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综]当太后的这些年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瑟嫣
杨令月抿抿嘴,压下那抹对于大明大部分官员的不屑、嘲讽后,对着朱由校继续说道:“不如给明哥儿派副手如何,熊蛮子在辽东闲置那么久,也是时候启用了。”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o(* ̄ ̄*)o
☆、第五十七章
得,这个主意只是名义上好听罢了,但实际上统筹之事还是捏在明达的手上,毕竟作为岳父,老熊同志不向着明达向着谁。
不过明面上听起来不是明达的一言堂就好,其他的大家都是在官场混的,心知肚明就行。于是随着圣旨下发辽东,明达在老熊同志的全力帮助下一边加紧练兵,一边按照修筑固城,加紧备战,以防皇太极极有可能的偷袭!
这一天并没有等多久,天聪元年也就是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继征朝鲜王朝之后,决定亲率八旗兵攻打大明。
宁远之战胜利后,袁崇焕就任宁远巡抚,主宁远政务,受辽东经略孙承宗以及辽东巡抚明达管辖。与明达坚定认为“该坚壁清野,将关外百姓迁回关外,创造一片真空带、不得八旗兵补给的可能性”,作为宁远巡抚的则秉承孙承宗思想、提出的恢复大计,也就是以辽人守辽地,以辽土养辽人。
袁崇焕一系主战派认为,他们目前最主要做的应该是大面积修城屯田,以屯养战。鉴于袁崇焕的这个方针,与朱由校亲自下达的“修筑固城,加紧备战”旨意并不与袁崇焕提出的方针相违,明达在熊廷弼的授意下,干脆卖了孙承宗孙阁老一个面子,放手让袁崇焕在宁远之地全力折腾。而后明达亲自下令加固和扩建锦州、宁远及中左所、中前所、右屯、大凌河等关外诸城堡,调集兵马,充实粮饷,大兴屯田,并募集6万余兵据守各城,下令由宁远巡抚袁崇焕亲自坐镇宁远,平辽总兵赵率教镇守锦州。短短时间,就构成一道 宁锦防线 。
宁锦防线构成没多久,觉得攻打大明时机成熟的皇太极借口‘明朝在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没有议和诚意’,悍然发动对宁锦之地的进攻。
要知道不光后金在明潜伏了大量间谍,大明派了不少锦衣卫出身的间谍潜伏在后金。无论是前宅后院,还是三教九流之地,无论是饱受主子信任的奴才,还是宠婢侍女,普通身份的贩夫走卒,间谍们的身份可谓花样百出,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间谍们做不到的。
这不,皇太极刚做出攻打大明的决定,明达就接到了消息。当即让满桂、孙祖寿两人共同移驻前屯,老熊同志(熊廷弼)则取代孙祖寿,与长子熊兆一起移驻山海关,黑云龙与明达关系甚好的麻登云一同移驻一片石。
至于锦州方面,则由他和孙承宗亲自坐镇,以副总兵左辅统金国奇为左翼,以副总兵朱梅为右翼,平辽总兵赵率教居中调度,贾胜领奇兵东西策应,镇守太监纪用驻锦州。
这镇守太监纪用乃是魏忠贤所派,平时颇得魏忠贤信任,隐约也知道点明达与魏忠贤的真实关系。因此来了辽东之后,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肆无忌惮的索要贿赂并揽兵柄,反而十分乖觉,事事与明达的命令为先。
如今明达虽然年幼,但在老熊同志的□□下,军事方面的才能可比只会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文官好得不要太多。在这一连串的布置下,作为进攻方的后金军队可以用损失惨重来形容。皇太极打了将近一个月,坚若磐石的宁远城依然屹立未动。
无奈,皇太极只能挂出战牌,在营地召集心腹大臣,一起商量对策。
“主子爷,咱们在这儿已经耗了二十多天,人马皆乏,粮食方面也有不足。这满桂、祖大寿二人要是再拒战守城不出,该如何是好!”再这样耗下去,耗也将他们耗死了,毕竟据派出的前哨探子回禀,不止宁州一代,就连锦州一地沿边小堡全都撤兵,和百姓一起归并大城,再次实行坚壁清野,合力御敌之策!
估计这回出袭宁州怕是要无功而返了,至于锦州多半也……
范文臣暗叹一声,跪俯在地后,用忠心不二的狗奴才形象像皇太极进言道:“主子爷,奴才建议咱们可买通镇守太监纪,由他牵头,让大明主动和咱们谈议和之事。”
此时范文臣这个明奸,已经被皇太极了当包衣奴才,所以范文臣对皇太极还叫一个忠心不二,至少论忠心程度,比皇太极的老子□□哈赤要高不少。





[综]当太后的这些年 分卷阅读67
而出于对人才的看重,即使看不上范文臣奴颜媚骨,知道其算得上后金首席智囊的皇太极还是将范文臣的话听了进来。
皇太极也觉得这么打下去也不是办法,略加沉思片刻,开口对范文臣说道。“你这奴才这主意出得不错,具体事宜就由你全权安排吧。”
玩阴谋诡计是汉人们的强项,马背上长大的他们对这一套可不太擅长,所以还是将给范文臣这个汉人出身、却对自己忠心不二的狗奴才来做吧,皇太极相信范文臣一定会将此事办得漂漂亮亮的。
历史上的确是范文臣用重金买了纪用这个镇守太监,然后由他牵头,并派赵率教亲,到后金军大营,商谈议和的,所以范文臣这个办法当真算得上好。只不过嘛,这个已经差不多变成架空的大明朝。出了杨令月、明达这对姐弟这样的变故,隐约知道明达与魏忠贤真实关系的纪用就算再贪财,又怎么在明达一再强调‘犯大明国威者,必诛’时,还有那个胆子范文臣这个明奸的银子呢。
纪用当即一口唾沫喷在暗使脸上,翘着兰花指,义正言辞的道:“本公公怎可为了区区数万两银子就做出如此十恶不赦的事来,回家告诉你那主子,本公公不是那种见钱眼开、只认钱不认道义的阉货!”才怪……
纪用及其舍不得的再深深看了那‘区区数万两银票’一眼,随即让人将已经目瞪口呆的暗使拖了出去,来个眼不见为净。
暗使被丢了出去,只得灰溜溜回后金营地禀告后,正四十五度角忧郁望天,心疼那从手中溜走的‘区区’数万两银票时,突兀的闷笑声自身后响起。
纪用恼怒的回过头,正准备喝骂来人哪来的熊心豹子胆敢嘲笑他时,却赫然发现来者竟然是本该和孙承宗商议攻防问题的明达,不瞬间笑开了花,谄媚道:“哟,魏公子怎么有空来咱家这儿了,莫非督主还有什么其他的吩咐。”
“其他的吩咐暂时没有。只是纪公公啊……”明达勾唇浅笑,那光风霁月的模样几乎让纪用晃花了眼。
“怎么了?”纪用心欠欠的赶紧追问,实在搞不清白明达为何会这么说,毕竟他没受后金鞑子们给的银票啊。想到那数额,纪用公公的心再次疼了那么一下,却不得不表现出自己不受金钱诱惑的美好品质。
纪用公公心塞的抿抿嘴,再次问笑而不答的明达。“魏公子,依咱两的关系,你就直说吧,咱家刚才举动有哪里不妥当。”
“纪公公误会了,小子并没有觉得有哪里不同,小子只是惋惜“区区”数万两面额的银票,纪公公完完全全可以下,但照不照办就另说了。”
“嘎?”他居然忘了这点……
想到那白花花的银子,这下纪用公公真的哭了,而且还是以传说中最明媚而忧伤的角度暗自垂泪。他怎么就没想到这点呢,他完全可以只银子不办事啊,量范文臣那明奸发现被糊弄了也没办法。哎,真是太可惜了。
就在纪用更加心塞那从他手中溜走的‘区区’数万两银子时,明达笑着又道:“纪公公放心好了,小子料定那范贼绝对不会就此死心,还会再派人来买公公的,而且数额绝对比这只多不少。”
一听这话,纪用的眼睛腾地亮了起来。双目闪烁着金钱光芒的纪用眉开眼笑的道:“要真是被明哥儿说中,咱家会匀出其中的一半添做军资,表示本公公的爱国之心。”
这下,明达当真是乐了。这死爱钱的纪用居然舍得将进了口袋里的东西分出来一半,简直是奇迹。为了保持这奇迹,明达决定要写信给魏忠贤好好为他表功一下,让他继续利用他的形象,引后金鞑子入坑。不过在这之前嘛,明达还要跟纪用好好的讨论一下后续事宜,并且扯了杨令月以及小太子朱慈做虎皮,鼓励纪用公公好好干,在这次宁锦战役结束后,会让杨令月亲自向魏忠贤举荐,让纪用进入司礼监任职的。
要知道大明一代太监最热衷什么,除了向往东西二厂外,就是号称皇帝亲信组成、号称皇帝(代)笔杆子的司礼监了。如今听明达这么一说,纪用当即干劲十足的加入了明达狠坑后金一把的计划中,并且举一反三,以各种名目从范文臣派出的暗使手上,敲诈勒索了数十万两银子,最后却啥事没办,让焦急等待大明使者入金营谈议和好麻痹大明军队的范文臣当场气得直吐血!
“阉奴竟敢欺我!”
作者有话要说:先更一张,剩下的晚点更新么么哒~~(づ ̄3 ̄)づ?~
☆、第五十八章
得,既然出来混就让承受被人玩、或者反玩的结局,范文臣这样可不是输不起吗。
得到探子回报说范文程这明奸被他二人‘玩’得吐血,明达得意之时,不鄙视范文臣先生的脆弱,这样就认输啊,要知道他还想在这货身上将辽东驻军的军饷银两凑齐呢,怎么就轻易的认输了。
就在明达惋惜不已时,吐了一次血的范文臣恢复冷静后,便一抹眼泪,抱着皇太极的大腿嚎嚎大哭,哭诉明达和纪用狼狈为奸,合谋坑了他。他对不起大金国,对不起满洲主子,更加枉顾了皇太极的信任。数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啊,就这么连个水花儿都没见就这么没了……
瞄着皇太极那一脸漆黑,范文臣觉得如果不是后金现在很缺乏智囊,估计皇太极盛怒之下,他都极有可能去了长生天。
范文臣摸摸扑通扑通的小心脏,害怕慌张的问皇太极。“主子爷,造成现在这局面,奴才真是万死难辞其咎啊。”
“行了,起来吧!”脑门突突,看起来比以往更加明亮的皇太极深呼吸一口气,尽量保持着平和,让抱着他大腿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哭得宛如死了爹娘的范文臣先生起来。
对于皇太极的仁慈,现在整颗心都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范文臣自然是听从的。范文臣改变了自己跪俯在地、双手抱着皇太极大腿的姿势,转而半躬着身体,像只虾米一样,弓腰驼背等到着皇太极这位目前对于后金来说、最尊贵之人的指示。
就在范文臣先生的脑袋越垂越低,对自己今后的命运忐忑不安时,皇太极这个枭雄,已经恢复了平静,对范文臣温文尔雅的说道。
“这怪不了文臣,都是明贼狡诈,使用这种下三策的伎俩。而且你之本意本就是为大金八旗兵拖延时间,麻痹明贼,想攻其不备,明贼虽未上当,但时间也拖延了。想来阿敏已在送粮草来的路上了。”
如范文臣之辈,当然听出了皇太极并没有怪罪他的意思,当即热泪盈眶的表忠心。这两货认为粮草一旦到来,已然成了消耗战的必然转变另一形式,至少在八旗兵神充沛的情况下,后金一定能成功的拿下宁远,




[综]当太后的这些年 分卷阅读68
然并卵,皇太极的想法很好,但是在工部加班加点仿制出来的二十门红夷大炮的炮轰下,就算他劳资□□哈赤活过来,也不可能通过装备良占据守城之利的大明守军,于是僵持十来天后,皇太极只得兵分两路,一路由他坐镇继续和宁远守军僵持,一路由□□哈赤侄儿、舒尔哈齐之次子阿敏领军朝着锦州奔去…
只不过宁远有袁崇焕坐镇,锦州也有明达坐镇;袁崇焕能用二十门工部仿制的红夷大炮炮轰后金八旗兵,明达亦然也能用红夷大炮炮轰,且数量只多不少,让阿敏所率领、攻占锦州的八旗兵,根本没讨到好。
战事僵持两三个月,习惯马上作战的八旗兵久攻不下,最终只得饮恨退回了盛京老巢。这场史称为宁锦大捷的胜利喜讯传回京师,朝中不管哪个派系的文武大臣全都欢欣鼓舞,不过在明达递折子,提出大炮乃守城利器,想再增加一百门大炮的数量时,讲究圣人之道的士大夫们怒了。
“万岁爷,此风不可长啊,汉朝为何胜及反衰,隋朝为何亡于隋炀帝,只穷兵黩武解释啊!”,一位头发花白的言官痛心疾首的对朱由校劝诫道,只差没明晃晃的说朱由校再这么纵容辽东守军下去,下一个贴上穷兵黩武标签的帝王就是你了……
朱由校默了一下,却还是出言辩解道。“辽东之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纷乱不休。如今后金鞑子对我大明国土虎视眈眈,时不时就会兵犯一下辽东,这要是补给辽东守军的武器不足,那不是……”
“对付那群鞑子,长刀长剑足矣……”另一位言官出例插言道,显然他是和先前那位头花发白的是同阵营的。他说这话时一脸傲然,好像打战很简单。说不定他上场的话,不用对阵厮杀,只甩嘴皮子,就能说服后金退兵,打一场君子以智退敌的高境界战役。
朱由校默了,不是找不到话,而是不想说什么了。套用杨令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读书读傻了吧,不然咋尽说奇葩话语,尽做奇葩事情,诚然朱由校死命提拔明达,是有杨令月这一层的关系在,但说起来明达还是一个颇有才干之人,至少在朱由校眼里,比走科举仕途出来之人靠谱多了。
至少不会乱放嘴炮,忽悠朕吧!
朱由校隐晦的翻了一记白眼,所以说这就是他不喜欢上朝的最根本原因,好不容易来上一次早朝就听到他们在瞎比比,讲真,朕还就穷兵黩武咋的。
逆反心理,或者说爆脾气发作的朱由校重重的哼了一声,直接就宣布退朝,然后大摇大摆的走了。半晌过后,被朱由校这神来一出搞得懵逼的大臣们回过神,面面相觑间,一位没揣测好帝王心思的言官犹犹豫豫的表示:万岁爷这是妥协了还是…….
自然是妥协了!
认为和朱由校这个皇帝抗争胜利了的言官们,此时此刻那心情比宁锦大捷传来时还要好,在互相激励一番后,彼此保持‘凛然正气’的高姿态,鼻孔朝天的各自回家各找各妈。就这样,言官们自嗨了几天后,朱由校下旨让工部新仿制的五十门红夷大炮送往辽东三省,而押送官赫然便是臭名昭著的厂卫。
言官们这下真的傻了眼,想面圣抗议吧,熟知他们尿性的朱由校根本不见他们,将政事又全部推给魏忠贤那阉货不说,据说又沉溺于木匠工作中不得自拔,想来他们是短时间见不到朱由校来上早朝了。
哎,万岁爷啊,要是你能将皇帝这工作也保持跟做木工活儿一样的热度那是再好不过,咱们大明何求不能中兴啊。
被朱由校这一手弄得没了脾气的言官们全体没语言了,他们因为不满,所以有点消极怠工。还在这些言官们大部分工作都跟他们那一张嘴有关,这一消极怠工反倒让朱由朱校耳根子亲近了不少,过了很一段时间的舒心日子。
就这样到了天启七年八月,突感闷热难受的朱由校突然兴起要到西苑游船戏耍。杨令月本来在随行名单上的,但临去前一夜,朱淑突然发起高烧,担心女儿状况的杨令月便留在了翊坤宫并没有随朱由校去西苑游船戏耍,当然除了被一大堆琐事缠身的魏忠贤也没有去外,作为朱由校乳娘的客巴巴自然当仁不让的随驾伺候。
命运使然,历史上的朱由校是因为落水后服用‘仙药’得臌胀病去世,而在这个已经差不多快成了架空的大明朝,朱由校也是带着几个亲信小太监去深水处泛小舟荡漾,然后因为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刮翻了小船,掉进了水里,只不过由于所带的几个亲信校太监都不懂水性,等王体乾慌里慌张找了人将朱由校从水里捞出来时,朱由校已经处于昏迷中了。
接到消息的杨令月急忙带着自己所出的二女一子,跟着全太医院的太医一起浩浩荡荡的赶往西苑。虽说路程很短,但还是迟了,发高烧昏迷的朱由校在床榻上缠绵几日,只留下‘好好照顾天麟’,饱含着对人世间的眷念以及不舍,就这么去了,终年23岁。
对这一天早就有所料的杨令月在看到朱由校就这么撒手人寰后,心瞬间觉得空荡荡的。她不吃不喝、呆呆地守在朱由校尸首前、整整一天一夜,等魏忠贤弯着腰、让她节哀顺变,说什么国不可一日无主,让杨令月抱着朱慈上朝时,杨令月醒过神,敛所有负面的情绪,如上战场的战士一般,穿着素衣簪白花,抱着同样素服戴孝的朱慈出现在金銮殿。
“众大臣说得是,国不可一日无君,纵然国君只是懵懂稚儿。”杨令月将挨着她坐的朱慈抱紧,一边看着面色各异的满朝文武,一边沉缓的说道。“可怜上苍不慈,让万岁爷就这么去了,留下咱们孤儿寡母。好在众大臣都是好的,知道立嫡立长的规矩、没有顺那起黑了心肝的意,做出兄亡弟继的恶心事,本宫在这谢谢众大臣了,天麟还小,以后就多靠众大臣帮衬,如此才不负万岁爷的在天之灵。”
“娘娘言重了,辅佐新君本是臣等本分。”
文武大臣们心知朱由校去的那么突然,新君又小,再加上魏忠贤一系官员大力支持,他们根本就阻止不了杨令月垂帘听政,干脆识时务不提反对的意见,转而捧杨令月上台。不过嘛,这是以后的事,现在最主要的是怎么处理朱由校的身后事。
作者有话要说:果然睡了一觉再写,就不怎么卡文了o(* ̄ ̄*)o
☆、第五十九章
因为是遭遇意外横死,只在乾清宫停灵几日,朱由校的灵柩便运出京师,葬在了天寿山麓上。朱由校出葬不久,礼部官员们又开始忙碌,先是折腾给两宫太后上懿号(张皇后并没有被废),等两宫太后懿号终于确定,新君何时登基、新君国号的问题又立马纳上了礼部的行程中。
已经荣升东宫张太后




[综]当太后的这些年 分卷阅读69
的张皇后的懿号是慈安太后,而杨令月的懿号却跟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女性相同、名曰慈禧。先不提杨令月跟那位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是否有共同点,就说这懿号经由礼部尚书亲口告诉自己时,杨令月第一个反应是惊吓,第二个反应则是……
“慈禧,有何用意?”
“禧,福也,太后娘娘能德天庇佑生下祥瑞便是莫大的福气,禧字用在太后娘娘身上是最合适不过了。”
意思是她之所以懿号慈禧,能和张皇后并立为两宫太后,完全是因子得势了。杨令月微微挑眉,却不否认礼部尚书的官员,而是说“只要东宫那没有别的意见,本宫就无所谓…”
杨令月顿了顿,又转而问:“皇帝还小,登基典礼就不要搞得太复杂,一切从简就成,想来先帝在天有灵也不会怪罪的。”
礼部尚书点点头,恭敬而有礼的道:“一切谨遵太后娘娘懿旨。”
“想来你还有大事要处理,本宫不便留你,你自行离去吧。”等礼部尚书听话的退出乾清宫时,杨令月转而问春来。“皇帝醒了没!”
“还没呢!”春来轻声回答道:“要不要奴婢去将陛下叫醒。”
杨令月点点头,口中说道:“施卿就要来给上课了,皇帝还赖在床上算怎么回事啊。”春来张嘴欲为现年还不到三岁的朱慈辩解时,杨令月突然叹了一口气,口气怅然的道:“本宫也知道皇帝年龄小,尚是懵懂稚儿,猛然将责任压在他身上不好,但天麟那孩子是个懂事的,想来不会不满本宫让现任首辅施凤来来乾清宫为他授课的举动。”
朱由校的遗体葬到天寿山麓上后,杨令月便带着朱慈以及朱淑姐妹俩一起搬到了乾清宫居住。如今朱慈还小,而她则是要垂帘听政的,所以满朝文武都没有吭声,就连还没怎么死心、想再努力一把的朱由检企图闹事,都被满朝文武镇压了下去,只能认命的当他大明首一个终生被圈禁在王府内的藩王。
春来没有开腔,因为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得任沉默蔓延,好在这时,秋去突然牵着已经穿戴完整的朱慈出现,才让春来隐约松了一口气。娘娘的威严真是越来越强大了。
朱慈一进暖阁,先是朝着杨令月甜甜地笑了笑,露出左边梨涡儿似的酒窝,然后才清清脆脆的唤了一声母后。
说起来丧父或丧母的孩子大多早熟,朱慈显然也不例外。现年虚岁快满四岁的他,虽然并不太懂得父亲一词的分量,但显然他已经隐隐约约知道,这偌大的紫禁城,他能依靠的除了一母同胞的两个姐姐,就只有他的亲生母亲了。所以朱由校离开后,本就不太爱说话的朱慈显得更加安静,也越加的老成。
每每看到这个的朱慈,杨令月说不心疼那是不可能的,但然并卵,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杨令月越心疼朱慈就越是害了他,杨令月不想她的天麟变成历史上的清同治帝那样,因为被强大的母亲处处压制,变得懦弱而荒唐,所以杨令月只能狠下心肠,按照惯例,为现年不过虚四岁的找了帝师。
说起来杨令月前世虽说是历史系出身,却历史不说全知全解,但七八分还是知道的。不过拜历史上崇祯那货生性多疑所赐,他在位十七年,内阁首辅差不多一年一换,而施凤来便是崇祯皇帝继承兄长朱由校的皇位上台后的第一任内阁首辅。天启十一月任内阁首辅,崇祯元年三月就致仕,算起来时间连半年都没有,简直不能用奇葩来形容这事儿。
朱由校死的时候因为是八月,所以这一年依然沿用天启年号,等正月初一朱慈登基正式成为大明新一任帝王后,才正式换了天启年号,改用泰昌。对此,杨令月只有一个反应,那就是幸好年号不是崇祯,不然未绝后患,她绝对会第一时间将朱由检弄死,而不是让他还保有信王封号,每天在信王府里醉生梦死的做着兄死弟继位的美梦!
扯远了咱们回归正题,说施凤来这个人。这位大明现任的首辅大人是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榜眼,不过由于他乃是魏党一系,所以在传统的士大夫里名声不太好。而杨令月之所以会让施凤来成为帝师,不过是看重他为人圆滑,做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虽是地地道道的士子出生、但对传统的那一套君子恪守并不很看重。要知道她为朱慈找老师是主要是为了让朱慈读书认真的,万一选了一个老学究,将朱慈教成端方君子,那她可就想哭也哭不出来了。这并不说君子不好,而是为帝王者根本就不能是君子,就算是那也只能是伪的。
1...1920212223...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