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北雄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河边草
换句话说,入仕的起点就比别人高,官场之上占据先手,比别人多走了一步,在之后的为官生涯当中,可能就是一步先,今后就会步步占先。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今年的杏林华宴在五月初举行,杏花已败,只留下零星开的晚些的残花,景色上有点不如人意,换句话说长安人家踏青的时节过去了。
礼部的人也觉得今年科考的日子定的有些不对,应该定在三月间,杏林宴就会在杏花盛开的季节举行,那才算得上名副其实。
可惜那是不可能的,为了给士子们留出进京的时间,京试选在四月间举行是非常合适的,你总不能让远道而来的士子在大冬天里赶路吧?
即便其中一大部分都是头年就到了京师,可那毕竟不是全部,很多人还在元贞七年二月从各处启程来京。
北方二月的天气也不算友好,身体单薄的读书人,说不定就会病倒在路途之上,所以说驿站系统的建立对于科举来说,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六月份这里还将举行一场杏林盛会。
只不过那是名医们的盛典,此中所指之杏林,和杏林华宴的意义完全不同。
名医国手们会在此交流学识,有些人也会论个短长,最为重要的还是朝廷想借此盛会,定下些规矩,清除一下敝帚自珍的思想,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天下百姓谋福。
比如说民间的一些药方,朝廷就打算收集一些,也不是强制性的,反正方子都在人家脑子里,也强制不来。
而且本来是好事,朝廷自然不想落个坏名声,因为一旦用粗暴的行政手段去做事,一定会留下诸多的后遗症。
那样一来,朝廷再想举办此类的活动,谁还愿意跟强盗打交道?
这其实就是官府的信誉问题,信誉一旦破产,再想做事就会是事倍功半。
所以还是利诱为主,你愿意把珍藏的方子拿出来,朝廷会给予你丰厚的回报。
尤其是那些鼎鼎大名的名医,他们的经验和学识都很宝贵,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是最为基本的,延入太医署为官都在其次。
朝廷准备了更诱人的条件,那就是给他们出书扬名,另外也可以入长安书院之类的地方做教授,再有就是允许你推荐几个子侄啊,弟子啊之类的后辈到太常寺,光禄寺之类的地方学习任职等等。
回报丰厚,福及数代,你要是还不愿意分享你的医术,那就没什么办法了,只好礼送回乡,朝廷只落个礼贤下士的名声即可。
今年试着举办一次,看看效果,如果效果好的话,朝廷准备每隔两年举办一次,不光是大夫,其他各行各业都可照此办理。
朝廷需要这些拔尖的人才,更需要让知识流动起来,并传承下去。
之前朝廷鼓励创新,造出了竹纸,用上了活字印刷术,其实就是为此做着准备,就像做那些基础工程一样,都是为迎接大唐盛世的到来所做的诸般准备工作。
一个文明,一个帝国,之所以伟大,是与无数人的努力分不开的,英明的君主,贤良的官员,高效清廉的官僚体系,勤劳的百姓,都将成为文明昌盛,帝国繁荣的推动力。
…………
杏林华宴之后,元贞七年的京试也就彻底结束了,进士们和他们的前辈们一样,都需要在长安和京兆府实习一年,然后根据他们的表现,分赴各地为官。
五月十二这一天,朝廷临时加了一场朝会,宣布皇帝近日将出京北巡的消息之外,还诏皇后在皇帝离京之后监理国事。
这个其实没什么好说的,皇后的身影又出现在了太极殿中,参加了几场小朝会,和上次皇帝出巡时一模一样。
大家表现的就都很平静,而且有所期待。
上次皇帝去云中草原跟突厥可汗会盟,达成了盟约,三年间,突厥人就再未南下侵扰,北方边境没有了战事,大唐压力一下就小了许多。
西击吐蕃,南抚岭南,平灭林邑,东海上则联合新罗灭掉了倭国,百济,以及宿敌高句丽。
北边也把当年的榆林马场收了回来,只不过和突厥达成的盟约规定,那里不再能养育马匹而已。
还有富饶的河南地也收回来了一半,那里既能耕种,也能放牧,以前就是榆林马场的一部分。
自秦汉以来,那里都是中原王朝的固有领土,只不过晋末战乱中就丢的差不多了,前隋时给夺了回来,可惜没过多久,就又让突厥人给占了去。
皇帝和突厥可汗会盟了一次,占了许多的便宜。
当然了,突厥可汗阿史那杨环也不傻,稍稍让了侄儿一遭,却也算把两国的边境线给暂时固定了下来。
所以不论是秦汉,北魏,前隋等等,以前如何就都不算数了,现如今是突厥人的归突厥,大唐的归大唐,以后若再拿疆界说事,那就是你的不对。
而且阿史那杨环手中还握着营州,辽东两个筹码,这些将是本次会盟中着重讨论的部分,阿史那杨环的意思十分明显,她要拿这些来换取整个西域。
本来天平上还有奄奄一息的高句丽,可惜大唐下手太快,如今这个就不用谈了。
朝臣所期待的,正是这种兵不血刃的争夺能为大唐再带来什么好处……





北雄 第1744章路途(一)
大唐元贞七年五月十六,长安郊外。
前一天刚刚下了一场小雨,这一天晴空万里,空气清新。
大队人马已经做好了远行的准备,皇帝仪仗在官道上依次排开,日月星辰旗高高飘扬在队伍上空。
数千人的队伍,井然有序。
除了一些装着各种辎重的马车,其余人等尽都策马而行。
大唐的开国皇帝有着自己的风格,出行之时多数都是骑马,求的就是一个来去快捷,至于什么车辇,伞盖,随行仪仗之类,都是越简单越好。
也只有元贞六年东巡洛阳时正式了些,从长安到洛阳那么短的路程,却是走了很多天才到。
此次北巡,肯定不能按照那次的模式来,李破也打算快去快回,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来做呢。
而在这一年的四月间,大唐各处兵马的调动其实便已经开始了。
除了北方边境线的各部驻守兵马,一直驻扎在河北南道的骑兵分出来一万人,由右御卫大将军尉迟偕率领,转镇凉州,和左骁卫大将军张士贵一道,归左翊卫大将军张伦统辖。
右翊卫大将军,夔州总管宇文镬卸任夔州总管之职,率军五千出镇朔方。
梁州总管李武卸任梁州总管之职,率军五千人,驻于陇右。
诏阿史那大奈,侯君集,萧嗣业,裴行俨等人领兵随扈皇驾北行。
五月间,精兵良将陆续汇聚于关西,河西,灵州,朔方,榆林等处,带来的则是浓浓的战争氛围。
河北那边离着远些,李破在长安启程之际,尉迟偕所率领的一万精骑才到达潼关。
自元贞三年大唐扫灭诸侯以来,这是第二次大规模的调动骑兵,上一次还是张伦率领徐世绩,萧嗣业,陈礼等人和入侵凉州的吐蕃骑兵作战。
步军各部还好说,驻守在关西,河西,西北等地的步军加起来,差不多有十余万众,并不算很多,因为要拱卫京师长安,十多万的常备军只能算是基本力量。
后备的折冲府才是大头。
而如今加上正在赶来的尉迟偕所部,骑兵各部集结在西边的军旅已经超过了三万人,这是一个可以随时进行一场大规模作战的数字。
此时已经不用问为什么要集结大军在西边,东海战事结束以后,突厥王庭有意于西域,大唐也必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随时准备迎接一场战争的到来。
至于是什么样的战争,这还要看会盟的结果而定,是巩固河西地区的边界,还是配合突厥王庭,进入西域作战,趁机从西域割下一块缓冲区来,这些都有可能发生。
…………
长安郊外,夏风徐徐。
皇后李碧带着宫里的妃嫔,以及留守的群臣为皇帝一行送行。
李破丝毫没有什么依依不舍的情绪,反而心情很是美好,对于他来说,每一次出行都弥足珍贵。
人们都以为大好河山都是皇帝的,可当了皇帝的人就都知道,想出去看看自家的产业有多不容易。
李碧和他差不多,也没什么好感伤的,她也不是第一次给丈夫看家了,对流程很熟悉,能享受一下大权在握的感觉,对她来说其实是件很不错的事情。
只是大庭广众之下,夫妻两个不好显得太高兴,按照规矩李碧敬了三杯送行酒给丈夫,李破接过来依次饮了。
看着妻子想笑,却又想挤出两滴眼泪的别扭模样,他肚子里已经笑开了花,拍了拍妻子的肩膀,道了一声,“国中之事就交给你了,凡事多和人商量,戒骄戒躁,也别总是自己拿主意。”
李碧点着头,一副受教的模样,嘴里也说着好话,“夫君快去快回,妾身只管朝中无恙,大事上还要夫君回来决定。”
该说的其实早就说完了,此时寥寥数语过后,夫妻互道珍重。
李破又对萧禹,温彦博,范文进三位宰相叮嘱一番,便再不多言,翻身上马,随后在群臣恭送之中,大队人马在号角声中,缓缓启行。
…………
四五千人的骑队,速度很快,先沿渭水向东北方向到达新丰,并未在此停留,之后过渭水向北进入万年县境内。
万年县县令率领县中官吏,以及三原李氏,陈氏等外戚族人迎候在渭水北岸。
李破给了他们一些面子,这一天御驾就驻跸于泾水和渭水相交之处,在这里接见了一下县中官员,和李氏,陈氏族人说了说话。
应他们的请求,从族中少年中挑了几个顺眼的,带在队伍当中,一起北行。
这是对后族的关照,万年县城乃长安附郭,大家族还是很多的,比如说万年韦氏,刘氏,姚氏等都是关西的名门望族,可他们就得不到李氏,陈氏这样的待遇。
翌日队伍再次启程,沿着泾水向北,经过半日的行程,队伍便离开了京兆地区进入到了北地郡。
队伍沿泾水到了泥水和泾水汇合之处,队伍折而沿泥水向北行进,在北地郡歇了一晚,北地郡官员早已设好营帐,供奉皇帝饮食。
其实到了这里,农田就变得少了起来,出现了一片片的草场和林子。
看上去环境还不错,并没有像后来那样水土流失严重,刮起风来放眼望去全都是灰蒙蒙的尘土。
不过关西的未来基本上不可逆转,因为靠近京师的缘故,王朝只要大兴土木,建设京师宫宇,园林之类,木材等原料多是就近取材,一代代的砍伐下去,前景也就很不美妙。
…………
五月十九,人马沿着泥水进入到了弘化郡,弘化郡郡城合水城在马岭水和泥水的交汇之处。
队伍在合水城停了下来,休整了一天。
李破在合水城周遭熘达了一下,这里基本上就是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了,而弘化郡北部有着大片的戈壁和丘陵地带。
这算是长安北方的天然屏障,胡人南下很少选择榆林方向就是因为这个,很容易被聚集而来的勤王之师来个以逸待劳,堵在戈壁滩上进退不得。
队伍选择在合水休整一天,也是因为之后的路途会非常难走,队伍离开合水城进入到戈壁丘陵之间的时候,一路走过去,李破吃了不少土,不由便觉着自己想要修一条到达朔方,榆林的驰道的想法很不靠谱。
自然环境太过恶劣,修建驰道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条路要是修过去,也不知得死多少外来务工人员才成。
也难怪建筑狂人杨广都没心思在这里修路,而且修的太好,后果也很难预料,是中原王朝能用得上,还是成为胡人借此南下的通道。
一路风尘仆仆到了弘德,队伍上下都和烟尘做了一次长时间的亲密接触,变得灰突突的,没了从长安启程时的光亮模样。
从弘德离开的时候,队伍膨胀到了六千人,多了不少的驮马,驮马带着的主要是饮水和食物,接下来的两三天时间,队伍只有零星的补充食水的机会。
弘德在东西两川的交汇之处,这里的东西两川说的可不是蜀中,而是两条干涸的水道,一条河道向西北延伸,被当地人叫做西川,另外一条河道向北,就是东川。
离开弘德之后,队伍沿着东川行进,队伍紧赶慢赶,快速的进入到了盐川郡境内,周围已经全都是干旱的戈壁,再也见不到成片的绿色。
…………
轰隆隆的马蹄声,在戈壁之上响起,卷起了漫天的烟尘,大太阳一直在空中悬着,看不见一点的云彩。
人马身上都是一层灰土。
李破脸上已经蒙上了布巾,在队伍当中纵马前行。
“陛下,今晚咱们就能达到五原了。”
说话的是盐川郡太守马九林,一听就知道是个少数(防和谐)民族,匈奴人的后裔,头发带卷,身材粗壮,满脸的络腮胡子,像个悍匪多过像朝廷官员。
只不过人不可貌相,人家还就是个读过书的文官,他是当年灵州总管李道宗的部下,后来随李道宗投唐,留在了灵州归为王雄诞辖下。
在剿灭梁师都的诸次战事当中出了大力,后来积功为盐川郡太守,能文能武,功劳也很扎实。
今次皇帝北巡,他率郡中官吏迎在了盐川郡和弘化郡的交界处。
第一次见驾,战战兢兢的唯恐服侍不周,让皇帝记起自己曾是伪唐余孽。
“五原就是长城边上吧?”
五原是盐川郡的郡城所在,这厮领着人迎出了老远。
马九林答道:“陛下明见万里,五原就在长城内侧,是灵州到朔方的必经之路。”
李破道:“当年突厥西方汗阿史那求罗率军侵榆林,经朔方去往灵州,走的就是五原吧?卿那个时候在何处?”
马九林冷汗冒了出来,觉着项上人头有点不稳当,不过还是老实的答道:“回禀陛下,那时臣在灵州守城,阿史那求罗率军到时,在城外驻扎了几日,见灵州城防卫森严,不能轻下,于是便率军绕城而走,回去草原了。”
李破笑笑,满嘴的土腥气,实在懒的说话了,于是只点了点头,却是让马九林提心吊胆了一路。
伴君如伴虎,不过如此。




北雄 第1745章路途(二)
左翊卫将军侯君集,左武候卫将军萧嗣业迎在五原,侯君集由西海马场调拨过来,萧嗣业则是从灵州赶过来的。
他们和阿史那大奈,裴行俨来历各异,年纪都在三十多岁,属于军中的后起之秀,再过几年,开府建牙不在话下。
盐川郡的郡治就在五原,位于汉长城内侧。
和北边的五原郡是两码事,当地很多人管这里叫南五原,是正经的中原王朝郡治,不像北边的北五原,位于后来人们常说的河套地带,有塞上江南之称。
那里有黄河水道灌既,土地颇为肥沃,可以农耕,也有大片的牧场,塞上江南可谓是名副其实。
从五原出长城,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塞外之地了。
北边是大片的戈壁沙漠,常年人迹罕至,黄沙漫天。
离开五原城的时候,李破拍打着盐川郡太守马九林的肩膀说道:“这里不是什么好地方,既不能耕种,也无多少放牧之处,百姓生活困苦。
可这里有长城遮蔽,更是京兆北方之门户,卿等守在这里,要耐得住寂寞,灵州和朔方往来都要经过此处,可以多设驿站,再多建几座折冲府,多少可以给治下的百姓谋些好处。”
马九林感激的红了眼睛,这些时日在皇帝身边随扈左右,容易胡思乱想,现下听了皇帝的话却是疑虑尽消。
“陛下放心,臣等在此负守土之责,自然要为百姓谋福,说起来现在比以前的日子好过多了,北边的边市开了有两年了。
出长城的商队都要经过五原出塞,让许多百姓可以跟来往的商旅做点买卖,像前些年饿死人的事情已经很少发生。
就是朔方那边的军需供给有些为难,从这里出塞去朔方,耗损十分惊人,户部连年责难,让臣等颇为忧心……”
李破听了不由皱起了眉头,心说看来驰道还是要修啊。
“一路过来,路途之上确实艰难,这事不怪卿等,朕回京之后会与户部商议,你们不用多想,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即可,吏部考功之时自然会有所偏向。”
…………
皇帝出巡,对于沿途的地方官吏而言,往往祸福难料。
马九林等人盐川郡官吏,就得到了皇帝的体恤,有了皇帝这些话,盐川郡上下之后就都能松口气了。
说起来长城绵延几千里,多为秦汉时所修建,后来人也只是修修补补而已。
长城沿路的郡县,大部分都处于边境线上,生活条件很是艰苦,而且隔上一些年,就会受到胡人的侵扰,生活实在谈不上幸福。
只是如今的边境线和秦汉时已有了很大的差异,随着中原王朝的起起伏伏,疆域也有大有小,而北方长城有些地方已经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内部辖地。
所以总体来说,从秦汉以来,中原王朝的疆域是一直在缓慢的向外扩展的。
比如说五原,从前隋到大唐,已经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固有势力范围,长城的作用在这里也就没那么大了。
马九林说的也不错,如今南来北往的商队渐多,盐川郡百姓的生计确实比以前好了许多,而且没有了战乱的影响,顺势发展一下商业是非常可行的。
…………
因为离着会盟之期越来越近,路途还有很远,出了长城之后,队伍的速度一下提了上来。
只用了一天多些,就赶到了朔方郡治岩绿城。
这是出塞之后最后一座大城,是匈奴人所建,驻守朔方的唐军两万余人就驻扎于此,以前是由徐世绩统辖。
后来左武候卫司马参军曹昉统兵,今年五月初,右翊卫大将军宇文镬率军来到这里,兵权便移交给了宇文镬。
随即宇文镬令曹昉率军三千北上榆林,进驻北五原,意图和灵州总管薛万均呼应,彻底控制住河南地,也就是后来的河套所在的周围地区。
此时左御卫将军裴行俨也率军两千赶到岩绿城不久。
皇帝北巡的队伍到了岩绿城,差不多就算是完成了此次北行队伍的组建,一万多人打着各色旗帜,再次带齐饮水和食物,离开岩绿城北上榆林。
沿着长城北上,西边则是无尽的黄沙,环境之贫瘠恶劣,实在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徐世绩统兵驻守在朔方的一段时间里,几次出兵剿灭了很多悍匪,为大唐和突厥在榆林设置边市扫清了障碍。
同时也结束了当地由于隋末战乱带来的混乱。
居住在沿途的百姓已经没有多少,只要没有人居住,一些以前建立起来的村落很快就会消失在黄沙当中。
队伍进入到榆林地界的时候,环境终于渐渐好了起来,先是零零星星的绿色,再往北去,就是一片片的草场浮现在视线当中。
不用旁边的人来解说,李破便知道这就是当年前隋的榆林马场所在了。
“当年炀帝北巡榆林,从行者达三四十万众,驴马数万匹,据说北行至榆林,沿途死难者数以万计……”
队伍到达连谷,休息了一晚,中书侍郎刘政会陪在了李破身边说话。
李破今日走的这条路线,还就和当初大业三年杨广北巡时一模一样,只是声势上和人家杨广是没法相提并论的。
李破喝了点侍从烧好的茶汤,又啃了几根烤的羊骨棒,日子好像一下倒退回了当年在马邑厮混的时候。
只不过那会他还年轻,什么苦都能受得了,现在嘛,就满身疲惫,总想着能快点到达会盟之处,好好歇上两天再说。
“此事朕屡屡听人提起,三四十万人?这一路可不好走啊,那么多的人马……杨广或有炫耀武功,震慑突厥之意?”
身体和精神都很疲惫,连刻薄话都少了起来,这要是在长安,按照他的习惯,是肯定要讥讽杨广一番的。
刘政会虽说是匈奴后裔,可为人却很正直,骨头也很硬朗,当年在晋阳被俘的时候,坐了很长一段时间牢,就是不想背主而活,比其他人都要强的多。
若非李神通膝盖太软,他估计还得在牢中住一段日子呢。




北雄 第1746章直谏
刘政会的回答是,“臣也是听了旁人一些传闻,说与陛下听听,当不得真。
炀帝当年初登大宝,平定汉王杨谅之乱,正乃意气风发之时。
当时前隋国势大兴,威服四方,朝中尽多贤臣良将,勃勃生发,盛不可言。
突厥启民可汗恭敬有加,大业二年上请炀帝北巡,却为朝臣所阻,炀帝遂起驾幸洛阳,那时便有了迁都之意。
大业三年初,炀帝回长安,亲信之人知他心意,遂纷纷上书,请御驾北巡。
于是大业三年春,炀帝率众北行,朝臣,女官,歌舞姬,宦官,奴仆等等,两三万人随于驾前,各部大军纷纷前来随扈左右,计有数十万众。
预计之行程是从长安北上榆林,沿云中东去至河北涿郡……”
听到这些,李破也有些头晕,从长安到榆林,再从榆林到河北涿郡,然后从河北涿郡回到洛阳,一圈下来上万里了吧?
数十万人的大游行,上万里的行程,想想现在的交通状况,李破觉着自己的头皮都麻了,那会杨广莫不是就疯了?
作为天下第一大驴友,杨广疯没疯不晓得,可杨广那区区十几年的皇帝生涯,去的地方可不少。
1...695696697698699...7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