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匠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沙包

    “这么隐蔽的地方,寻常人不会留意,应当不要紧的吧”唐县令问。

    “我们木匠讲究内外兼修,不打眼的地方也不能疏忽。当然这种地方也可以用鱼膘胶粘连填充,不过始终失了高手风范。”秦师傅有些遗憾。

    接着他细看那些雕刻。

    一天时间对于制作一张木凳来说并不算短,但能在木凳上雕出这么多花样,就明显不够了。

    这个考生能做到这样,一方面手的确是快,另一方面也是托了桐木的福。

    桐木木质轻软,易于处理,同时质地又很细密,非常易于雕刻。

    但也就是因为做得太快,在细节上不免有些疏漏。偏偏凳面这幅镂刻又是工笔手法,所以有些地方的笔画粘连、一些角落或缺失或多余,就非常显眼了。

    唐县令左右端祥,道:“可惜,这画颇有意境,再多点时间,换种木料,这张圆凳未必不能成为传世佳品。”

    “咦,让我来看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这张圆凳一共用了八种榫卯结构!”秦师傅再次检查完这件作品,惊讶地说。

    “八种很难吗”唐县令对此不太了解,疑惑地问。

    在此之前,许问结束了考试,在考场外跟姚氏木坊的徒弟们碰头。

    虽然还有两天,但是今天的考试结束,算是对徒工试有了个底,大家的心情还是比较轻松的。

    他们就像从古至今所有的考生一样,兴奋地交换着考试的内容,相当于也是在“对答案”。

    “我一看那张纸,一张凳子,那不是随便做的吗还有旁边那行字,每多一榫还有加分,这题简单啊!”

    钱明兴奋地说着,旁边旧木场的学徒们全部都用力点头,纷纷应和:

    “对啊,我想办法塞了八种进去!”

    “我十二种,嘿嘿。”

    “一张小小木凳,你们怎么塞的只有我用了六种吗”

    各人一对,还真的只有这个徒弟只用了六种,是最少的一个。然后他们兴高采烈地交换着心得,可以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样的操作,高兴得不行。

    吕城一开始还有些志得意满的样子,没一会儿就听傻了。

    “每多一榫有加分,这是谁说的,我怎么不知道”他呆呆地问。

    “旁边写着啊。”一个人道。

    “写着”

    “对啊,旁边那行字,写得清清楚楚。”

    “……你们都识字”

    这句话一出,所有人都不说话了。他们面面相觑,然后一起看向许问。

    “对,这一年师父有教我们识字,重点认了一些木工相关的字眼。”许问把锅推到了连天青身上。

    “你师父识字”吕城又震惊了。

    这一下,许问也闭嘴了。

    过了一会儿,吕城才怏怏地说:“你小子还是机灵啊。早知道连师傅识字,我就,我就……”

    他“我就”了半天,终究还是没说下去。

    许问知道他在想什么。

    一则他已经拜了姚师傅为师,起这种异心就是欺师灭祖;另一方面他多半也在犹豫,姚师傅跟连师傅的名气和地位都是有差别的,用识字来换这种差别值不值得。

    不过他会犹豫,也充分证明了普通人想识字,在这个时代有多难……

    九年义务制教育,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策。

    许问意外地在这种地方有了深刻的体悟。

    又过了一会儿,吕城终于收拾好心情,问起了自己很是介怀的另一件事。

    “你们学了这么多榫卯”

    他的潜台词就是:连师傅会这么多

    旧木场的徒弟们对视一眼,一起笑了起来。

    “不是学的,是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钱明心直口快地说。

    “……自己琢磨”

    此时,吕城脸上的表情非常奇妙。

    他明显不信钱明说的话,想要嘲笑他,但可能因为最近大家相处得不错,他强忍着不想表现出来。

    &nb




041 凡品不凡
    县衙里,三名考官还在继续评分,此时他们刚刚迎来一波惊喜。

    “这个凳子……这是怎么回事用了七种榫卯结构!”秦师傅震惊地说。

    另一边,宋师傅检查完手边这个木凳,给它额外加了四十分。这表明,它一共使用了八种榫卯结构,全部使用合理,非常完美。

    朱甘棠不会制作,但眼力非常强,来之前还经过一番恶补。

    他把手上这件作品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最后迟疑着在纸上写了一个“另加四十五分(存疑待定)”。

    他在这张凳子上一共找到了九种榫卯结构,还有两处不太确定。他隐约觉得这两处也是不同的结构,但能力有限,在无法把它拆开的情况下,实在判断不出来。

    他苦笑着摇头,把它单独放到了一边。

    渐渐的,考官们觉得有些不对。正好这时小厮送了食盒过来,他们暂时放下手里的东西,一起去吃这个迟来的晚餐。

    此时唐县令另外有事,暂时离开,只剩三名考官在场。

    三人不可避免地聊到正在评判的考生作品,朱甘棠首先道:“有趣得很,我刚才拿到的几个凳子,仿佛是同一个人做的。”

    “哦”秦师傅问,宋师傅也看了过来。

    “形制都很一致,就是最普通的方凳,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做工扎实,凳面平整,凳腿匀称,罗锅枨位置合理,是非常结实的凳子。”朱甘棠敲了敲桌子,

    道,“只有这样也就算了,令人惊讶的是,这批凳子每一张都用了好几种不同的榫卯结构,加分全在三十分以上!连续这么多张一样的凳子,简直像出自同一人之手。”

    秦宋两位师傅对视一眼,一起摇头。

    “不是同一人做的。”宋师傅非常肯定地说。

    “你们也遇见了”朱甘棠看他们。

    宋师傅点头,直接站起来,去把桌上那张凳子拿了过来。

    秦师傅有些惊讶,下意识地想要阻止,但想了一想还是闭了嘴。

    这些凳子全是用木牌标识的,除非翻名册,否则不可能知道是谁做的。在这种情况下,三人就着作品本身交换一下评分意见不会有什么问题。

    朱甘棠果然也没有阻止,还起身去拿过了自己桌边的那张。

    “八种榫卯,手法简要,基本功扎实。”宋师傅评判了几句,接着接过朱甘棠那张,也看了一遍,说,“木制方凳结构完全一样,但用了十一种榫卯,手法各有不同。”

    他说得简单,秦师傅又详细解释给朱甘棠听。

    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工匠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操作习惯。主用手是左手还是右手,哪根手指更灵活,手部的施力点在哪里……这些操作习惯就像指纹一样,有着细微却明显的区别,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分辨得出来。

    像他们这种老道的工匠师傅,对于一些比较熟悉的同行,看成品认作者完全不是问题。就算制作者不那么熟悉,看看是不是同一个出处也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所以,他们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两张凳子绝不可能是同一个人做的。

    “手法不一样,其实他们用上的榫卯也有些不同。譬如这一个,用了龙凤榫、燕尾榫、插肩榫……”他把这两张木凳所用的榫卯结构一个个说了出来,非常熟练。它们有一大半是一致的,但各自又用了几种不同的榫卯,特征非常明显。

    “这一个是……”说到最后,秦师傅有点迟疑,朱甘棠拿过来那张木凳上的一个结构,他看着非常陌生,有点认不太出来。

    宋师傅一言不发,提起笔,在旁边的纸上把它画了出来,道:“从未见过。”

    他画的是这个榫卯的实际结构,秦师傅看完,点头确定:“我也从未见过。”

    两人对视一眼,都在对方脸上看见了惊讶。

    一个从未见过的榫卯结构

    这是哪位师傅的秘传

    “为朝廷收集技艺秘传,也是百工会应有之义。”朱甘棠终于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微笑着拿起那张纸,端详了一会儿,把它珍而重之地放到了一边,然后在自己的判卷上把“存疑待定”四个字划去,写上了“另加五十五分”的字样。

    宋秦两位师傅看着他的动作,脸色微微有些不豫。

    根据之前拟定的评分标准,一张方凳基本功扎实,结实匀称,没有别的花巧,可得七十分。在此基础上,每个不同的榫卯结构根据其不同的完成度,可以另外增加二到五分。

    在三名考官现在已经判定的作品里, 大部



042 大衍之数
    凳面非常平整,没有毛刺,没有棱角,触手光洁无痕,朱甘棠一开始根本就没怀疑这不是一个整体。

    但现在他一把凳面翻过来,看到它的表面,马上就发现不对了。

    凳面上竟然有一幅画。

    蜿蜒青山,连绵绿水,一条山道斜斜向上,行走着一个挑着担子的樵夫。河边一叶扁舟,也不知渔夫上哪里去了。

    这画既不是雕刻上去的,也不是画上去的,它究竟是怎么出现的

    朱甘棠反复研究,细细琢磨,看了半天终于看出来了——这是用木条拼出来的!

    桐木有个特征,它的纹理非常清晰,这使得它的木材本身就有一种特定的美感。

    但是木材的纹理相当单一,通常朝着同样的方向,过于规律,很难形成画面。

    这名考生则将手中木料锯成木条,挑选出其中一部分进行拼接,利用它自身的纹理形成图画。

    知道这一点之后再仔细看,依稀可以看出木纹的走向,的确是自然生成的。

    这难度可就大了……

    第一,要求考生拥有充沛的想象力与高度的审美,才能将这样原始的素材拼成一幅意境绝佳的山水画。

    第二,要求考生有高超的基本功,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原木制作成大量光滑匀称的木条,进行拼接。

    第三点,也是最大的难题——这些木条究竟是怎么拼起来的,才能达到这样光滑无痕的地步还有画上这一樵一渔,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实现的

    朱甘棠非常清楚,今天提供的工具里,并没有任何粘连填充用的鱼膘胶之类的东西。

    这其实也是除了文字之外的另一种暗示。没有胶,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木材结构之间的连接

    只有榫卯了!

    但是没有胶,这些木条又是怎么拼起来的

    还是榫卯吗

    看着不像啊……

    朱甘棠琢磨了老半天,仍然没看出这木凳的凳面是怎么做出来的。

    他思考片刻,终于站了起来,转向宋秦两位师傅,道:“二位请稍停一下手上的工作,过来看看。”

    两人同时停手,站起走了过来。

    “怎么”秦师傅一边问,一边去看他桌上的东西。

    很明显,朱甘棠就是为这个叫他们过来的。

    他的目光刚一落下,就轻“咦”了一声。

    “这个凳子看着有点意思啊。”他一边说一边把它拿起来看。

    他这样一说,朱甘棠也觉得有点意思了。因为他刚才把它放在桌上的时候,凳面是朝里的,这样直接看是看不到凳面的。而现在秦师傅把它拿起来的时候,看的同样不是凳面——除此之外,它还有哪里不对

    秦师傅端祥它的凳脚,喃喃道:“外圆内方,颇有风骨,还有这尺寸安排……”

    他看得皱起了眉,有些拿捏不定,最后去问宋师傅:“我怎么觉得有点不对,好像比别的凳子就要好看一点”

    宋师傅也眉头紧皱,目光紧紧地盯在凳腿上。半晌之后,他吐出了四个字:“大衍之数。”

    秦师傅登时瞪大了眼睛,满脸都是惊讶。

    “大衍之数”朱甘棠也面露惊色。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朱甘棠喃喃念了出来。这是《周易系辞》里的一句话,普通读书人都不一定读过,这些工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这传说中的大衍之数跟眼前这个木凳有什么关系

    “大衍之数最早使用,相传大禹爷始洪水的时候。在我们工匠里,这是一种分线方式,按照这种分线,能达到最悦目、最合理的比例。传说大衍数约为四六,但还有更加细致的程度。具体多少,已经失传了。”

    秦师傅紧盯这个木凳,跟朱甘棠解释着。最后他拿手比划了一下,非常确定地说,“没错,这个凳子就用了大衍之数!大人您看,您是不是觉得这个凳子一看就特别悦目,与其他格外不同”

    没错,在注意到凳面之前,这张普普通通的方凳就已经吸引了朱甘棠的目光,让他觉得它与其他的不太一样,好像更赏心悦目一点。

    其实这是因为,它其中蕴含了这样的奥妙吗

    “那是不是用尺矩量一下这个凳子,就能得出大衍之数”他饶有兴致地问。

    “按道理说是这样,但是……”宋秦两位师傅同时露出了迟疑




043 沉迷
    “榫卯有明榫暗榫之分。”

    桌上的东西全部都被移到一边,只剩下这张方凳。
1...1516171819...1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