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2兴魏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之清扬
那怕司马懿并不惧怕并州军的伏击,但对这种潜在危险,他依然没有麻痹大意,潜藏的对手永远是最为危险的存在,司马懿反倒是盼望着越骑营和屯骑营早些出现,只有并州军都露面了,司马懿才有可能进行针对性布署军队对其进行打击,并州军总这么隐藏着,司马懿也是狗咬刺猬,无处下口啊!
曹亮当然也有自己的考虑和布署,虽然他早就将越骑营和屯骑营布署在了东观,但却没有让骁骑营在第一时间就将司马大军引入到这里,他特意地让骁骑营绕了很多的弯路,硬生生地把司马军在晋中平原上溜了几圈,现在说司马军不疲惫是假的,只是还没有到极度疲惫而已。
骁骑营出色的完成了这个诱敌的任务,尽管过程一度是极为的凶险,在下桑遭遇了司马军的围追堵截,但好在文钦沉着应战,审时度势,没等司马军形成合围之势,就率先地发起攻击,依靠骁骑营的绝对速度和强大的冲击力,从司马军的铜墙铁壁之中撕开了一道口子,率领骁骑营冲了出去,让司马懿的计划泡了汤。
骁骑营连续两天坚持作战,所有的将士甚至都没有合眼,他们用自己的铁血意志,捍卫了虎豹骑的尊严,打出了并州军的风采,到达了东观之后,骁骑营可总算是可以歇歇了,这场最终的决战,便交到了越骑营和屯骑营的手中。
而此刻的越骑营和屯骑营,正是整装待发跃跃欲试,他们在这里已经埋伏了超过两天的时间,养精蓄锐,斗志昂扬,严阵以待,就等着出击的命令了。
如果说骁骑营只是做出部分的改变,其本质和以前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越骑营和屯骑营却是脱胎换骨,和以前完全是大不相同了。
骁骑营最早地被曹亮派了出去,曹亮难道不惧怕泄露新式马具的秘密吗?
其实这一点曹亮早就想过了,因为既然要和对手打仗,那么这个秘密始终是要暴露出来的,之所以率先地派骁骑营出战,也颇有迷惑司马懿的意思,让司马懿有一种不过尔尔的感觉。
并州军的新马具,确实是着出彩的地方,仅仅是一个速度的提升,就足以睥睨天下诸多的骑兵了。
不过单纯的增加速度,追求战马可以跑得更快,这似乎是成为影响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并州军的骑兵都是骁骑营这般的模样,司马懿倒也没什么可惧怕的,毕竟这种速度上的劣势,司马军还可以用人数来弥补,打死司马懿也不会相信,并州军有一口吞掉他七万骑兵的胃口和胆量。
但曹亮确实有这个胃口,也有这份胆量,东观之战,曹亮就是按照全歼司马军七万骑兵的计划来布署的,甚至为了防备司马军逃跑,曹亮还安排马隆的先登营提前在东观南面的乌马河畔进行埋伏,如果司马军败退时,先登营将会进行拦截,用扁箱车阵来阻击司马军。
曹亮在东观本身就是下着一盘大棋,以四万步骑来对付七万骑兵,而且谋求将其全歼,这计划任何人听来,都会觉得太过疯狂,太过不可思议,就连并州军的诸将众谋士,都觉得有些不太可能。
就算是并州骑兵战力非凡,击败司马军倒是有可能的,但如果想全歼或歼其大部,这种可能性似乎很小,毕竟司马军的数量太过于庞大了,并州军真得很难吃得下。
但曹亮却不这么想,因为击溃司马军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司马懿完成可以重整人马再度来袭,而这次的东观之战,势必会暴露出并州军的所有底牌,包括高桥马鞍、双边马镫、马蹄铁这些新式的马具,也包括并州军成建制的轻骑兵、弓骑兵、重骑兵。
为了这一次的骑兵决战,曹亮也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的,尤其是弓骑兵和重骑兵这两个新式的兵种,曹亮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如果这次不能取得全胜,司马懿失败之后,肯定会汲取教训的,而后卷土所以曹亮要么不出手,如果出手的话,就不能给司马懿任何翻盘的机会,必须要一举地重创司马懿的主力部队,让他丧失再战的能力。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而曹亮这一次,可不止是要断掉司马懿的一根指头,他要断的,是司马懿的整只手。
重来之时,也会根据并州军的特点做出针对性的布署,那么曹亮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骑兵优势便会荡然无存。
第1156章 这不是扯淡吗?
幽州军全军覆灭的消息很快地传到了洛阳,司马师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半晌无言,木坐良久,最终化作了一声的长叹。
其实幽州军的失败,也在司马师的意料之中,毕竟幽州辽西之地失守之后,辽东的局势已经变得芨芨可危,卫瓘和王颀退守临渝关,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阻挡住了并州军的进攻之势,但实则并不能解决幽州的困局,除非司马师能派兵增援,否则幽州的局势只能是进一步地恶化,最终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但出兵之事说起来简单,想要实现却也是无比的困难,由于司马军的骑兵队伍尚在重建之中,并不具备野战的能力,这个时候司马师出兵,基本上是白给。
对此司马师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果说司马懿留给司马师最大的财富,就是他一生的训诫,小不忍则乱大谋,现在司马军正处于休养生息的关键时刻,如果司马师草率地出兵幽州的话,很可能不但解决不了幽州的危机,反而会让自己越陷越深,影响到天下大局。
所以,司马师从战略角度上来讲,是把幽州当做了弃子,他采纳了司马伦在冀州募兵三十万的计划,加强了冀州的防御力量,以确保可以阻挡并州军的南下。
至于幽州军的局势,只能是听天由命了,临渝关的这颗弃子,能否发挥出一点余热来,司马师也不再抱什么希望了,总之,幽州军全军覆灭,也完全在情理之中,纵然有些遗憾,但也绝不会动摇司马师的战略布署。
而幽州失守之后,冀州更成为了并州军首当其冲的攻击目标,不过钟会到达冀州之后,大刀阔斧地执行了司马师的命令,原定三十万的募兵目标,已经基本上达成了。
现在的冀州,差不多已经是全民皆兵,十五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的青壮,几乎都被强征入伍,要知道,这些青壮可是主要的劳动力,几乎承担了冀州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业生产,这些青壮入伍当兵之后,大量的土地被撂荒,冀州的经济也趋于崩溃的边缘。
为此,朝中的大臣何曾郑冲等人曾联名上奏,认为冀州的防务固然要紧,但如此穷兵黩武,只怕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此中的利害,司马师当然也比较清楚,但目前骑兵不可用,野战无力,如果冀州没有充足的军队,如何来抵御并州军的进攻?
只能是说目前的这个计划,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为了守住冀州,做出一些牺牲也是必要的,一旦冀州的局势变得稳定,而司马军的骑兵也具备了战斗的能力,那么三十万冀州军解甲归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特殊时期,必须行特殊之事,好在司马师掌控的地区又不仅仅只是冀州,在冀州搞全民皆兵,又不意味着其他的州同样行事,其他的州还是维持现状,这样一来,司马师便可以利用其他州产出的粮食和其他物资,来反哺冀州,虽然说其他各州的税赋要紧张一些,冀州的负担要分担到其他的州去,但尽管总体而言,也不是属于不可承受的范围,等渡过了这个难关,局势还将会有所改变的。
还有大臣提议在冀州搞屯田,将这招募来的三十万人集中到了一起,进行军屯,可以一面兼顾防御作战任务,一面不耽误农业生产。
其实这倒也是一个解决的办法,当年曹操不就是这么干的吗,现在魏国在淮南也实行军屯制,备战备荒,防御吴国进犯的同时,每年还可以生产粮食数百万斛,虽不能完全地解决淮南军的粮草补给,但却也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冀州募兵三十万人,比起淮南的十万驻军来说,规模更为地庞大,如果充分地利用好这三十万人,每年能生产出上千万斛的粮食,冀州的经济问题便可以有效地得到解决,也不用额外增加别的州的负担了。
这个提议开始的时候,也让司马师有些心动,一面戍守城池,一面进行屯田,确实可以做到两不耽误,冀州粮食不缺,老百姓自然也就少了怨言,对稳定冀州的大局还是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
司马师便给钟会写信,征询他的意见,毕竟钟会身在冀州,最有发言权。
不过让司马师比较意外的是,钟会却婉拒了这个提议,钟会认为,屯田之法并不是不可行,但此时的冀州,却是不易执行的,就算要执行,也必须等上两三年的时间,等到条件成熟之时,再推行不迟。
钟会之所以说条件不成熟,主要的原因还是兵员的素质问题,淮南军实施屯田,已经有很多年了,其驻军,大多也是从其他各地调来的旧军,他们就算短时间不加以操练,也是具备完全的战斗力的。
而冀州新募的军队不同,他们都是农民出身,没有经过任何的军事训练,钟会为了让这些新军能初步建立起战斗力,正抓紧时间进行操练,从早练到晚,所有的时间并不多都投入到了操练之中。
就这样,结果也是难令钟会满意的,这些农民出身的新兵,最缺乏的就是纪律性,每次的操练都乱哄哄的场面,练得是一塌胡涂,如果这个时候,并州军突然对冀州发起进攻,钟会都不知道这些新募来的军队能不能顶上用场。
操练短时间内难以奏效,钟会正准备加大训练量,进行强化操练,这个时候,洛阳那边突然传出一个要屯田的消息,实在让钟会难以接受,屯田就是种田,倒是这些农民的老本行,技术上讲是没有任何难度的。
但如此一来,田是种好了,但军队的训练就更无法保证了,没有战斗力的军队,终归是一盘散沙,钟会担任河北都督,是来负责整个黄河以北地区防务的,这才是他的职责重心,是他必须要做好的,防务做不好就去搞屯田,这不是扯淡吗?
第1158章 孙权之死
卫瓘变节投敌是不假,但他也并非是主动投敌,而是在作战不利的情况被敌人俘虏的,属于势穷降敌,尽管也是属于没有气节的那种,但是他和卖主求荣,主动投敌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在平定毌丘俭叛乱之时,卫瓘还是有功于朝廷的,如果不是卫瓘和王颀通力配合,或许毌丘俭的叛乱就成功了,司马氏无疑会平添一个劲敌,这一点,司马师是不会忘记。
而且就在曹亮侵入幽州之后,卫瓘在双方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之下,依然是奋起抗争,坚守临渝关,就算是临渝关失守,他也是主动地率兵撤出临渝关,希望为司马军保存这最后的力量。
幽州军的全军覆灭,并非是卫瓘和王颀指挥失当,而是对手太强的缘故,所以在兵败这一点上,司马师是无法追究他们的责任的。
相反的,如果司马师能在接到卫瓘的告急文书之时,派兵救援幽州,或许幽州军最后就不会是这样的结局了。
所以司马师认为卫瓘失败投敌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卫瓘的忠诚问题,而是自己没有能够给予救援,自己这边要承担很大一部分的责任,所以司马师决定不追究他的罪责,反而是一切俸禄照旧供给。
司马昭疑惑地道:“卫瓘被俘固然是势穷而为,但他却也是屈膝变节,投敌叛国,兄长若不追究其罪责,已是最大的恩典了,又何苦继续照顾他的家人,恐怕此事会落下笑柄,被世人所嘲笑,以为我们怕了曹亮。”
司马师淡淡地道:“蝼蚁尚且偷生,况乎人也,卫伯玉走投无路之下,为了保全性命,被迫降敌,是我负伯玉而非伯玉负我啊!”
卫瓘的俸禄才值几个钱,司马师既然不追究他投敌的责任,那又何必在惜这几个小钱,继续地将卫瓘供养其家人,一方面可以体现司马师的宽宏大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卫瓘心怀感激,说不定将来有机会还能让卫瓘重新反正。
当然前提条件是司马师对曹亮必须取得战略性的优势,如果像现在这样,一败再败的话,别说是卫瓘没法子反正了,恐怕以后投敌的大臣大将会越来越多。就算再忠心的臣子,也是建立在自己性命无忧的情况下才会对主公忠心耿耿的,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之下,指望部下们一个个效死愚忠,很不实现。
司马昭似乎很是不忿,但司马师已经做出了决定,他也只能是遵命从事,拱手告辞而出。
他刚一出门,就和迎面匆匆而来的尚书荀顗撞了个满怀,荀顗赶忙地赔罪道:“卑职失礼了,二公子恕罪。”
司马昭倒是没有嗔怪,看到荀顗行色匆匆,疑惑地道:“荀尚书如此匆忙,所为何事?”
荀顗面带喜色地道:“江东那边刚刚传来消息,东吴伪帝孙权日前暴毙,卑职故而特意地禀报于大将军知晓。”
司马昭一听孙权已死,不禁是大喜过望,道:“孙权当真已死?”
荀顗道:“此乃军国之大事,岂可儿戏,据确切的消息,孙权死于四月初九,如今东吴举国白素,哀嚎遍野,如此大事,又岂能瞒得过我军的耳目。”
司马昭兴奋异常,拉着荀顗便直接面见司马师了,司马师看到司马昭去而复返,正诧异之时,就听司马昭连声地道;“兄长,有喜事,有大喜事啊!”
司马师不禁纳闷,司马昭这不才刚出门吗,他不禁道:“何喜之有?”
司马昭兴奋地道:“孙权死了,这算不算喜事?”
司马师不禁心头为之一震,微微色变,道:“孙权死了?何时的事?”
荀顗具实以告,司马师不禁大笑了三声,道:“天助我也!”
孙权之死,恐怕是司马师上位以来听到的一个最好的消息了,自从司马师担任抚军大将军主理朝政以来,幽州前线是噩耗不断,烦心的事一件跟着一件,让司马师是心力交瘁,焦头烂额。
现在还真是北边不亮南边亮,就在司马师感觉到四面楚歌,勉力为艰的时候,东吴那边突然传来了孙权病故的消息,孙权在位二十四年,一直以来都是魏国的最大敌人,魏国在淮南和荆州布置重兵,就是为了防范孙权。
如今孙权一死,司马师陡然间都觉得轻松了不少,有一种搬掉了一座大山的感觉,确实东吴西蜀再加上并州的曹亮,就如同是压在司马师头顶上的三座大山,如今三去其一,总算可以让司马师松下了一口气来。
孙权可是一位厉害而难缠的对手,早在曹操的时代,孙权就已经成为了江东之主,正是因为赤壁之战的缘故,风头正健的曹操铩羽而归,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成。
其后的几十年时间,无论是曹丕还是曹叡,都屡次用兵于东南,就是想要灭吴吞并江东,可惜始终都无能如愿。
而孙权也并不甘心于防守,他在位其之间,和魏国的战争多到数不胜数,光是他御驾亲征次数,就不下十余次,这也让孙权成为了魏国的头号强敌,那怕是司马懿主政时期,都不敢对孙权掉以轻心。
如今孙权一死,东吴立刻便群龙无首,司马昭兴奋地对司马师道:“兄长,孙权新亡,东吴换立新君,朝政不稳,趁此机会,正是伐吴的最佳时候,小弟愿率军一支,讨伐东吴,不胜不还。”
司马师倒是没有那般的冲动,他详细地向荀顗询问了东吴的情况,孙权病故之后,东吴立孙权的第七个儿子,只有十岁的孙亮继位,十岁的孩子能懂得什么朝政,东吴的朝廷大权,都落到了太傅诸葛恪的手里。
诸葛恪聪明外露,刚愎自用,孙权其实对他并不太满意,但是这几年来,东吴的开国功臣先后离世,就连大都督陆逊都在几年前病逝了,东吴朝中无人,孙权不得不将辅政大臣的位子交给了诸葛恪,由他来辅佐幼主。
第1158章 孙权之死
卫瓘变节投敌是不假,但他也并非是主动投敌,而是在作战不利的情况被敌人俘虏的,属于势穷降敌,尽管也是属于没有气节的那种,但是他和卖主求荣,主动投敌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在平定毌丘俭叛乱之时,卫瓘还是有功于朝廷的,如果不是卫瓘和王颀通力配合,或许毌丘俭的叛乱就成功了,司马氏无疑会平添一个劲敌,这一点,司马师是不会忘记。
而且就在曹亮侵入幽州之后,卫瓘在双方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之下,依然是奋起抗争,坚守临渝关,就算是临渝关失守,他也是主动地率兵撤出临渝关,希望为司马军保存这最后的力量。
幽州军的全军覆灭,并非是卫瓘和王颀指挥失当,而是对手太强的缘故,所以在兵败这一点上,司马师是无法追究他们的责任的。
相反的,如果司马师能在接到卫瓘的告急文书之时,派兵救援幽州,或许幽州军最后就不会是这样的结局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