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北雄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河边草
更进一步则是试图改变他们的信仰和习俗,去年开始,一些表现良好的吐谷浑部落开始有序的迁回高地,凉州事先则已派人到高地设立官府,清理残留在那里的羌人,党项人部落。
这些林林总总的治胡之策大部分都是范文进献上,而且他还是第一执行人。
其中最让李破欣赏的一条是,让吐谷浑人在高地放牧,然后凉州这边会每年以粮食换取牧民的牲畜,在根本上控制住这些难以驯服的高地部落。
等到和山南三国展开通商,高地就会是商旅们必经之处,走通了商路,大唐对高地部落的控制便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这和李靖上的平蛮诸策,封德彝献的应对突厥的策略都在同一个层面,得到了李破和朝中重臣的认同。
再加上李破对待东海几个小国的策略。
合在一处,其实就是大唐外交上的整体政策了,各有不同,极有针对性,却也可以相互采纳借鉴。
可以预见的,在今后几年这些策略不会有大的改变。
只拿西北这边来说,形势一直向好,高原上吐蕃人的崛起,对高地上的部族,以及凉州的各个部族,都造成了重创。
削弱了凉州各个族群因为隋末战乱而形成的隔阂与仇恨,之后大唐善加治理的话,比前隋时期就要轻松许多。
对于范文进个人而言,应该说这些年他在凉州做出的功绩不下于任何一位从龙功臣,除了没有什么战功,其他的都无可指摘。
一个晚上的时间,范文进也想清楚了,他没有什么家世不假,可功劳不比别人小,对皇帝也一直极为恭敬,从没有反复之心。
若是回朝之后受到薄待冷落,那表明朝中之人没什么眼界心胸,他也不用留恋什么,直接辞官,回去长平便了。
而且那么多人看着呢,自己这样兢兢业业的人都无厚赏,谁还肯为朝廷尽心效力?
所以说不用担心太多,再说周俊奉诏而来,对待他的态度也说明了很多问题,不远不近,却绝不得罪于他,显然有所顾忌。
这其实就是朝廷的态度,他需要考量的其实不是回朝之后会面对什么恶劣的情况,而是朝廷重赏之后,他要如何自处的问题。
这需要见驾之后,看看皇帝是什么姿态再说。
才高而不卑,功高而不辱就是这个道理……
…………
想清楚了这些,范文进的心彻底镇定了下来,一大早把心腹们招过来,便跟他们开诚布公的说起了他要回朝述职的事情。
大致上说的很清楚了,下属们从身体紧绷,精神高度集中,再到放松下来,也就十几二十句话的工夫。
对于他们来说,这其实不是什么坏消息,范总管执政凉州也有些年了,早晚要回朝受赏,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等范文进说完,众人开始七嘴八舌的恭贺了起来,范文进笑眯眯的都受了,也无心再和这些心腹们商议什么“大事”。
凉州总管府长史宇文伏藏率先问起,“总管卸任回朝,那总管府诸事……吾等该如何维持日常之政事?”
这话说的比较委婉,却是众人最为关心的事情,就差明白的问起谁是后继之人了。
范文进暗自叹了口气,嘴上却是有条不紊的说道:“俺离任之后,总管府即将裁撤,对于此事,你们也不用担心,朝廷随后便会有诏令到来。
诸位随俺在凉州任上,卓有功绩,每年吏部考评,诸位皆在优等,之后必有重任相予,而且俺回长安述职,也会为我凉州上下说话。
将来各位皆是前程似锦,到长安述职的时候,可别忘了长安还有位范凉州啊……”





北雄 第1664章糟心
召集心腹来此,范文进不是为了和他们商量自己前程的,这些人估计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来。
他范文进的仕途到了凉州总管这一步,要想再往前走,只能看皇帝的心意,他想用你,什么都好说,不想用的话,范文进觉着自己该做的都做了,其他也没什么法子。
心腹们最多给他一点回京述职时该做如何姿态的建议罢了,这方面不用别人给建议,范文进自己就能想的清楚。
回到京师,他可以去拜访一下徐世绩,庞玉等人,其他人帮不上什么忙,他也认得不多。
最糟糕的情形就是朝中有人持门户之见,排挤于他罢了,他是在前隋当过官的人,知道门阀世族的人有多不好惹。
得罪了一个,后面跳出来一群,也不知现在朝中是否还如当日那般,以家世为先……
…………
所以范文进没怎么说自己的事情,而是尽量的安抚心腹,还和他们商议了一下临走之前,怎么来安排凉州的政务。
中午的时候和心腹们吃了一顿饭,见范总管还是和以前一样,谈吐从容,不急不躁,这些人彻底放下了心事。
他们其实就怕范文进不想回京述职,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作为下属,那他们就得问一问,给出出主意。
那才叫个问难,出什么主意好呢?劝总管拒诏不归?还是劝总管放平心态?怎么说好像都不太合适。
毕竟这不是当初战乱那会了,朝中威权渐盛,大军都去到高原上把吐蕃给灭了,凉州对于大唐来说,再非偏僻之所在,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再加上大家也非凉州土着,身家都在东边,到此为官不是为人私曲的。
所以说范文进表现的一如平常,又能照顾到大家将来的仕途,那就皆大欢喜。
于是一顿午饭吃下来,大家说话就不用顾忌那么多了,随着范文进的话头,纷纷进言安排起了凉州政务。
而宇文伏藏等人都是有家世的人,都说总管一旦还朝,可以稍信给家中,让人为总管稍尽绵薄之力。
也算是点心意,范文进都乐呵呵的应了下来。
他心里其实明镜似的,这就是天下大势,凉州当年的那些乱象不可能再出现了,即便他有意留在凉州,看这些心腹之人的模样就知道,绝无可能成事。
有那么一个两个可能会全力相助,其他人心思各异,说不定转头就能把你卖了个好价钱。
如今却是一片和谐,范文进暗自庆幸自己依旧选择正确的同时,也颇伤感,心说俺在凉州主政了这些年,却没笼络下几个愿意为他效死之人,实在是太过失败。
不过如此一来,他倒也省事了,本来还想带上几个人去长安,现在看起来则不用多事了,大家各凭缘法吧。
就像他自己所说,如果这些人将来回京述职,还能记得他范文进的恩情,来门上陪他饮上几杯,就算不错。
…………
到了晚间,范文进终于广招姑臧城中高官,正式为朝廷钦使接风洗尘,同时也在宴席之上,将他即将离开凉州的消息广而告之。
这些显然都是做给周俊看的,表明他范文进光明正大,对奉诏还朝之事没有任何抵触。
加上周俊代表朝廷摆明态度,再有总管府的官员们从中转圜,所以这个比较突然的消息在姑臧官场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震动。
范文进做事的风格就是找准大方向,然后在细节上下功夫,既然做出了选择,那就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
这是他从凉州乱局中冲杀出来的关键因素,和他本人的性情是分不开的。
接下来范文进跟周俊商量了一番,又在凉州留了半个多月,召集凉州各郡太守到姑臧议事,把后凉州总管时代的一切都安排好了,才跟周俊一道启程回京。
到了这会,周俊对范文进的观感已是起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佩服之情溢于言表,心里只有一个想法。
怨不得人家能够任职总管,镇守一方,这事情做的简直滴水不漏,让人根本挑不出一点的毛病。
他来凉州宣诏,负有的职责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其实还是要看一看这位一直不曾还朝的范总管对朝廷是否忠诚。
但凡让他看出对方不愿回京述职,有何不对劲的姿态或者流言蜚语出现,回到朝中,他都会参上对方一本。
这是他的此行负有的职责之一,如果事情比较严重的话,他也许还有见驾的机会,到时告上范总管一状也是难免之事。
不过现下就没那么麻烦了,一切都符合朝廷的预期,他周俊也无话可说,回朝之后还得给范总管点个赞什么的。
朝廷的第二份诏书是二月二十到的凉州,那时范文进还未启程,诏书说的是关于裁撤凉州总管府的事情。
对于凉州总管府裁撤之后,各级官吏以及政务都做出了详细的安排,两道诏书一前一后,衔接的也是天衣无缝。
明确的表示出了朝廷对裁撤凉州总管府的坚决态度。
无论是范文进还是周俊都明白,一旦此事做的比较顺利,作为范例,接下来就轮到其他各路总管府了。
凉州和扬州一东一西,一个黄沙漫卷,一个烟雨迷蒙,同时进行操作,是带有非常强的目的性的。
至此范文进再不做他想,朝廷做事如此有章有法,说明明君在位,贤臣环绕左右,已是无懈可击。
他都能想象的到,在第一道诏书到来之时,说不定张伦,张士贵两人已经得了吩咐,都在虎视眈眈的瞧着姑臧呢。
…………
二月末,凉州依旧寒冷,吹来的也是北风,还很大。
给自己穿的暖暖和和的范文进像是肿了几圈,也无人笑他,大家都知道范总管身体不太好,最是畏寒的一个人,到了冬天就缩在屋子里找不到人影了。
如今却要在北方冬末春初的时节赶路,确实很是辛苦,没有坐马车,也许就是范总管表现出来的最后一点倔强了。
为范文进送行的人很多。
侯君集面色有点苍白的站在人群当中,满脸的幽怨。
这厮的病倒是早好了,阿史那同俄作为敦煌旧识,比程知节那个没心没肺的家伙要强的多,起码一直在姑臧陪着侯君集。
待他病情痊愈,人家才带人回去张掖,其实走的时候也挺失望的,因为没有等来朝廷的封赏。
侯君集就安慰他,“灭国之功,不是那么快能得到回报的,等的时间越长,说明功劳越大,朝廷商量起来也就颇费思量,到时候封赏下来,说不定你还会有进京见驾的机会呢。”
于是心眼颇少的阿史那同俄听了他的湖弄,比较期待了起来,他想到京师去看看兄长,同时也想觐见一下大唐皇帝陛下。
他们这些西突厥逃人居住在张掖几年,很多人已经不想回去西突厥了,让阿史那同俄比较焦灼,他还想回去报仇,夺回属于自己的帐篷呢,这么下去怎么成?
阿史那同俄走了,侯君集却只能等待春天的到来,大冬天的,他刚刚痊愈的身体可受不了风雪的侵袭。
好不容易盼来了元贞七年的春天,听说范总管要回朝述职,侯君集本想跟着队伍一起回去长安,封赏不见影,总得去找程大胡子算算账吧。
那厮一走就没了音信,侯君集在冬天里也不知骂了多少次,那个忘恩负义的腌臜东西,大家一起出使吐蕃,九死一生的回来,你可倒好,把老子扔在姑臧不管了,你还真是有情有义的可以。
但只就等了这么几天,他却已经走不了。
左翊卫府军令到了姑臧,调他去西海听命,收到军令的侯君集心里那个滋味就不用提了,真想马上去到西海问一问张大将军,这是俺把你家孩儿扔井里去了吗?
无仇无怨的,怎么就不想放过他一次?
不过他也没辙,他虽然当过凉州总管府长史,也封诏出使过吐蕃,可他的军籍一直在左监门卫,是左监门卫的司马参军。
这可以说是左监门大将军庞玉对他的照顾,有军籍在兵府当中,是个不错的后路,侯君集也很感激,因为他一直想领兵,不想在地方任职。
可这会就比较糟糕,他走不了了,左翊卫大将军张伦亲自向庞玉讨要了他的军籍,晋他为左翊卫府将军,去西海听命。
侯君集知道,这肯定是有缘由的,应该是陈礼或是吴通,甚或是阿史那大奈等人举荐了他?
放在以前他肯定是乐不得的,但出使吐蕃这一趟可不是小功劳,一个县公根本不足以酬其功绩,郡公加上实职才显公平。
这也是他急着回京的原因所在,郡公这样的爵位他不很在乎,他要的是实职,十几个卫府,他想自己挑一挑,然后是向上陈情,还是自己奔走,都还有时间来做。
他对自己比较了解,要找个无能点上官,不然日后怎能尽情施展本事?
按照这个条件,左翊卫府显然不在在他考量之中……




北雄 第1665章调任
去西海养马啊……
侯君集默默叹了口气。
自从吐蕃人入侵凉州,却被聚歼一空之后,凉州就彻底安定了下来。
用后来人的话说就是各族人民都十分渴望和平的到来,不想让世道再这么乱糟糟的继续下去。
羌人部族,以及吐谷浑人和中原人达成了大和解,在吐蕃人肆虐凉州的那会,西北各个部族通力合作,战后把吐蕃逃敌追的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除了被张伦和范文进放回去的那几个,真的做到了没让一个南侵的吐蕃人活着回去。
朝廷之后宣布给予羌人,以及西北各个部族和唐人同等的待遇。
其实就是另类的各族平等,只是当世不讲究这个,口头上宣称和实际上的做法也是不一致的。
在凉州总管府的治下,羌人得到的其实是和吐谷浑人相似的待遇,换句话说,给了羌人各部一个彻底融入大唐的机会。
想和唐人平起平坐?即便是羌人各部自己也不会相信的,而如今的唐人,其实也就是之前鲜卑人,汉人,甚或是突厥人的综合体。
羌人在西北地位一直很低,他们想要改变这一点,除了战争别无他法,因为他们除了还算能打能杀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种族专长。
隋末西北羌奴白瑜娑领导的席卷西北大地的牧奴起义其实就是以羌族为主体的一场武装暴动。
和中原的农民起义大体相类,没有任何的指导思想,只为求存而已,但羌人比中原人更加暴戾凶狠,到处烧杀抢掠,隋末战乱中一切丑恶的事情,都能在西北找到相对应的故事。
奴贼白瑜娑很快就失踪了,因为他领导下的义军太过凶残,动辄屠城,让西北各族都感到了恐惧,连他的部下们也私下里称其为卑贱的魔鬼。
他失踪之后,说西北的人们拍手称快肯定不合适,因为当时大家都是朝不保夕,谁也没那闲工夫去看别人笑话。
不过奴贼白瑜娑之于西北,不啻于朱粲之于江淮,两脚羊的滋味大家都尝过,只不过白瑜娑没朱粲那么挑食罢了。
…………
而安定就意味着少起纷争,人家侯君集是有着很大志向的人,出将入相在人家心里是必须完成的事业。
在人家事业关键期,你弄人家去养马,侯君集觉得张大将军有点不地道也就在常理之间了。
而且侯君集去吐蕃之前才刚刚结下一门亲事,就等着他回去完婚呢,这一拖就是两三年,谁他娘的受得了?
在婚姻之事上面,侯君集是吃过亏的人,他是真担心那边等不起给他来个另寻良配,他侯君集这个脸也就不用要了。
…………
侯君集心怀暗然的看着凉州总管范文进跟送行的人们道别,一行人渐行渐远,心里面是把张大将军的祖宗八代拎出来一顿痛骂。
只不过隔上几天,他带着几个随从启程去西海的时候却已经想通透了,左翊卫将军之职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堪堪也算符合他的职业预期。
如果等朝廷封赏的话,变数那可就大了。
从他跟随庞玉平定吐谷浑乱事之后,他因身有军功,便在凉州任职凉州司马参军,后晋为凉州长史,品级上已经不算低了。
只是跟当年在天策府时,渐渐得到李世民的信任,能够领兵独当一面比起来,还要差上一些罢了。
后来跟着程知节去了一趟敦煌,落下了些功劳苦劳,,接着就又跟着程大胡子出使吐蕃,为此朝廷加封他为旬邑县子。
升迁速度其实不慢,只不过他自己不太满意而已,当然了,他要是知道按照既定的历史轨迹,他此时已经官拜左卫将军,潞国公的话,一定会吐血三升以表明自己的愤满之情。
那是他积极参与玄武门政变换来的。
如今他就没那么幸运了,升迁之速也还可以,但却无法跟拥立之功相比。
去吐蕃走了一趟,封赏未至,却已可以升任左翊卫将军,这样一个仅次于大将军的职务,并非是张伦一个人能够轻易决定的,必定要经过朝廷允准。
也许这就是他出使吐蕃得到封赏的一部分,只不过有张伦荐举,先给发了下来而已。
不管怎么说,侯君集都拒绝不了,那就只能躺下来享受了。
他的心理调节能力还不错,之前还在咒骂张伦的祖宗,启程去上任的时候,便高高兴兴了起来。
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以前他的职位越来越偏向于地方文官,如今算是拨乱反正,又成了领兵的将军,那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西北无战事不怕,张伦那样的人怎会一直留在西海给朝廷养马?听说东海战事即将结束,那是不是说朝廷的目光要重新回到河西方向了呢?
或者是北边的突厥,反正不管今后敌手是谁,他侯君集自然都要奋勇争先,不让于人的。
等他立下足够让人侧目的军功,也就到了他回朝述职的时候,出将入相不是梦啊。
即便不能成为朝中宰辅,像韩擒虎,贺若弼那样当个上柱国大将军也是不差……
…………
所谓各人有各人的缘法,侯君集在致力于向上攀爬,而范文进,王泽等人则面临着自己宦途上最大的一次考验。
三品高官,上面的位置是越发稀少了,历史上很多杰出的人物都去到了功高不赏的地步,实际上很多都非他们本人意愿,只不过一步步走到了那个地步。
上面就是一层天花板,你是捅破了跑到房顶上去欣赏风景,还是一直被压在天花板下面,大部分人靠的不是自己有何选择,而是要靠你的运气。
如今各路总管可不是一位两位,明眼人都明白,总管们一道回朝的话,那肯定安排不过来,只能陆续召回。
像王泽和范文进两人就是如此。
也是李破做的比较厚道,不然帝王从来不缺凶狠而又阴损的手段来对付功臣,缺位置算什么?把争位置的人都弄没了也就是了。




北雄 第1666章迎接
长安郊外,迎接凉州总管范文进回朝的人已经等候在了这里。
满头白发的礼部尚书李纲,代表朝廷迎范文进于此,跟随他的除了几位礼部的官员之外,还有吏部侍郎房玄龄,中书侍郎刘正会,门下省散骑常侍褚遂良。
三省六部都有人在,接待凉州总管范文进的规格不可谓不高,只因为范文进其人是各路总管之中最为特殊的那个。
范文进一行在路上走了足足有半个多月,走走停停,沿路的各郡都会隆重迎候,并为总管接风洗尘。
范文进也不推辞,倒也不是贪慕这点虚荣,而是他本人身体不太好,不耐路途辛劳,走上一段就得歇上一天两天的才能继续赶路,所以回到长安时已经是三月初了。
此时天气渐暖,南风日起,冰雪消融,路旁也渐渐有了些绿意,关西的春天已展露出了些许颜色。
一路东来,彷佛换了天地。
不得不说的是,在扶风左近,范文进一行还碰上了回去山南的香雄,苏毗,雅隆三国人等。
这些高原来客在长安待了差不多半年,终于在元贞七年春启程西归。
两支队伍在扶风不期而遇,他们和凉州总管范文进也都算是熟人,因为他们来大唐走的就是凉州。
虽说当时没有经过姑臧,可作为地主,范文进还是亲自率领凉州官员迎在积石山北。
一来是率众犒劳班师的大军,二来便是代表凉州地方郡府接待外邦使者。
如今半年过去,来大唐朝见的使者们原路返回,范文进则是交卸凉州总管一职,回朝述职。
两支队伍相遇,双方倒也没什么叙旧的心思,各自打了招呼,便擦身而过。
扶风郡太守许敬宗就很忙,接待完了回朝的范文进一行,又迎来了山南三国的使者,继续充当驿使的角色,迎来送往。
苏毗女王苏毗末罗一行人和范文进是差不多的流程,接受了许敬宗以及郡中官员的款待,然后熘熘达达的瞻仰了一下皇帝“故居”,到左近的庙宇中上了炷香,也就启程离开了。
凡是路过扶风的人几乎都是如此这般,主要是为了表达对皇帝陛下的敬仰,实际上看了扶风郡的那些东西就都知道,皇帝的故居怕是已经找不到了,如今的这些都是新修的。
但那并不妨碍皇帝是扶风人的事实,也不妨碍郡中官员们拍马屁,扶风郡的官员就沾了这点光,不运用好了简直就是对自己的仕途不负责任。
…………
范文进一行沿着渭水一路向东,路过汉长安的时候,京兆尹元朗还率京兆官员把范文进迎进城中待了两天。
元朗亲自陪着范文进和周俊两人游览了一下长安故城,期间还得瑟的跟人家说,这里今年就要动一动了,要看原汁原味的汉长安就在当下,过上个一两年,这里也许就变了模样。
1...667668669670671...7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