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卢象升默默看着这一幕。
“宜兴伯。”
尤世威小心翼翼地说道。
他哥哥那边也已经溃败了,不过尤世功跑的比贺世贤快,这时候正在带着亲兵逃回。
他后面绝大多数步兵都已经投降。
只有少量逃回。
不过卢象升并非彻底失败,因为他的核心骑兵没事,最多祖大寿和吴襄两部损失了一些,尤世威部一点损失没有,南线还有罗一贯部和那些蒙古骑兵,他至少在这个战场上,仍旧还有一战之力。
“撤退!”
卢象升平静地说道。
“宜兴伯,咱们可以困住他们,只要切断他们粮食,用不了多久自然困死!”
尤世威说道。
当然,这只是一说而已。
他也知道原本盱眙的靖难军也已经开始北上,南边还有三个军,若这些步兵继续北上增援,骑兵是阻挡不住的,这已经不是骑兵可以碾压步兵的时候了。
甚至步兵开始压倒骑兵。
至少在战场上,骑兵已经很难冲开步兵的阵型了。
但围困仍旧不失为一个选择。
毕竟步兵可以结阵顶住骑兵,但那些运输粮食弹药的补给队,却不可能顶住骑兵,只要散开骑兵在南线不断攻击运输队,并且能够切断运输线,那么杨信最后终究有撑不住的时候。浍河航运没什么大不了,这又不是长江黄河,浍河水深都阻挡不住骑兵涉水而过,想截住浍河上的运输船并不难。这也是骑兵对步兵的最主要战术手段,像这样的大规模合战反而不是最常用,不过这样的结果也就是战争持久下去……
“不必了,咱们是为陛下解决麻烦而不是增添麻烦,撤军!”
卢象升说道。
紧接着他转身带着卫队走了。
尤世威有些疑惑地看着监军的太监……
当然得有监军的太监。
而且这次替九千岁来监军的,还是御马监提督太监涂文辅。
“顺天府各地皆震,通州等地死伤无数,西山洪水穿京城而过,北直隶多处发大水,万岁爷没精力再和瀛国公耗下去了,若是再闹大了,瀛国公真的断了漕运,京城就该饿殍遍地了。这仗就到此为止了,既然已经知道打不过他,那就趁着还没彻底撕破脸互相退一步,只要瀛国公不继续向外,万岁爷也就算暂时把江浙给他了。
左右他也不是不交税。
再打下去他是能撑下去,咱们可撑不下去,他真断了漕运,咱们这些人和马连吃的都没有。”
涂文辅低声说道。
尤世威没有再问,赶紧催促部下传令撤军。
第六零二章 大明之平西王的诞生
“咱们爷俩这也一年多没见了!”
九千岁感慨地说道。
此刻的他们正在徐州奎山,放眼望去黄河滔滔,就连被掩埋大半的徐州城內也有不少人在走动,四周是零零星星一片片刚刚收获的麦田,不过这里接下来不会插秧了。虽然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徐州都是水稻产区,但在黄河夺淮期间,因为一次次黄河泛滥摧毁了灌溉系统,这一带早已经沦为纯粹的旱作区……
不过好在有地瓜。
接下来这一带将会大量种地瓜高粱之类,玉米也有少量种植,这种新作物在北直隶已经很常见。
都是杨家搞的。
杨家在各地卫所以商屯方式,雇佣军户种玉米并治种,然后首先在军户中推广,目前北直隶各地卫所军户种玉米已经很普遍,尤其是冀东那些最贫困的军户们。
这也是之前卢象升部下根本不想打仗的重要原因。
做人得讲良心。
杨家给北直隶军户带来的改变他们都记着呢!
不但推广新作物,而且每年以明显的高价收购地瓜之类建立义仓,遇上年景不好了,就会拿出这些来赈济他们。另外还在各地雇佣他们垦荒修水利,因为杨信的镇压,地方上卫所将领也不敢管,毕竟谁都知道瀛国公的手段。
这种情况下要他们和瀛国公战斗真得很难有什么斗志。
“陛下的蒸汽机如何了”
杨信问道。
“来的时候最多一次七分钟没出毛病,而且陛下还用它做了一个可以提水的东西,一开起来那水自己就从井里顺着管子流上来。我请陛下赏了一个装在煤矿里,原本得人往外提的水,自己就被抽了出来,只要煤还在烧开水就可以不住的抽。
不过这机器总是坏。
用不了多久就得停下修,只能边修边抽,陛下说等那个镗床做出来就好了,只是这东西也挺费工夫。
虽说做了一个,但还是不能用。
陛下一直说,没有你在京城,做什么都不顺。”
九千岁说道。
“京城,暂时我是回不去了!”
杨信说道。
天启的进步还是很明显的,这都进步到实用阶段了,当然,实际上应该是九千岁为了哄他开心,就这时候那蒸汽机效率和可靠性,很难想象会有实用价值。不过既然是皇帝做的东西,无论使用成本多高,那都必须得使用,不过在煤矿抽水还是可以,毕竟用煤几乎不算成本,欧洲人都能把纽科门蒸汽机用几十年,天启蒸汽机没理由还不如纽科门。
“你跟大爷说句实话,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九千岁很认真地说道。
“首先,我对皇位没兴趣!”
我以前就说过,天下太平之时我宁可效仿郑和,带着舰队去海外为大明开疆拓土,外面的世界很大,大明只是其中很小一块。
我想称王称霸很简单。
我自己带着十万大军,就能征服整个印度,那里的土地丝毫不比大明小,人口也不比大明少,而且温顺容易统治,我给自己安个神灵头衔,把我的部下描述成高种姓,他们会世世代代臣服我。如果不想这么麻烦,我带着一万大军,也能征服倭国,然后他们同样会世世代代臣服我。
甚至给我一千人去美洲登陆,我同样可以创建一个不比大明小的庞大帝国。
想做皇帝
很简单,外面有的是地方,有的是人口可以给我征服。
我何必跟陛下抢”
杨信说道。
“其实陛下当初也说过,富贵与你共之,若你真想要江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陛下富有天下,还不至于舍不得两省之地,但你如今所据之地已与太祖无异,难免会惹人猜疑,就算陛下相信你,但陛下也得面对悠悠众口。
陛下之意封王可以。
左右南方如今已经是这样,就算再想变回以前也不可能了。
更何况大同国那些人也得有个人镇压,江浙两地士绅之前既然敢这么干,那以后备不住还得这么干,就让你在南京镇压,封你一个郡王,以郡王总督南直隶及浙江军政。
但以后江浙两地赋税不能少,无论田赋还是商税,包括松江及宁波两处海关,扬州的盐税等等,这些该多少还是得多少。
包括金花银。
还有各处皇庄的都不能少。
两地官员承制拜封有些过了,朝廷总得有个样子,南京六部及其他那些都察院之类,包括五军都督府统统撤销,将南直隶一分为二,以应天巡抚辖区为江南布政使司,以凤阳巡抚辖区为江北布政使司。两地的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这些还是要有的,都指挥使就不必了,至于府州县的地方官员,这个由你自己定个名单,就算是你们联名推荐,交给吏部任命即可。
另外还有就是三地的科举。
这个还是得由各地学官负责,但所需费用由地方承担。
你要知道,这一下子多少官员没了职位,他们若都去京城,大爷我那里也养不起,这样各地学官保留,他们这些人也有个地方安置。”
九千岁说道。
实际上就是天启想在地方安插耳目。
巡抚,布政使之类是为了朝廷颜面,这样可以说这三地还是朝廷的,各地学官打着科举的名声,团结起地方的士绅,无论杨信怎么分地,这些人头顶上的功名还在,这样也算朝廷在地方上有一定掌握。当然,也有可能是真的不想养着这么多闲人,这一下子得多少官员失业,
第六零三章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
大明版平西王……
好吧,不是平西王,而是镇南王。
杨信得到的封爵是镇南王。
虽然理论上作为郡王,他得以古代的郡级地名来封王,但这时候大明之前封的几个蒙古郡王也都没按这个规矩,而且这个头也不是天启开的。
他曾曾祖最先封出的顺义王。
虽然那时候顺义王只是封号,到他才正式明确为郡王,但也代表着完全没必要非按照规矩……
再说封王本身就不是按规矩。
所以最终杨信获得的爵位是大明镇南王,以镇南王世守南京,总督江南江北及浙江军政,开镇南王幕府准其自行设置僚佐,以镇南王监管三地税收及财政。至于三地巡抚,布政使及按察使等官员,理论上当然还是各司其职,至于镇南王不准他们各司其职就是另一回事了,反正理论上这三省还是朝廷的三司体系。
尤其是司法。
这个理论上还在按察司体系下。
不过杨信以四民大会推举出了新的南京都察院和大理寺,虽然天启撤销这两个机构,但杨信无非就是改个名称……
实际上不改也行。
所以按察司就算重新设立也没用。
地方官都是杨信提名,这时候都是地方官审案,人家就不往按察司报后者又能这样同理还有布政司,地方事务就是不上报布政使,而是直接报镇南王幕府,那布政使又能把地方官怎么样
总之这就是个遮羞布,一个朝廷在江浙统治权的遮羞布。
只不过裁撤南京五军都督府及三地卫所,统一改为受镇南王节制的民兵体系,其实这时候天启连北方的卫所体系都想裁撤,毕竟这个体系已经完全废了。至于南京那帮勋贵,这个自然要重新找人继承,好歹也是与国同休的,但徐弘基那些人死了也是罪有应得,这个镇南王没做错,所以南京那些勋贵继续留着,一家找个小孩出来继承,但他们的俸禄由镇南王负责……
给不给的都算在杨信头上。
怀远侯,诚意伯两家调往京城,这些忠臣不能亏待了。
另外明确规定镇南王所辖兵力为五步一骑六个军,反正杨信也不在乎这个,他的民兵体系根本不用在乎常备多少军队,需要时候能迅速动员起多少才是最重要的。
但总督沿海军务不变。
也就是说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仍旧归镇南王节制。
这时候南洋水师已经回来了,之前刚刚还按着郑芝龙和颜思齐暴捶一顿,把福建水师打得不敢出厦门,据说颜思齐的把兄弟杨天生,被南洋水师的战列舰轰死了。
不过北洋水师移驻舟山……
估计天启是想自己干,这次北洋水师表现突出,无论炮轰吴淞口还是封锁浙江沿海,甚至登陆强攻,都展现出海军的作用。
天启应该想搞自己的。
毕竟无论北洋还是南洋,都是杨信的亲信,他很难拉拢过去,还不如另起炉灶单独搞,这时候建造新式战舰也没什么难度,航海人才同样也不会缺乏。毕竟天启还有郑芝龙这帮人可用,这场战争中郑芝龙表现已经落在皇帝陛下眼中,据说已经实封了福建总兵。
原本只是团练而已。
不仅仅是郑芝龙,苏松那帮人也得到皇帝陛下重用,只不过……
望亭。
“都干什么”
九千岁一脸威严的看着他面前一帮悲愤无言的栋梁们。
栋梁们默默看着他。
“这是圣旨,你们有怨言也罢没有怨言也罢,都必须得尊旨,万岁爷这也是为了江南安宁,你们对镇南王就算有不满,也必须顾全大局。
咱家再说一遍。
你们所部都调往湖广和江西,无论原本团练也罢官军也罢,统统重新整编为御营,以宜兴伯提督御营,连同宜兴伯所部,各军重新整编为御营十二军。陛下知道你们都是忠臣,沈廷扬,徐弘祖,郑遵谦,皆以都督佥事为本部总兵,许都等人此前已圣旨赦免,以生员入国子监读书……”
九千岁继续高喊着。
好吧,这是天启对于这些人的安排。
他当然不会抛弃这些好打手。
实际上从战场表现看,这些团练甚至比他的新军更强,至少团练没有一触即溃,把这些人调出,由团练变成官军,正可以补卢象升的损失。
后者丢了三个步兵军,而且蒙古骑兵此后会撤离,这样又少了两个军,正好把这些团练再整编五个军,这样依旧维持他的天子十二军,然后把这十二个军在北线及上游布防。这以后杨信这里就得看起来了,十二个军其实还不够,不过这时候天启手中财力已经没那么宽裕了,他还得维持关外的各军,关内也就能维持十二个军。
这些军是真正用银子堆的。
不说别的,这个三两的月饷首先必须得保证,一个月光军饷就得掏近五十万两。
还有训练费用。
还有衣食装备的维护。
十二个军算起来,一年恐怕最少得砸一千万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