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北雄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河边草
反正,在皇帝车辇出现的时候,山呼海啸般的吾皇万岁声,响彻云霄,千军一呼,春风为之止,辽水为之颤。
如闷雷般的呼啸声,绵延开来,一直传到远方。
数十里之内,隋军将士举起刀枪,纵声高呼,若不亲临此间,绝对无法想象,这是怎样一种声势。
在这一刻,位于辽水东岸的高句丽大军,才心底里升起了寒意,好像这个时候,他们才明白过来,面对的是强盛的大隋帝国。
但这个时候,硬碰硬的战略,已经无法更改,高句丽大军,只能死守东岸,阻止隋军渡河。
而隋军,在过去的一年当中,缓慢的组成了百万大军,也耽误了最重要的一个战机,无法在高句丽无备的情形之下,抢渡辽水,让这条大河天堑,变成摆设。
隋帝杨广,也算是经过了很多战事。
虽然,他的那些“辉煌”的战绩,其实和他本人没太大的关系,更多的时候,他是作为旁观者,见证了隋军一场场的胜利。
但他到底不是一个养在深宫,不知军事的皇帝。
所以,他并没有让前锋大军,在高句丽大军云集东岸的时候,抢渡辽水,徒增伤亡。
而是选择了细致的准备一切,徐徐进军的策略。
在大战之初,这无疑是比较英明的决定。
皇帝的车辇,停在了大军后方一处高地上,大隋的日月星辰旗,迎风招展。
李破所在的左候卫马邑隋军,有幸也找到了一个居高临下的地方,将浩浩荡荡的辽水以及密密麻麻的大军,全部收入眼底。
这是一个非常壮观的景象,人的一生中,能见到这样一个场景的机会,可谓是绝无仅有。
李破这个时候,再没有胡乱吐糟的心情。
之前响彻天地的呼啸声,无疑震撼了他,如今人头耸动,兵戈闪烁着耀眼的寒光,几乎替代了天空的太阳,让人睁不开眼睛。
无数旗帜,在半空烈烈飞舞,每一杆旗帜,都代表着一个强悍的隋军将领和无数的隋军将士。
这完全是一个军人的世界,再也容不下其他任何的东西。
凛冽的气息,升腾而起,天地间一片肃杀。
这样一个时刻,李破的脸色终于变得阴沉了下来,手不由自主的握上了腰刀。
风云未动心已动,男儿到此意气酣。
一个真正的军人,如果在这样一个场景面前,还能无动于衷,那他也就不配称之为军人。
战争,无疑是丑陋而又残酷的,李破对此体会良深,并努力的将自己置身事外,不愿经历太多无谓的凶险。
但这一刻,浓烈的战争气息,铺天盖地迎面而来,瞬间便已感染了他。
作为一个七尺男儿,作为一个军人,他胸膛中滚烫的热血,终于沸腾了起来,好像有一头野兽,在他胸中不停的怒吼咆哮,想要冲破理智的牢笼,释放出那其中蕴含无尽的血腥气。。。。。。。
这一刻,他再无法掩饰自己的凶狠和野蛮。
因为这里已经是最野蛮的地界,他也身处最凶狠的一个整体中间。
辽水之畔,渐渐安静了下来。
但大战即将来临的气息,越发的明显。
隋军开始设立营寨,他们并不打算在辽水西畔呆上太多的时间,所以,营寨设的很是粗糙。
李碧命人,就地扎营。
她对李破这个心腹,可是越来越关心了。
也许是感受到了李破的不同,扎营的时候,特意凑到李破这边儿,挑衅般的问了句,“怎么?临阵之前,是不是怕了?”
不过,她是白费功夫,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的李破,习惯的撇了撇嘴,“省省吧,这时候轮不到咱们逞英雄,俺怕什么?过河的时候掉河里淹死吗?切。。。。。。。”





北雄 127.第127章 失利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北雄最新章节!
数日之后,李破在高处,见证了隋军北征第一战。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成规模的大型战役,也同样好像是上天给他人生中,上的非常重要的一课。
这一战当中的经验和教训,让他在之后的日子里,受益无穷。
在这一战落幕之后,他明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
勇猛的将领,彪悍的士卒,甚或是严明的军律,完备的武装,得当的战略战术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但。。。。。。决不能将背后,毫无保留的交给门阀子弟。。。。。。。
这就是他在辽水之战中,总结出来的最为重要的一条,甚至可以说,独属于他的战争哲理。
大业八年三月,隋帝杨广率军抵达辽水西岸。
随即,命工部尚书宇文恺造浮桥三座,以渡辽水。
这位工部尚书宇文恺的家世就不用说了,姓宇文的,自然是出于关西大阀宇文氏,而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
因为他的父亲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的宇文贵,他的兄长,并不比他的父亲稍差,乃上柱国大将军宇文忻。
所以,其家之显赫,也就不用多说了。
而宇文恺并非以武功见长,他的主业,是在各式各样的工程上。
他是开皇年间,最为重要的工匠头目。
从北周末年,一直到大业年间,各式工程,都跟他脱不了干系,他建设过新长安,也就是当年的大兴城,修过长城,驰道,大运河的开凿,新建的洛阳城,都是他督造完工。
这无疑是有隋一朝的大工程师,什么鲁班之类的工匠,在他面前,都是小儿科。
但在大业八年,搭建辽水浮桥上,他却栽了个大跟头。
没办法,跟了杨广这么个皇帝,是他的幸运,能让他尽展其才,总是无虞人力缺失之患,这在工程师而言,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但不幸之处同样在于,跟了这么一位比较随性的皇帝。
皇帝一句话,他这位工部尚书,就不知要掉多少头发,又要经历多少个不眠之夜。
而在大军环绕,众目睽睽之下,伐木取材,勘探地理,水势,命令并不熟悉工程建造的军士,在敌人就在对岸虎视眈眈的情形之下,迅速搭建浮桥。
于是,并不太熟悉战争的宇文恺,终于掉坑里了。
浮桥搭建的很快,这与人力庞大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然,这同样和宇文恺知识的渊博,有着莫大的干连。
大业年间,一系列的工程,也让隋帝杨广身边,并不缺少工程大家,在大家齐心合力之下,浮桥开始搭建的很顺利。
但别忘了,这正处于战争当中,如果对岸没有高句丽大军的话,浮桥也许很快就能让大军顺利的通过辽水。
不过,那是空想而已,后来人都说,宇文恺计算失误,以至于浮桥短缺,这才导致了辽水首战失利。
实际上,在高句丽人严防死守之下,隋军仓促建成的浮桥,根本不可能接近东岸十数步之内。
高句丽人箭如雨下,一边修建浮桥,一边准备渡河而击的隋军将士,进退唯艰,拥堵在浮桥之上,完全成了靶子。
不时有人被挤落水中,身穿铠甲的他们,立即便被淹没在滔滔辽水之中,而桥上,一旦有了缺口,成排的人便会在箭雨中倒下。
沉重的建筑材料,根本不可能运抵到前面。
落入辽水的隋军将士越来越多,浮桥之上,更是尸骸累集,鲜血流淌在浮桥之上,又落入水中,却不能给辽水染上一点颜色,随即便被辽水冲刷的无影无踪。
这不是隋人在辽水上第一次流血,但这却是大业年间,隋人第一次和高句丽人开战。
隋军将士,用滚烫的鲜血,和无数的生命,为他们的骄傲和轻敌,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这个时候,不利的战事,却早就了另外一个人的声名。
他叫麦铁杖,江南悍匪出身,勇力绝伦,如今官至上开府,右屯卫大将军,隋帝杨广的心腹将领之一。
他无疑是冷兵器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猛将。
当他领兵在桥上进退不能之时,其实远不如后来人说的那么煽情,慷慨激烈的有如一个烈士。
他只是做了一个统兵将领,应该做到的事情。
眼瞅着河岸还有数十步,浮桥拥挤,已无法退后,浮桥上的隋军兵卒,正在承受着惨痛的伤亡。
麦铁杖不由纵声狂呼,大叫着,跳入辽水之中,冒着箭雨,泅渡东岸。
这个时候,隋军将士的勇悍,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大将军麦铁杖跳入辽水,右屯卫府麾下士卒毫不犹豫的跟随而上,像下饺子般,纷纷纵身跳入水中。
他们中一大部分人,都没能踏上东岸。
不是死在箭矢之下,便是淹死在了辽水之中。
但无疑,这是辽水之战中,最为壮烈的一刻,同样也造就了之后最为丑陋的一幕。
麦铁杖很幸运,辽水并没有把他冲走,当然,这也和他的勇武脱不开干系,沉重的盔甲,在他穿来,好像轻若无物一般,也给他提供了足够的防御,箭矢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伤害。
他踏上东岸,带着陆续爬上来的士卒,一头扎进东岸高句丽人的军阵当中。
离着太远,身在西岸远处的李破只能听到隐隐约约的喊杀声,他看的最为清楚的,就是对岸不住升腾而起的箭雨,和浮桥上不断倒下的隋军士卒。
当麦铁杖带着麾下数十兵卒,踏上东岸的时候,李破却在想着,完了,今天这一战,应该是结束了。
这个时候,惨烈的战争,已经不能给他太多的触动了,他只是有点悚然的愣愣的瞅着那密密麻麻,不停落在浮桥之上的箭雨。
因为他知道,如果他现在身处浮桥之上,那么很可能,不会有什么奇迹发生,他的选择,和登上东岸的那些人不会有什么不同,他会一头扎进辽水之中,先避开该死的箭雨再说。
结尾处,和李破料想的差不多,上岸的那些隋军士卒,很快就淹没在严整的高句丽军阵当中。




北雄 128.第128章 转折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北雄最新章节!
不过,还是有些差别的,三条浮桥之上,身处后半段的隋军,并未承受什么伤亡,他们的建制还很完整。
但他们并未去救援同袍,而是在军官的率领下,很有秩序的退了下来,好像早就安排好了一样。
随后,对岸的高句丽人欢呼了起来.首战结束了。
右屯卫大将军麦铁杖,武贲郎将钱士雄,孟金叉等都出现在阵亡名录之上,一场战事下来,右屯卫府,大将军麦铁杖的亲信,被连根拔起。
门阀子弟,颇为雀跃,他们本就鄙夷于麦铁杖等人出身低贱,羞于与其同列,于是,麦铁杖死了。
三军一片寂静,默默的承受住了首战失利的事实。
几乎没有什么为阵亡将士复仇的昂扬慷慨,对于这里的每一个旁观了渡河之战的隋军士卒来说,其实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有多幸运,才没被派去抢渡滩头。
这就是属于百万大军的战争,他们不是出自同一个群体,他们来自天南海北的许多地方,所谓的同袍之情,倒不如说是兔死狐悲罢了。
最为愤怒的,也许只有痛失爱将的皇帝杨广了。
但在这件事上,他的错误在于,过高的估计了隋军的战力,而且,他也不应该派麦铁杖率军强渡辽水。
各卫府将军,甚或是右屯卫府麾下当中,有多少人想麦铁杖死,他又不是不知道。
从魏晋以来,天下,从来都是门阀的天下,打破这个规则的人,都会付出沉痛的代价,麦铁杖不过是个比较鲜明的例子罢了。
麦铁杖的身后之名,要比段文振强的多。
因为文人们,本就比较喜欢这样勇猛的家伙,所以,他的出身和经历,很快就被渲染的充满了传奇色彩。
但实际上,无论战功,还是官位,甚或是对于大隋的重要性上,都远远不如段文振。
只能说,他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了恰当的位置,让他一战成名。
当然,这对于麦铁杖而言,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他战死在了此战当中,而他这样一个性情粗疏的江南悍匪,估计也不会在意什么身后之名。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人的五代孙,嗯,应该是外孙,是玄宗年间,大名鼎鼎的人物,可要比他出名多了。
他的名字叫高力士,太监界数一数二的大人物。
当然,如果知道自己家中会出现这么个子孙后代,麦铁杖也许会毫不犹豫的掐死自己三个儿子中的一个才对。
麦铁杖的名字,很快就传播到大军当中,而且,他的形象充满了正能量。
第二天,隋军便在高丽人手中,赎回了麦铁杖等人的尸体,并在全军瞩目下,运回了洛阳,诸般奖赏,也一股脑的颁发了下来。
等到皇帝杨广稍稍安慰了下自己受伤的心灵,便开始发泄起了怒火。
如果说,段文振的死,让隋军征伐辽东之战,失去了最好的,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部件的话。
那么,麦铁杖的死,终于让皇帝杨广,失去了理智。
这两个人,同为皇帝杨广之心腹,他们的死,对隋帝杨广来说,打击是非常巨大的,让皇帝迅速的失去了对臣子们的信任。
随后,他拼尽一切的努力,想要将大军的军权握在自己手中,完全忘记了,当年率军南征时,给自己定下的那些规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轻易干涉将领们的决断。
于是,隋帝杨广开始了他的战争游戏模式,并很快成为了这场战事中,当仁不让的主角。
不过,在辽水西岸,所有人,还都没意识到,皇帝已经快被气疯了,很多家伙,还在沾沾自喜,做的事情滴水不漏,让皇帝根本抓不到什么把柄。
也确实如他们所料,他们做的很好,皇帝杨广再是恼怒,也不能擅杀军中上将。
于是,工部尚书宇文恺,先就倒了霉。
他受到了皇帝非常严厉的斥责,此时,因为身处军中,皇帝并未罢其官位,但想来,等到大军凯旋,回到洛阳之后,他很可能就此丢掉工部尚书之职。
宇文恺也有些岁数了,操劳至今,加上连气带吓,回去之后,很快就病倒了。
所以,他并未随军渡过辽水,而是回去了燕郡养病,在燕郡一病不起,逝于大业八年十月,和兵部尚书段文振,一道走上了黄泉路。
随后,隋帝杨广令少府监何稠,接替宇文恺,续建浮桥。
并严令各军,裹足不前者,斩。
这一次,没人再去刺激皇帝了。
站在高处的李破,也就再次有幸目睹了隋军第二次渡河之战。
有了之前的诸多教训,无论是登上浮桥的前锋所部,还是造桥的何稠,都很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渡过辽水的隋军将士,立即便和高句丽人在滩头处,展开激战。
隋军的强悍,到此,也终于显露无疑。
先是小股隋军,猬集成一团一团,戮力向前,根本不管身前的高句丽人到底有多多,他们都是征战多年的隋军老卒。
当他们被派到这个任务的时候,都已经明白,生还的机会不大了。
但这正是隋军可怕的地方,一旦生机渺茫,这些身经百战的隋军老卒,选择的不是退缩,而是拼命,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向前,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退后的结果就是,不是死于践踏之下,就是被被人砍下头颅,挂在旗杆上示众。
所以,这一刻,他们爆发出来的能量,是非常可怕的。
当第一个隋军士卒,猛的一头扎入高句丽人军阵当中的时候,几乎是直接猛的跃起,任由自己的身躯被长枪刺穿,却拼死挥舞着长刀,在最后一刻,一刀斩下一个高句丽人的头颅。
向前,向前,不住向前,一个个隋军将士,用自己的生命,打开了缺口,让后续跟上的同袍,迅速插入到高句丽人的军阵当中,随即便在高句丽人军阵当中,掀起了一阵阵的腥风血雨。
(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
(唉,今天后台改版,预存的章节没了,阿草才发现,不过到底没过24号呢,呵呵。)




北雄 129.第129章 再战(一)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北雄最新章节!
喊杀声一下便大了起来,人丛之中,刀光闪烁,鲜血迸流。
彪悍狂野的隋军士卒,在军官带领之下,戮力向前。
他们一大部分,都战死在了滩头之上,并没有什么人,能冲到指定的高句丽人将旗之下。
但这种令人胆寒的决死冲击,却动摇了高句丽人严整的阵型,让高句丽人根本无法封堵住浮桥上迅速通过的隋军。
这一战,是两国军士勇气以及战争技艺的正面较量。
无疑,隋军将士更胜一筹。
这一次,李破料想的差距可就大了。
从晌午过后,隋军登上东岸,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
隋军便在东岸站住了脚跟。
三座浮桥,三个阵地,飘扬的隋军旗帜,竖起来便再没有倒下。
离的很远的李破,却彷如亲临其境般,体会到了其中的残酷与惨烈。
拼死一战,绝不回头。
隋军将士的意志和他们在野战中表现出来的疯狂劲头,让李破吃惊不小,这就是隋军的战斗力吗?
马邑隋军向称精锐,但如果是他带领这手下的军兵,渡河抢滩,会是如何?
这注定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不过,李破也隐约觉得,这一次战争当中,他并不缺乏证明这个问题的机会。
此战,也表明了,隋军并不缺乏优秀的将领,敢战的士卒。
右屯卫府大军迅速通过了浮桥,连成一片,箭雨一下就密集了起来,那是隋军的弓箭手,终于通过的浮桥,摆开了阵型。
高句丽人的军阵,在不住的凹陷,很多地方,还出现了空白,在那里,箭矢如蒿草般扎在地上,一片片的尸体,和横流的鲜血,成为空白处最为醒目标注。
两军接触的地方,一排排的隋军士卒,挥舞着刀枪,迈着坚定的步子,不住前进,阵列之中,不时有人倒下,却绝不会出现空当,立即便有人补上前去。
到了这个时候,高句丽人所有的抵抗,都已变得苍白无力。
居高临下的他们,反而处于极端的劣势,一排排的高句丽兵卒,像割麦子一般,被隋军砍倒在地。
而在高句丽军阵当中,还有着不少小股的幸存隋军前锋,在努力的杀向高句丽人将旗所在。
随着后续的大队隋军通过浮桥,阵列越来越是密集,越来越是严整,攻击力也越来越是强悍。
高句丽人的军阵,开始动摇。
当日渐西斜的时候,高句丽人终于开始承受不住越来越是惨重的伤亡,选择了徐徐向后退兵。
天色已晚,隋军也不逼迫,随着军令传下,渐渐与高句丽人拉开了距离。
辽水之战渡河之战,结束了。
东岸滩头之上,一片狼藉,横七竖八的尸体,成堆的倒卧在一处,鲜血,然后了大片大片的湿地,渗透入泥土当中,流入河水,将靠近岸边的河水,染成淡红,很久不曾消退。
这一晚,辽水之上,灯火通明,隋军一直在连夜增兵东岸。
皇帝的车辇,一直未动,左候卫府辖下隋军将士,也一直处于旁观状态。
实际上,百万大军,想要通过辽水,需要的日子可不是一天两天,在之后的数日间,工部人等,也一直在加紧修建更多的浮桥。
不得不说,高句丽人的勇气是值得称赞的。
在半天的战事当中,他们没能阻挡隋军登岸,却并没有让他们意识到,和隋军野战是多么愚蠢的主意。
他们也许是被中原汉人地界传过来的许多经典战例给迷惑了,也许是将领们怕回去,受到高句丽王的惩罚,也许是他们的自尊心作祟,或者是他们的信心足够充裕。
反正,在失去滩头最为有利的战术环境之后,他们并没有趁隋军增兵之际,退兵回辽东城,而是继续在东岸列阵,等待天明时跟隋军再战。
显然,他们打算趁隋军渡河的人数并不多的时候,一举将隋军赶下辽水,再创造一次辉煌的胜利,杀上一两个隋军大将。
而且,他们的花样还不少。
当然,便有高句丽人的勇士,率军偷袭隋军东岸营地。
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在两军刚刚战罢的这个晚上,就算再疲惫的军伍,也不会在大敌当前,近在咫尺的时候,放松警惕。
于是,所谓的勇士们,一脑袋都扎进了鬼门关,被隋军站瓜切菜般送了上路。
第二日天明,李破起了个大早。
先习惯性的望了望高处那醒目的伞盖,然后便溜达了一圈,便驻足眺望起了远方黑沉沉的军阵。
现在,这种旁观者的身份,已经不能带给他什么轻松惬意的情绪了。
身处于百万大军之中,眼见的都是金戈铁马,入耳的都是号角争鸣,不知不觉间,他便有了融入了战争氛围的迹象。
心底里的骚动,时不时便能撩拨起他的情绪,让他在这两天颇为的烦躁。
马邑隋军上下,其实都差不多,若非人数太少了些,又都知道,自己等人身不由己,不然的话,很可能现在请战的声音,早就成为主流了。
1...3637383940...7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