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御炎
ps:大唐的正规官方语言叫做金陵洛下音,貌似和今日的闽南话客家话比较接近,到底是什么语音,在下实在不甚了解,所以特此批注,剧情需要,以关中话为大唐官方口音~
贞观攻略 五十七 汉语拼音(下)
孔颖达不停地点头:“令师思虑深远,果然是高士,这确实是个问题,昔日老夫有一好友,二十余年未见,结果开口便是川音,老夫根本听不懂,原本还未曾觉得这是个问题,但是如今看来,倒的确是个问题啊!只是三明,你所说的拼音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有,拼音是如何书写的?”
苏宁拿起毛笔,在宣纸上把声母和韵母以及整体认读拼音全部写了下来,拿给了孔颖达看,把每一个拼音都给读了出来,久远的记忆回来了,那个时候大家一起排排坐吃果果的日子,还有老师说,同学们跟着一起读,老师写,同学们跟着一起写,从一个字也不认识一直到脱离了拼音,这些干净的记忆,这些童年的记忆……
不过现在可不是感慨的时候,苏宁整理了一下思绪,慢慢说道:“这就是拼音,这种特殊文字是极西之地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文字改编而来,每一个文字都有特殊的读音,而且可以相互组合,这和我们之前所用的两字相切读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更为准确。
而且用了音律的音标法,各种字母之组合都有读音,师尊根据我们汉字的真正读音组合出了四种读音,标在这些拼音之上,比如这个d和a,组合起来就是da,第一声读作“搭”,搭建的搭;第二声读作“达”,达官贵人的达;第三声读作“打”,打仗的打;第四声读作“大”,大唐的大,老师,您看,是否除了这四声发音,我们就再也找不到第五种?一个拼音四种读声涵盖了很多个字,是不是很方便?
而且您听,这种读音说出来的话就可以这样说:一个拼音四种读声涵盖了很多个字,是不是很方便?您觉得呢?只要学会了拼音,通过拼音,就可以非常轻松的学会这种口音,如果大家都可以用这种口音相互交流,那么便不用担心不同地域之人不能相互交流,乡音也不用放弃,岂不是很好吗?而且拼音很好认,很好读,比起一边识字一边记住发音,不是更为方便吗?这样,就是三岁小儿,只要记住拼音,只要有拼音,也能读书。
将来若是全大唐都得以推广这种拼音,成年人怕是做不到了,但是孩子是可以做到的,所有的孩子都学拼音,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用这种口音来说话,不说远,二十年三十年以后,这种口音就可以伴随着拼音的推广而遍布大唐了。”
苏宁说了几句在目前听来像是火星语言的普通话,并且说出了拼音和普通话口音推广之后可以带来的好处,后来的国家不也就是在几十年之内基本完成了这个任务吗?而且目前大唐的人口这么少,推广起来更为容易。
孔颖达一边听一边点头,他是何等的明白人精明人,所谓人老成精,而且一直以孔子为榜样立志教化万民的孔颖达更为注重这种拼音对于教化万民的作用,更是对于识字的作用!两字相切读字法较之前汉以前的读字法进步了很多,但是依旧没有跳出识字的前提就是识字这样一个怪圈,而且各地的乡音不同,说出来的话也就不同,交流起来甚是不方便,而这个拼音,本身就带有读音,学习起来,更容易潜移默化之中将口音练就。
孔颖达非常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可以教会所有的孩子读拼音,并且刊印一批带有拼音的书本,哪怕是在家中,也可以识字!孔颖达也想到,如果孔家大力支持这项政策的推动,成功之后,孔家地位就会更上一层楼,孔家就会拥有更加超然的地位,自己,说不定也能和诸位先贤一较高下了!
孔颖达感到自己的心脏跳的扑通扑通的,定了定心神,孔颖达很认真的说道:“这种声音果然较为正规,听起来也颇为清楚明朗,三明,你把这些东西整理成一份完备的奏折,老夫为你上奏陛下,这件事情宜早不宜迟,要推广到各地学堂之中,以教化万民。”
苏宁一愣:“这么快?您,接受了?”
孔颖达眼睛一瞪:“怎么,你不愿意把这等利国利民,福泽万代的技艺献给陛下?老夫告诉你!这是你师门绝技,你献不献,那是个人品德问题,老夫无权干涉!陛下也不会强人所难,但是你要是不献,老夫定然不与你善罢甘休!老夫天天都去你府门前坐着!让天下人都看看你是一个何等自私自利之人!
你要知道!这等利国利民之技艺你要是献给朝廷献给陛下那就是天大的功劳!陛下和朝廷自然是不吝赏赐!你不是才封了三原县伯吗?是不是觉得爵位不够?你把这技艺献出来,老夫为你保举一个三原县侯如何?你想想,你一十四岁的年纪就能封侯,以后的前途定然是不可限量的,你没有损失什么,还可以得到功名利禄,何乐而不为?”
苏宁顿时就郁闷了,这老家伙怎么那么会断章取义啊?怪不得那么多古文都因为断句的事情被弄得面目全非,感情都是这帮固执到不能再固执的老顽固做的孽!封侯?这个时候就封侯不符合我的利益,我还有很多的东西没有献出来呢!要是献一个东西就给我提一等爵位,大唐的爵位都给我封到最顶层了也不够,高产水稻啊土豆啊玉米啊这些哪一个不是福泽万世的好东西?还有我设想中的那些好的制度,每一个都足以震动大唐,这要是都封赏,大唐跟着我姓苏好了!
“老师,弟子不是不愿意献出拼音之策,相反,弟子既然提出来了,就没有要藏私的想法,福泽万民流传后世何乐而不为?区区功名利禄弟子若是想取得何其容易?只是有些事情不可如此一蹴而就,拼音之策还须谨慎对待,朝廷之推广是一回事,万民能否接受还是另一回事,如何接受又是一回事,这所需耗费也是巨大的,别的不说,就是纸,又要耗费多少?
弟子所知,最便宜的竹纸也要相当昂贵的价格,尚且无法书写,更何况是宣纸和硬黄纸?每一项政策的推动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所有人都能支持而不是反对声音不绝,师尊就说过,朝廷做出决策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是朝令夕改,就会损害朝廷的威信,让万民质疑朝廷的能力,更让别有用心之人看了朝廷的笑话!
所谓实践是检验一切道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之后可行,我们才可以慢慢推广下去,这拼音之策若要推广,绝非一两日就可行,是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之耗时,万万不可着急!我们可以现在弘文馆之中推广出来,然后积累一定的经验,再向外推广,长安乃是大唐文化人聚居之所,长安推广成功,这项策略,就成功了一半了。”
孔颖达陡然一惊,方才苏宁的一番话激起了他想要再创辉煌的打算,触一触孔圣人的边缘,却是有些操之过急了,操之过急不是什么好事情,反而还会影响很多事情的正确实施,孔颖达深吸一口气,点点头:“老夫有些操之过急了,没有想到那么多,你说得对,这是老夫的错,你能够想到这些,非常难得,不过你还是写出来一个章程,老夫会依照此进行实践,若是可行,自然就可以继续推广下去。”
随后孔颖达让所有学生把宣纸都交出来,放到了苏宁的桌上,让苏宁写出一个章程出来,具体的介绍一下拼音是什么,然后他就吩咐下去,苏宁可以不听课,也不用按照正常的授课程序来,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也可以自习,只是每日只要没有特殊事情需要告假,还是要来学堂的,这一点不能有误……
苏宁看着四十张宣纸,翻了个白眼,还说不能操之过急,你这还不叫操之过急?要我当堂写出来?说不定我这边写完,不到十分钟,这东西就已经落到李二陛下手里了!说不定过几天,李二陛下就该宣苏宁入宫问对,然后“严刑拷打”苏宁还会写什么东西,晓之以利,动之以色,然后苏宁就全招了,然后李二陛下就没头没脑的开始做他的千古一帝的春秋大梦了!
李二陛下绝对不是一个安分的人,这一点苏宁是肯定的,虽然极其牛逼,但是再怎么逆天的人还是有弱点的,李二陛下最大的弱点其实就是好大喜功,贞观初年还可以抑制一下,但是皇帝做久了产生一些厌烦的昏庸的情绪是不可能不发生的,比如贞观十年魏征就写了一份奏章,指出李二陛下“渐恶直言”,这就是明证,只不过李二陛下好歹还是比较明智的,不像李隆基,压根儿就一个极端主义者!
需要一点点的向李二陛下交出自己所会的东西,可不能让他一股脑儿全部拿去了,否则,非惹出什么大乱子不可!大唐刚刚安稳下来,需要慢慢地休养生息,遍体鳞伤的子民们禁不起这头九天巨龙的反复折腾。
贞观攻略 五十八 李二陛下的野望
每一个人都不能完全的了解另一个人,人是独立的个体,可以有一些众人皆知的习惯,但是那只是习惯,绝对不是他内心深处真正的自己;一个人哪怕是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会有一些淡淡的隔阂,也会在内心中保留一块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那是别人无论如何都进入不了的绝对领域。
所以妄自猜测一个人的本性,用所谓的出生年月日胡诌出来的星座啊生辰八字啊之类的来算命,这都是娱乐而已,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更何况写书的人?我们的故事写书人怎明了?所以史书上无论如何描述一个人,都可能与现实产生巨大的差异,不管是颂扬的还是贬低的,甚至有可能是和真相完全相反的。
岁月流逝,数不尽的真相无法追寻,尤其是人的真相自古以来就无法追寻,所以根本也就不用去追寻,也追寻不了,就像想要真正地了解李二陛下这位国君,显然读几本史书看看几部脑残历史雷剧是肯定不行的,但是通过他的行事作风,多少可以推断一些李世民的性格和行事风格。
史书记载,贞观十年,魏人镜同志上奏指出李二陛下“渐恶直言”,这就说明了李二陛下不是一直圣明到底的所谓圣君,而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缺点的正常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也有着自己的苦恼,对于皇帝这样一份吃力不讨好的职业,也有着自己的无奈,他到底也还是一个人。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爆发,这就意味着李二陛下是一位失败的父亲,家教失败,以至于他的儿子都要造自己的反,老李家都是这样的;贞观十一年李二陛下心慕周代分封制,想要“效仿先贤”,让天下忠于自己的人镇守四方,众星拱月般拱卫李唐皇室,于是诏令以荆州都督荆王元景为首的二十一名亲王为世袭刺史,以赵州刺史长孙无忌为首的十四名功臣为世袭刺史!
这不单单是公然的一股逆流,周王朝分封制的下场大家都知道,谁也不清楚李二陛下为何会冒出这样的想法,分封制已经不能符合历史的进程了,中央集权帝国皇帝竟然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李二陛下是想做什么?
当然这也是李二陛下看到朝中将有功勋之臣尾大不掉之势而展开的政治清洗,也看得出来李二陛下是个急性子,不与心腹商议,试图乾纲独断,但是他忽略了大唐的天下可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天下,光一个门下省给事中就能封驳他的旨意,所以惹得心腹重臣都集体反对,谏官冒死觐见,大臣集体上奏抗议,若不是李二陛下威名犹在,就差逼宫了,长孙无忌还通过儿媳妇长乐公主向李二陛下求情,这才最终作罢。
几个夜晚不眠不休恶补唐朝人物志,特别是贞观一朝的人物志,让苏宁对李二陛下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看法,人到底还是人,该犯的错误一定会犯,不犯错误就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也就没有改正一词的存在了,所以苏宁决定,不做好应对一切的准备,绝对不能泄露消息给李二陛下!否则这个大嘴巴一定要传的满朝堂尽知!
李二陛下是个野心巨大的人,充满着无限的野望,给他点儿阳光,他一定会灿烂,给他点洪水,他一定会泛滥……
事实证明,苏宁的猜测是正确的,因为到了中午,弘文馆的学子们集体就餐的时候,孔颖达老头儿一个人捧着十来张宣纸,献宝似的往李二陛下处理事务的宫殿里面走,一边走一边看着手上的宣纸,一副如痴如醉的样子,一边走还一边拿手指在纸上划来划去,脚步越来越快,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头子的步伐……
弘文馆是全日制的学堂,这也是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丰厚的体现,中午不能回家,学堂提供饭食,宫里面提供饭食的除了各宫娘娘用来讨李二陛下欢心的小厨房,也只有御膳房了,这也就是说,弘文馆的皇二代和官二代们,吃的都是李二陛下吃的东西,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变相的宠幸。
整整一上午苏宁都在纵笔急书,一边把拼音的种类分别还有用处读法以及颁布天下可能遇到的阻力和问题都已经想好了,还有就是纸张的问题,苏宁建议李二陛下在没有足够的用纸和专门经费的前提下不要着急颁布,否则很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十张宣纸,前面八张都是和拼音有关的问题的探讨,虽然苏宁距离离开小学二年级已经有十五年的时间了,差不多也忘掉了很多东西,但是现在的拼音只需要实用就可以了,关于拼音的起源,这些问题苏宁虽然知道,但是没有必要说出来。
后面两张纸就是写给李二陛下的谏言了,苏宁就料到孔颖达老头儿一定会立刻就把这个消息上报给李二陛下,虽然自己建议不要急于上奏;所以苏宁专门用了两张纸的篇幅写了一份谏言,希望李二陛下私下里让弘文馆先开始试验拼音是否真的有那样的妙用,然后整理出来一整套的教学经验,等到时机成熟再下发天下试行,且不可操之过急。
把整整十张纸递给孔颖达之后,也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说实话,虽然苏宁并不认为大唐的御膳能比现代社会的一个小餐馆的口味好,种类也不丰富,做法也只有煮和烤,但是食物绝对是精致的,干净的,健康的,绿色无污染的,绝对是不添加防腐剂,也没有地沟油的,更不敢以次充好,用猪肉马肉冒充牛羊肉,稍有差池,那可就是杀头的大罪!开玩笑,给皇帝吃地沟油?!
所以那一碟炒青菜是那样的鲜嫩可口,那一碟鱼烩是那样的美味多汁,那小米饭是何等的香!那一碗清淡的蔬菜汤是何等的怡人~
唉!纯天然绿色食品,哪怕没有很好的调味料,也是美味的,那是自然的味道,比起那些用了各种色素嫩肉粉之类的有毒食品,不知好了凡几。
苏宁吃的是摇头晃脑,对于一个吃货而言,能够吃到纯天然绿色食品,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苏宁当然不知道李二陛下看到了自己那十张宣纸上所写的东西之后,是何等的震撼,也不知道孔颖达一到了李二陛下的书房之后就拿着笔墨纸砚开始临摹苏宁的字;说起苏宁这个字,还要多谢老头儿,写毛笔字一直以来都是文人雅士的身份代表之一,老头儿自诩为高人,所以自然也不能在这个点上落了下乘。
从八岁开始,老头儿就强迫苏宁练习毛笔字,放假的时候天天练,不写满一千字不许吃饭;上课的时候一周写一封长达三千字的信件邮寄给老头儿,由老头儿亲自检查,要是做得不好,没有饭吃!平时住校,周末就去老头儿家,偶尔回家,所以没有饭吃对于苏宁而言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练毛笔字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是写一千字,那更是困难重重,年幼臂力不足,被惩罚是常有的事情,但是进步也是可想而知的,十五岁那年,苏宁还获得了全市中学生软笔书法大赛的第一名,这是苏宁学生生涯获得的为数不多的奖状,而且通过这件事情,他的老师和同学们貌似确定了“字如其人不是一个普遍性的真理”这样一个真理……
但不了解苏宁真实身份和过去的孔颖达老头儿和李二陛下又如何知晓这一切,孔颖达在第一时间就被书法震撼了,而后深深地入迷,李二陛下则是在看完十个字以后被这笔漂亮的书法迷住了。苏宁写的是楷书,这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源于汉朝,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和个人习性以至于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大唐一统环宇,因北朝多为胡人王朝,对于以汉人王朝自居之大唐而言,南朝才是正统传承,虽然有唐一代北方最重要,可是文化上的事情,多是传承于南朝。
所以唐初的书法并没有摆脱金粉南朝遗留的靡靡之气息,反而多有承继,笔法颇为艳丽,柔软,以后虽有改观,却一直无法使人满意;一直到了那位骨鲠直臣颜真卿出现,刚劲有力浑厚大气的楷书才正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至于苏宁……
ps:二更~求...收藏~求...推荐~各种求~
贞观攻略 五十九 四堂课
老头儿自诩为高人雅士,所以自然就有一些文人的性子,骨头硬,脾气臭,所以颜真卿的铁血真汉子书法特别合老头儿的脾气,老头儿也要把苏宁打造成这样的铁血真汉子,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不讲道理不人道不民主的老头儿,所以一笔优秀的书法就是必然的产物。
老头儿的笔法刚劲有力,气势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是后人对于颜真卿的笔法经过了无数次的添砖加瓦之后得出来的产物,所谓集大成者,正是如此;所以苏宁的这笔书法与唐初的温润秀劲相去甚远,仿佛现如今的笔法如同娇羞美娘子翩翩起舞,而苏宁的这笔书法却是铁血真汉子仗剑横行。
军伍中成长起来的李二陛下瞬间就被这种铁血真汉子的书法给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看正文,只顾着看书法,一边看,一边用手写写画画,一时间书房里李二陛下和孔颖达貌似都给忘了正事儿,开始不务正业了,孔颖达拿了一张苏宁的字在一旁临摹起来,李二陛下拿起了笔也开始临摹……
“这笔书法雄浑有劲,气势恢宏,绝非常人可以书写,无有相对的心境和品德,就算是能写,那也是形似而神不似,而这书法,最重要的就是精气神,这纸面上的字,却是第二要素,老臣自诩远不及之,陛下,这苏宁,绝非池中物啊!只是可惜他那师尊,定是绝世高人,可惜!可惜!”大概过了半个时辰左右,孔颖达放下了笔,看着被他写的满满当当再也写不下一笔的三张宣纸,岿然一叹。
李二陛下也放下了笔,拿着一张写满了字的宣纸,和苏宁写好的字做了个对比,得出来的结果很让他不爽,但是又不得不服,书法绝非一日可以练成;听到了孔颖达的叹息,李二陛下也颇有所得的点点头:“往日竟不曾知道,此子竟然写的这样一笔雄浑刚劲的书法,与我大唐目前之书法相比,迥然不同,此等楷书,却还是第一次见到,孔爱卿,这笔书法较之你我之书法,却是上成之意境啊!”
孔颖达笑道:“老臣想的不只是这些,陛下,您可知今日上课,此子却是给老臣上了一课,不,上了两课,算上这书法课,得是第三堂课,每一堂课都让老臣心神巨震,恍如醍醐灌顶,这学子一入学就给老师上了三课,陛下,史官写史之时,定要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传于后世,哈哈哈!”
李二陛下来了兴趣:“爱卿有这般雅兴却是极好的,只是除了这书法课,还有哪两课?这事情倒是让我感到奇怪了,爱卿速速告知与我,在我大唐能为爱卿授课者,屈指可数啊!更何况是那小子?”
一说起文化上的事情,说到了自己的长处,孔颖达就自动开启了老生说教的模式,这一刻,除了学生,就没有其他人了,他的年纪和身份也足以当李二陛下的老师,李二陛下也是对他极为尊敬的,所以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第一堂课,乃是教育;老臣问三明跟随其师尊都学了些什么,其师尊是如何教导三明的,想了解一下三明到底学到了些什么东西,到底学会了些什么,倒也方便老臣之后对于三明之施教,却听得三明说,其师尊从来没有教他读过书,经典书籍几乎都没有读过,甚至于启蒙读物也未能读过,老夫就很疑惑,一代高人,怎会如此行事?若然当真如此,岂不是误人子弟?
三明说,其师尊带着他一路走一路施教,所说所讲都是他们一路上之所见所闻,比如看到有人盗窃他人物品被捕,其师尊就会先行询问三明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该如何解决;看到了有人打架也会询问为什么人们会争执,会打架,问题的根本在哪里,该如何解决。
天上下雨,也会问天上为什么下雨,下雪,也会问天上为什么下雪,干旱,也会问为什么干旱,百姓们颗粒无收,也会询问为什么颗粒无收;而且其师尊甚少给他一些明确的解答,因为世上没有那么多的标准答案,所有的问题都是随着时间之流逝而不断的变化,问题在变化,答案也在变化,没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
就这样,其师尊带着三明见识了这人世间各种各样的事情,讲明各种各样的道理,还说天下最大的学问,就在人世间,看透了人世间,一切的道理也就都明白了,那个时候读书其实就是修身养性怡情,无关乎真正的学问,因为书中的学问也是先人所看所闻所思所想之所得,千百年前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到了如今,早就变的面目全非,如果只是读书中的道理,那么永远也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的问题。
陛下,老臣乃孔门嫡传,自幼熟读各种经典,自以为学富五车,可以为人传道授业解惑,但是时至今日才发现,老夫犯了多大的错!一直拘泥于先人之脚步,从未想过迈开自己的脚步,为先人的辉煌再添一丝亮色,却一直不敢于做出任何的改变,乃至于认为做出些许改变乃是不敬祖先,是大不敬之事,却是未免于固步自封啊!
三明说的没有错,这是老夫读书数十年以来最大的困惑,听完这番话之后,老臣恍如醍醐灌顶,几乎就是那一瞬,老臣多年的困扰就不复存在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臣枉读数十年书,何止百遍?但老臣却未能读出书中道理,而此子未曾读书,却是明白了这些道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