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贞观攻略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御炎
陛下,正如三明师尊所说,问题在变化,答案也在变化,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天下最大的学问不在于书本,而在于天地间,在于人世间,看透了人世间,也就看透了最大的道理,这一辈子,也就够了,老臣明白了这个道理,这,就是第一堂课。”
孔颖达一番长篇大论说完后,李二陛下也如同孔颖达一般,心神巨震,苏宁是如何学习的他并不意外,因为李二陛下本身就是在战火中在战场上在不断的战斗中成长的,若是没有隋末乱世,就不会有今日之李世民,世上将会少了一个唐太宗,多了一个纨绔世家子,没有煌煌大唐,只有数不尽的风流人物。
从这个角度而言,李二陛下突然发现,苏宁跟随其师尊看遍了天下,而自己也带领着百万大军驰骋了天下,和数不尽的敌人生死交战,在战火中磨练成长,数度濒临死地,这种教育方式非常辛苦,危险性极高,但是成效非常明显;两个人,自己成了皇帝,另一个,会是未来的什么呢?
李二陛下更为在意的是那句话,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变化,问题也在变化,套用古人的说法,来解释今天的事情,岂不是谬误?之前的种种作为,岂不都是谬误?而这个道理,竟然被孔门嫡传孔颖达接受了,孔颖达在天下士子心中的地位,李二陛下可是知道的,于是,李二陛下心中有了一丝动静,开始不安分了,一个很早以前就萌发的想法破开了心灵的土壤,散发出奇异的光彩……
“爱卿所言,我也深为赞同,苏宁的确是师从高人无疑,这样的大道理,一个小孩子就算再怎样天资卓越也不可能悟出来,必然是数代人之功,虽然我无法面见那位高人,但是苏宁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将会为我大唐所用,这就够了;那么对于苏宁,爱卿有何教导之想法呢?”李二陛下整理了心思,开始关注苏宁,这才是最重要的。
孔颖达说道:“这也和第二课有关,陛下,苏宁之所学,与我大唐之所授相比,高下立判,我等所授乃是先人遗物,是千年前先贤所思所想之所得,放于今日,或与仍然有大用,但是一味的套用,却是不好的,苏宁已经跳出了这种套用,老臣没有必要再把他拉回来,那是害了他,害了大唐。
老臣以为,他所需要的,仅仅只是为人处事方面的一些指导,毕竟他还年轻,心性虽然较同龄人成熟些,却终究还有少年本性,这也是老臣唯一可以指导他的地方,除此之外,陛下,老臣无能为力,或者陛下和皇后还有些东西可以教给三明,但是老臣是没有东西可以教了,老臣却也想着能否试试,对其他学子也用这种方法,为天下之表率,先祖为万世师表,老臣自然远不及之,但,老臣却也想着能够重现先祖之辉煌。”
李二陛下点点头:“爱卿乃博学鸿儒,爱卿之所言,我当然相信,若是大唐之学子都可跳出套用,呵呵,爱卿,何止万世师表之功劳?爱卿,这却要拜托你了。”
孔颖达再拜:“臣必不负陛下之重望!”
李二陛下笑着虚扶一下:“爱卿不必多礼,那么爱卿,这第二课是什么?”
孔颖达说道:“还请陛下仔细阅览三明所写内容,方才陛下与老臣都被此子之书法吸引了,老臣也忘了老臣此来是为了做什么,三明将他师尊穷数十年之力创造的拼音读字法献了出来,这就是具体的内容。”
“拼音读字法?”李二陛下还真的没有注意这洋洋洒洒十张宣纸写了些什么,于是拿起纸张就开始阅览。
隋唐时代之汉语脱胎于上古汉语,称之为中古汉语,其读音与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较大之差别,由于古代未曾有拼音这样的辅助音标,而识字的前提就是识字,两字相切读音法也就是如此,研究中古汉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陆法言编著的《切韵》,之后是宋代的《广韵》。
中古汉语较之于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别很大,而且由于中古没有录音设备,而且汉字不是字母文字,不能严格记录语音,所以说起来就是差别了很多,很多现代汉语的特点,在中古汉语就已经奠定了,例如一字一音,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有辨义作用的声调,等等。
苏宁自然也是考虑到了这些问题,所以如此谨慎,在百度上百度了很久才百度出了这些问题,为此他还发现了中古汉语最重要的韵,比如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等,这些就是后来唐诗宋词产生的基础,苏宁不知道自己若是真的把现代汉语的拼音推广到古代,是否会对唐诗宋词的产生造成影响,尤其是诗仙诗圣们还没有诞生的时候,汉语拼音是否会冲击中古汉语韵?从而使得唐诗宋词这样的国之瑰宝就此消失?
这也是苏宁写在最后两张纸上的担忧之所在,当然苏宁不会说以后的事情,不会这个时候就说起李白杜甫,而是把目前已经有的诗作拿出来做比较,向李二陛下说明了自己的担忧,失去了古汉语三十六韵,还会有唐诗宋词吗?正如同当代,还有多少人可以做得出格式上完美之诗词?
良久,李二陛下抬起头,揉了揉酸痛的眼睛,笑着对一旁仍然不断临摹的孔颖达说道:“且不说这拼音读字法于国于民有大利,就是这一笔书法,也让我舍不得移开视线,若是每个大臣都能有这样的笔法,那么我处理奏折,也就不会感到疲累了,每一次批阅奏折都将是一次书法鉴赏,何其快哉!
爱卿,这拼音读字法我算是初步了解了,比起我们过往所用的两字相切法,好像还真的是准确许多,只要学会了这拼音,三岁小儿也能读书啊!还有这口音,爱卿,你以为呢?按照这拼音读字法,说出来的口音与我们当下所用不同,但是好就好在只要会以拼音读字,这种口音岂不是水到渠成?”
孔颖达点头说道:“陛下所言极是,正如同三明所言,这口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同地区的人,关中话蜀中人听不懂,山东话关中人听不懂,河北话,山东人又听不懂,所以老臣以为,三明之建议,非常有必要,老臣也有体会;一关中好友去了蜀中,二十余年未见,乍一见面,我们都听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
而且三明建议的这种话音,和这拼音读字法是息息相关的,基本上学会了拼音读字法,这种话音也就顺势而成了,不需刻意学习,说起来却也听得舒服,听得清楚,不同地区之人,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办法听懂对方所说之话音,虽然这可能是数十年以后才能做到之事,但是,这却是万世之功劳。”
李二陛下点点头,说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确实是这样,话音问题很是麻烦,这要是能够予以解决,甚至是让所有孩子都能识字读书,这是多么大的功德啊!我心动了,不过,爱卿,苏宁的意思,应该不是让你这个时候就把这拼音读字法的事情告诉我吧?”
孔颖达一愣,继而问道:“这却是真的,三明的确告诉老臣,应该现在弘文馆内部进行试验,看看情况如何,积累一定的经验,证明了拼音读字法的确是比两字相切法要好,那个时候上报陛下检验成果,拿出足以服人的成绩,再行推广,此事定要准备完全再付诸实施,否则,天下人都会看朝廷的笑话;这的确是老臣冒进了,只是陛下如何知晓?”
李二陛下笑着拿起两张宣纸,递给了孔颖达:“你看看,这十张宣纸里面,有八张是关于拼音读字法的事情,最后两张,则是专门告诫我不要操之过急,不要立刻就颁行天下,而要先行试验,证明这个方法的确是比其他的要好然后再行推广,做事情也要这样做,三思而后行,先行试验则更为重要。
这小子还说出了担忧,拼音读字法的确是极为容易的,只要认识了,便可以读出来,养成统一之口音,但是韵脚上却是千差万别,过于简化,对于文化上的韵脚问题可能会造成难以形象的影响,如今我们还可以熟识韵脚,行文作诗也不会感到困难,但是若是今后所有人都学习拼音读字法,韵脚却反而无人知晓,押韵之事,陆法言之二百零六韵不是就此失传?想得很远,爱卿,这一点一定要重视起来,拼音读字法简单,可是这个问题不能忽视!
他还说,孔老先生心系天下百姓,以教化万民为己任,此法于国于民有大利,孔老先生得知后定会立刻就把这个方法告诉我,并且历数一系列好处,大力支持这样的方法;但是我千万不能现在就答应,而要看看成果再说,朝廷政策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举,更是天下子民之期盼,务必要谨慎。爱卿,你说年轻人冒进,可是这年轻人好像比爱卿还要沉着冷静啊!”
李二陛下的玩笑话让孔颖达先是一愣,看完苏宁所写之后摇头苦笑:“老臣有罪,老臣有错,痴活五十余载,今日一日便让一黄口小儿上了四课!他说的很对,陛下,此事乃是大事,万万不可急躁冒进,否则不单单天下人看朝廷的笑话,心怀不轨者也会趁机发难,更会造成不可想象之问题。
还请陛下授权给老臣,让老臣主持这拼音读字法之研究和推广事宜,老臣会一步一步慢慢走,绝对不给心怀不轨者可乘之机,正如苏宁所说,此事事关文化传承,至关重要;必须三思而后行,先行试验更为重要。”
李二陛下点点头:“这样也好,孔爱卿,你先回去,明日起召集弘文馆学士,先行进行拼音读字法之研究标注,还有二百零六韵之比较,整理完毕之后就在弘文馆以我之儿女和功臣之后为第一批受教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他们教导出来,让他们说这种话音,能懂得以拼音识字,更不可忽视掉二百零六韵,并且详细记录一切注意要点,积累经验;爱卿,此事乃大事,万万不可疏漏。”
孔颖达一拜及地:“陛下圣明!老臣遵旨!”
目送孔颖达离开,李二陛下又把目光移到了手中的宣纸之上,看着一笔笔俊秀的笔法,嘴角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尚且不知道这小子能给自己带来多少惊喜,但是目前已然是一个接着一个了,这小子也深深懂得进退之道,看来也明白盈满则亏的道理,好小子,我倒要看看,你能走到什么地步。
我自认并不昏聩,也拥有大量人才,朝堂之上人才济济,军伍之中猛将如云,又有了这个小子,为何不去探一探那梦想在何方?若是做到了,必然能居于千古一帝之位,秦皇汉武又如何?我李世民必将永远位列于圣君之位!何人可以撼动?!
李二陛下的手紧紧握成拳头,发下重誓!
ps:一下子九千字,任务好重……晚上还有一更,都是很长的章节~顺便求一下...收藏和...推荐了~





贞观攻略 六十 反贼是怎样炼成的
话说李二陛下与孔颖达老头儿就大唐帝国的未来交换意见的时候,苏宁也在和长孙冲进行激烈的交换意见,哦不,交换鱼烩……
“三明!你太不厚道了!你这就多少?!我这儿还有多少?!你这太不厚道了!不能这么做!你自己做的都那么好吃了,别人都抢着吃,我还没抢呢!你到要来抢我的!”长孙冲俯下身子,用自己的虎躯护住了桌子上的美味饭食,一副小媳妇儿哀怨的模样。
苏宁端着一盘子吃的只剩汤汁的鱼烩指着长孙冲大怒道:“卧槽!二货!这你都不愿意与我分享吗?一盘鱼烩!还有我们的兄弟之情!你说说,孰轻孰重?!你兄弟我自从认识你以来就没有求过你什么事情!再说,这也不是求你什么事情!而是拿我的鱼烩和你的鱼烩交换而已!这你都不愿意,我的心都碎了!”
苏宁捂住胸口,效仿东施,一脸的痛苦,长孙冲翻了翻白眼,李承乾咳了几声,把吃在嘴里的鱼烩喷了出来,剩下的学子们都是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这一副画面,纷纷瞪大了眼睛,仿佛不认识方才忧国忧民的苏宁一样,拿着空盘子和人家满当当的一盘子鱼烩“交换”,这是刚才那忧国忧民的苏宁吗?
苏宁眼见长孙冲不为所动,就知道这货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招数,无外乎一哭二闹三上吊而已,看来常规手段已经没有用了,唯一的方法就是动武,只有把长孙冲给收拾妥了,那盘鱼烩才能真正属于自己!
苏宁活动了一下身子,准备把长孙冲人道毁灭了以抢夺鱼烩,谁知道刚刚摆了个poss准备不战而屈人之兵看着长孙冲跪地唱征服的时候,一个温婉柔情让人浮想联翩的声音传来了:“三原伯,您是不是没有吃饱?如果是的话,这一份鱼烩就给您吃吧,您可是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重臣,那火锅的滋味儿也真是很好。”
苏宁不由的把头转了过去,看到了声音的发源地,一个穿着杏黄色宫装打扮得如同出水芙蓉一样清秀美丽的姑娘站在一旁,手里端着一盘满满当当的鱼烩,巧笑嫣然地看着苏宁……叮~发现野生妹子一只,开启泡妞模式……
额,等等,知道我的身份,好吧,又是皇帝的女儿,李二陛下的龙蛋,算了,这种妹子咱泡不起……
苏宁立刻关闭泡妞模式,很礼貌而恭敬地鞠了一躬:“臣苏宁有礼了,只是不知,公主这是为何?这是公主的鱼烩,还是公主自己享用吧!臣不敢僭越,还望公主恕罪!”
谁知苏宁话音刚落,美丽的公主还没有开口,长孙二货就惊喜的喊了出来:“表妹~”
表妹?他娘的长乐公主?这么漂亮温婉柔情?他娘的,长孙二货的艳福不浅啊!但是,这个年纪貌似有点儿小吧?按照史书记载,这个时候,长乐公主貌似只有十岁……现在的孩子太早熟了,能和蛋蛋后相提并论了……苏宁无奈的腹诽……
“表哥,听说你又回来上课了,我就赶过来了,前一阵子生了病,本来还想多歇息几日的。”长乐公主一脸笑意的看着长孙二货,看来是自幼感情深厚,芳心暗许,听到李二陛下把她许给了长孙二货,就高兴了,人逢喜事精神爽,于是就赶来了,一来学堂就看到了苏宁和长孙冲正在进行激烈的鱼烩争夺战,久闻苏宁大名的她,立刻就又端来了一份鱼烩。
佳人现身,长孙二货立刻用含情脉脉的眼神看着长乐公主,直起身子,再也不管不顾那一份被他视作生命的鱼烩,拉住了长乐公主的手,不顾大家诧异的羡慕的嫉妒的眼神,陷入了少男少女甜蜜的爱情当中,这份甜蜜,让人十分愿意相信,他们婚后的生活,也一定非常幸福……
可是作为被他们小夫妻俩活生生无视的存在,苏宁就很不爽了,眼看着长孙二货有了老婆,小小年纪就可以在学堂里面明目张胆的和未婚妻谈恋爱,你侬我侬的让人好不羡慕,这让苏宁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初中时代,那个时候,也是这个年纪,也是这份悸动,但是迎接这份悸动的却是无情的打压和绞杀……
不是说古代没有自由恋爱的吗?不是说古代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幸福婚姻的吗?!
感情生离死别的婚姻才是古代的异类,所以才会被无聊的文人士子拿出来大书特书,正常的古代婚姻差不多是结婚前双方根本就不认识,结婚以后才认识,先结婚,后恋爱,基本上都是这样,这种方式的好与不好,大家也都清楚,但是,古人离婚,却是极为罕见的事情,道德和法律把婚姻牢牢的锁住,所谓的自由恋爱自由结婚,到底自由了什么?二者相比,到底孰是孰非?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道德的沦丧?
幸不幸福,谁说了算?史书?传奇故事?话本?小说?
苏宁觉得,还是那句话说得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古代中国的婚姻基本上都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当然因为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男权的威势,妾也是存在的,所以综合起来,可以算作一夫一妻多妾制,但是妾根本入不了家族祠堂,地位极其低下,和牛羊马差不多,基本上就是死了也只是需要罚个款,毫无人的尊严和人身安全,一个家里面正妻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其他的女子见到正妻都要行礼。
所谓的三妻四妾那是春秋战国时代齐国一位昏君的戏言,所谓一正妻二平妻基本上是不被承认的,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下出现过,基本上都是皇帝的恩典,历朝历代都不允许所谓平妻的出现,妾也根本不能撼动正妻的地位,因为法律严格禁止把妾提升为正妻,一旦发现,夫妇两个都要坐牢,坐完牢出来妾还是要乖乖的做妾。
至于皇帝也会受到这个条款的束缚,因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特别是到了明清,皇帝若是想要临幸**嫔妃,需要先明文写出,然后送到皇**中,皇后同意就盖上皇后的印玺,皇帝才能去**嫔妃宫中爽一把,要是皇后不盖印玺,皇帝也无能为力;所谓的二房三房n房夫人欺凌正房夫人,那是满清王朝之后才偶尔出现的事情……
苏宁无暇考虑这个严重的社会道德与伦理问题,搬来了两盘鱼烩,一边极其郁闷的看着长孙二货旁若无人的牵着长乐公主的手,一边大口大口的吞着鱼烩和米饭,化悲愤为食量,向大胃王的最高境界冲锋……
“是不是眼馋了?长乐妹妹可是我诸多妹妹当中为数不多的温婉贤淑的妹妹,表哥的运气还算不错,怎么,你也想了?”李承乾带着轻佻的语气来到苏宁的座位边上,笑眯眯的看着大口大口吞咽饭食的苏宁,苏宁没好气的白了一眼李承乾,说道:“想又怎么样?不还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我的婚姻我能做主吗?再说了年龄也不到啊!”
李承乾跪坐下来,说道:“你这话说的就不对了,你是一个伯爵,没有父亲,只有老母还有一个兄长,听说你那兄长可是颇为信服你的,连府邸都不要就要和你住在一起,很明显他不会干预你,你那母亲十余年没见了,爱子心切,你觉得她会阻挠你吗?没了上面的阻挠,你还怕什么?按照你现在的地位,看上了谁家的闺女,直接去提亲不就行了?
虽说门当户对很重要,但是这也不是必须的,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现在年纪轻轻就是伯爵了,朝堂之上震惊四座,满长安都传着你的名字,显然你的未来不可估量,就算是侯爷公爷,怕是也有别样的心思,你长得也算是俊俏了,还怕找不到妻子?不过现在娶妻倒也是有些早了,你还有不少事情要做的,要不然找一房小妾?
不可不可,还未娶妻就纳妾,那会污了你的名声的!那些言官会活活用奏折把你给压死,这是名声问题,不能不考虑,话说你的年岁也不过比我大了两岁,这还不至于吧?你要是实在受不了,买个婢女不就行了?反正只要不纳妾,随便玩玩也无不可,实在不行,可以去青楼啊!”
李承乾一脸调笑意味的说道,但是话里面的意思苏宁却明白,先纳妾后娶妻绝对是个人操守问题,是会被很多人所看不起的,甚至还会引来弹劾,所以,这个事情必须要从长计议,其实苏宁自从被萧后勾起了那团火之后,就一直拼命的让自己不能闲下来,不断的思考问题,不断地补缺补差,不断的充电,让自己渐渐忽略了这件事情。
但是看着长孙二货那副模样还有长乐公主那一副温顺的模样还有小两口你侬我侬的模样,苏宁就感到一阵郁闷,于是说道:“好了好了,你个太子还没有考虑这些事情,我一个伯爵又算什么呢?青楼太贵了,我穷,去不起,唉!苦命兄弟啊!二货就是一个藏在人民内部的阶级敌人!”
李承乾确实感觉和苏宁在一块儿说话特别舒服,没有旁人那种唯唯诺诺的感觉,打了自己也丝毫没有任何的芥蒂,并且语气里面也丝毫没有把自己的太子身份当一回事,似乎只是很平常一样,这对于自幼就没有一个朋友的李承乾而言,还是第一次。
“什么叫藏在人民内部的阶级敌人?”李承乾对于苏宁层出不穷的新鲜想法新鲜词语特别感兴趣,于是问道。
苏宁叹了一口气,深沉的说道:“就是二货那种人,承乾,你要记住,一个有了女人的男人,是不能和我们相提并论的,我们在漫漫长夜之中,孤苦伶仃,一个人睡在冰冷的床铺上,没有人关心,没有人心疼,没有人在意,没有人惦记,那是何等的孤独和寂寥,一切都只能埋在心里。
因为很多的事情,我们只能自己承受,而不能告诉父母,不是吗?没人心疼的滋味,只有我们这些没有妻室没有妾侍,孑然一身的人才能体会到,而我们在这儿体味着孤独和悲凉,二货竟然在那里和你妹妹甜蜜着,承乾,这种感觉,你能忍,我都不能忍!这种感觉,你也能体会到,不是吗?”
苏宁这番话可算是说到李承乾的心里面去了,这位史书记载“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的大唐太子,自幼就注定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因为他有一个不平凡的父亲,一个不平凡的母亲,一个不平凡的祖父,伴随着一个不平凡的时代,他注定不能像正常孩童一样生活,一样体味人间百态。
但是他也向往,非常向往,向往到了发疯的地步,“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李承乾成年之后说的这句话看上去非常狂妄昏庸,但是苏宁却是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苏宁觉得,李承乾到底是被李二陛下和那些著名的谏臣们逼到了什么样的地步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毁掉李承乾这位原本会非常贤明的大唐君王的罪魁祸首,就是李二陛下,并且包括了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刘洎、岑文本与马周等等一系列的帮凶。
李承乾小的时候还好,长大以后,现在人都知道,是会有一个青春逆反期的过程的,所谓逆反期,就是家长怎么说,孩子就一定会背道而驰,越是逼迫,就越是反抗,越是不顺从;可是李二陛下不知道,长孙皇后不知道,孔颖达不知道,魏征不知道,名宿大儒们都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直言进谏……
然而这些人间伟器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李承乾,一味的进谏是否能够将承乾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因为通观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就能发现共同点——这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最后却根本收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贞观十四年,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1...2627282930...3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