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准空姐的青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汉无语
我只知道,在长江三峡地区,有一座名扬四海的丰都鬼城。真没想到在我国的大西北宁夏中卫市也有一座阴曹地府的高庙。
高庙建于明代初年,历经增修,高庙与丰都鬼城一样都有十八层地狱,奈何桥,鬼门关,孟婆亭。不过这些鬼神之作在丰都县城都是实体建筑,占地一座县城和两座山体,在两座山之间还建有一座钢索金桥,金桥代表阳间,对面的大山代表阴间,游客们都往阴间去,因为对阳间太熟悉了,看看阴间到底是如何恐怖的。而中卫的高庙是一座庙宇,一进去里面黑洞洞阴森森的,一不小心突然蹦出个青面獠牙的恶鬼,吓我一跳,走到尽头有四个门,我随便从一个门里走出,抬头一看,门头上三个大字“饿死鬼”,所以现在才有吃有穿,晚年幸福。
阎王殿里,阎王高坐堂上,下面站个判官,左手拿着生死簿,右手拿着勾魂笔,所有人的名字都在上面,不管你是大官,老虎,苍蝇,平民人人都有份,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真实意义,判官的笔勾到谁谁就得去报到,比刷屏还快,一分钟都不耽误,行贿受贿一律不行。
惩恶扬善,到了这里自然有人甄判,不需要你坦白从宽,喝一碗孟婆汤,洗涤前身的罪孽,该上天堂的上天堂,该入地狱的入地狱,没有冤假错案。
“这好玩,下次有机会我也要去。”胖子说。
第七百三十三章: 中卫高庙
中卫高庙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区城北.建在接连城墙的高台上、还包括高台下的保安寺哦。据早年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经历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表现出宁夏古建筑的风貌。它与“大漠奇观”齐名,也是中卫两大景观之一。
高庙坐北朝南,在南北中轴线上,从南向北的主要建筑有保安寺的山门,山门之上是魁星楼,内塑魁星造像。进山门迎面是一座双层的砖雕牌坊,结构独特。由于上塑天宫弥勒佛,故称“弥勒阁”。
由此上踏15级台阶,至大雄宝殿,内塑释迦牟尼坐像。大雄宝殿的东侧为地藏宫,西侧为三霄宫。东西两边的配殿里,塑十方佛及二十四诸天。穿过34级台阶,直抵南天门。台阶的前一半,建成天桥状,天桥两侧被环绕一周的楼宇围成两个天井,东边的称“东天池”,西边的称“西天池”在’’太阳光的照射之下,高庙显的更佳的壮观。
两个天池由天桥下的圆形隧洞相互联通,隧洞被称为“地狱轮回洞”。高庙顾名思义,比较挺拔陡峭的庙宇,形态万千的高庙、都是历史留下的足迹与文化,吸引各地游客来此游玩,都来一睹雄伟壮观的高庙景观,高庙旁边的墙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看去有些陈旧、都是经历有些年代了、精美雕刻的图案、整体景观也是特别的耀眼与光彩夺目。
我只知道,在长江三峡地区,有一座名扬四海的丰都鬼城。真没想到在我国的大西北宁夏中卫市也有一座阴曹地府的高庙。
高庙建于明代初年,历经增修,高庙与丰都鬼城一样都有十八层地狱,奈何桥,鬼门关,孟婆亭。不过这些鬼神之作在丰都县城都是实体建筑,占地一座县城和两座山体,在两座山之间还建有一座钢索金桥,金桥代表阳间,对面的大山代表阴间,游客们都往阴间去,因为对阳间太熟悉了,看看阴间到底是如何恐怖的。而中卫的高庙是一座庙宇,一进去里面黑洞洞阴森森的,一不小心突然蹦出个青面獠牙的恶鬼,吓我一跳,走到尽头有四个门,我随便从一个门里走出,抬头一看,门头上三个大字“饿死鬼”,所以现在才有吃有穿,晚年幸福。
阎王殿里,阎王高坐堂上,下面站个判官,左手拿着生死簿,右手拿着勾魂笔,所有人的名字都在上面,不管你是大官,老虎,苍蝇,平民人人都有份,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真实意义,判官的笔勾到谁谁就得去报到,比刷屏还快,一分钟都不耽误,行贿受贿一律不行。
惩恶扬善,到了这里自然有人甄判,不需要你坦白从宽,喝一碗孟婆汤,洗涤前身的罪孽,该上天堂的上天堂,该入地狱的入地狱,没有冤假错案。
“这好玩,下次有机会我也要去。”胖子说。
第七百三十四章: 贺兰山岩画
“宁夏贺兰山也很有名,军师你有去吗”眼镜问。
“有,那里的岩画很有点特色。”
西北的大山荒凉、粗犷,没有南方大山的山清水秀,但它气势雄浑,这也是它独特的美的所在。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植被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七十,这在南方甚至都算不上森林茂盛,而在缺雨少水的大西北,在沙漠一隅,这已经是难得一见的青翠。我的目标就是想近距离接触敬仰已久的贺兰山。
今天搭上车,贺兰山很快近在眼前,皱褶的山体**在蓝天白云下,粗犷而凝重。上边看不到一棵树,只有些不起眼的暗绿色草蓬,贴伏着干涸的岩石倔强地存活着。
贺兰山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南北走向,全长约2公里左右,最高海拔35多米。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分界线。山西侧和北侧是著名的腾格里与乌兰布和大沙漠,东侧是被誉为“塞上江南”的银川平原。高高的山体不仅阻止了沙漠东移,也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东袭。少年求学时就了解到贺兰山脉的地理重要性,可谓景仰已久,这里尽管没有山清水秀,而每一块岩石上都写满故事。
贺兰山岩画是古时候北方游牧民族在岩石上雕刻的画作,这些岩画展示了当时人类的生活场景和美好向往,岩画线条简朴,主要以动物图案和人的头像为内容,有些是对狩猎和宗教仪式的刻画,有些图案奇特,琢磨不透画的什么。
这些岩画历经数千年风吹日晒,大部分已经脱落或者模糊不清,现在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岩画其实并没什么好看,其珍贵的价值只能在史学家那里发挥出来。尽管岩画并没有满足我的审美需求,而心情依然是亢奋和激动的,这都是源于与贺兰山的亲密接触。在这些遒劲嵯峨的岩石间行走,恍若穿越到远古洪荒的时代。
有幸遇到成群的岩羊,岩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又叫崖羊、石羊、青羊。这种羊在崇山峻岭之间健步如飞,一跳就两三米远,据说从高处下跃可以达十多米仍泰然自若。无论是在莽莽苍苍的戈壁滩上,还是在黑褐色的岩石间,你不仔细分辨,几乎看不到岩羊的存在,它们的毛色太接近岩石和枯树的颜色了。
岩画景区并不大,沿着人工栈道从山谷的一边走下去,再从山谷的另一边折回来就完了。中间有些山坡可以攀登,攀登途中两边的岩石上也时不时会有岩画,说明这里踏遍古人的足迹。指示牌上说在一处巨大的岩石下有一个洞穴,可以容纳十几人,考古发现里面有古人类生活的石器等物品,寻找一会没找到洞穴的位置。
人们常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这是经验之谈,连贺兰山这么贫瘠的山上竟然也有瀑布,哗哗的落水声绕荡在整个山谷。瀑布在这缺雨少水的地方弥足珍贵,它像一条白色的哈达从干涸**的山崖上披垂下来,下面的水潭象南方山间的潭水一样清澈见底。
第七百三十五章: 黄沙古渡
“宁夏真的是塞上江南啊!”军师感叹的说。
黄沙古渡是一处古老的黄河渡口,明朝庆靖王朱栴诗《黄沙古渡》描述了这里的壮丽景色,也阐述了黄沙古渡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滔滔万里黄河在宁夏腰部穿过,流程390多公里,在宁夏有许多古老的渡口。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横城渡口。横城渡口是一处古老的黄河渡口,早在西夏时期就已有了,是西夏国重要交通咽喉。横城位于银川市东30余里的黄河东岸,这里登高东望,是浩瀚无垠的黄沙,隔河西眺,则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滔滔的黄河水,从这里向北奔腾而去;蜿蜒的明代长城向东南伸延。由于横城之北有个地名叫黄沙嘴,所以明代又把横城渡称为“黄沙古渡”。
前人曾对黄沙古渡繁忙有所描述“河流东下自昆仑,浊流排山晓拍津。来往行人喧渡口,只因名利少闲身。”黄沙古渡周围的黄沙与绿野,烽火台与万里长城,黄河与渡船,滩渚与芳草,戍卒与渡客,构成了一幅独特景色的塞外风光。也只有在这里才可以真正体会到“大漠黄河、塞北江南”的壮观雄奇。相传康熙微服私访及亲征噶尔丹、昭君出塞和亲、蒙恬北击匈奴皆由此渡河西进。
相传远古时期,大禹治水途径当地,目睹河水泛滥给百姓造成的灾害,大禹奏请玉皇大帝命“黄龙”在此镇守黄河。从此黄河在其它河段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唯黄沙古渡处的河道千年不变,保护了陶乐及月牙湖周边的百姓安康,百姓都说这是黄龙镇河的功绩,黄沙古渡的黄沙就是“黄龙的化身”。
湿地,黄河在此流速变缓,形成了13万亩滩涂湿地,生长着茂密的芦苇等自然植物,栖息着40余种野生鸟类;滩涂内有一形似月牙的湖泊,俗称月牙湖,也是当地月牙湖乡名称的由来。这里生长着茂密的天然芦苇、蒲草。
军师说“大多数人只知道“宁夏”很小,而只有亲身到过宁夏的人,才知道这里其实有着更广阔的天地。宁夏西南横卧以六盘山为屏障的黄土高原,北倚背靠贺兰山的宁夏平原,汹涌奔腾的母亲河介于二山之间,自黑山峡跳出后,一改往日的湍急,温柔地流淌在中宁平原,再经青铜峡进入银川平原,流经宁夏397公里,滋润着千里沃野。古老神秘的黄河文化,奇异壮丽的自然景观,浓郁淳朴的回乡风情,如歌、如诗、如画,带给人们独特的感受!”
在这片神秘的大地上,贺兰岿然,山峦迭起,连绵延伸出与众不同的宏大视角。大河奔走,生生不息,湖泊环绕簇拥出别样篇章。长城绵延,大漠孤烟不过是寻常景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高山、平原、河流、绿洲、湖泊、沙漠,寂静而苍茫,神奇且富饶,所有的美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这么不期而遇……
第七百三十六章: 水洞沟
水洞沟藏兵洞,是国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作为明长城和红山堡的辅助军事堡垒,这些功能完备、设施诡秘的地下兵城,曾在防御鞑靼、瓦剌人(明时分属蒙古东西部族)的袭扰中,起到稳定西北边境的重要作用。
水洞沟藏兵洞,放眼望去,谷深峡陡,群峰对峙,虽经风雨持续不断的洗礼,但那些能傲然矗立、壁立高耸、经年不倒的土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土林多呈柱状地形,是因千百年来气候干热经暴雨径流侵蚀、切割地表后形成的。土林之上,隐约可见一段杂草丛生的明长城遗迹。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旷野寂寥,茅草摇曳,站在长城遗址上,思绪越过岁月的风尘,那金戈铁马的杀伐声仍历历在耳。眼前,长年的雨水把明长城遗址冲出一条条沟壑,沟壑倒塌后形成了一道道缺口,它们以令人窒息的苍凉阐述一种残缺之美。
藏兵洞和水洞沟之间,有一段4公里长的峡谷。峡谷尽头,就是曾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军事城堡红山堡。
所谓藏兵洞,是红山堡守军由地上转入地下隐蔽军队、保护自己、待机出击、或在空旷处设伏兵的地道。
红山堡与藏兵洞,形成绵延十里长的地下兵城。《明史土司传》载鞑靼、瓦剌数次拆墙南下,目的主要是掳掠人口、财物,他们得手后迅速退走;而什么时候入攻、什么时候退走,全由他们视情况而定。自从有了藏兵洞情况就不一样了。鞑靼、瓦剌根本无法从红山堡入攻,因这一带的军事堡垒,像颗钉子死死“钉”住了他们南侵。
一百零八塔,位于宁夏吴忠青铜峡市,是始建于西夏时期的喇嘛式实心塔群,是中国现存最大且排列最整齐的喇嘛塔群之一;总面积6980平方米。
一百零八塔,塔群随山势凿石分阶而建,共分十二阶梯式平台,由下而上逐层增高,依山势自上而下,按1、3、3、5、5、7、9的奇数排列成十二行,形成总体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总计一百零八座,因塔数而得名。是世上稀有的大型塔阵,以其独特的建筑格局、神秘的西夏历史和深远的佛教文化闻名遐迩。
一百零八塔第一层仅有的1座、第十二层的全部19座共计20座塔,其基座呈十字折角形,塔身为覆钵形;第二层至第六层全部23座塔,基座为八角束腰须弥座,塔身呈葫芦型;第七层全部9座塔,塔基均为八角束腰须弥座,塔身呈圆筒状;第八层至第十一层全部56座塔,塔座为八角束腰须弥座,塔身为折腹式。
关于一百零八塔的建造有很多种传说,有传说称是北宋百姓为了纪念当年穆桂英点将所建;有传说称是明初当地百姓为纪念在此战死的108名将士所立;有传说称这里只是108座和尚的骨灰塔,也有说法认为这只是尊仰《金刚经毗卢遮那一百零八尊法身契印》而建造的。
第七百三十七章: 青铜峡
军师告诉我们,108是佛教中比较吉祥的数字,而人生也有108种烦恼,让我们查塔数,如果刚好能查到108个塔数,那从此人生烦恼尽去。整个上山过程也就是十分钟左右,站在塔的最高处,远眺延绵不断的贺兰山,雄伟壮阔,俯瞰山脚下滔滔黄河水蜿蜒曲折,感叹中华文明,像这滔滔江水亘古绵长。下山后,我们来到了青铜峡。
青铜峡大峡谷是由贺兰山余脉、牛首山相夹而形成,全长86公里,有着塞上小三峡之美誉。随着船只的行走,108塔出现在我们面前,依山面河,分阶而建,很是壮观。西夏时期的古塔群108塔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仿佛108位高僧在这里盘膝而坐,静静的观望着黄河。
大禹治水,千古绝唱。中枢地段的大禹文化园大气磅礴。由河向山,由西向东形成错落有序的空间格局。无论是高大的大禹雕像,还是金光闪闪的大禹坐像,无一不彰显着大禹在人们心中崇高的地位与敬仰。这里的建筑风格为仿汉代建筑,总体布局分为“一核”“一轴”、“两翼”。“一核”为水路交通转换核;“一轴”为建筑景观中轴线,这一轴线上建有码头、广场、牌楼、入口大门、钟楼、鼓楼、明堂、大殿。“两翼”作为主轴上建筑与文化延伸及视觉延伸,建有河图洛书、九州苑、大禹雕像。整体建筑高度由西向东逐级增高,高差3105米,形成错落有序的布局。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向自然宣战并取得辉煌成就的第一人,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创始人,也是华夏文明的始祖之一,作为中华历史与文化的集合体,几千年来大禹就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生生不息,“天覆其苍,地载其黄”,今天,在大峡谷的黄河岸边,层层叠叠的大禹文化园将为我们再度打造出一座属于中华民族的丰碑与精神家园。
进入峡谷中我们好像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又是一番景象。船游行于峡谷之中,两岸山间靠拢,山环水绕,芦苇丛丛,高出水面的滩地芳草芊芊,与荒凉的山峰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有一种船在河中游,人在画中走即视感。
这青铜峡水利工程作用可与都江堰相媲美,素有“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之美誉。青铜峡黄河大峡谷不仅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水利工程闻名于世,而且集中了宁夏旅游资源的三大优势,将塞上江南风光、西夏文化和回族等民族风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你可以走进这些回族朋友的家中,坐在炕头,品着八宝茶,吃着油香、馓子,与回族居民唠家常……这里的居民都很淳朴,善良,对于外来的客人不会很商业化的介绍与推荐,反而像亲人一样满足我们的一切好奇。比如院中的一棵树,一枝花……大堂中央摆着一张圆桌,桌上有油香、馓子和八宝盖碗茶,让人垂涎三尺于这清真美食。
第七百三十八章: 火石寨
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出露白垩纪红色地层,具备了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岩石经历了近亿年漫长的地史变迁,留下了历次构造运动的痕迹,在风化侵蚀、重力崩塌等外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发育成了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特征的丹霞地貌。
“这个地方太美了,真的是鬼斧神功。”军师说。
擎天柱,柱体为天然形成的圆柱形山岩,数十人不能环抱,危耸入云,直通天际。传说盘古开天后,混沌初开,天、地无法分离,于是盘古就将自己开天用的斧头折成四截,将天撑起,其中一截留在火石寨,变成了擎天柱。
云台山,是火石寨八大景观之首。据《西吉县志》记载,这里“每当山雨欲来,必先悠然作云,即晴亦多烟岚---”而取名云台山。云雾缭绕时,游客到这里就像是踏云而行,逍遥自在。云台山又名扫帚林或者西武当山,山上生长有一种可以用来做扫帚的毛竹,当地人多来采伐故名扫帚林,又据《固原州志》记载:“扫竹岭在州西北百余里。-----土人借此以备掳,且祠真武神庙,俗称西武当山”。
云台山垂直高度113米,西南面宽330米,山上分布有10多孔石窟,按照开凿风格考证,始凿于南北朝时期,历代“凿仙窟以居禅”,后兴盛于隋唐,于清代同治年间横遭兵劫。但其自然风貌依然如故,鸟语花香,深邃幽静。
鹰蛇峰,位于火石寨景区南门入口前约200米处,抬眼一望,便能看到两座30米左右的山峰——如一只临空待击的雄鹰和一条口吐信子的眼镜蛇正在对峙。蓝天白云,碧草如茵,丹霞地貌造就了多少神奇的故事,你瞧那鹰,秃顶、长嘴,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发起可怕的进攻;而那条冷酷的蛇,已经作好了迎战的准备,昂首以待。鹰和蛇千百年来就这样互相对峙着,蓄势待发,谁也战胜不了谁,岁月伴随着这对死敌不离不弃,千年不老,万年不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