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所以还是发动人力。

    这些山区的每一户民兵都必须出多少石头和石子。

    这个也给银子。

    但石块和石子规定大小,另外每家发一大一小两个锤子,这个是免费提供的,然后这些石块和石子送到筑路工地去,而且要告诉民兵,这些路修通后,鸟粪就能运过去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事实上也是必须的。

    鸟粪开发好说,很快第二批苦力就可以送到东沙岛,这时候那里已经开始修建配套的水窖,因为水泥不保险,所以是用大型木桶,而且直接坐沉了一艘船。苦力们到那里后就住在船上,正好孙传庭,毛文龙那里都抓了大批俘虏,杨信已经联络他们买下来送过去。

    这些人还是要废物利用的。

    差不多明年肯定能从东沙运回第一批鸟粪。

    海运很容易。

    但向内陆的运输就不容易了。

    总之杨信就是要用已经到手的两千万两白银,江浙三省至少一千万民兵来完成堪称伟大的基建工程,把这片本来就交通发达的土地,继续发达到铁路诞生之前,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至于配套的马匹不值一提,夏尔马已经引入,第一批总共十二匹夏尔马就在济州岛的马场,这是荷兰人给杨信运来的,不过想要实现夏尔马拉车恐怕没有十几年别指望。好在蒙古马有的是,之前大战靖难军战场上别的不管就抢马匹,总共缴获了超过八千匹马。

    而且还可以继续购买。

    镇南王在草原上一堆朋友,想买马匹还不是一句话。

    剩下就是养马了。

    这个同样简单,所有民兵在田间地头都种玉米,然后用玉米秸搭配地瓜之类喂马,在江滩沙土地种甜高粱之类同样可以喂马,比如崇明就一堆这东西。

    这个同样可以推广到长江沿岸所有民兵区。

    这个喂马可是好东西。

    而且也不用正经种,就是在田间地头家家户户都种些,把这些原本长野草的地方利用起来,崇明就是这样种卢穄的,接下来需要的只是鼓励种植而已。鼓励的方式也简单,就是直接收购,然后在各地设立分散的小型马场,收购了送到马场,说白了就是全民养马。而且这些小型马场还可以兼职兽医站,这个必须得有,不但人的医疗体系要建立,牲畜的医疗体系也要建立,说到底耕牛也罢毛驴也罢这都是重要资源。

    “有钱就是好啊!”

    镇南王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看着面前一笔笔支出的项目,十分满意地说道。

    “都是赔钱,你就不能想想给咱们家赚钱”

    王妃鄙视地说道。

    “那么我想问一个问题,钱是什么”

    杨信说道。

    “银子啊!”

    汪秘书毫不犹豫地回答。

    “银子,太祖时候是银子吗唐宋是银子吗

    当我们掌控一切时候,我们说什么是钱什么就是钱。

    现在我们用白银,明天我可以下令重新以铜钱为唯一流通货币,后天我可以下令以金币为流通货币,再后天我




第六零八章 九千岁的雄起
    正当杨信在南方展开一系列改革的时候,天启同样亮出他的爪牙。

    皇帝陛下终于不再蛰伏。

    他也没法蛰伏下去了,猫在科学院沉迷所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作为皇帝他得真得负起责任。

    过去有杨信给他捞钱,这以后他就得自力更生了,他很清楚这些年如果不是杨信在外面抄家,他根本无法维持财政的正常,而这场战争包括辽东的战争,又几乎耗尽了九千岁积攒的白银。以后肯定不会有一笔笔横财重新充实他的小金库,而杨信既然说天灾降临,那么应该就不会有假,他既要维持南北的几十万大军又要面对接下来的天灾……

    没银子玩个屁!

    他和九千岁必须得行动起来了。

    第一,海关。

    广州重新设立税监太监。

    在广州海关维持包税,并且将包税额提高到五十万两,广东税监额外掌控广东所有陆关,而且九千岁给广东税监太监强行定下了最低七十万两的限额。

    低于七十万两赐死!

    福建同样设立税监太监。

    限额五十万。

    低于五十万两同样赐死。

    怎么收随便,总之加上福州和漳州两大海关的包税银,福建税监太监必须每年上交五十万两。

    第二,盐税。

    效仿杨信的盐业制度……

    这个的确有点难度,盐业牵扯的人实在太多了,上到藩王下到地方士绅,可以说无数人寄生在这个最大的利益链上。

    天启倒是想改革。

    毕竟杨信的盐业制度是直接从源头控制,无论官盐也罢私盐也罢,最终无非就是从那几处盐场流出,查运输体系需要的人力太多,但把盐场控制起来就简单多了。通过在批发价上加税,可以在极短时间內,让盐税收入暴涨,实际上杨信计算过,光两淮的盐税就够他手下限额的那六个军发军饷了。

    两淮盐业过去每年也能为朝廷提供一百多万两。

    盐税的确很低。

    但还有查私盐的各种罚没。

    杨信接手后在严控源头的情况下翻翻没什么问题。

    而长芦,河东,四川这些盐场加起来如果能控制住源头,估计一年捞两百万毫无压力,但问题是这牵扯的利益集团太多,所以……

    所以正在纠缠中。

    第三,对北方土地进行重新清丈。

    尤其是藩王名下的,理论上藩王自己扩的田庄是不合法的,藩王的田产只能是赐田,而这些本来就不合法的田庄还不交税就更夸张了。所以必须对这些田产重新清丈,所有藩王名下田产超出部分可以承认,但必须按照普通民田交税。

    这一项就很狠。

    谁都知道藩王名下多出来的其实绝大多数都是诡寄田。

    士绅诡寄在藩王名下避税的。

    这下子也就没法再玩下去了。

    那些藩王不会反对的,因为这些田产收入本来就不归他,只不过是地方官员和士绅,再加上他那些田庄的管事们合伙的。

    本来就不关他的事。

    而且这次清丈不只是户部,还包括了锦衣卫和內臣,算是三家联合执法,每个有藩王的省,设一个专门的清丈太监,带着从辽东调的骑兵,一个省一千骑兵,在清丈期间有闹事的直接上铁骑兵。很显然九千岁对于杨信的话理解很透彻,再闹还能闹得过一身板甲,拎着火枪的铁骑兵万历时候的太监就是缺少保护,所以才被人用各种方式杀死,现在直接就带着骑兵过去,看谁还敢。

    三项,准确说正式开始的一项改革就已经搞得朝野一片反对。

    而且南北齐反对。

    闽粤籍文官强烈反对重新设立常驻的税监太监,过去那种巡视员式的税监已经搞得民怨沸腾,现在重新恢复万历的恶政,难道皇帝陛下你不想做圣主明君了吗

    湖广,江西,四川包括北方文官倒是不反对清丈。

    毕竟针对的是藩王。

    藩王不出来反对,他们也没有理由跳出来,但他们反对太监清丈,尤其是还带着兵,这是要干什么以九千岁这些年的风格,摆明了这是早有预谋,杨家那些商号这些年在各地估计早就清楚有多少士绅把田产诡寄在藩王名下。九千岁这是摆明了要把这盖子掀开,然后以此增加岁入,派太监带着骑兵跟随,就是准备好了一旦有士绅抵制,直接学杨信那套先抄家再说。

    这肯定不行。

    再说九千岁肯定不会止于藩王,对藩王的田产清丈只是个引子,真正的目的肯定是北方田产的全面清丈。

    杨信可是早就告诉他全面清丈的结果。

    镇江府当初民兵化时候,对所有田产进行清丈,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多出四分之一的田产,九千岁和皇帝早就知道民间隐田比例,这次杨信在各地民兵化期间得出的结果也差不多。

    皇帝摆明了就是对这个问题下手。

    先查藩王的。

    最后肯定得出大面积的诡寄和投献土地。

    藩王自己不能抢占民田,要么是赐田,要么说不够吃饭,找皇帝再赏赐部分土地,但本质上还是赐田,剩下就是投献和诡寄的,这两样都是不合法的,如果藩王都这样,那皇帝一震怒顺便也查查士绅吧,一下子就全揭开了。

    绝对不行。

    这关系所有士绅的利益。

    &n



第六零九章 皇帝终于上朝啦!
    当然,九千岁的雄起肯定不会很容易的。

    但他也没别的选择。

    或者说他和天启这时候都没有别的选择,这两个过去依赖杨信习惯了的家伙,在杨信不负责任地甩手离开后只能自力更生,过去他们的确可以给农民加辽饷,但现在已经没有理由加辽饷了。

    也不敢。

    杨信还在渲染未来的天灾,而这几年频繁的天灾的确也正在向他们展示可怕的未来……

    九千岁可是很迷信。

    不说别的,光这些年频繁的地震就很让人心惊肉跳。

    光京城就好几回了。

    然后水灾,旱灾,蝗灾一个接一个不停往外冒,如此密集,如此频繁的天灾,对于一个极其迷信的人来说完全就是一种上天示警。

    天启也一样。

    虽然天启是科学家。

    但科学家面对这种情况也一样心惊肉跳。

    杨信以前也给他讲过历代的气候变化,以及每一次天下大乱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而这些年气候的严寒有目共睹,话说天启元年时候连广州都遭遇过大雪呢!他自己同样拿温度计记录日常气温,最低已经到零下二十多度了,而且运河封冻期也越来越长。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是最重视数据的,每年冬天的最低气温,平均气温一对照,每年运河封冻天数一对照,他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自己这个帝国的气候正在逐渐变冷。

    一年比一年冷。

    杨信没有骗他,气候的确正在发生剧变。

    天灾的确正在降临。

    他也得做准备了,但他做准备首先得有银子,原本历史上的天启的确可能不懂大明的问题所在,但现在的天启可清楚的很。

    他为何没钱

    太祖时候都能一年收三千多万石的田赋。

    他现在一年两千五百万。

    太祖时候徭役绝大多数都并没有折算到里面,因为那时候是服役,他这个岁入还是加了徭役折银的,实际上这里面还有丁银,明朝的田赋,丁银,徭役折银,统一在岁入里,而岁入就是两千五百万。剩下那些商税之类杂项不在内,从土地上征收的就是这些,另外还有些值不了多少的棉麻甚至草料。

    发展到现在,经过了两百多年后他的岁入居然还不如太祖时候。

    而人口呢

    他当然不会相信官方那个。

    别的不说,光京城有多少人口他可是很清楚,因为新的警察制度已经实行,京城已经进行了人口普查,整个京城内外城墙范围及近郊,居住人口已经接近一百五十万。

    而太祖时候人口清查的数字,整个北直隶加起来一百九十万。

    比这时候京城略多。

    有这个数字在,他如何还会相信官员报给他的,那个居然比洪武年间还少几百万的人口数字这个数字他不信了,那如何相信一起报给他的耕地数量可以说那些都是假的,都连参考价值都不具备,而官员们弄虚作假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掩盖一堆人不交税的事实。士绅不交税,士绅隐瞒的田产不交税,宗室不交税,诡寄在宗室名下的也不交税,豪门世家的奴仆同样不会给他交人头税,这些人根本不在官员给他的数字里,而杨信已经告诉了他,在江南最多的士绅家奴仆已经数千了。

    这都不交税。

    北直隶官方数据农田五千万亩总共交五十九万石的税。

    而最高亩产杨信那里到了七石。

    杨信倒是不能算标准,毕竟他有鸟粪助攻,但杨家在西山一带山区的玉米地天启可经常光顾,哪怕这些过去被视为下下田的,玉米也能收四五十斤啊!

    这是北直隶的农业。

    然后五千万亩他总共收五十九万石的税,平均一亩收一升多点,算重量大概也就一斤多点,但老百姓却吃不饱饭,下下田种玉米都能亩产四十斤的情况下,他都平均一亩地收一升的税了,居然老百姓还吃不饱饭,那么粮食都去哪儿了

    天启很清楚,他这时候该对哪些人下手。

    至于这些人的反抗……

    一个皇帝连政令都无法推行下去简直笑话,敢反对就撤职下诏狱,再不行砍头,连崇祯都能做到的,天启不至于连他弟弟都不如吧

    总之……

    总之杨信没空管他。

    镇南王如今也是日理万机,好几千万人口等着他呢!

    应该有四千多万。

    他这时候正在进行人口普查和土地清丈,借助民兵化,这项工作进展很快,估计明年年初就能出结果,而四千万是一个估计的数字,但基本上没有太大差距。
1...317318319320321...3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