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和准空姐的青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汉无语

    七彩丹霞在这里把自身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你几乎就是倚靠着丹霞,看着色若渥丹,彩若虹霞;或迤逦着、或交错着,编织成无数个绮丽的梦境环绕在你的身旁。这其中包含神龟般的奇石、逶迤的丝绸天路、也有赤壁与长城……都藏在这些梦幻之中,藏在你的想象力之中。所谓七彩丹霞之“魂”,便在此处。




第七百二十三章: 门源
    门源是祁连山、大坂山的皑皑白雪围起的一个“金盆地”,东西向的长川,平畴如织、阡陌纵横,是地质公园类自然风景旅游区。

    门源盆地夏似春。金色的七月,菜花盛开的时节,逐花酿蜜的养蜂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里。田边路旁,排满了蜂箱,蜜蜂在花间奔忙,浅琥珀色的蜜汁,在蜂农摇动下流淌。七月的浩门川,是花的海洋,也是歌和舞的海洋。

    七月里,只要你坐着车,穿过幽幽的达坂山隧道来到门源盆地,领略那无边无际的油菜花风景和享受那沁人心脾的花香后,你就可以体会到门源人爱花如命的心情了。那种阵势绝不是“满地尽带黄金甲”所能够比拟的,那是大自然给人的一个奇观。月初,门源的油菜花还不是最盛的季节,但是此时却色彩非常丰富,田野抹上了一片翠绿、其间点点滴滴地透出了一丝丝的淡黄。到了七月中旬,整个门源盆地在高原深蓝的天空下,浓艳的黄花,北依祁连山,南邻大坂山,西起永安城,东到玉隆滩,繁花一片,无际无边,宛如一盆天然的金黄色大盆景。

    再怎么堆砌词语都不能尽数门源百里油菜花海的壮观,但看那一株花,就充满万种风情,嫩绿的枝干,金黄的四朵花瓣,娇艳欲滴地站在苍茫雪原的绿洲深处,傲视天下名草名花,独领一种不惧霜寒的风骚。你甚至不需要灵敏的嗅觉,就能在目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嗅到油菜花清醇的芳香,都说桂花十里香,但这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所蕴藏的香气何止十里,她整整延伸了一百多公里,香气熏透了整个门源盆地!

    七月的青海,一半是花海。三月看过江西婺源油菜花小家碧玉般的温婉贤淑,七月又见青海门源油菜花大家闺秀似的雄壮豪迈。被一片由油菜花和青稞组成的海洋所包围,你就像在海中的小岛上,四望都是金色或碧绿的海浪。纯粹蓝,艳丽黄,翻腾的棉花团,这就是大美青海。

    七月的门源是人间天堂。纯净的蓝天白云舒卷苍鹰盘旋辽阔的草原草青花红,牛羊如云仙米林区群岭竟秀,万木争荣60万亩油菜花形成的百里油菜花海成就了博大壮阔的特有奇观。

    漫山遍野,好不壮丽!宛如菊花台的画面重现,不,比菊花更美。她是自然的美,与人造的不同,扬扬洒洒,淳朴善良。最爱的还是这种清爽的感觉,好象风一吹,万簇油菜花就随风飘走了。即使再苦再闷,再多惆怅,在油菜花前,也消融了,谁也经不住这一摧呀。

    油菜花并不稀奇,哪里都有,但门源的油菜花气势壮观,北依祁连山,西起永安城,东到玉隆滩,南邻大坂门源油菜花山,绵延上百公里,宛如金黄的大海。浓艳的黄花,紧沿着浩门河畔,横越门源盆地足有百公里,在高原深蓝的天空下,与远山近水,村落人家相辉映,近看远观皆为美景。由于田地多向着浩浩荡荡浩门河方向倾斜,所以站在河岸上向两边看,铺天盖地的都是金黄色,无际无边。浩门河在中间流淌,这种景色就像镶了两道金边的银丝带蜿蜒飘舞,与祁连山遥相辉映。



第七百二十四章: 祁连山
    在高原上常见的蓝天白云衬托下,一望无际的金黄显得异常斑斓,令人慨叹,大色块的简单构图给人丰富的遐想。紧靠门源花海的就是中国最美牧场之一的祁连山牧场。浓郁的西部藏区牧场风光又让你体验着另一番风情。两种特异的风光相互交织、衬托让你除了惊喜外,似乎有种时空交错的恍惚。

    由于田地多向着浩浩荡荡浩门河方向倾斜,所以站在河岸上向两边看,铺天盖地的都是金黄色,无际无边。浩门河在中间流淌,这种景色就像镶了两道金边的银丝带蜿蜒飘舞,与祁连山遥相辉映。在高原上常见的蓝天白云衬托下,一望无际的金黄显得异常斑斓,令人慨叹,大色块的简单构图给人丰富的遐想。

    祁连山意为“天之山”,这个古老的地名来自匈奴语,“天之山下”水草丰美的草原,至今仍被当地人称为天境。唐代诗人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中之“天山”即指祁连山。

    祁连草原地势平坦广阔,土肥草茂畜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马场山丹军马场便在于此,自西汉以来,即是皇家军马养殖基地,直至今日经久不衰。草原、白云、牛羊群、雪山、牧民和冒着炊烟的帐篷构成了绝美画卷。

    这里有一片比较平坦的草地,青草如地毯一样柔软,很适合搭帐篷,旁边就是松林与河流,环境相当好。

    先在树上里转了一下,环境真的太好了。松树高大挺拔,树下绿草如茵,河水在树林里哗哗流淌,树林深处有小孩子在嬉戏游玩。

    树林里的石头特别吸引我,表面长着青苔,有黄色、白色的斑点,很好看。

    经过大流沙,上到了沟顶,地面一下宽阔平坦了,草地上有一片矮树林让我走不动路了。树有半人高,长得很整齐,而且是一团一团生长在一起,密密麻麻,树杆光秃秃的,顶部却象伞一样交织在一起,上边翠绿下边干枯。也不认识是什么树。到树林里去看,还是不认识,枝叶一半枯黄一半青翠,用手试一下,很尖锐挺扎手的。

    低矮整齐的树林,一片翠绿的山峰,纯蓝宁静的天空,洁白无暇的云朵,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营地旁有一个小湖,水不深,特别清澈,湖底石头清晰可见。湖边有一个水车静静的立在那里,有点独享孤单的意味。山头好象很怕冷,长着茂密的树林,象一顶厚厚的绒帽。整个景色倒影在镜子一般的水面上,非常非常漂亮。

    雨后天晴如洗,让草原与林海也染上了新意。

    阳光温柔地洒在周围,这片土地仿佛变成浮于尘世之外的仙境。

    踏上青青草地,雨后微湿的土壤让触感变得柔软。我抬头迎接腼腆阳光时时的轻抚,一阵清风拂过长发,我转过头,刚巧看见身后一群羊正缓缓前行,似要进入前方的林海。

    它们悠闲的步伐、憨憨的可爱模样,再加上郎朗天气、暖暖温度、落落松林、茵茵草原、峥峥高山、渺渺白云,这一切竟然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第七百二十五章: 马蹄寺
    张掖在大西北中算是植被较丰富的一郡,季节对时来应该是一片绿意。正所谓不望祁连山上雪,错把张掖当江南。祁连山是整个河西走廊的母亲山,而河西走廊被称为西北粮仓,其农业灌溉是靠祁连山脉的冰山融雪滋养灌溉。

    踏上古老的河西走廊,穿越茫茫的戈壁沙漠,走进马蹄寺,触摸天马之留踪。放眼望去,祁连山草原如茵、葱葱郁郁,如同一张广袤无垠的绿色毛毡,洁净中显得厚重。绿油油的草地上马莲花争相开放,层层叠叠的原始森林,皑皑白雪的祁连山峰交相呼应,山色清明,天空澄澈,空气中弥漫着野草的清香……

    大家都知道敦煌莫高窟,然而在河西走廊还有一座与敦煌莫高窟齐名的神秘石窟——马蹄寺石窟,它是现存仅次于莫高窟的一座中国“通史型”的石头艺术博物馆。上起北凉,下迄清代,这一千六百年间,历代都在马蹄寺石窟中留下了珍贵的艺术作品。马蹄寺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并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

    马蹄寺处于河西走廊咽喉地带的张掖,这里古时是丝绸之路的枢纽。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景色宜人的自然美景。碧蓝的天空下,绵延的山脉被绿色覆盖,散发出浓浓的生机与活力;但有一处山脉,显得有些独特,这便是张掖马蹄寺的所在地。

    马蹄寺石窟群下方藏传佛教五色旗随风飘扬,五色旗随风吹雨打,可让业障消失在五行当中。岩壁上石窟群,有些石窟外不见阶梯,那是建于洞窟内。

    跟着台阶爬上去就可以到达马蹄寺了,马蹄寺集石窟艺术、祁连山风光和裕固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区。马蹄寺石窟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等七处建筑组成。

    马蹄寺北寺石窟是马蹄寺石窟群的经典,使凿于东晋时期,其中,“三十三天”石窟是马蹄寺石窟群的标志性建筑,由7层21窟组成,呈宝塔型开凿于百米高的岩壁上,内供奉绿度母菩萨;藏佛殿是国内现存最大的石窟之一;马蹄寺内存有天马神迹,马蹄寺因此而得名。

    站在山脚下,你仿佛看到用绳索将自己身体悬挂在半空中的僧侣们,用生命和鲜血开凿峭壁佛龛的情景,耳边传来了“叮铛”作响的锤声、钎声,这回荡在山谷中的声音,是对佛祖的礼赞,是西天极乐世界弹奏的动人心弦,那心弦超越了天界,震撼着所有生命的灵魂。峭壁上数不清的佛龛,凝聚了多少代人的心血和智慧。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多少志士先贤为弘扬佛法将生命全部诠释在马蹄寺的悬崖峭壁上,倾泻在石窟里,他们用生命构筑成一道独特亮丽的人文景观,让后人寻访他们的足迹,封存永世的敬仰。

    站在“三十三天”极目远眺远处,是环绕于马蹄山腰氤氲蒸腾的云雾;脚下,是郁郁葱葱茁壮生长的林木;身后,则是造型独特精美绝伦的佛教造像;千佛洞的钟声和南寺里低沉的诵经声伴着缭绕的雾气徐徐飘来,让人恍若身临仙境、遨游太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这样与人类的悲悯智慧结合在祁连深处的马蹄寺。

    千年马蹄寺就这么静静地伫立在祁连山下,伴着如诗如画的景致,如同深山里的马莲一样,永远散发出幽雅的清香,让拜谒过她的旅人,在灵魂深处播下难以湮灭的记忆之花……



第七百二十六章: 骊靬遗址
    “骊靬遗址,你们没听说过吧。”军师问我们,大家摇摇头。

    悠久的历史给骊靬遗址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从新石器到汉唐宋元明清诸代文化在这里均有发现。者来河西岸、东部青沙沟分布有量的新时期、汉及魏晋墓葬。折兰滩及宽沟梁遗存有汉代烽燧,历代驻过军的驻军营盘,故骊靬城遗址。三岔护林站有汉代故城遗址、炒铁台、娘娘坟以及人文和自然景观蛤蟆神泉、老人头山、豹子回头峰、冰川峡谷、高山森林草原等资源。

    公元前53年,也就是中国西汉甘露元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克拉苏率军远征今天的伊朗地区,最后兵败。一支6人的罗马军团突出重围,却没有回到罗马,而是神秘消失,2多年来,神秘失踪的古罗马军团下落一直是个谜。

    科学家们认为,中国甘肃省境内骊靬村居民很可能是“古罗马失落军团”的后裔。科学家将对他们进行进一步dna检测。科学家已采集了93名村民的血样,并试图解释该村居民为什么具有西方人的面部特征绿色或蓝色眼睛、大鼻子以及浅色头发。这一事件引起了各国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不可能吧,那里的人怎么可能是老外。”青春痘说。

    “万事皆有可能。”军师说。在永昌县南城头312国道旁高高的基座上,耸立着三尊古罗马人的花岗石塑像,他们目光深情地眺望着远方。二男一妇,中间的长者,高鼻梁、卷发,长袍古装。左右的一女一男壮实的身材,深凹的眼窝和卷曲的头发,一眼就能认出这是来自西域的百姓。这是永昌县政府1994年12月特制的纪念性景点。塑像前面的一方黑色花岗石上刻有四个大字“骊靬怀古”,塑像背后的台基上有一块黑色花岗石碑文“公元前53年,罗马帝国执政官克拉苏集七个军团之兵力入侵安息,在卡尔来遭围歼。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第一军团突围,越安息东界,流徙西域,经多年辗转,于公元前36年前后,相继从大月氏匈奴归降西汉王朝,被安置于今永昌县者来寨。汉称罗马为骊靬,故设骊靬县,赐罗马降人耕牧为生,化干戈为玉帛。

    在远山映衬的旷野中,一条笔直的公路向祁连山深处延伸,位于远处的骊靬古城时隐时现。骊靬大道两侧,赫然矗立着数百个密密麻麻的罗马柱高耸挺立,引导着慕名而来的众多参观者。

    在骊靬大道路口,一根柱身上写着“骊靬文化产业园”的罗马柱傲然伫立,柱顶上立着两尊英姿勃勃的军士雕像,一尊是罗马军士,另一尊是大汉军士,二人均不带兵器,互相作揖行礼。据随行永昌县委宣传部讲解人员介绍,骊靬是大汉和古罗马文化交流互融的和平之城,这个雕像就是表达这个意思。

    据学者考证,永昌是古代罗马人到达东方最远的一站。公元前1世纪末年,汉王朝发生了一件极其特殊的大事,即在公元前53年至公元前36年间,一批自称是骊靬人的异族从西域内迁,归附西汉,汉王朝将这批异族安置在骊靬苑,并将者来寨从番和县分割出来建立骊靬县,他们就是永昌县历史上的骊靬人。



第七百二十七章: 黑水城
    “沙漠上的海市蜃楼你们一定没见过。”军师说。

    “是在哪里”我们问。

    “这要听个故事了。”军师娓娓道来。

    相传,莫高窟的地址是一个叫乐傅的大和尚选定的,公元366年(五胡乱华时期),乐傅大和尚游方到敦煌的三危山下,当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借宿的地方还没有着落,正在寻思着接下来怎么办来,这时他抬头一看,眼前出现奇异景象,只见对面的鸣沙山金光四射,好像千千万万个佛依次在金光中闪现。大和尚被这一天生神奇异象给震惊了,赶紧礼顶膜拜,瞻仰佛祖圣光。

    过后,大和尚乐傅心想“此地(敦煌鸣沙山)就是个佛祖显圣的圣地”,一定要把自己看到的奇异景象场景还原,于是,大和尚便募集人手在此地开凿了一个石窟,也就是后来的敦煌莫高窟由来。

    海市蜃楼是敦煌的奇观,在晴朗炎热的夏日,敦煌的戈壁瀚海中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尤其是在敦煌至阳关、玉门关公路两侧,可以看到波涛澍湃的“海水”、高大的“山川”、整齐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城市”。海市蜃楼这些景致若隐若现,十分壮观。

    “那你看到海市蜃楼了吗”胖子问军师。

    “没有。”军师说,“我没等到,就出发去黑水城了。”

    黑水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又称黑城,位于干涸的额济纳河(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

    黑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约35公里、纳林河东岸荒漠中,是现今已知唯一一座用党项人语言命名的城市。党项人叫黑水为“额济纳”,黑水城就是额济纳城,而蒙语里称为“喀拉浩特”(意思仍是黑水城)。过去这里曾经有相当大的水域,仅著名的古居延海,就有726平方公里。黑水城就在三面临水的绿洲之中。公元1226年2月,黑水城经历了一场毁灭性的血战,如今黑城外满地都是碎骨,半埋在沙土里。

    现存城墙为元代扩筑而成,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434米,南北宽384米,周围约16米,东西两面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约13米的覆钵式塔一座,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教拱北一座。全城面积超过18万平方米。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城为军政官署和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东城则为吏民和军队居住区及仓库等。城东西各有一座城门,门宽四米五。建有瓮城,瓮城门南向。城墙高十一米,墙四角加厚,成圆锥形,顶部外侧建有女墙一道。城中有一条大道贯穿东西。城东南有一座方形堡子,堡东有一座高土台,台东又建有两排房屋,外有围墙。城外是居民的宅院。

    风沙填埋一座城市也许需要更多的时间,但在当地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隋朝时,有一天天气显得十分怪异,忙碌的人们虽然在心里嘀咕,但都无暇深究,在沉闷的城中往返穿梭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并高声叫卖他背的枣梨“枣梨!枣梨!”虽然老人叫卖得非常起劲,但由于他的要价太高而无人问津。天黑之后,老人出城而去。当时驻守此城的隋朝大将韩世龙闻听此事觉得十分蹊跷,百般思索之后恍然大悟“枣梨不正是早离吗”遂果断地率领全城军民离开黑水国。果然,在人们离开不久,狂风大作,风沙从天而降,整个城池很快被沙掩埋……这一传说还有史料记载,说韩世龙“去后一夕被沙掩埋”。



第七百二十八章: 河西走廊
    “军师,河西走廊指的就是你去的地方吗”眼镜问。

    “是也不完全是。”军师说,河西走廊从地质上看,其实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片山前盆地。在它南缘的高原边界山脉,则是绵延上千公里,曾在历史和边塞文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祁连山。这座绵长的山脉几乎确定了河西走廊的走向,也同时滋养着这片本应荒芜的土地,让它在大漠风沙的影响下仍然能维持交通要道的功能。

    青藏高原的水源向东流淌形成黄河,向北流淌则养育了一个个甘肃绿洲,连缀成一条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一片堆积平原,东为乌鞘岭,西为新疆与甘肃的交界,南为祁连山,北为合黎山,长约一千公里,宽约二百公里。

    这条横在西北土地上的“黄金带“,被古人称作“雍州“或“凉州“,简称“河西“。称此地为“走廊“,正是因为其地形狭长,犹如一条大自然为人们修建的走廊。

    “那你们去的月牙泉这些地方都在河西走廊上吧”眼镜说。
1...99100101102103...1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