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九边还有别的呢!

    天启还得发展他的海军呢!

    还有那一堆宗室,实际上接下来天启恐怕真得动宗室了,毕竟这时候好欺负的只有宗室。

    不过即便这样,他也就能在南方维持这十二个军,这也是他为什么非要规定杨信六个军,不管杨信的民兵动员能力如何,这边六个军的限额终究能让他喘口气,不用再不得不增加卢象升部下的数量。

    不过……

    “阉狗,昏君!”

    &nb




第六零四章 仓里有粮心里不慌
    随着苏松嘉湖杭团练和官军黯然撤退,江浙彻底成了杨信的地盘,接下来的近一个月里,靖难军各部迅速接管各地防务……

    期间没有遭遇抵抗。

    江西的官军及团练撤离安庆并在湖口重新设防。

    湖广军渡江北上。

    他们在黄梅及大别山各处关隘布防。

    汪秘书家很自觉地撤离黄梅然后前往南京,不过她家的产业肯定没人会动的,虽然至今她还是汪秘书,但在镇南王手下可是炙手可热,这样的人家还是没人敢招惹的。

    而北线止于淮安。

    因为徐州被天启要去,划入了山东布政使司。

    这个地方太重要。

    如果杨信控制徐州,那么运河与黄河就对他敞开大门,所以朝廷必须控制徐州,既然这样杨信也懒得跟天启争了,徐州成为卢象升的驻地,靖难军止于邳州,宿州,亳州。实际上未来淮北除了极少数可以通过水利建设灌溉的地方,其他都要相继南迁并想办法往台湾扔,那里才是未来最安全的。

    淮北肯定不行。

    至于浙江境内依旧止于江山,正好向南堵仙霞关,向西阻隔江西。

    而温,处,台三州士绅虽然悲愤地仰天长啸,但他们终究无法抗拒这杨信所说的天下大势,天启已经抛弃了他们,他们又没能力自保,除了委委屈屈地投降杨信之外,难道还有什么别的选择

    最终这三地士绅也老老实实投降。

    用了一个月完成自己地盘控制的杨信紧接着开始分田地。

    九千岁这时候才离开。

    不过是带着杨信缴纳的所有夏税粮一起离开的……

    “仓里有粮,心里不慌啊!”

    站在京口码头上,九千岁看着身旁驶过的一艘艘运粮船感慨着。

    他这是说实话了。

    去年才经历了席卷绝大多数府州县的大旱之后,北直隶今年又开始了水灾模式,在西山洪水横扫京城后各地水灾不断蔓延开,甚至就连河南都开始加入水灾模式。而冀东一带蝗灾又一次爆发,再加上依旧没有停止的到处地震,九千岁真得很难,眼看着头发都快白了。

    “这以后真就像你说的,咱们大明几十年天灾”

    他说道。

    “大爷,我需要骗您吗”

    杨信说道。

    “也是,这两年的确这些天灾就跟赶集一样往外冒,过去虽说也年年遭灾,可不像这两年一样,各种天灾挤的密密麻麻,地震,水灾,旱灾,蝗灾,居然还有大风成灾,这天的确是要变了啊!”

    九千岁说道。

    他说的是不久前常州的台风。

    台风在苏南登陆,然后在各地横扫而过,遭灾最狠的是靖江和江阴等地,这种事情江浙年年有,但北方来的九千岁还是第一次见识,话说台风过境的威力,对于他来说未免过于震撼了。不过作为最早的民兵区,这一带防灾救灾能力也让他震撼,那些带着民兵顶着狂风暴雨四处抢险的地方官更让他刮目相看,这些在他看来无比廉洁,而且为老百姓甘于舍生冒死的地方官简直就是奇迹。

    “您回去告诉陛下,终有一天他会知道,我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陛下的江山。

    最多到后年。

    他就会知道我才是对的。

    至于您,回去以后最好的办法还是继续推广地瓜,这个东西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它真能帮着咱们撑过天灾,也不是说都种,至少让每家每户都种一点备荒。这个又不占那些良田,原本就不过收三四斗的薄田尽量种地瓜就是了,就算士绅不想种,大不了朝廷用地瓜折一部分田赋,或者干脆由陛下下旨,在大明范围內禁除了地瓜和高粱以外的酒。

    尤其是米酒。

    我这边接下来会下禁酒令。

    除了高粱酒和地瓜酒,其他所有粮食酒全部禁绝。

    您在北方可以收地瓜和高粱酿酒然后向这边卖,我会给这些酒免税,也算是给您的一点礼物了。”

    杨信说道。

    米酒禁令已经准备发出。

    不过肯定会遭到地方官员的故意破坏,哪怕这个禁令是他发出,江浙喝米酒的习惯是改不掉的,现代都改不掉何况这时候,不过有禁令再加上一定的查禁力度,总会让米酒的数量下降,尤其是公开场合,肯定不会有太多喝的了。

    过去米酒消耗就是士绅,那时候他们有的是粮食,一年能喝掉几百万石。

    但现在士绅哪有粮食喝。

    最多都在市场上买酒,只要通过严禁米酒,让米酒成本维持在始终高价位,同时用低价地瓜酒和高粱酒在市场上冲量,终究还是会逐步让一部分喝低端酒的习惯高粱酒和地瓜酒。大不了杨都督亲自带头,然后逼着那些手下官员也喝,有敢喝米酒的直接撤职罚款,这样就可以从北方引进这些低价酒,同时哄着北方增加地瓜和高粱的种植面积。

    士绅们肯定不支持种这个。

    他们只要收租不收这个,那农民想种也得考虑一下是否划算,但如果可以把这个变成银子就不一样了。

    “此外还有棉花。

    我这里民兵以后都交粮,棉花和桑的种植肯定减少,那些织户需要的丝和棉肯定会增加外购,之前运河两岸已经变成产棉区,接下来士绅肯定还会增加棉花产量。



第六零五章 辽宁
    送别了九千岁,顺便给他灌输一脑袋恶毒思想的杨信,紧接着收到了另一个老朋友的消息……

    虽然这个老朋友曾经被他伤害过。

    “都有自己的新生活啊!”

    镇南王感慨着。

    黄台吉打败了他大哥.

    不过主要是因为孙传庭背刺了他大哥,另外也因为他干爹,不对,应该是他岳父给了他充足的支援,他最终还是娶了德川秀忠匆忙收养的养女,然后成了德川家光的妹夫,完成了他们的一家亲。

    而亲自率领八旗精锐讨伐自己弟弟的代善,因为不符合圣主明君的标准,最终在平壤遭遇了朝鲜人的顽强阻击,当他费尽全力攻破平壤并血洗之后,他弟弟连同德川家的三万援军联军北上。然后双方决战于开城一带,依靠着八旗朝鲜的浴血奋战和倭国足轻们的炮灰精神,黄台吉居然也顶住了,不过主要是他哥哥的部下很多都已经吃不饱饭了。

    他哥哥就是被饥饿逼得才讨伐他。

    倒是黄台吉已经不缺粮食,毕竟他大舅哥还能支援他一些。

    就在双方相持不下时候,孙传庭亲自率领曹文诏等部,在加上金台吉和炒花的联军,开始向着赫图阿拉进攻。

    得知这个噩耗的代善,不得不在前线仓促撤军,但他留下作为后卫的,以索尼为首的少壮派军官倒戈。

    然后就是黄台吉背刺了。

    最终咱大金第二代大汗代善在平壤兵溃,他本人愤而自杀,此时距离他登上汗位也才不到一年。

    而他所部绝大多数投降黄台吉。

    后者势力骤然增强,这时候已经拥有差不多三万族人青壮了,加上八旗朝鲜和绿旗军,那也是坐拥五万大军,可怜这个数字的确令人悲哀,不过因为是圣主明君,他倒是暂时得到了朝鲜人拥戴,从平壤城为他死守,最后全城死尽也没投降可以看出他的魅力。

    总之他看起来很有前途。

    不过也就在同时孙传庭攻破了赫图阿拉,代善为了迅速解决他弟弟,早就把这座城市一多半的兵力带走,孙传庭的进攻一路势如破竹,虽然这些年赫图阿拉城已经修建得很坚固,但终究挡不住明军的臼炮。尤其是孙传庭还夸张地使用了热气球轰炸战术,简单点说就是放了十几个热气球,半夜里从天上直接往下扔汽油瓶……

    而且还自己不小心烧了两具。

    总之这些无良的家伙,在赫图阿拉很欢乐地试验各种进攻手段,但最终还是欺负人家没有重武器,用战车抵近进攻,在城下向上不断射手雷,再加上重型板甲士兵肉搏登城,一举攻破这座大金都城。

    在城内俘获老弱妇孺一万余人,包括野猪皮的那些女人。

    而残余建奴则仓皇弃鸭绿江以西所有聚居区,然后从宽奠逃往朝鲜。

    但中途遭到毛文龙横击。

    在皮岛玩了这么多年的毛文龙全军登陆镇江,从镇江沿鸭绿江反攻建奴腹地,正好截住了这些仓皇渡江逃往朝鲜的。

    然后一帮家伙可欢了。

    战报上说法是浮尸塞江,鸭绿江水为之尽赤,光野猪皮儿子就斩了俩,总之此战之后,逃入朝鲜的建奴不足三分之一,不过就在同时黄台吉到达,毛文龙也没继续追击,最终在宽奠与孙传庭部会师。

    黄台吉固守清川江。

    孙传庭因为连续作战,后勤已经开始紧张,尤其是弹药消耗殆尽,最终止步于鸭绿江,但命令毛文龙全军移驻镇江及宽奠等地,并在义州修筑棱堡。

    然后他押解俘虏返回辽阳并进京献俘。

    这个功劳肯定晋爵的,虽然真正的决战是上次,但这次才是真正的犁庭,这样的战功就是和当年的开国元勋们比起来也差不了多少.

    最终他被以家乡所在晋爵代国公。

    毛文龙封伯爵。

    曹文诏因为首功,由伯爵晋升侯爵。

    目前的天启对封爵毫不吝惜,反正连王都封出去了,其他公侯伯完全不值一提。

    无非就是一年多掏那点俸禄。

    现在正是用人之际,用爵位来笼络人心也好。

    而且紧接着天启正式将辽东都司辖区从山东布政使司分割出来,以辽河恢复安宁设立辽宁布政使司,辖山海关外原本边墙以内各地,包括几个藩臣属地,也就是经棚以西的顺化王,顺诚王,续顺公,忠顺公等人。

    虽然他们归理藩院管,但终究不是朝鲜这样的藩王。

    理论上他们并不属于独立的藩国或者说附庸,而是单独归属理藩院管辖,类似于地方官员,但他们的领地仍然是大明皇帝的,只是大明皇帝赏赐给他们放牧的牧区而已。既然这样当然要纳入大明直属疆域,以后这种直属地和附庸之类要明确起来,附庸的意思是以土地臣服大明皇帝,但直属地那是正经算作大明疆域的。

    当然同样也得划到辽宁布政使司地图上。

    只不过单独标注理藩院辖区,但理藩院只是管理机构并非行政区划。

    不仅仅是他们,顺义王这些人也都一样,顺义王的属地划入了陕西布政使司的辖区,而顺昌王及长城外那些次一级封爵的蒙古各部,则纳入到了北直隶的辖区,因为顺昌王的牧区实际上已



第六零六章 最毒妇人心
    当然,天启也罢黄台吉也罢,暂时都与杨信没什么关系,就像他自己说的……

    各有各的生活。

    他的生活就是迅速建立囊括江浙的民兵体系,然后推动这片土地退回农耕时代,至于方法很简单,就是征粮制,他就收粮食,老百姓不可能买粮交租,不过征粮制需要同时建立合理而且便捷的交通网络,虽然江浙水路发达,但山区同样众多,所以首先得做两件事。

    第一疏浚河道。

    也就是那些乡村的小河沟,把所有具备通行条件的小河沟统统疏浚到可以通行小船。

    有多少疏浚多少。

    甚至具备条件的地方,再额外开挖更多运河。

    尤其是环太湖地区,还有淮扬泰等地,巢湖周围,挖运河,疏浚河道双管齐下,而且这些水网也会像海绵一样容纳洪涝,在干旱时候还能提供灌溉。当然,配套的还要修桥及建设调节水量的闸门,再就是淮南一带的平原及山区小水库,这个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就是大规模水利建设。

    至于资金……

    助饷呗!

    松江府两百万,苏州三百万,湖州一百万,嘉兴两百万,杭州两百万,扬州两百万,淮安一百五十万,安庆一百万……

    然后就有了!

    也不是说就白要他们的银子。

    包括之前的助饷,镇南王全都以债券方式,镇南王是奉皇帝圣旨守护地方,当然不能跟流寇学,所以他额外印刷一批国债,算是镇南王以政府方式借的。只不过这些债券的还款期限有点长,最长的都两百年后了,至于利息当然也有,但严格遵照太祖制度一本一利。也就是说两百年后政府会归还这些债券持有人,相当于债券面额两倍的白银。

    不但你们跟着镇南王享福,你们的子孙后代也跟着享福。

    两倍啊!

    有福啦!

    当然,这就是个脸面问题。

    毕竟人家是投降的,直接助饷有损镇南王形象。

    总之银子不是问题。

    劳动力更不是问题,民兵化之后各地民兵干劲十足,别说是男人,就是女人小孩都能参与,反正又不是白干的。

    第二就是修路。

    尤其是在那些山区,另外还有淮南的非水网区,最重要的当然是直通凤阳的大路,要让所有县城间都通行新式公路,主要干线公路必须要用新式筑路技术做到通行四轮马车。也就是大小不同石块铺底,上面铺小石块的方式,不过因为没有蒸汽动力的碎石机,所以……
1...316317318319320...3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