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凤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西木子
再答:“俯仰廊庙。”
……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何意”沉默一二,方问。
答者张口就道:“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
问着深呼吸,追问:“‘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何意”
答者不假思索道:“把农业作为治国的根本,一定要做好播种与收获。”
一试二试三试,再试,仍无一出错。
柳文苏道:“你怎知其意”
刘辰星望天。
太阳已经从东边升起,旭日金辉照进了整个柳家小院,柳阿婆从灶房里忙活出来。
她真是眼尖,一眼就瞅见柳阿婆捧盘里端的朝食。
黄澄澄的小米粥,黏稠极了,面上凝了一层米油,一看就是下足了米,熬够了时辰和火候。
还是小儿拳头大的蒸饼,虽仍是泛黄的粗面,却没有野菜参杂,反而在顶部切开一个十字口,里面抹着透亮的蜂蜜。
有粥有饼,自是少不了佐餐的小菜。
一碟儿河北老醋芹、一碟儿现成的豆酱,还有一碗鸡蛋羹,那乳黄色的蛋羹上,油亮亮的一层黄油,必是蒸蛋时加了亚麻油,起锅时又滴了豆酱油,才使得二种调料油在蛋羹上泾渭分明,再均匀撒上几粒嫩绿的葱花沫,煞是好看。
一粥一饼三小菜,即使在现代,对于普通人家的早饭而言,也已经很不错了,何况是物资极为匮乏的古代
舅甥三人都看得眼睛发直,不禁下意识地咽了咽唾液。
刘辰星实在忍不住直白提醒道:“阿舅,你考问之前就说了——”说着就鹦鹉学舌,“阿星,《千字文》我给你讲过一次其意,现在我就考你可还记得。”
看着似模似样学自己说话的小外甥女,年少老成的柳文苏也难得尴尬了那么一瞬,微咳嗽道:“嗯,阿舅一时忘了。”
他确实是一时忘了,被惊忘了。
也问了外甥可否给外甥女温故而知新,外甥却说没有讲过《千字文》的意思,只听外甥女背了一遍《千字文》便算了。
这如何不让他惊讶!
不过五岁而已,《千字文》跟着念了几遍就能倒背如流,听了一回讲解居然就把意思全部领会!
意识到自己发现了什么,柳文苏倒吸了一口凉气。
刘辰星看着自家阿舅难掩震惊的双眸,她当然知道是为什么了——记忆力。
也就是从学《千字文》开始,她的记忆力突然变得很好。
有些像前世武侠电视剧说的过目不忘。
只要她看过的内容,便能记下来。
不过能完全记下来也只在前几天,然后就会慢慢淡忘。
她今天能把《千字文》倒背如流,也是因为每日随阿兄放牛的时候,她闲来无事,觉得《千字文》背起来挺朗朗上口,便一日复一日的背起了,时间一久,《千字文》便被她背得滚瓜烂熟了。
对此,她自己也总结了一下。
她记忆力确实有几分不俗,但也不至于到惊世骇俗的地步,毕竟记下来后若不巩固记忆,还是会忘记的。
正因为此,她觉得也无甚
第四十二章 儒学与作诗
不过很快,刘辰星就笑不出来了。
柳文苏虽看上去是一个温和清俊的少年,但一授起课来,却不那么温和了。
刘辰星觉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前世的应试课堂。
每早卯时要在院子里晨读半个时辰,然后方有半个时辰的时间用朝食及休息。
一天则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堂课。
因为课数少,故课时较长。
上午的课为讲学,从辰正开始,到午时结束,也就是现代上午九点到中午十二点。
下午的课为自习,一般用于习字、巩固上午所学,或者完成上午所布置的功课。从未时开始,到申正结束,时间为现代的下午两点至五点。
总的来说,除多了清晨一个小时的晨读外,上午下午都各学三个小时,和现代小学的学时差不多。不过现代一节课上四十分钟,就可以休息十分钟缓解一下,现在却是要连上三个小时,在刘辰星看来,这样的课时堪比现代初高中强度。
柳文苏从小看尽村邻的各种嘴脸,他擅于察言观色,自是轻易从兄妹二人脸上看出他们对课时安排的想法。
柳家书房内,柳文苏负手立于敞开的窗户下。
书房位于正房,坐北朝南,朝阳的金辉斜斜照进室内。
柳文苏看着各自席地而坐,一人面前一张矮案的兄妹俩,他薄唇一勾,笑容干净温和,口中却道:“青山秋后就要入青阳学馆就读,我便按学馆的课时定课。说来这还算轻松,学馆可未留下午的课给你们完成每日作业。你们现在就按此作息,等入学馆了也才能更快适应。”
不错,说得很有道理,而且考虑周全。
可是刘辰星很想反驳一句她不用入学馆就读,但鉴于当下读书十分不易,柳阿舅也就这几个月有时间教他们,以后她想这样系统的上课,还不知道去哪呢
刘辰星便也默默接受了,只是心下不由感慨,古代的教育一点不比现代轻松。至少现代一般读完大学就算是个头,古代却要从四五岁启蒙,一直寒窗苦读到考中为止。
如此,也难怪古人会感慨“书山有尽勤为路,学海无涯苦作舟。”
当真是唯“勤奋”一条路,唯“刻苦”常相伴。
柳文苏为科举出仕而读书,所学自也以儒家经典和史书等科考内容为主,其内容还根据难度和份量的不同分成所谓“大经”、“中经”和“小经”。
《礼记》、《左传》为大经。
《诗经》、《周礼》和《仪礼》为中经。
《易经》、《尚书》、《公羊传》和《毂梁传》为小经。
除此之外,还要能兼通《孝经》和《论语》。
柳家藏书破百卷,柳家数代人皆以科举出仕为己任,其藏书当也是科考内容相关的书籍。
是以,柳家是没有《女戒》这类书籍,柳文苏更是不曾读过这类书,又思及长姐柳氏自幼也随父学儒家经典,索性直接为刘辰星选了儒家经典习之。
然,时下又诗风盛行,吟诗作对不仅是文人骚客日常雅事,更是科举必考科目之一,并且所占比例颇重。可见举国上下皆好诗风,还形容称之“花前月下山水之间,吟诗作对最是乐事。”
为了不让外甥和外甥女被摒弃于文人圈,柳文苏自然要教他们吟诗作对。
作为一个现代应试教育出来的人,刘辰星能拍着胸脯说,什么大经小经虽是拗口生涩,但靠死记硬背还能学习一二,尤其前世毕竟还是古汉语专业出身,但吟诗作对她就真的无能为力了。
于是为兄妹俩上了半月的课后,柳文苏就发现少而聪慧又记忆力奇佳的小外甥女,竟然在全民皆崇尚吟诗作对的当下,完全无吟诗的天赋,连最基本的对仗也学不会。
如今又没有女子科举,女子想要传出才女之名
第四十三章 芒种
在柳家寄读的日子过得极快,倏忽就是一月。
刘辰星已经习惯了现在的作息和生活,但小孩子当了五年,到底染上了孩童心性,很是添了几分耍心。
自柳阿舅说了要带他们兄妹去县城,刘辰星就开始扳着指头数日子。
一日,两日,三日……
怎么之前觉得日子过得飞快,现在却才过了三日而已
刘辰星望着正午的烈阳,不耐地嘟囔起嘴。
柳文苏走到正堂门下,见外甥已经进正堂坐等开食了,而一向对吃最积极的小外甥女竟还没跟来,纳罕地一回头,就见小外甥女的嘴噘地老高,可以当壶嘴了。
“怎么不走了”柳文苏索性立在正堂外的廊下问道,“今天学了一上午,还不饿”
柳家和刘家一样,都是正房三间,中间为正堂,右边是柳阿婆的房间,左边就是柳文苏的书房。
刘辰星闻言,从书房外的廊下,蹭蹭几步跑过去,仰头望向柳文苏,“这天一日比一日热,等去县城和阿耶汇合,还指不定有多热呢!”她不怕冷,毕竟冷了可以加衣,热了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大热天的出一趟门,想想就烦!如果这两天能去县城就好了。”
已经走出书房,就是下课。
柳文苏也不再约束兄妹俩,他低头看向小外甥女,见小外甥女一头微黄却柔软的头发,不由手痒地揉了过去,逗笑道:“我看你是皮痒呆不住了,想去外面玩!”
一下就被说中了心思,刘辰星尴尬了那么一瞬。
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明明是成人的芯子,却像小孩子一样好动贪耍。
尤其是之前野惯了,成天随着阿兄上蹿下跳,如今老实安静地学了一个月,她委实还真有些皮痒了。
不过也就不好意思了那么一瞬,刘辰星便放下了成人芯子的负担,大胆央求道:“阿舅,来这么久了,都还没逛一下村子。今下午就早点下课,带我们去逛逛吧。”
刘辰星都呆的皮痒,更不要说正是好动年纪的刘青山。
他还在正堂坐着,就大嗓门的声援道:“阿舅,我逮鱼可是好手,下午我去逮两条鱼……”说着就见柳阿婆端了午食过来,也学了刘辰星嘴甜,还一并迎出门口,“逮了大鱼,就给阿婆添菜。”
柳文苏也看见母亲来了,这便走下院子。
见捧盘里今天的午食,除了每日必见的豆酱和醋芹,还有一碟清蒸菘菜,上面铺了不少的蒜蓉沫,一看就是将就小外甥女的喜好。
一眼看过,柳文苏就顺手从捧盘里端了最重的土瓷盆,里面是扎实的粟米饭,也就是小米干饭。
柳阿婆笑看了一眼立在廊下的兄妹俩,才对儿子道:“我看他们学得也够用功,不比你小时候差,今下午就放他们出去玩一会好了。”
柳文苏本就深谙劳逸结合的道理,也有心让兄妹俩出去放松一下,便从善如流道:“嗯,今下午你们练半个时辰字就成!”
兄妹俩一下高兴欢了。
柳阿婆就喜欢兄妹俩充满朝气的笑容,这让她觉得连柳家这座院子都变得鲜活了,甚至连她自己也活得更有动力,她眉梢眼角都是慈爱的笑容,“那阿婆就等你们的大鱼,晚上给你们做鱼头山菌汤,再清蒸鱼身。”
话还未落,就有熟悉的声音传来,“那赶巧了,我正好逮了鱼过来!”
这声音正是再熟悉不过了!
“阿耶!”
刘辰星立马认出来,顺着声音望过去,就见柳家篱笆小院的门口,半掩的院门正被推开。
门开之处,赫然就是刘千里,一旁是柳氏,身后还有刘家的黄牛套着木板车停在外面。
正是赶得早不如赶得巧,一见就知是大早从刘家过来的,这才正好赶上午食。
彼时已是五月的天,特别是前几日刚过了端午,日子也就越来越热了。
刘辰星一直
第四十四章 还是那个刘家
芒种,忙种。
麦黄农忙,秀女出房。
春耕大忙,女人们大多还尚不用下地。可到了芒种时节,就是房里忙着纺织的女人们,也要跟着下地抢收麦子了。
麦子熟得快,常言道“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九成收。”麦子一全熟,麦粒就往地里脱落,这至少得丢一成的麦子。
农家人一年到头就指望地里的粮食糊口,如何舍得损失这一成的收入
夏季又多暴雨,若赶不及暴雨前收麦,让雨水一淋,成熟的麦穗极易发芽,既减产又降低品质。若再不幸遇上几天阴雨,使收获后脱粒的小麦不能及时晾干,又易引起发芽、霉烂。
这样一来,就不是减产了,而是下半年的粮食都没了着落。
所以,芒种就是跟老天争时,哪怕全家老小齐上阵,都要忙着收麦晒麦。
芒种农忙自是不言而喻,刘千里和柳氏夫妻见今年芒种已帮不上忙了,自不能再将兄妹俩继续留在柳家,让柳家母子又要忙农事,又要分心照顾他们。
柳阿婆一切都看儿子的,柳文苏也知道芒种干系重大,尤其独自经历了春耕的忙碌,清楚自己这期间也没时间和精力再教兄妹俩,遂也不强留人,只嘱咐二人回去后不可耽误学习,待芒种结束回来,他必会一一考校。
如此一番话晓以大戒后,柳文苏见兄妹二人纸张和墨都快用完,又拿出自己的纸和墨,这便再顾不得兄妹俩,开始着手芒种请人事宜。
柳氏不放心幼弟,总觉得柳文苏还小,不在一旁见柳文苏如何安排农事,再殷殷叮嘱一番,她是舍不得走的。
这一耽误,便是下午向晚。
女儿女婿带了鱼来,没道理让他们饿着肚子离开,外孙们这一回去又是十天半月见不到人,柳阿婆委实舍不得,自是要留一家四口吃了晚饭,才舍得放人。
“阿娘,已经够了,别做了。”和柳阿婆一起端了刚出炉的暮食过来,见柳阿婆还要回灶房做菜,柳氏忙拉柳阿婆坐下。
四个成人,两个小孩,五菜一汤,确实紧够了。
柳阿婆算了一下,又听儿女孙儿都一个劲的劝,这才擦着额头上的热汗坐下来,就忙招呼外孙和外孙女,眼里满是不舍,“你们一回去,阿婆也照看不到了,这顿就多吃点。”
刘辰星就是想多吃点,毕竟回了刘家可没有这些吃。
于是这就将注意力全放到桌子上。
汤,是鱼头山菌汤,熬得又白又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