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河边草
孙氏好笑的起身过来给他捶背,直到咳的涕泪横流的丈夫顺了气,才说道:“你看你也不小心些……大娘的婚事定了,你就紧着些,明天就上门跟罗三叔他们好好说说。
人家说是不急,咱们可不能真就坐着不动,不然岂不失礼的很?”
程大胡子喘了几口气,不经脑子的问了一句,“罗三郎真就答应了?”
也就是孙氏今天高兴,不然夫妻两个又得吵上一架,因为一听程大胡子这话就能知道,这厮没把女儿的婚事放在心上。
“不答应的话王氏能上门吗?也隔了挺长时日了,我也以为没了指望,不想人家还就来了,你说是不是陛下点头了才会如此?”
程大胡子擦了擦嘴巴,“那肯定是了,罗三郎最听皇帝的,他既然说了皇帝不点头,婚事就成不了,那就没假。”
孙氏一笑就合不拢嘴,“托陛下的福,咱家大娘以后嫁过去,可就享福喽。”
程大胡子眼珠转了转也高兴了起来,虽说他半只眼睛也瞧不上得意便猖狂的罗三,可和罗家结亲毕竟是件好事,说句他不愿意承认的话,是他程大胡子高攀了。
而有了罗士信这样一个亲家,长安之中谁还敢轻易动他程大胡子?即便是那些高门大户,也是如此。
孙氏和他想的则完全不一样,女儿的亲事有了着落,儿子的亲事就要琢磨起来了。
女儿嫁的好,儿子的亲事哪还用愁?
有亲家和女婿帮衬,过上两年等长子长成,不管是参加科考,还是直接入仕,估计都不算难。
成家立业便都可以操办起来,至于丈夫……让他自己过去吧,反正她是要跟着儿子女儿享福的。
…………
到了晚上,程大胡子趁着微醺,和妻子运动了一下,然后才趁机舔着一张老脸,问起了自己能不能纳个妾室,不用问,崔氏寡居的女儿是也。
齐郡别驾崔信已然离京,晋九江郡太守,官职算是扎扎实实的升了一格,而且九江郡是上郡,崔信是心满意足的离开了京师。
这说明他在山东任上做的不错,主要的功劳其实就是有力的保障了东海大军的后勤运输,很多山东官员在元贞六年都受惠于此,有了晋升的机会。
这方面功劳最大的其实还是东来太守宇文士及,可这位就是稳稳的没动地方,没办法,宇文士及落下的账太多,现在且得还呢。
崔信离京的时候,程大胡子殷勤相送,纳妾的事情其实两人都谈好了,也不用怎么张罗,只要程大胡子乐意,人很快就会从洛阳过来。
娶正妻需要明媒正娶,场面唯恐不大,纳妾的话,一般都是悄悄的行事,一辆马车,几个仆从足矣。
这事孙氏拦不住,程大胡子能求上一声,只能说明这厮胆气已弱,连纳个妾都心虚的不行。
孙氏也没什么好说的,女儿亲事已定,拦着丈夫纳妾也没什么滋味,于是干脆的点了头,只是告戒丈夫,为免节外生枝,必须得等女儿嫁出去,才能让人进门。
程大胡子自无不可,文绉绉的道了一句,“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孙氏懒的搭理这厮,背过身去就兴奋的开始琢磨女儿的婚事,先就是两家要问名,合字,定亲,然后就是纳吉……
罗家不是一般的人家,到时场面一定不会小了,而且罗成也才十二岁,定亲之后还要等上个两三年才能成亲。
想到这里,孙氏不由暗笑,我拖死你个老王八……
当然了,这也只是她心里高兴一下而已,定亲之后丈夫要是想领人进门,她也不会不同意。
两三年啊,时间有点长,得勤上门走动,让女儿跟罗成时常见见……
嫁妆也得早早准备,不能太寒酸,丈夫从吐蕃带回来的那些东西还真就不能动了,唉,还是家底太薄,人家娶的又是大妇,嫁妆少了的话,两家脸面都不好看。
只是让人安心的是,真要是皇帝指婚的话,就不用担心罗家那边会悔婚另娶了,两家只需商量着选定婚期,女儿早晚能够嫁过去。
另外罗家的小女儿今年四岁,上面还有个姐姐,今年六岁,都是随着皇帝入京之后生下来的孩儿,有福气着呢,若能配给自家的儿子……
孙氏是带着笑容进入的梦乡,做的梦也是美妙至极。
程大胡子同样高兴,娇妻美妾,华屋大宅,是老程一辈子的追求,至今堪堪实现了一半,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
为儿女的婚事操心的还有皇后李碧,儿子就要出宫居住了,接下来就是操心儿子的亲事,为人母的都是这般,皇后也不例外。
皇长子的亲事,那就不是孙氏能够想象的了。
外戚人家自然需要千挑万选,而且都是名门望族,稍微差一些的都不成。
像兰陵萧氏,扶风窦氏,长安独孤氏等,这些都是传统的外戚人家,不管谁来当政,都会和他们结下千丝万缕的联系。
另外弘农杨氏,广陵陈氏,以及王裴郑崔谢韦等汉姓大族,也都在列。
皇家的政治联姻,考虑的事情就非常之多,李原自己是没有任何反抗余地的,只要李破和李碧选中了谁,李原就得娶谁为妻。
自由恋爱?想屁呢?
晚间,清宁宫中灯火摇摇,用过晚饭的李破有些疲惫,李碧坐在他的身后,给他按摩着脑袋。
李碧闲话家常一样提起了儿子的亲事,想先看看丈夫的意思,给的理由很充分,儿子出宫独居,那么大一间府邸,没个女主人不太像话。
李破这会的反应和程大胡子有的一拼,很是敷衍的道:“急什么?九岁的娃娃,你让他娶个什么样的女子回家?
两个娃娃坐在堂上,玩闹在一起,你想想那是个什么样子?”
北雄 第1741章笑语
李碧扑哧一声笑了,轻轻推了李破一把,说道:“我也知道这事急不来,可如今已经有人入宫说起此事……
我一想也是,京里京外那么多的望族,不趁早寻摸一下,到时候岂不挑花了眼?”
李破不屑的弯了下嘴角,“你啊就是想的太多,就从窦氏里挑人,不会差的。”
李碧微惊,问道:“夫君都想好了吗?窦氏……这是为何?”
李破不以为意的笑笑,“那有什么为何不为何的?不管怎么说,窦氏都是我的乡党,比起其他人来要亲近些。
再有,关西世阀还有比如今的窦氏更繁盛的吗?和他们结亲,咱们儿子便能借其声势,将来的路要好走的多。
还有别看他们人多势众,可窦氏向来不掌兵权,除了窦光大等寥寥数人,窦氏其他人都很老实。
而且他们还是汉姓大族,没有鲜卑人那么……不可理喻。
将来把他们的枝叶修剪一下,世代作为我李氏之外戚还是很合适的。”
别看说的轻松,只这几个条件,就把天下高门去了十之八九。
而且李破对功臣们是提也没提,显然是不想在心腹臣下当中选择儿女亲家。
至于为什么,那还用问吗?开国之功犹大,足够功臣们吃上三代了,再许之以外戚,将来不定就是祸乱之源。
如今这么明确的指了窦氏,考量的肯定还不止这些。
李碧沉默良久,笑着点头,“夫君看人待物向来精准,说什么就是什么吧,那我这两年留意一下,看看窦氏有没有合适的人儿。”
李破笑笑,接着便问道:“这都五月了,大郎选定府邸了吗?怎么连个动静都没有?”
“他啊……”李碧笑着道:“还领着人在皇城转悠呢,前几天叫过来问了一声,他说要选一处住着舒服的。
不过倒也没耽搁什么,已经去过京兆府了,还按规矩在吏部报了备,就是课业上……”
李破摇了摇头,“就他那个样子,还谈什么课业?哼,颜师古也不是当老师的料子,过后得给他寻个严师才行。”
李碧就很赞同的道:“早该如此了,杜正藏,虞世南,孔颖达等人都乃当世大家……颜籀还是年轻了些……”
这话里话外多少有些怨气,只是也不怪她,儿子功课进展缓慢,即便有儿子自己的原因,可老师总也难逃其责,所谓教不严,师之惰嘛。
李破就好笑的道了一声,“当初给儿子选老师的时候,可是你亲自选的。”
坐在丈夫身后,李碧强忍着给丈夫来个锁喉的冲动,“我也没说颜籀不好,当初在岑文本和颜籀之间来选皇子师,还不是看他们年轻,才学又高才选的吗?
可现在看来,还是得换个老成持重之人才成,其实我看晋阳的王鹤就不错,李春少时顽劣,也不是被王鹤管住了?”
李破忍不住乐了,“管住个屁,李春从小顽劣到大,哪有半点被人管住过的样子?你可省省吧,王老头都多大岁数了,你让人家多活两年成不成?”
李碧也欢乐了起来,“人家可不老,前些年王鹤还想纳妾来着,被人阻了,王鹤一怒之下出去单住。
你应该知道吧?李春不还为老师鸣不平来着?”
李破点着头,“是有这么回事,那老头人老心不老,我要是到了他那个年岁还有这般兴致……”
冷不防后脑勺被拍了一下,李破愤怒的回头,“我就说笑一句,你打我作甚?”
李碧满脸的歉意,赶紧给丈夫揉着脑袋,“勿恼勿恼,我这不是一着急顺手了吗?”
李破哼哼两声,心说说不定是这婆娘是想找茬跟他打一架,咱可不能如了她的意,我忍……
…………
“朝中的事你还得熟悉熟悉,上次会盟的时候,你与我一起处置政务不是好好的吗?怎么说不去就又不去了?是怕朝臣说嘴?”
“你不是说了嘛,我又不是文献皇后,你也不是文皇帝,我觉着就不用弄那些有的没的了。
你瞅瞅自古以来,哪有几个后宫妇人同皇帝一起主政的?当年我也只是在后堂听一听墙角,你就不满意了这么多年。时不时的就要拿来说一下。
我要跟你在太极殿中一道批改奏章,夫君还不得怨我一辈子?”
李破呲牙笑了笑,妻子这话还真就说到他心里面去了。
文皇帝杨坚是个坚忍之人,蛰伏了那么多年,不显山不露水的一举奠定乾坤,对自己的妻子也极为忍让,于是造就了一段佳话。
可惜结局到底不太好,夫妻闹翻了不说,儿子们也都没落个好下场,杨广还没登上皇位的时候,最聪慧的三子杨俊便已在圈禁之中病殁。
太子杨勇被废,贬为庶人,杨广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赐死了兄长杨勇。
接着杨广就把造反的弟弟杨谅给捉了回来,幽禁致死。
这个时候文献皇后的五个儿子,就剩下了杨广和越王杨秀。
夫妻两人一世英明,晚年却是离心离德,儿子们也没教养好,致使兄弟相残,你说何苦来哉?
…………
“瞧你说的,我可没那么小气。”李破嘴硬的道着,“想当年你还是我的上官呢,那几年被你支使的团团转,你看我说过什么没有?”
李碧斜了丈夫一眼,“夫君伏低做小的时候惯会讨好人,等掌了权心眼也就变得小了,我哪里还能支使得动?
当年不管是李二娘,还是李三娘来到云内,接待她们的时候夫君都说了些什么,妾身可都还记得呢,与人眉来眼去的,哼哼……”
李破脸皮再厚,被妻子翻起了旧账,不由也有些尴尬。
“好了,多少年前的旧事了,还记得它干嘛?明天跟我去太极殿听政,等我出京,这里就是你来做主了。
等过上几年,你想有这样的机会也不给你了,儿子大了,我一旦离京,监国之事就得他来。
唉,想一想还是有些担心啊,到时怕还得你看着他点,别让他胡来才成。”
北雄 第1742章准备
五月初,大唐和突厥终于商定了确切的会盟日期,也就是在五月二十八这一天,是两国都认定了的吉日。
突厥人没有什么天文历法之说。
他们一般会隔上个一两年就选择在一年中的六七月份,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盟会,草原上有资格参加盟会的部落首领会带着礼物,响应可汗的召唤,到圣山脚下会盟。
那是草原上的盛会,可汗会在盟会期间祭祀天神,举办各种活动来增进草原部族间的情谊。
部落首领们也会趁机向可汗表达自己的忠心,展现自己部落的强盛,和其他的部落联姻等等。
当然了,在草原盟会期间,突厥贵族们会借此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并广而告之。
和大唐会盟,对于突厥人来说,不出此类范畴,选择在五月底,是给突厥人自己留出了相对宽裕的起兵时间。
这两年突厥人蠢蠢欲动,到了大唐元贞七年,终于是到了按捺不住的时候,而和大唐会盟便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
会盟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突厥人的战略规划。
…………
相比紧锣密鼓的准备战争的突厥,大唐就比较轻松。
五月二十八,宜动土,聚众,祈福,远行,利在北方,你看看,简直就是老天爷给选定的好日子。
选定了会盟日期之后,很快随行人员名单也摆在了李破的桌桉之上。
李破在名单上勾勾画画,今年朝中事多,三省六部的主官就都不带了,从副手里面选人。
中书那边带头的是岑文本和刘政会,尚书省这边,六部侍郎各出一人,门下省则是门下侍郎杜楚客为首。
九寺也都有人随行在侧,以备顾问,他们以司农寺卿窦诞,鸿胪寺卿高表仁为首。
还有些杂七杂八,专门服侍皇帝起居的各色人等。
卫府大将军选的是窦琮和王智辩随行,护卫皇帝北行的羽林军,则还是由贵妃阿史那荣真,罗士信两人率领,八个羽林将军,带上四位。
随行的羽林军有四千多人,加上沿途等待随扈的,到了地方差不多有一万人上下,对于皇帝出行来说,这点人算是少的了。
当然了,危险还是存在的,对突厥人怎么防范都不为过,所以东西方向,灵州总管薛万均,代州行军总管屈突通,甚至是远在河北的幽州总管宇文歆,都会率军前压,观看突厥动静,随时准备做出反应。
驻守在朔方,榆林沿路的唐军将士,一部分精锐会加入到皇帝北行的队伍当中,另外一部分则远远跟随,随时准备接应北行队伍后撤。
也就是说,皇帝还没有从长安启程,北方和突厥接壤的几千里的边境线上,便已经紧张了起来。
而突厥人同样不会容许他们的可汗轻身犯险,一个个强大的突厥部落,纷纷赶着牛羊南下,在靠近大唐边境的草原上驻留下来,一边放牧,一边默默的遥望着南方那绵延如巨蟒的山林和长城。
东北部的契丹,奚部,靺鞨等部族都感受到了紧张的氛围,不顾牛羊还很瘦弱,扔下自己选好的草场,向北迁移。
他们自然大多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好在没有受到可汗的招募,不然这些部族都将成为南下大军走在最前面的炮灰。
前隋时,突厥和前隋再加上个高句丽,把东北的部族分成了三份。
当年杨广征伐高句丽的时候,百万大军当中就有很多应大隋皇帝召唤前来参战的契丹人和奚人,还有一些靺鞨野人也来凑热闹。
他们也确实看了一场大热闹,杨广对他们不错,没有在进行消耗战的时候让他们上去攻打辽东城。
等到撤退的时候,那些部族的家伙也纷纷回去了自己的部落,并把杨广的糟糕表现带回到了家中。
于是杨广第二次出征的时候,这些部落就不搭理他了,后来更是纷纷投靠了看上去更为靠谱的突厥。
在中原战乱的初期,他们为配合始毕可汗的南下战略,对幽州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袭扰。
当时李破率军走飞狐道,东出涿郡的时候,罗士信,刘敬升等人率突厥降人在飞狐口的黑石岭下,歼灭了一万多人的奚部大军。
那些来犯的草原部族,其实就都是投靠了突厥的东北部族。
后来东方汗阿史那多闻之所以产生了自立之心,其实也源于东北的这些部落让他的实力迅勐膨胀的缘故,再加上河北的很多前隋守臣纷纷率部北逃,让突厥的东方诸部更增声势。
…………
十几二十年忽忽即过,将中原大地搅成一锅粥的杨广早已作古,辽西草原上的部族还在繁衍生息,但他们大部分都已归于突厥治下。
中原王朝的影响力再想渗透过去,也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办成的事情。
坐镇幽州的幽州总管宇文歆已经在任上待了三年,年年都在琢磨着怎么把营州收回来,和东北的契丹人,奚人,甚或是突厥人不断的打交道。
可情况嘛并不算太好,前些年阿史那多闻率领突厥人赶走了南迁的室韦人,算是笼络住了东北各部的人心。
如今就算阿史那多闻去了辽东,东北的部族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突厥人衰弱的迹象。
到了今年,大唐灭掉了高句丽的消息被宇文歆故意传到了草原上,据说那些部落首领们的态度好了许多,可你要想让他们像前隋那般听令行事,也绝无可能。
前隋是用一场场的战争,以及数十年的时间,才在长城外面建立起了威信,在慑服突厥的同时,取得了很多草原部族的敬畏。
在这个方面,大唐明显还差了很多,在东北草原上没有建立起那么强的号召力。
宇文歆走的还是当年他主政雁门时候的老路子,一边恢复幽州的民生,加强各处关隘的守备,一边则按照朝廷的规划,在幽州北边设下边市,与草原部族进行贸易。
东北的好东西还是比较多的,最主要的就是各类毛皮和药材。
牛羊,马匹之类的就不用想了,草原部族苦哈哈的,即便没有突厥王庭的禁令,多数也不会拿这些东西来跟你交易。
宇文歆作为镇守边境的一方封疆大吏,也看不上这点财货,他在意的是唐人和草原部族的交流。
从前隋,经过了隋末战乱的官员,目光都很开阔,对外族有着防范之心,但这些并不妨碍他做出开明的举措,而非是像后来有些官员那样,一旦意识到了麻烦,便先想着封闭自己,阻碍来往。
通过边市,幽州的官员们可以很便捷的查探东北部族的动静,试探着对那些表现友好的部族进行拉拢。
这里离着突厥王庭太远了,东方汗阿史那多闻刚刚失去了权力,对于幽州总管宇文歆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元贞六年年末,东海战事捷报传出的时候,宇文歆还上书朝中,认为可以派遣使者去东部的突厥人那里,进行一番游说。
不管是唆使他们继承阿史那多闻的“遗志”,还是做些其他什么,都是非常方便的。
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因为大唐对突厥的国策早已定下,现在唯恐突厥铺下的摊子不够大,这会没有必要在东北方向给突厥找麻烦。
眼前之利不算什么,朝廷图的是个长远之计,至于拉拢契丹人和奚人,靺鞨人,李破其实也不很在意。
当时机成熟的时候,那些乱七八糟的东北部族,将是奴隶贸易的另外一个来源,大唐的基础工程建设非常需要他们……
想要实现他心目中早就有了的蓝图,唐初之际的人口有着巨大的缺口,即便把周边小国的人都捉过来,也弥补不了隋末战乱当中失去的那四千多万人口的差额。
汉末战乱和隋末战乱,对于华夏大地来说,是两场浩劫,加起来约有八千多万人死与战乱时期。
两次中原都是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残酷之处可想而知。
而后来每逢王朝末年,战乱四起之时,大致都是如此,谁也不知道中原民族怎样才能摆脱这种悲惨的轮回。
…………
五月中,一切准备就绪。
科举之后的杏林华宴在长安城外的杏林之中举办,还是皇后娘娘亲临主持,宴请今年中第的进士们。
只是元贞七年这次科考,少了殿试的环节,朝廷直接许了明政科头名进士许圉师为今科状元。
在杏林华宴之上,皇后娘娘又提议,选出了两位华宴之上最为年轻英俊的进士为探花使,连着选出来的状元,皇后亲赐衣冠,印信。
温言勉励,并令起居郎以及礼部详细记录今朝盛举,以为后效。
宴上,皇后娘娘又兴致勃勃的令进士们作诗以赋此宴,进士们留下的诗篇择优收在长安书院的藏书楼中,供人观览。
一连串的花样玩下来,喝的醉醺醺的进士们离开的时候,脑袋都是晕乎乎的,每个人都真切的感受到了朝廷对他们的尊重和期待……
北雄 第1743章准备
杏林华宴办上这么两次,差不多也就成为了全天下未曾入仕的读书人们,每三年一次的盛会。
只要你还有志向学,那么在杏林宴上赋诗一首,便是年轻一代士子的终极目标。
状元郎和探花使则是杏林华宴之上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人物。
这年头还科举还没有设下榜眼,探花之类的名次,探花使也不过是由礼部提出,在杏林宴上选出来的俊秀人物。
当时主要的作用是活跃气氛,宣扬杏林宴的名声等等。
只有状元郎才是一科进士中的最亮眼的那个。
许圉师一下便走上了人生中一个阶段性的巅峰。
状元的待遇可不止是杏林宴上赐酒赐服,之后赏官之时,他也会占尽先机,不论是职位还是品级,都会比旁人高出一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