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续南明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老白牛
此时邓门子与两个署廨皂隶都站到杨河身后,陈仇敖四人也按刀站在长窗边,看杨河身边两个歌姬,除了陈仇敖面无表情,余者人等,都投来了羡慕的眼神。
不过杨河眉头微皱,这两个乐户歌姬,脸蛋并不符合他的审美,而且要胸没胸,要屁股没屁股。
他赏了二女银子,让两个乐户歌姬闪远些,远远倒茶倒酒便可,免得这些女人占自己便宜。
后世就太多女人占他便宜了,让他烦不胜烦。
两个歌姬颇为惊讶,就是别的乐户歌姬一样举目看来,这二人便是典型的“瘦马”,此次宴饮,衙中也是费了心思的,为杨河挑选的乐户最瘦,最平板,还是小脚。
样子极为柔弱可怜,换成别的男子爱不释手,看知县身边两个“瘦马”,难得都笑眯眯的,没想到杨河没有任何感觉。
再看众人皆带扇,唯有这年轻官员持刀,众乐户越发觉得这新任练总与众不同。
这只是小插曲,宴后花厅还是热闹的,众人听曲,吟诗作赋,气氛越发的好。
杨河也吟了一首诗,虽只是秀才的水准,但也引来了一片声的叫好。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开心愉悦的,士绅位置中,凌城集士绅王朝首就死死盯着那边的杨河,那年轻人英气逼人,众星捧月,每次众人的奉承叫好,都让他脸色青白一分。
那个位子曾经是自己的,那种风光理所当然自己享受,然这机会却被自己放过了。
生员丛中,王家卿眼神越发阴冷,看那杨河的风姿气质,羡妒之心,便若毒蛇般啃噬着他的内心。
还有他旁边的黄承袭撇着嘴,看上面杨河风光的样子,神情越发的不屑。
他懒洋洋的靠在位上,忽然唰的一声张开手中的象牙骨折扇,摇了两下,又唰的收起,然后起身笑道:“今日是杨大人的接风宴饮之日,学生来得匆匆,也没带什么拜谒礼物,实在是失礼啊。”
他将“大人”二字咬得很重,讥讽之意谁都听得出。
然后又唰的张开手中的折扇,摇着扇子道:“也是巧,学生游历苏扬时,获得了几把芳风馆的扇子,都是沉香骨的,用京元纸作面,众多好友哀求,学生都不愿给。今日正好大人大喜之日,学生就送一把作为贺礼吧。”
说着他招了招手,一个书童上前,捧着一个锦盒,打开后,内中就是一把精致非常的折扇。
隐隐的,一股令人神清气爽的香味传来,确实是名闻遐迩的芳风馆出产折扇。
每扇都价值不菲,等闲人不可求之。
杨河心中暗叹:“还是来了。”
厅内也都安静下来,知县高岐凤皱起眉头,周明远摇头叹气,所有的公人,士绅,商贾,都露出异样的神情,郑文选等众生员则是脸色一白,黄兄这是怎么回事?
硬要与杨大人过不去吗,二者若起冲突,让他们夹在中间该如何是好?
王朝首父子脸上露出喜色,好,有人给这姓杨的难堪了。
二人当然知道,黄承袭的送扇之举,若是私下,则是美意。
然这种场合,众人皆持扇,唯有姓杨的带刀,还是斩马刀,这是讥讽他没有风度,举止作派若武夫那样粗卑不堪,光明正大打他的脸。
而黄承袭是邳宿河务同知,正五品高官的儿子,姓杨的又敢如何?
“有好戏看了。”
父子二人喜滋滋的想。
陈仇敖等人怒目而视,个个按着自己长刀,他们现在知道了,这扇子内中是什么意思。
黄承袭目光撇到他们,但不以为意,他是堂堂正五品高官的儿子,这些护卫目光再凶,又敢对他如何?
他只是戏谑的看着杨河本人。
杨河将斩马刀放在几上,沉重的声音震得众人心下一惊。
这刀,怕被斩一下,整个人都要成两断了。
杨河让有些慌乱的邓门子上去,将芳风馆出产的折扇收下。
扇子是无辜的,有气也不能撒到扇子身上。
然后他取起这折扇把玩一下,又放回锦盒内,目光看向黄承袭,淡淡道:“黄承袭,你意欲何为?”
黄承袭慢条斯理摇着自己的象牙骨折扇,得意的道:“大人何出此言?学生只是送贺礼啊。”
杨河看着他,冷笑道:“你内中之意,以为本官不知?哼,毕竟是温室里的花朵,没经过风雨,一点不知本官经历什么?”
他猛的操起斩马刀,让众人一惊,提高声音道:“谁都知道,杨某乃鹿邑生员,为何到此,还不是为了逃难!知道中州那边发生什么吗,流寇肆虐,攻城略地,所陷州县,不计其数。为了躲避贼寇,逃难百姓成千上万,本官亦是逃难大军中一员,甚至家人接连死难!”
他冷冷地看着黄承袭,目光森寒:“知道我从死人堆中爬出来,靠的是什么吗,是手中这把刀,不是你那把破扇子!”
厅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是看着杨河,很多人若有所思,很多人张大嘴巴,第一次见识杨练总的口舌之利,而且让人哑口无言,无法反驳,就连很多乐户歌姬,亦是异彩涟涟。
黄承袭张口结舌,不知该说什么,事态急转直下,超出了他的判断。
于是这个生活优越的公子哥,不知该如何反应了。
郑文选等众生员心中暗叹,第一次知道杨大人的伤心事,怪不得要处处带刀呢。
王朝首父子张大嘴巴,怎么回事,怎么事情就变了?
看看所有人,对那姓杨的,脸上都换上了同情与佩服的神色。
对黄承袭公子,则隐隐露出了不满。
杨河道:“一路搏杀,马贼,土寇,山匪,步步惊心。便是到了睢宁,亦有流贼残部,焦山匪,铜山匪,甚至路上,还遇刺杀。我不带刀,真以为这扇子是重型盾车,可以防刀防箭,防护铳弹吗?”
黄承袭被杨河劈头盖脸训斥,脸色青一阵,白一阵,他定了定神:“我辈饱读圣贤书,圣人教诲……”
杨河喝道:“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此为圣人之教诲,你又懂得多少?你会射吗?你会御吗?还是只会摇着你那把破扇子?你以为这样很有风度,以为摇着扇子就可以挡住贼寇的一刀?”
黄承袭冷汗涔涔,头晕眼花,咬着牙道:“我乃读书人,岂有面对……”
杨河喝道:“我也是读书人,中州各处,不计其数的读书人,贼寇来临,拔剑与贼血战,血染青衫。现流寇肆虐,说不定就会兵临睢宁城下,介时我会仗剑杀出,你可敢随我杀贼?”
黄承袭面若死灰,今日这场经历,让他终生难忘,他期期艾艾地道:“我……我……”
杨河冷笑道:“连杀贼都不敢,你活着有什么用,你价值何在,你怎么不去死!”
他手指点着黄承袭的胸脯,他点一步,黄承袭就是退一步。
厅内更是鸦雀无声,很多人都被震住了,所有人看着杨河,对这年轻的练总,或许自己要重新判断了。
知县高岐凤对杨河看了又看,教谕、训导几人张大嘴。
陈仇敖等人,署廨各人,则是喜气洋洋,与有荣焉。
“好了好了。”
周明远上来打圆场,若有所思的郑文选等生员也忙将黄承袭拉下去,周明远叹道:“慎言说的是,现在太多学子只会清议空谈,现外有鞑虏,内有流贼,此非国家之福啊。”
他打趣道:“慎言处处颇有汉唐雄风气概,又知文韬武略,难道真如外面所说,天杀星下凡?”
厅内众人都附和的笑起来,意图冲散厅内僵硬的气氛。
同时众人暗暗心惊,方才冲突,这年轻的练总,似乎并不将五品大官的儿子放在眼里。
杨河笑道:“我只是普通的读书人罢了,略读过兵书,否则流寇肆虐时,也不会逃亡在外了。”
他叹道:“如庆元兄所说,现学子太多空谈之辈,眼下形势,确非国家之福。此情此景,吾倒想起陈拾遗那首感遇,吾辈当效仿之。”
周明远道:“感遇?”
他低吟:“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见他吟之,郑文选等生员也忍不住合声吟诵。
诗声句句,厅中回响,似汉唐之气侵蔓。
周明远叹道:“原来这就是慎言兄的心声。”
杨河道:“睢宁乡兵基本练成,吾思之,当有我军歌营声,此时忽有所得,便请诸位鉴观。”
他说道:“来人,笔墨侍候。”
随后杨河挥笔而就,他写一句,周明远念一句。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威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矜。”
“一呼同袍于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贼奴不顾身!”
词毕,众人皆尽变色,周明远喃喃念着:“……弱冠系虏请长缨。”
他一连念了几遍,郑文选等人也是喃喃语诵。
此词说词,更类歌声,然众人听之,却均觉胸中豪气充盈,那豪迈沸腾不休,一股热血就从胸中涌起。
厅内寂静一会,叫好之声四起,周明远叹道:“慎言这词……”
忽然一个声音传来:“道貌岸然,冠冕堂皇,说得好听,还不是与有夫之妇眉来眼去?”
厅内落针可闻,却是黄承袭被扶下后,脸色难看之极,此时不由自主说了一句。
杨河的脸瞬间铁青。
“放肆!”
他一掌拍在几上,巨响声吓了众人一大跳,然后上面的茶盏什么随之咣咣的跳动不停。
杨河脸色铁青,指着黄承袭厉声喝道:“大胆刁民,胆敢对本官不敬,还辱人清白,来人,掌嘴!”
周明远大叫道:“慎言,冷静。”
但这时陈仇敖等人已是扑去,甲叶锵锵中,若小鸡一样,就将黄承袭提了出来。
黄承袭扑腾着,惊恐的哇哇大叫:“我是生员……我爹是正五品的河务同知,杨河,你不能打我。”
但这时两个铁甲护卫已将黄承袭抓好,陈仇敖重重一个耳光抽去,“啪”的一声大响,厅内各人心中一颤,黄承袭立时口鼻流血,脑袋嗡嗡的响。
“他真敢打我……”
黄承袭心中闪过这个念头,然后陈仇敖又是重重一记耳光抽来。
又“啪”的一声大响,黄承袭口鼻鲜血流出更多。
陈仇敖左右开弓,厅中就是“啪啪啪啪”的耳光声。
所有人都呆住了,就连知县高岐凤,都是不由自主的站起来。
王家卿目瞪口呆看着,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他真敢打,黄兄可是正五品高官的儿子啊。”
看黄承袭不断被扇着耳光,口鼻中的血源源流下来,他忍不住叫道:“你们……”
话刚出口,就见一个铁甲护卫扑来,狠狠一巴掌扇来,王家卿一声凄厉的惨叫,人就被扇得翻滚摔落出去,然后直挺挺的挣扎,半天都爬不起来,一口鲜血就是喷出。
“我儿!”
王朝首凄厉的叫着,急步就是冲了上来。
这铁甲护卫转头,目光闪过森寒之色,重重一拳就是打出。
王朝首腹部被打中,双目死鱼似的凸出,剧烈的疼痛让他叫都叫不出来。
他嘴角涌出血红的泡沫,若发了羊癫疯似的抽动。
卟嗵一声,就跪倒在地。
厅内鸦雀无声,所有的人都懵了。





续南明 第164章 沸扬
第二天,“迎春楼”冲突之事就在睢宁城内传得沸沸扬扬,不论茶馆酒肆,或是街头巷尾,百姓都津津乐道此事,这时代的娱乐太匮乏了,特别小地方,一年到晚没什么新鲜事。
难得出现一件新颖刺激的事情,没有几个月,这热度怕不能消停下来。
而且口耳相传下,事件冲突还飞快的向外界传去,传往周边的邳州、宿迁、灵璧等地。
最后事情会成什么样子,难得而知。
大体上,睢宁城内舆论还是站在杨河这边的,毕竟他是“初受害者”,风光得意的初上任,县内外士绅,商贾,官员云集,然在接风大宴上,惨遭人公然打脸。
那叫什么黄承袭的邳州附生,仗着自己是正五品高官的儿子,打着送礼物的借口,公然当众羞辱,只因为当时杨大人没有持扇?
老实说睢宁城内很多百姓不明白这些读书人的作派,杨大人身为练总,带刀不是很正常吗?而且世道不太平,随身携带武器更是理所当然,就就有大罪了,要遭人讥讽了?
众百姓都觉这姓黄的果然是纨绔子弟,无事生非,仗着自己是高官儿子,就嚣张跋扈,肆无忌惮。
看看,正九品官员都敢当众羞辱,还是接风大宴的场合上,若是小老百姓对上,又当如何?
不免很多人就有一种同仇敌忾的心理。
当然,杨大人怒而反击,是过激了一点,但也情有可原。
毕竟一个官员要有威信,堂堂朝廷命官,遭人打脸不反击,以后将如何为官?
虽然那黄承袭当场被打得凄惨,鼻青脸肿,头破血流,事后被扶回去,可能连爹妈都认不出来,但众百姓都不同情,给杨河大人则是一个“刚烈”的评价。
认为他义不受辱,爱憎分明,果然是个有性格的人。
这样的人居于练总,现流寇之事越急,众人却平白增添了几分信心。
众士绅商贾对此事倒不好评价,虽然私下津津乐道,不过明面上不好说什么,他们任何的声言,都不免会得罪当中一方,而任何一方,都是他们得罪不起的,干脆就闭口不言。
只是事后练总府前,送礼的人越多,让杨河的礼金收入又涨了两倍。
睢宁几个官,郑主簿叹息,认为当以和为贵,这事情最好到此为止。
县丞典史不语,教谕训导则私下有言,认为双方都冲动了,但杨练总身为官员,有失气度,有辱斯文的嫌疑,便是黄生员不敬,训斥便可,岂可动手动脚,当众动刑?
要知道,黄承袭可是生员,有功名的人,掌嘴这种刑罚,是不能加到生员头上的。
邓巡检公然为杨练总发声,言当时情况不算动刑,最多双方殴斗,都有些失去体统罢了。
不过黄承袭罪过更大,杨大人情有可原。
知县高岐凤头痛无比,这两个厮,一个没有官容体统,一个没有秀才读书人的样子,都不象话!
但他又不得不站在杨河这边,杨河是他抬举上来的,算是属于他的派系,但此人桀骜,让他不喜,只是流寇之事越急,睢宁境内又需要这人,只得头痛的准备为他擦屁股。
众人都非常关注后续的事态发展,黄承袭被打了,他不是普通的生员,他父亲是淮安府邳宿河务同知黄思恩黄大人,堂堂正五品高官,儿子被打,岂能善罢甘休?
后续会如何,众人都非常的有兴趣。
除了这冲突之事,还有些别的事,诸类小道消息不免横传。
如引得杨大人雷霆大怒的那句“与有夫之妇眉来眼去”,是当晚“迎春楼”冲突的根本。
这“有夫之妇”是谁,杨大人又跟何人有什么风流韵事,不论被人暗中提及。
然后扯到王琼娥头上,又扯到当时的邳州卫指挥使韩澜头上。
这内中深刻的内涵让众人津津乐道。
当然,此事属于捕风捉影,闲事八卦,关系到杨大人声誉,又关系到淮安府城的名门大族,还是两大家的名门望族,众人都不敢公开明说,不过私下传言是免不了。
还有当晚宴会那首“汉终军”,亦是飞快传扬出去,闻听者皆是胸中豪气充盈,热血从胸中涌起。
口耳相颂下,此词就传得飞快。
在睢宁城中,什么时候郑文选等生员带头佩剑,于是睢宁城内,生员仗剑之人越多。
杨河对这一切倒无所谓,他也知道了,黄承袭被打之后,第二天就哭着回邳州找家长了。
他并不放在心上,一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
他现在主要关注的是睢宁城外的流民。
宴会之后,他准备回北岸新安庄,加紧练兵造器,然后这些流民也要带回去。
……
正月二十二日,北门圩墙外。
淅淅沥沥的细雨,天色阴冷。
这边的流民难民聚得更多了,天气阴寒,环境糟糕,缺衣少食,这边聚着的饥民越发奄奄一息,脸色枯黄,若是妇孺孤孩,那种处境会更为险恶。
众饥民麻木的等死,或有人闪着不甘的凶光,往往这个时候,就会有人一呼而起,铤而走险。
但此时北门外越千人的饥民们有了希望,十几口大锅架在二郎庙边,草棚内中熬的都是热腾腾的米粥,周边密密麻麻的饥民聚着,眼中都带着希望,然后周边有众多的官差巡逻。
还有人叫着:“都不得挤,个个排队领食,有家口的一队,没有家口的一队,鳏寡孤独一队,孤儿幼女一队。你们全部都可活命,杨大人仁慈,会将你们送到北岸,以工代赈,全部都有衣食房屋安置……”
细雨沙沙的下,打在杨河大帽油衣上,冰寒之气蔓延,周边越发的泥泞。
但杨河只是站着,淡淡看着眼前的一切,陈仇敖四人站在他身后,个个披着毡衣,冷雨中同样按刀一动不动。
周边饥民看来,个个敬畏而感激的目光。
城外的饥民杨河会分四批带走,第一批先带孤儿幼女走,第二批带失去家人,老弱无助的妇女老人,第三批带有完整家口的饥民,最后带单身的青壮男子。
饥民带走之前,杨河下令在城外施粥,十几口大锅架起,每个饥民都可以饱饱吃几餐,以此证明自己不是空口白话,也给城外的饥民增添适量的体力与信心。
施粥的粮米是从库房中拨的,这次县丞刘遵和等人都没说什么,杨河将这隐患带去,若县中连临行的钱米都不出,那就说不过去。
贡生周明远又发动城内士绅商贾捐粮捐米,捐献冬衣,这次士绅都很踊跃,纷纷你献一些粮,他捐一些银,便是普通的百姓,亦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久病床前无孝子,常年养着城外的饥民,睢宁百姓没有办法,但一次性付出一些,众人还是有这慷慨之心与善心的。
而且城外流民走得越快,这城池的隐患越早去除,周边的治安也好一些。
所以二十一日这天起,捐献冬衣被褥,捐粮捐物的人络绎不绝,杨河吩咐所有的钱粮衣物都有登记,捐献的人是谁,都有记录,这些都属于“义民”,不该连个名字都没有。
知县高岐凤派了衙役维持,书吏帮忙,仵作收殓各窝棚残骸,杨河让署廨攒典廉方正主理。
这人一直让他头痛,前晚回去后,门子与皂隶眉飞色舞的谈起宴会之事,个个大呼解气,留署的膳夫马夫皂隶也是听得大为过瘾,只有廉方正唠叨不止。
言官不象官,生员不象生员,真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对杨河又是一番劝谏,让他久久无语。
不过这人能力是有的,原则性也强,让他主理,倒最好不过。
除了王家卿随黄承袭前往邳州,县学馆的生员也基本前来帮忙,杨河的规划是每个铺递设一个休息点,每铺设些杂役烧煮姜汤,让赶路的饥民可以喝些汤暖暖身子。
然后辛安铺那边设个点,以后从徐州官道来的饥民,就不到睢宁城,直接引到南岸码头,巡检司的船,会将他们载过黄河去。
杨河也跟递运所的大使邓官招呼好,让他递运所的船只,同样过来帮忙。
又会在南门外设个点,从灵璧官道过来的饥民,收留登记后,同样运过黄河去。
这样杨河快速就解决了让城内诸官头疼不已的流民问题,让知县高岐凤内心复杂,不过流民隐患去除,这是好事。
医学司的医官有建议杨河,饥民饿久,应该分批分层次的救济,如已经饿倒在地的饥民,需用米汤灌之,然后用稀粥接续,情况好些,再施浓粥。
余者可站立的饥民,所熬之粥可以“插上筷子不倒,解开布包不散”的标准,这样吃个几餐就可以赶路。
他们是专业的意见,杨河自然听从,昨日已经施粥一天,饥民们的气色都好了很多,又有了冬衣被褥,个个脸上就带上希望与生气。
“来来来,都排队领食,一个一个来……”
署廨几个皂隶卖力叫着,还有官差在巡逻维持,杨河站在庙边看,看署廨的膳夫与衙内的膳夫为饥民舀着粥,然后领到粥水的民众都是千恩万谢。
周明远过来,脚上满是泥水,身上也是泥浆处处,他站到杨河旁边,看着饥民的脸色,心中就是一叹:“这些人有了安置与希望,然眼下大明朝如此,希望又何在?”
他说道:“慎言,闻听你发送流民,是先孩童妇孺再到青壮,不是应该先送走青壮吗?”
杨河看着眼前,神情有些恍惚,却是笑道:“庆元兄,华夏之所以是华夏,是因为怜幼小,悯孤苦,照顾鳏寡孤独笃疾,若只选强壮,任由弱肉强食,又与蛮夷何异?”
他指着那边捐粮捐物的百姓,戴着斗笠,穿着蓑衣,成群结队往二郎庙来,他们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但却是个个神情真诚。
1...7677787980...1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