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南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袖乾坤
无奈之下张定国只得派出骑兵四散侦查,看看有没有什么可能绕路行军。
只是这样一来时间就会耽搁了。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相信成都方面也能够理解吧
文安之统领着明军已经进入了保宁。
目之所及皆是一片狼藉。
不论是城池还是村舍都有明显劫掠过的痕迹,大部分屋舍都被焚烧过,留下一堆断壁残垣。
文安之不由的长叹了一声。
张献忠进驻四川之后百姓们虽然过得很苦但还没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可东虏一来那真是要了命了。
哎,也不知道如今东虏去到哪儿了。
不管怎么样文安之还是决定按照原计划行军。
他们带了充足的粮草完全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袁宗弟刘芳亮等将领作战经验十分丰富,他们建议文安之保持一个相对居中的速度行军,这样士兵们既不会感到太疲惫又不会有所懈怠。
至于扎营则更有讲究了。
首先不能在山顶上扎营。
这样一旦敌军发现放火烧山,山顶上的士兵是不可能逃出来的。
其次最好不要紧挨着河水扎营。
水源固然重要,但会带来许多突发情况。
可以在水源稍远一些的地方扎营。
再有就是不要在谷地扎营。
这一点在四川尤为明显。
四川多山谷,一些将领人为在这里扎营很舒服,却不知很可能遭到伏击。
这些文安之以前只在兵书上看到过只言片语,但现在听诸将亲口说来却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包括何时出发何时停歇,何时埋锅造饭都是一门学问。
要想领好兵不容易啊。
当然文安之并不觉得后悔。
相反他觉得来到四川做一些事情要比留在京师做一个礼部尚书实在的多。
在他来四川之前明军只能采取守势,还很可能守不住。
但他带领大军入川后形势一直好转,现在明军已经可以主动出击了。
文安之很明白中兴大明不是圣天子一个人的事情。
皇帝陛下便是天纵圣明,也不可能事事亲为。必须要有臣子站出来替他分担。
而中兴大明也不是嘴上说说振臂一呼就能成功的,必须踏踏实实的做些事情。
现在的年轻人啊虽然有一腔报国之心,可却鲜有能静下心来认真做事的。
在热情尚有之时或许他们还能有所作为,可这股热乎劲一过便只剩下了一地鸡毛。
所以文安之甘愿站出来做这个榜样教他们该怎么做。
四川最为混乱的时候他来了,就是为了让年轻人可以更好的看看怎样拨乱反正。
文安之虽然上了年纪可做起事来仍然是精神十足,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田见秀等人十分钦佩,但也感到有些心疼,时常劝文安之要多注意休息,不必什么事都亲力亲为。
可文安之却摇了摇头,告诉他们一个统帅要想带好兵,就必须去不断的了解不断的学习。
你的天赋可以不够却绝不能不勤奋。
不然就会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崇祯朝十分普遍,文安之当然不想重蹈覆辙。
大明的积弊有很多,如果什么都认为理所应当,前人如何我也如何不去更改那怕真就是积重难返了。
要想中兴,就要有改变的勇气,有直面错误的勇气。
故而在统兵的时候文安之不是把自己当做一省巡抚,朝廷重臣,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普通人。
一样会犯错,一样会学习,一样会改变。
在他的眼中个人威望不是最重要的,要勇于面对错误才能更好的改进。
可以说文安之获得诸将的支持不是因为他是朝廷任命的四川巡抚,而是靠他个人的魅力。
这也是为什么文安之当初说要去打成都,众人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却说这日大军刚刚准备拔营,斥候突然回报说抓到了东虏的一个探子。
文安之不由得精神一振。
如今已经是离开保宁进入成都府的地界。
在这个位置发现东虏的探子说明东虏的大军应该就在成都府内。
看来东虏是真的想要直取成都啊。
文安之决定亲自提审那名东虏探子。
既然明军想要取成都那出现的时机就一定要好,最好是等西贼和东虏打的不可开交两败俱伤的时候再突然杀出。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东虏的动向了如指掌。
因为西贼不用说,肯定是以守为主的。
东虏是发起进攻的一方,明军只要掌握了他们发难的时机,就能做到在最合适的时机出现
第三百七十四章 田忌赛马
成都城中的大西军收到了一个坏消息,清军赶在回援的张定国之前来到距离成都三十里的位置,随时可能对成都发起猛攻。
张可望直是头疼不已。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清军占据魏城,死死卡住了官道,张定国拿不下魏城只能选择绕远。
走小道山路肯定不如走官道来的快,不知不觉间清军已经占据了先机。
作为现任大西皇帝,张可望一上位就要面临如此难题,直是头疼不已。
而且这是容不得丝毫失误的,一个失误就可能葬送整个局势。
一方面张可望召集诸将,一道商议对策,另一方面他派出哨骑打探清军的动向。
他的总体策略是拖,只要拖到张定国的大军回援,胜算就会高上不少。
既然要拖当然不能一味的退守成都,要靠着外围防线延缓清军的推进速度。
之前张可望已经做过了相应布置,现在不过是商讨一些细节罢了。
成都附近的戍堡还是很多的,张可望认为没有个七八天清军是不可能把这些戍堡全部拔除的。
张可望进行了一番令人热血沸腾的动员,希望可以借此激发一众将士的血性。
诸位,该说的朕已经说完了。接下来就看诸位的了。不论如何朕绝不会放弃成都,望诸位与朕一道齐心协力,杀鞑虏,固巴蜀!
杀鞑虏,固巴蜀!
杀鞑虏,固巴蜀!
杀鞑虏,固巴蜀!
众人齐声应道。
清军大营,博洛坐在居中的位置,分列他左右的是洪承畴和佟养和。
经过这些时日的磨练,博洛已经退去了初出茅庐的青涩,越来越有上位者的气势了。
他清了清嗓子,沉声说道:成都就在眼前,本贝勒身负摄政王之命不敢大意,必定要一举克敌。诸位也都说说,为今该如何破局。
能够在博洛面前说上话的一共也就是那两三个人。
洪承畴作为清廷委任的总督,摄政王多尔衮面前的红人,当仁不让的率先发声。
贝勒爷,以奴才愚见攻打成都不能太过着急,需将其周围的堡垒先行拔除再行围攻。
洪承畴虽然掌握了棺材炸城战术,但那毕竟只是在攻打保宁的时候用过一次,在攻打成都这样坚城的时候能否奏效尚未可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孤军深入,一时半会打不下来成都被西军前后夹击那可真的要凉了。
而如果先把成都周围的堡垒拔除,即便一时半会打不下成都也可以选择撤退,不会被西军阻截退路。
博洛沉吟了片刻,叹息道:本贝勒何尝不想像洪先生方才说的那样做。只是本贝勒也有为难的地方啊。那张定国肯定会回援的,等到他回到成都我们岂不是更难攻打了?在魏城的时候本贝勒曾想招降他,可这厮冥顽不灵,看样子是不可能为我所用了。这厮颇有几分能耐,拖下去怕是对我军不利啊。
博洛说了这么多归根到底可以概括成一句话,那就是有张定国在他很虚。
最好能在张定国回援之前打下来成都,不然恐怕夜长梦多。
洪承畴又何尝不知呢?
与张定国仅有的那一次交手就让他意识到这个年轻人很能打,日后定非池中之物。
偏偏这厮不肯降清,对清军来说当然算是一个心腹大患。
贝勒爷,张定国固然很能打,可论绝对实力绝对在我大清八旗之下。双方拉开阵势对决,他是没有什么胜算的。
洪承畴为了让博洛采纳他的建议,只得给博洛吃定心丸。
张定国绕远长途跋涉,士兵肯定十分疲惫,这种情况下野战就是找死。
博洛一时有些沉默。
他当然明白八旗铁骑天下无敌,可这样一支铁骑是千挑万选,经历无数大战才得来的。
博洛手中虽然攥着这么一张王牌却有些不敢去用。
若真是八旗铁骑损失惨重,多尔衮那里他就没法交代。
所以说这支满洲八旗铁骑更像是一个威慑,许多对手看到气势汹汹的八旗军立刻就跪倒在地投降了。
可若是遇到张定国这种不怕死的硬骨头就麻烦了。
真打吧舍不得,不打吧又拿不下来。
博洛那个愁啊。
一旁的佟养和仿佛看出了主子的忧虑,十分合时宜的站了出来:奴才以为即便张定国真的想要从背后偷袭也可用八旗汉军先与之对决,挫其锐气,之后再派出满洲八旗一锤定音。
一直以来汉中地区的汉军八旗都是佟养和统领的,所以佟养和拥有相当程度的发言权。
现在看来,绿营兵肯定不是张定国统领西军的对手,这一点在魏城大战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那么便只能用汉军八旗和张定国先拼一番了。
纵然汉军八旗比之张定国统领的西军实力稍逊一筹,也可以极大的消耗西军的精力。
这就像田忌赛马,未必一上来就要拿自己最强大的军队和对方比。
博洛听罢不由得眼前一亮。
这个主意好啊。
张定国也是人,西贼也都是血肉之躯,怎么可能一直作战而不疲惫呢?清军的优势便是精锐多,除了满洲八旗外,汉军八旗的战斗力也很可观。只要别派出绿营兵和张定国统领的西军对决从而泄了士气就好。
他们便是再强大,经历过一番大战之后战斗力也肯定会大大下降,这个时候再派出满洲八旗精锐,定然可以一举击溃之。
王牌当然要放到最后再亮出来,这点没毛病。
恩,这个佟养和很不错嘛,能够急主子所急。届时他平定四川向摄政王上表请功时一定要为佟养和多美言几句。
至于洪先生嘛也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只能说洪先生太自信了,认为八旗军可以在不受任何损失的情况下消灭张定国。
那好,就这么做。
博洛一拍脑袋道:传令下去先命大军拔除成都附近的全部堡垒再围攻成都!
奴才遵命!
洪承畴和佟养和齐声应道。
第三百七十五章 两只老狐狸
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手机端
对张可望而言成都附近的堡垒群本是作拖延时间使用的。
他可以接受这些堡垒被攻破,只要届时张定国回援的大军赶到。
双方各有各的如意算盘,执行起来也是毫不含糊。
清军力求速克,西军则是能拖拖。
清军不希望在攻打这些附属堡垒的时候消耗太多的实力,只肯派出绿营兵作战。
这种情况下清军一时竟然无法一锤定音。
洪承畴有些恼羞成怒。这些绿营兵也太不堪用了,这么简单的任务都完成不好,要他们有何用?
可骂归骂,气归气,这仗还得接着打。
无奈之下洪承畴只得派出汉八旗的精锐接替绿营兵攻打堡垒。
汉八旗的士兵果然没有让洪承畴失望,甫一出战占据了主动,用了没多久拿下了全部堡垒群。
至此洪承畴总算可以长出一口气了。
拔除掉成都附近的这些堡垒,意味着清军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的围攻成都。
洪承畴在与博洛沟通了一番后决定分派一些伤员驻守在这些堡垒,以防西军再次占据。
接下来的任务很简单,那是一鼓作气拿下成都。
如何打却是一个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