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柯山梦
莽古尔泰离开后,大堂内有些尴尬,皇太极一脸平静的站起来,亲手把乌纳格扶起,看了一圈周围的建奴八旗旗主和固山额真,口中说道:“乌纳格总兵官此次损兵折将,原本当斩,但他天命初年便投奔我大金,多年来勇猛善战战功卓著,更率军曾攻破觉华岛,我的意思,降为三等参将,他自领牛录中,罚两个,交与旗主。准起戴罪立功,各位以为如何?”
莽古尔泰不在,其他各旗损失不大,既然皇太极都开了口,他们也不说什么,议政大会便算是通过对乌纳格的处罚,原本以为必死的乌纳格跪倒在皇太极脚下,涕泪横流。
皇太极叹口气道:“这次固安之事,提醒我等,明国也并非无可战之兵,日后分兵之时,不得贸然攻击坚固的营寨和城池,诸位切记。”
坐着的众人都点头同意,皇太极接着道:“不过咱们也不能完全放着他不管,墨尔根代青,你带每牛录巴牙喇和甲兵各两人,至固安哨探,若他仍在城中,你必得令他匹马不敢出城!绕城寻衅夺其士气,让这支明军知道我大金军威。但切记不得攻城。”
晚明 第三十章 各取所需
固安城北门下一片凄厉的哭声,两百多名汉人百姓被用绳子串着,驱赶到城壕外侧,一群后金甲兵躲在他们身后,押着其他百多名百姓收拾地上**的建奴无头尸体,城上的卢传宗对着下面的建奴破口大骂。
多尔衮在两百步外,身后是数百名阵列严整的巴牙喇,正一脸沉静的看着北门城楼上那个模糊的明军将领。
他就是皇太极口中的墨尔根代青,是聪明的意思,这个封号也是以后那个睿亲王睿字的来源,多尔衮今年才十七岁,是奴尔哈赤的十四子,去年刚刚取代阿济格成为正白旗旗主(注1),与他同在一旗的胞兄阿济格仍然独领其中十五个牛录,阿济格失去旗主位置,不但不去怨恨皇太极,反而把愤怒都集中到自己这个弟弟身上,连带着对镶白旗的小弟弟多铎也有意见。
后金的习俗便是喜爱幼子,加上奴尔哈赤宠爱阿巴亥,连带着对阿巴亥这三个儿子也十分喜爱,原来奴儿哈赤的两黄旗六十个牛录,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各十五个,他自己留了十五个,到他病重之时,又把剩下十五个给了多铎,使得多铎的牛录达到三十个,而且大都是超员的强盛牛录,要说他们三个直接掌握的力量比皇太极还强。
奴尔哈赤本意是这三个孩子力量强,可以护住阿巴亥,岂知反而被其他六个掌旗贝勒顾忌,奴儿哈赤一死就逼着阿巴亥殉葬,断了三人的联系纽带,那时候多尔衮才十五岁,多铎十三,阿济格又是个没有城府的人,生生看着其他几人逼死了他们的亲生母亲,然后三人之间也多了许多隔阂,其他几个贝勒这才放心。
多尔衮目睹亲生母亲殉葬,心理上快速成熟,阿济格虽是大哥,但脾气粗暴,只喜欢打仗,对于权术一窍不通,开会做事都没个正形,多尔衮便不把希望寄托在这个阿济格身上,平日只是小心翼翼,对皇太极言听计从,又故意与阿济格闹出矛盾,使得各旗旗主都对他十分放心。在天聪二年的议政大会上取代阿济格成为正白旗旗主,虽然他知道这是皇太极进一步制造他们三兄弟间的矛盾,还是接受下来,但阿济格并不理解,从此对他颇有怨恨,旗中事务基本是各行其是。
他吸口气,回到眼前的现实中,这次他十分理解皇太极的心思,只是要来寻个面子,利用骑兵优势逼迫这股明军不敢出城,每牛录抽调了四人,回去后通过这四人之口告诉其他人,这股明军也不敢直面后金兵锋,前次失利不过是乌纳格的指挥失误。所以他这次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不会攻击城池,只以示威为主。
他身边一个带路的蒙古左翼甲喇额真指着一处城墙对他道:“十四贝勒,前次残破的城墙已经被他们修好,又浇了水加固,才隔几天,墙头民壮也多了,这股明军真是狡猾得紧。”
多尔衮细细看去,城墙上人头密集,既有铁甲兵也有火铳兵,还有一些手执刀枪的民勇,隔一段就有草厂、撞杆和夜叉拍,但看得出他们也是仓促,夜叉拍上连铁尖都很少,基本就是一根圆木。
看来这几天时间他们已经动员起了不少民勇,加上那支奇怪的明军,确实不好打,这城打下来至少得死几千人,各旗也不会同意。
他看向身边那个甲喇额真道:“你们被人家杀了几百人,连他们是哪里来的明军都不知道?”
那甲喇额真小心的点点头,他们确实到最后都没搞清楚到底是哪里来的,那中军也只有一个陈字的六尺红旗,多尔衮不屑的道:“不认识汉字?那门楼上红旗明明写着文登营哨官。”
甲喇额真呐呐的应了两句,他确实不认识,但上次那个汉人书房秀才明明说只写了一个陈字。
多尔衮不再理他,城下的尸身已经都搬到两百步外,那里已经堆了很多柴火,马上要焚化,建州的习俗就是火化,即便是在辽东死了,也是如此处理。(注2)
他对身后一名白甲兵吩咐道:“把那些尼堪拉到城下,全部把衣服脱光,一个一个砍头。”
那白甲问道:“主子,搬尸身的是否一并斩杀?”
“全部。”
那名白甲兵领命而去,后金甲兵将那些搬尸体的人赶到城墙外一百多步,几个面目狰狞的甲兵拖出一个汉人男子,是个斯斯文文的生员模样,他大概也猜到了要做什么,嚎啕大哭起来,一个甲兵用生硬的汉语让他把衣服脱光,他一边哭一边脱,眼睛惶恐的在几个甲兵身上看来看去,后面的另外一些甲兵则喝令其他明人全部脱光衣服,一个女人动作稍迟,便被一刀砍断手臂,在血泊中惨叫着。
那些百姓已经吓得惊慌失措,人群中哭声震天,甲兵又连砍几人,其他人顾不得羞耻,赶快脱光衣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后金兵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在一些女人身上乱摸。
前面那个生员被喝令跪下,他脸上流满了眼泪鼻涕,另外一名白甲抽出大刀,放在他的后颈上,冰冷的刀锋接触着皮肤,那个生员知道末日来临,跪在地上绝望的大声哭泣。
那名白甲兵看着生员的模样,颇觉有趣,他故意把刀提起,过了一会又放到他颈子上,几次之后那生员声嘶力竭,嗓子已经哑了。
城楼上的卢传宗高声喝骂:“滚你娘的软蛋,你哭个啥,要死站起来像个男人一样死,你他娘咬他一口也好过这般模样。”
城墙上其他民勇也一起叫骂,却是骂的建奴,有文登营做主心骨,他们胆子也壮了不少,至少这些后金兵现在就不敢攻城。
那名白甲兵玩过几次,估计无趣了,猛地一刀斩落,生员的人头掉落地上,身子又停了一下才向旁边歪倒,城下百姓一阵惊叫。
卢传宗再看不过去,噔噔噔跑过来道:“大人,咱们出城打吧,才一千鞑子。”
朱国斌不同意:“卢千总,此时不宜出城,看他们全部骑马,也没有器械,应是前锋,建奴若来报复,必有大军在后,咱们一出城他们就会退远,追还是不追?况且现在步队都部署到四门,等到调齐了,百姓也杀干净了,又出城作甚。”
卢传宗怒道:“那咱们就这样干看着他们挑衅?”
陈新一脸平静,城下这股建奴很有可能是大队的前锋,来查看城防的,幸好前几日拖着那知县看了北庄的现场,知县大人吓得不成人形,回来就开仓召集民勇,并号召缙绅出粮,去看了现场的一些市民回来,大肆宣扬,再加上训导队煽风点火,城中百姓义愤填膺,有文登营作依靠,有粮食拿,又是保卫家园,他们纷纷报名参加民勇,增加了数千守城的力量,很多人家拆了院墙提供石头,这些民勇野战无用,但在城头扔石头,同样能砸死白甲兵。所以他不打算出战,眼下人头到手,只要守稳城池便是,城防越牢固,建奴越不敢攻。作为核心的文登营若是贸然出击有所损失,城防便虚弱很多,民勇的信心也会减弱。
他身边的固安知县大人战栗着道:“还是不出城的好,不出城的好,建奴竟然凶残如斯,这,这。。。”
陈新微笑着安慰他一番,然后看着那个嚣张的巴牙喇,对身边的石平利道:“多远?”
“一百二十步了,怕是上次的后金兵回去说过咱们火器厉害,他们特意隔这么远,不过斑鸠铳一百二十步也能打死人,他们决想不到,但是会打死很多百姓。”
卢传宗急道:“总比这样砍头好。”
陈新点点头,石平利立即转身去安排,斑鸠铳一百二十步仍有杀伤力,但对重甲目标没有什么效果,至于合机铳,则完全只能试试运气了。
石平利叫过几个火枪旗队长,也包括斑鸠铳分遣队的旗队长吩咐一阵,各旗队长回去安排好后,火枪兵列成两排全部来到城垛后面,石平利叫过号手待命,然后他探出头出去,那个白甲又抓来一个老者,正在双手把刀举高。
“吹号!”
天鹅音响起,两百多名火枪手突然举起火枪,紧跟着就击发,那几个甲兵还不及躲藏,每人便被数颗铅弹击中,合机铳的八钱弹丸虽然没能破甲,但仍有一定能量,一名甲兵被撞断肋骨,那名嚣张的白甲直接被一颗斑鸠铳重弹打中面门,直挺挺的倒地,鼻子变成一个血洞,流出红白相间的液体,他们身旁的百姓也倒下一片,凄厉的惨嚎不绝于耳。后面的甲兵都吓了一跳,没想到这么远还能打到,全都往后面躲去,几名机灵的百姓大喊一声往城墙逃来,在他们带动下,另外一些没被捆住的人也纷纷乘乱逃跑,城上的人一起大喊着让他们快跑。
后金甲兵很快反应过来,火铳都需要装填时间,他们纷纷追出,对准逃跑的百姓背影连连放箭,一支支重箭毫无阻挡的插上百姓**的背,二十多名百姓接二连三的倒下,很快只剩下最后三人。
最后三个百姓已经跑进七十步,后面追着五个甲兵,火枪兵仍然在紧张的装填,卢传宗抓紧着拳头,心都要跳出来,只要进入五十步,火枪掩护一轮,这几个百姓就能活命。
逃在最前面的一个男子两眼圆睁,嘴巴大大的张着,神情中夹杂着希望和恐惧,他对着城上高高的伸出一只手,似乎那些人已经能把他拉上去,五声弓弦声响,他猛地一震,胸膛往前面仰起,又跌跌撞撞的跑过几步,那只高举的手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随着身体扑倒在地上,露出背上插着的两支重箭箭杆。三个百姓倒在城墙外五十步,那五个射箭的甲兵乘着火枪还没射击,转身狂奔。
城外的多尔衮一脸冷笑,看着城楼上的弥漫的硝烟,他旁边的一名甲喇额真奉承道:“原来这支明军的火铳能打一百二十多步,不过那几个甲兵的甲都没透。多亏十四贝勒妙计,用几个余丁改扮就试出明军火铳射程。下步当如何做,请贝勒示下。”
多尔衮淡淡道:“把那些人都砍了,咱们回营,明日绕城一周,后日回良乡。”
城墙上则是一片懊恼至极的惋惜声音,卢传宗气得一掌拍在墙上,固安知县看了几个百姓的情形,吓得连下巴都抖动起来。
陈新看着地上摆满的百姓尸体,突然对身边朱国斌问道:“他们最开始是从西北边出现的?”
朱国斌立即答道:“确实,是从良乡方向的官道过来,大人的意思是建奴大军已经移到京师西南卢沟桥方向,那正南和东南方向或许可以走了。”
陈新对朱国斌道:“选五个夜不收,让他们跟海狗子去京师,我有一封很重要的信送去。”
朱国斌还是一贯的不问多余问题,立即进城楼写了五个夜不收名字,派出亲兵去十字街口通知五人来北门待命。片刻后马蹄声响,五名夜不收已经一人双马赶到,上次缴获了一百多匹战马,所以夜不收的马匹都增加了一匹,让他们能扩大侦察范围。
陈新带着几人进了城楼,对他们道:“一会等这伙建奴退走后,你们从东门出城,连夜赶路,先往东走,宁可绕些路,必须把海军士安全送到京师。”
几个夜不收一脸彪悍,干脆的应了,等他们退出去,陈新才对海狗子道:“狗子,三样东西,一封塘报、一封捷报,一封密信,你进城时只能交塘报出去,就是黄色那封,别人问你别说大捷之事,就说固安被攻,你是来报信的,其他啥都不知道,塘报给兵部,其他两样都给宋先生,他在你去过的崇文门那个小院。记住没?”
海狗子一脸傻笑:“知道了。”
---------------------------------------------
两日后,海狗子一行赶到京师左安门,他们往东绕了一圈,途中没有碰到任何后金人马,当他们进入京师近郊时,曾经人眼稠密的地方竟然数十里没有人眼,到处是断壁残垣,路旁倒满冻饿而死的百姓。
到了左安门下,他们交上塘报和腰牌,查验了好久,终于被放入瓮城,进城后由一名五军营把总带着去兵部,海狗子委托给一个夜不收去办,自己悄悄离开,走巷道去了崇文门外的小院。
张大会打开门后,竟然楞了一下,然后才认出是海狗子,高兴得把海狗子抱了起来,这两个一起行乞的小乞丐,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宋闻贤闻声出来,一看是海狗子,匆匆问了海狗子情况,不禁欣喜若狂,先看了捷报,看完后哈哈哈大笑三声,然后他回到屋中关上门,着急的拆了信,几页的密信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数字,有些数字中间还用一个蝌蚪样的记号隔开,看了一个数字是个五,宋闻贤马上在书架上选了一本金瓶梅,书的封面上划着五横,然后放在桌上,按着第二个数字翻页,第三个数字定列数,第四个数字定字数,选定后用笔在纸上写下一个“文”字。
这是陈新教他的特务手法,两人手中都有同一个书房同一版的五本书,通过数字定位文字,简单又有效,传递中的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书,密信即便落入别人手中,也是全无用处。
如此重复着,他花了一刻钟,翻译出了这份密信,他写完后自己读起来:“运筹之功不得归兵部,需给温体仁,交换条件是本次军功不得分润其他营兵,直禀皇上,另,不能被兵部安排出击。。。。。。”
宋闻贤看完满足的仰头笑起来,良乡失陷,京师已经乱成一团,果然还是有好时机,陈新没有让他失望,他终于等到他急需的东西。
里面几件事,陈新只说了要求,如何完成需要他动脑子,他脑筋急转,口中喃喃道:“他一个礼部尚书,如何拿得到这运筹之功。。。”
他突然一拍腿,“正好推到王洽身上,反正他现在说话也没人信,其他的就温尚书自己想办法,有了这运筹之功,他怕是能入阁了。”
------------------------------------------------------------------------------------
注1:前文一处写错,此时正白旗旗主已经是多尔衮,崇祯元年更换的。注2:死则翌日举之于野而焚之。《建州见闻录》
晚明 第三十一章 运筹之功
干瘦的温体仁跟在曹化淳身后,急急忙忙的跑着,曹化淳还在前面连声催促。温体仁跑得有些喘气,对曹化淳道:“曹公公别催了,老夫这腿脚可比不得公公强健。”
曹化淳连忙过来扶着他手,半拖半拉的帮他走快些,口中道:“老先生(注1)就体谅一下咱家,您的奏疏一进来,皇上喜得把杯子都碰坏了,你老先生倒好,自个回去了,皇上让咱家等在宫门,这都又派了三拨人来问了。”曹化淳接着就招过两个小宦官,让他们一路扶着,等到赶到养心殿时,温体仁已经上气不接下气,进了养心殿的暖阁,崇祯正在里面着急的转圈子,看到温体仁来了,迎上来。
曹化淳喘着气道:“万岁。。。”
崇祯不耐的挥挥手,让曹化淳不要插话,他急不可耐的对温体仁问道:“爱卿奏疏所说文登营之事可真?”
温体仁一口气还没倒过来,皇上问话又不能不答,结结巴巴道:“臣、臣”
崇祯恨不得抓起他把话抖出来,现在看他样子也是无法,赶快叫一个宫女去端茶,曹化淳机灵的寻了一张椅子给温体仁,可崇祯都站着,温体仁也不敢坐。
好半天温体仁才缓过气来,对崇祯禀告道:“万岁,确有文登营塘马来报臣知,亦有固安知县随附文书,实为可信,然建奴未远,臣亦未及亲去固安查看,是以此事还有待核实。”
“那朕即刻传谕兵部及都察院去固安点验。”
温体仁道:“万岁,现在怕是去不了,那几名塘马出来之时,建奴数千精骑围城,那文登营哨官猜测建奴大军在后。”
崇祯迟疑了一下无奈道:“今日据兵部所说,建奴大军仍在良乡,怎地固安也有,那便让兵部派出哨骑先行侦防。”他又对温体仁问道:“为何文登营这哨官不先至兵部报备,却去了爱卿那里?”
“皇上,这文登营十月二十余日方剿灭登州莱阳闻香教乱民,又赴招远讨贼,一路追至登州附近,恰巧勤王令至,受登莱道调派入援,海上漂泊十日方至津门,曾先期派快马赴京,无奈途中文书丢失,加之只是一小小哨官,兵部各官并不理会,那日恰巧臣与王洽同行,那信使被王洽冷语打发,其千里勤王,受此冷遇,臣心中不忍,虽亦是未全信之,然京畿被兵,多一卒则多一卒之力,时蓟辽督师在东,臣虑其又将援军遣散,便示其由南抵京,不两日建奴已至城下,老臣复虑其不知建奴大至,派出家人冒死往南,令其就近护佑畿南诸县,并严令其不得野地浪战,而应背城接阵,文登营遂立营固安,未几,建奴果如臣所料寇略固安,为文登营一战破之,那哨官原意即刻赴京,又担忧建奴复攻固安,是以又派来塘马报信,并请臣示其。”
温体仁说罢跪下道:“皇上,臣有欺瞒擅专之罪,以一礼部尚书而。。。”
崇祯毫不在意,语气中掩不住的喜悦,“爱卿忧心国事,何罪之有,当是之时,那王洽办事着实不力,兵部既不理会,汝又虑其遭遣散,加之爱卿亦未亲见其军,亦算不得欺瞒。”崇祯接着道,“那蓟辽督师种种不法之事,爱卿连上五道奏疏弹劾,朕思之良久,方定下方略,温卿实为功不可灭,虽是大多留中,不闻于外,爱卿这直言敢进,朕心中却是记住了。”
温体仁跪下语气沉静的道:“为皇上分忧,不敢言功,只盼我大明各军都如这文登营哨官一般,早日将建奴逐出边墙,复我神京朗朗乾坤,使我人民不必流离失所。”
他口中大言炎炎,心中其实颇为得意,他和周延儒抓住这次建奴入寇的机会,先是连连上奏疏弹劾袁崇焕,先定下袁崇焕的罪,然后借袁崇焕杀帅一事将首辅钱龙锡拖下水,袁崇焕当时的揭帖上已经写明是与钱龙锡商议过,钱龙锡也抵赖不了,原本他与袁崇焕是内外互为声援,现在袁崇焕下狱,温体仁等人抓住这根辫子穷追猛打,袁崇焕下狱当日,两人就指使江西道御史高捷弹劾钱龙锡,将钱龙锡死死拖在这个泥潭里面,钱龙锡下课已成必然之事,能不能保住脑袋也难说。
眼下周延儒入阁已定,他与温体仁是一伙,温体仁原本根基很浅,现在内阁有个盟友,以后事情便好办得多,周延儒此人现在才三十六岁,去年因辽军闹饷一事,所说意见很有见地,开始受到崇祯的重视,早有心提拔他,这次入阁也是顺理成章。
温体仁倒有些自知之明,他任何方面都比不过这位二十岁就中状元的天才,入阁恐怕有些难度,但现在突然有如此大的一件军功在手,形势立即又不一样。他们所说的王洽就是原来的兵部尚书,这老兄刚当了半年就遇到这事,已经被问责捉拿下狱,确实有点冤,但温体仁可不管那么多,继续往他身上泼脏水,顺带把他的运筹之功合理化。
这次建奴入寇,内阁中多半还有人要牵连,就会有新的位置出来,所以温体仁比崇祯更着急,他甚至想冒险自己去固安一行,早些把这运筹之功落实。
崇祯满意的看着温体仁,口中赞道:“小小一个哨官,竟然能斩首六百余级,还有甲喇一人,牛录一人,若兵部查验为真,乃是我大明对建部单次斩首最多,小小哨官领兵千里勤王,还立下如此大功。”他一想起逃跑的辽军,脸色又有点阴沉下来。
温体仁看崇祯脸色,连忙岔开道:“皇上,要说这个小小哨官,或许皇上都是知道的。”
崇祯道:“哦?朕似乎未记得过哨官一级的军官。”
“此哨官便是万岁即位之初在兵部大骂崔呈秀的威海千户陈新,现已历功升为文登营哨官,署威海卫同知。”
崇祯真正的惊讶起来,因为当时这事太过离奇,时隔两年他仍是有印象,他稍稍回忆一下道:“原来是他,两年前他痛骂崔呈秀,当时亦曾想奖其功,后有御史弹劾他触犯大明律,辱骂三品以上京官,是以最后功过相抵。未想他不但胸中有正气,连胆气亦是十足,竟敢在城下列阵而战。不知这文登营究竟有多少兵马?”
“皇上,初时臣也惊奇,后来一问才知,文登营兵额一千一百余,十月莱阳闻香教乱起,这陈新忧心再成徐鸿儒一般大乱,与莱阳知县议定召集一千余民勇,报登莱道准许,这次勤王便共计有两千余人。固安一战后他们伤亡颇重,不得不退入城内,近期怕是不能浪战。”
崇祯大喊一声好,大笑道:“好个文登营,好个哨官,两千人斩首六百,亦是温卿运筹之故,此次核功之事便由温卿负责,合兵部、都察院、顺天府有司共同查验战功,既然损失颇重,让他先稳守固安,损失的器甲粮饷,交兵部一并付议,这次他到京后温卿你带他来殿见,朕要亲自见他。”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