈妈却说:“你爸爸也闲不下来,让他去吧,趁还能动多帮助一些人。我也会没事就过去陪他的,你放心好了。”
我前脚回到北京工作,爸爸后脚就到了吐鲁番地区的县城医院。他换了手机号,给我发信息:我这里天气很好,不用担心,你自己注意身体。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不学医的原因,所以他一定要趁自己还能折腾的时候,尽量多折腾,也不枉他做了一辈子的医生吧。
我为有他这样的爸爸骄傲,就像多年前那么多人羡慕我有一个随时可以看病问诊的爸爸。我也要做一个让他骄傲而不担心的儿子才行。
2014.3.12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第15章 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1)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最新章节!
当对事情感到绝望时,你可以放弃对他人的信任,可以放弃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可以放弃对结果的企盼,唯独不能放弃的是内心的平静。只有回归平静,甘于寂寞,不怕枯燥,才能重新听回自己的心跳声。
无论你未来身处混沌还是迷途,保持自在安宁是破除任何困局的最大武器。
看不清未来,就把握好现在
有一种孤独是你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却遭到众人的嘲笑。一条只有自己笃定相信的路,只有你一个行色匆匆的路人,不用在意他们的看法,因为你会在未来的路口等着曾经嘲笑你的人。
在北野武的《坏孩子的天空》里,有一个片段一直忘不掉。立交桥上飞快转动的单车,少年一前一后,向风中冲刺。打完群架后的逃离,阿木问阿胜:“我们的人生就这样结束了吗?”阿胜盯着远方,花了几秒,看到了尽头,回答:“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纵使生命很长,只有一头一尾,但一个人真正的人生却是从你想使劲的那一天开始的。不必担心错过了就没有机会,我们会有很多开始人生的机会的,因为我们必然会一次比一次更清醒地顿悟。
从没有人搭理的高中时光,到无人熟知的大学校园,每个人都在生命的长河里畅游,各有各的姿势,各有各的道具。你看看自己倒霉蛋的长相,一副皮囊站在岸边显得寒碜,于是决定憋长长的一口气扎到水底一路向前。不想被人看到你仰头呼吸的狼狈模样,只想别人看到你从终点钻出来,想看到他们流露出的震惊感。
这样的潜水,没有教程,没有方向,内心一次又一次喊着:“快不行了,要死了,要死了,要死了!!!”
就在死灰色与无意识的边境,你的手触到坚硬的那道终点墙,如重生般地仰头,大口呼吸,回望来路,还来不及骄傲,满眼就充盈了因可怜自己而流下的感触。
20岁出头的时候,我做梦都希望被人肯定,于是小说一本又一本地写,文章一篇又一篇地投,那些带着希望之光的努力,在宇宙的长河里,似乎连漂浮的痕迹都没有,便被黑洞吞噬。从外界得不到肯定,于是把所有的心情一字一字写在日记里,十年过去,两百万字的心情里承载着不为人知的隐秘。重新阅读过去,才发现那是青春。
30岁之前,鲜有人能了解——人生惨败并不意味着结束。于是年轻的时候,你一次又一次与否定你的人,否定你的事实去对抗。你忘记了你本来的弱点,你只记得有人怀疑你的目光。你忘记了你还有别的出路,却水泥般站在不属于自己的路上与来者对抗。
直到某一天,你突然醒悟“原来自己怎样努力也不行,原来这本就不属于自己”时,你突然觉得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一直辛苦在对抗的并不是别人,而是倔强的自己。
认输,是为了节省生命的时间,也是为了让我们把目光从不值得的地方转移到值得停留的那些景象里。
哦,人生惨败并不意味着结束啊。它只是一个倒霉的开始,又或者是上坡之前必经的低谷。对于十七八岁少年的你,二十五六岁青年的你,抑或是三十出头中青年的你,你在你的每个年纪不是都曾遇见过,那些沉重得几乎令你抬不起头的困扰吗?奇妙的却是,你后来发现,只要那时你没有放弃,便没有人敢像裁判一样掏出红牌罚你下场,全场都会等你跑完全程,最后一个冲过终点也不难看,观众反而会因为这种“不要脸”的坚韧而起立鼓掌——只要不中途放弃,就值得获取掌声。
二十来岁的我们看不清未来的时候,常会觉得自己在稀薄湿冷的空气中难以呼吸。找不到新鲜的氧气,又没有可取暖的伴侣,一片混沌,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有人停步不前,懒得前行。还有人唯一能选择的就是告诉自己再忍一时、再进一尺,把眼前的空气吸得一干二净,憋成猪肝脸死了也值。
21岁大学毕业,你进入电视台工作。那时同期应聘进栏目组的大学生有近十位,工种类似,但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发现只有你和另一位男同事每天工作时间近15个小时,而其他人6个小时都不到。你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不公平”,觉得自己是个傻缺。你以为自己是雅典娜女神,时时刻刻都需要帮别人和自己去维护和平与正义,可看清现实之后,你才发现自己连美少女战士都不是。你觉得“社会不公平”——同样是大学生,为什么你们就一直加班、拍摄、编辑、写策划,而其他人却那么清闲。后来你对和你一样辛苦的男同事抱怨,企图在寒冷之中获得一些温暖的共鸣:“他们把我们俩当猪吗?为什么吃苦的都是我们,大家拿的工资还一样多?”
男同事看了你一眼,说:“他们才是猪。你想想,工作就只有那么多,拿一天50个小时的工作量来算,咱俩就做了30个小时,剩下那么多人只做20个小时的工作,每个人才三四个小时。假使工作是升级打怪积累经验的话,我们俩比他们先获得更多的经验值不说,当我们犯了100个行业错误的时候,他们或许才犯了不到10个,年纪越大犯错误被原谅的可能性就越低,我们是抢了人家的机会,我们怎么可能会是二百五呢?”
从那一刻起,你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你告诉自己:大多数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一辈子,大多数人也不会在同一个岗位做一辈子,我们所有的累积都是为了给人生最后的那个位置打一个稳定的根基,所以每个获取经验的机会都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所有人工作时间都一样,工作质量拼的就是纯粹的智商和情商,你看了看自己在镜子中的样子——完全没有任何一点男一号的气质啊,不在后天努力,就只能成为这出人生剧中的路人甲乙丙丁了。
一个人未来能去哪,不是靠想象,而是靠今天你都干了什么、干得怎样。
大学里,你就读于中文系,正因为不知道未来能去哪,所以只能强迫自己每天埋头写一些东西,写得不好就当练字,写得不错就当写给同学看的消遣读物,如果被夸奖了,就找各种各样的报刊杂志投稿。
一开始投稿次次落空,心里几乎快要放弃。宿舍的同学每每都看见你寄信,却从未见到过你发表,付出没有得到回报你能接受,但你不能接受的是——付出没有得到回报然后被同学们嘲笑。
就像小学的时候,你想学普通话,刚跟同学们说一两句,就会被同学用方言嘲笑回来。初中也是,高中也是,导致你的普通话至今蹩脚。学习普通话的愿望一直落空,落空不是你当时没有能力,而是你当时怕被同学嘲笑。
人就是很贱的一种生物。当你能承认自己不好、自己失败的时候,你就不再害怕外界的评价了。于是失败这件事自然而然就成为你生命中的一种常态,不再满怀希望,失望也就随之越来越少。
这样的好处在于,一旦发表了一篇文章,就有了一种撞大运的心情。这种心情比“终于得到了一些回报”更有幸福感。
就像你习惯了投稿失败一样,你后来也对发表文章麻木了。直到大四毕业的时候,大家都要写求职简历了,你才把所有发表过的文章找出来,大大小小居然有一百多篇,而很多同学大学四年一篇文章都没有发表过。
不能说你后来的面试成功与这有关,但从现在的角度看来,起码那些文章代表了你曾为此付出了很多时间、很多努力,也得到了一些结果——这多多少少证明了你是一个能吃苦,且能脚踏实地熬上几年的人。高木直子说:“我无法预见自己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但我会继续珍惜每一份小小的惊喜与感动,努力活出一个真实的我。”是啊,如果为了一个未知的明天而放弃已知的今天,丢失的不仅是当下的快乐,还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啊。
后来,你进入传媒行业,一晃就过了十年。传媒业每天飞速发展,你负责光线传媒的电视业务。当时各种媒体鼓吹电视已死,作为电视人,你焦虑得很——你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方?是转行做电影,还是自己创业?外人看你胸有成竹的样子,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那是乱得一塌糊涂。
后来电视行业中出现了《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最强大脑》等一系列引发数亿人热议的节目,电视未死!扬眉吐气的同时,你作为电视人,不得不更加焦虑——你不知道自己的杀手锏在哪里?每天预测行业发展,寻找模式节目,你在日新月异的日子里忙得鸡飞狗跳,忙了一大圈,各种新的合作方式也不见得可行,几十个模式节目也在自我的推断中光荣牺牲,然后你才回过神来:如果做节目的基本手工活丧失,再高级的项目也拯救不了你。至今,你心里仍不明白自己应该走向哪里,但你早已清楚,只要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就一定能到达未来你想到达的那个地方。
这些年,你用文字将过往一一细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针脚做备注,拿心事以起承。发现曾经不确定的事情,如今终于有了一个好结果。曾经一直回避的事情,如今也能直面接纳了。
给自己一些时间,一切终会有答案。既然看不清未来,何不把握好现在。拽在手中的,始终会跟着你跑不掉,放飞于空中的,一不留神,便不知飘向何方。曾经迷茫,如今释怀开阔。当下迷茫,却对未来笃定希望。
这其中,便是时间和物是人非的成长。以这十几年的心事作分享,你我共勉。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无须羡慕,不需鸡血,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推敲,我们自会拥有最有安全感的人生。
生活是为什么,你是答案
有一种孤独是对现实的结果无能为力,对重复的失败无法自拔,于是尝试一次又一次去追问为什么。凡事没有答案的日子都是孤独的,但有了这样静寂的孤独,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有些日子,只记得事,因事想人。有些日子,却记得人,因人而记事。
比如在记人的那些日子里,我记得你说“我不”时的决绝,记得你说“好吧”时的妥协,记得你说“可以”时的踌躇,记得你说“再见”时的不舍,一层一层,像大学校园里清洁工人来不及打扫的落叶,踩上去有厚实的质感,却也像是迷宫,层层都是我们对未来的迷惘。
好像每个跳跃的日子里,都有一个“为什么我要这样”的问题如鲠在喉。
为什么我要加班呢?为什么领导讨厌我呢?为什么我要读这所大学呢?为什么我要住这间宿舍呢?为什么我控制不了现在的生活呢?为什么我不能让某些人喜欢我呢?为什么每一个人过得都比自己快乐呢?为什么我要对不喜欢的人强颜欢笑呢?为什么呢?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那样的日子里找到答案,生有时是为了答案而活,活有时却是为了某个理由而生。但好在,只要你沉下来,能被人看到,自然就会有人告诉你答案。
刚进电视台参加工作的我,什么事都很积极,抱着怕被开除的心态,别的记者每天做一条娱乐新闻,我会努力做三条。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偶尔向同事抱怨。直到他那个“打怪升级”理论彻底给我洗脑。
至今,只要有任何觉得自己做得太多而别人干得太少的时候,想想他曾告诉我的那句话,心里就舒服多了。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如意,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和别人相比。不看别人,只看自己是否有获得,那么幸福感每天都是满满的。
从中文系毕业,不懂新闻,做出来的东西只有一个原则——自己感不感兴趣。
大多数孩子都觉得自己很特别,其实在外人看来他们都一样。而从事传媒的孩子却恰恰相反,每个人都想做出令全行业人士为之膜拜的作品,一个比一个自我,却打心底里认为自己能代表所有的观众,比如我。
那时我做出来的自以为特有水准的新闻,除了几位相同年纪的同事表示理解之外,其他很多前辈都不明白我的理念是什么。制片人小曦哥说:“你做出来的东西只有你自己理解,但理解和懂不是一个概念,等到你真正懂的时候,你就能做出好的娱乐新闻了。”
我就在这条“自己理解”和“真正懂”的路上跌跌撞撞着,有时候也会想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做这一行。
有一天,我从外面拍摄回来,办公室里只有台领导和小曦哥两个人。我很清楚地听到台领导说:“刘同根本就做不好电视,干脆让他走人吧。”我顿时就傻了,热血上头,嗡地一下就炸了。原来这种自我的做派,早就让领导看不下去了,我到处跟人去解释,别人觉得不懂就是做得不好,干吗要去解释呢?而自己也蠢到家了,自信心爆棚,觉得每个人都能忍受自己,直到对方亮出刀之后,才发现自己的玩笑开大了。我站在办公室门外,不敢踏进去,也许进去就真正要离开这个行业了,过了好久,我站在那没动。里面的谈话也静止了,突然我听见小曦哥说:“我觉得刘同挺好的,他能够一个人坐在家里熬一个月写15万字的小说,一天十几个小时一动不动,他能坚持,也有想法,他肯定会明白的。”他甚至都没有在最后加上一句:请再给他三个月时间的期限。好像在他的眼里,我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娱乐记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刚参加工作的我,面对全新的人群,不知道自己有何不可替代的本事,过得颤颤巍巍,于是总想着整些幺蛾子的创意去突出自己,小曦哥这么一说,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真正的优点——坚持,不妥协,可以为了一件事情死扛到底。发挥真正的优点,比另辟蹊径更为重要。
后来我成为北漂族,融入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工资和自己播出的新闻数量挂钩。我刚从湖南台过来,做娱乐新闻有一个习惯,就是在画面上加各种效果的字幕,于是某天晚上我把娱乐新闻编辑好,把包装提纲也写好后放在一起,等着第二天一早审片。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第16章 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2)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最新章节!
到了第二天审片时,我发现并没有我的新闻,去询问时,后期编辑拿着我的包装提纲对责编说:“这个人是不是新来的,懂不懂规矩?三分钟新闻十几个特效字幕,他当这是做综艺节目呢?以后他的新闻我全都不包,爱找谁找谁!”
我特别想不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每次有人在别人面前批评我时,我总是恰好在场……“这个人是不是新来的?”“他懂不懂规矩?”“以后他的新闻我全都不包,爱找谁找谁!”每句话都让我难过。
一名新的北漂,因为不知道融入环境,也不清楚未来在哪里,迎头就被质问是不是新来的,是不是不懂规矩,然后因为新来和不懂规矩把自己的前程给毁了,找不到后期编辑帮我包装,更重要的是,自己白天努力做的新闻根本不能被播出,也就没有工作量,连活都活不下去。
我尝试让自己挤出笑脸对后期编辑说:“对不起,是我不懂规矩,我以后不会了。”也许他会对我挥挥手说下不为例,可我鼓起勇气看着他的时候,他连正眼都不想看我。
人可以因为委屈,而作践自己。但不能为了生存,而放弃原则——我在心里闪过这个念头之后,转身走出后期机房,也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而是回到工位上沉默,想着自己如何考上中文系,如何努力进了湖南台,如何与父母告别来到北京,想着想着,就觉得自己好惨,惨就哭吧,哭了确实会觉得舒服一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