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沙包
一个太字足够说明他的态度,秦师傅也一样有同感:“是啊。”
两人明显对这边失去了兴趣,不再看许问,开始往下一座木屋去了。
他们都是老工匠了,年老成精的那种,只看许问手上的动作,就知道他现在在做的是什么,也知道他接下来打算做成什么样。
劈、锯、刨、凿,这些全是木匠的基本功,最基本的那种。
徒工试考的的确是这些,但又不完全是这些。
就像他们刚才说的,徒工试总共只取三十人,要如何在这三十人里脱颖而出
单靠基本功可不行,必须得有额外的加分项!
榫卯结构,是用文字明面上列举出来的加分项,满分一百的话,每种不同的榫卯类型相当于加五分,这就是很大的优势了。
除了这样明面上的东西,背地里其实还有更多的加分项。
题目要求是木凳,但是木凳也有很多种,它本身有方有圆, 有经验的徒工,还会在制作细节上增加很多花样。束腰、云头、圆弧、雕花……这些花样做得好,完全能让人眼前一亮,一开始就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分。
可以说,这几年徒工试,凡是涉及到木凳这样的成品家具制作的,排名靠前的就没有不做花样的。
刚才看许问动作,他的基本功还算扎实,但动作横平竖直,就是最简单的操作,一看就没有花活。
这样的成品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拿到高分。
&n
038 文科生与理科生
日上中天,然后渐渐西斜。
太阳把木屋整个烤透了,屋子里像个蒸笼一样。
所有考生都被晒得满头大汗,但一个叫苦叫累的都没有。
这个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大多数的出身都不怎么样,吃苦吃惯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师父一早就警告过他们,木匠做活,就没有轻松的。
不管寒暑,接了活就要去做,烈日曝晒、寒风刮脸,都是等闲事。
你唯一需要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你手上的木头能不能耐得了寒暑,性质是不是会因为天气温度发生变化。
不过考场也不算严苛,中途有小吏放了清水到门口,考生们就着清水胡乱吃了点干粮,权作午饭。
考生唯一能带进考场的只有中饭,许问带的是连林林给他们准备的干肉夹馍。
她杀了几只鸡,把鸡肉爆炒脱水做成五香肉干,又提前腌好了几种泡菜,分成一份份地装好,给他们每人带了三份。
“别省,快点吃。天气热,每天看看坏了没,坏了千万不要吃,考试的时候拉肚子就麻烦了!”
许问打开包裹,仿佛又听见了连林林老母鸡一样谆谆教诲的声音。
许问把肉干和泡菜夹进饼里,就着清水一口口咬着吃。
口感一般,但味道很好。
下午大约三点半,磐声突然响起。
再过两刻钟,本轮考试就要结束,还没有收尾的都得抓紧了。
到这个时间,手脚麻利的考生早就已经完工了,正在做最后的检查与清理工作。
许问也是一样,他手中的方凳已经成形,正在用一块粗布用力摩擦表面,进行抛光。
浅黄色的桐木在粗砺麻布的打磨下,像是打了一层薄腊一样,莹然生光。
一刻钟后,磐声再响。
许问摸出怀里的木牌,摘下一块,把它绑在木凳的腿上,固定住。
忘记在试卷上写名字,可是拿不到分数的。
四点刚到,磐声再起,这次跟之前的三声不同,一共响了九声。
九声磐响,声振云霄,同时响起的还有军士们洪亮的喝声:“时间已至,所有应试徒工全部停手!”
“起帘,出门!”
喝声与磐声混合,像风一样穿过木屋之间的小巷,撞进屋中,格外清晰。
许问最后检查了一下凳腿上的木牌,拿起它,装进旁边的麻布袋,拎着袋子掀帘出门。
考帘一面面掀开,考生们一个个出来。
天气太热,很多人有点不太讲究,直接脱下衣服打起了赤膊。风一吹,热气裹挟着热气四面八方传递,简直熏人。
许问打了个喷嚏,揉了揉鼻子。
没一会儿,四个穿着甲胄的军士拉着车,一个个过来“收卷子”。
凳子全部装在一样的布袋里,放进车里一模一样,完全分不出谁是谁的。
车到许问面前,他抬手,也把自己那份放了进去。
“赤身露体,殊为不雅。”
此时在考场外县衙的一座角楼上,一个身着官袍的中年人正皱着眉说。
这人姓唐,是于水县的县令,理所当然科举入仕。他当年考得比较辛苦,总算运气不错,考出来到于水这种大县主治了一方。
徒工试是于水县的大事,他虽然没有当主考官,但各方事宜都需要他来协调,第一天考完,他提前结束了各种政务赶到了这里。
“匠人没有圣人教导,不懂圣人之礼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朱甘棠脾气很好,跟工匠们的关系也很密切,笑着打圆场。
“哼。”唐县令想说什么,最后还是没说出口。
“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还是有得体之人的。”朱甘棠指着下方人群中的一个说道。
要么打着赤膊,要么衣衫不整的人流里,果然有一个穿得整整齐齐的。
看得出来,他也是劳累了一天的,衣服上到处都是汗,好几块地方都湿透了。但在出来之前,他稍微整理了一下衣装,在周围这群乱糟糟的人里简直是一股清流。
“唔这少年人看着有些眼熟”唐县令凝目问道。
“是悦木轩的少东家齐坤,他今年也来参试了。”旁边秦师傅连忙介绍。
“哦……我记得他四岁就启蒙,七岁就能做诗”唐县令问。
“对,就是他。不过商人子弟不能参加科考,只能来徒工试试试。”朱甘棠说。
这句话意外获得了唐县令的欢心,他抚着胡须笑了两声,说:“经过圣人教导,毕竟还是不同。”
他们才说了这几句话,又有一个少年走出考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少年看上去比齐坤年纪还要小一点,跟他一样颜容整齐,身姿仪态比他更加出众。
“好俊秀的少年!”唐
039 实用与美观
两位大师傅说开始拟标准,就噼哩啪啦开始长篇大论地开始说。
“二位这是有备而来啊。”两人说到一个段落的时候,唐县令抚须笑道。
“接到召唤后,就一直在琢磨这事儿,哈哈。”秦师傅笑着说,宋师傅也微微点头。
有准备总是比没准备要好的,两位大师傅说完自己的意见之后,朱甘棠思忖片刻,也讲了讲自己的看法,三人开始讨论。
唐县令从头到尾都只是旁听,完全没有插过嘴。听着听着,他的表情不断变化,最后看向两位大师傅的目光,带着深思,已经跟之前完全不同。
三人讨论得很和谐,很快得出了结论,一共列出了二十条。
无论什么门类,在本质上都是有相通的部分的。这二十条把徒工试的十大门类全部囊括在了里面,所有门类都可以应用。
“不错,现在可以开始了。”朱甘棠笑着说。
这一次,两名大师傅再没有什么意见。
三人正式开始评分判卷。
三人各居一处,小吏按顺序把布袋送到他们面前,他们亲手打开看完,评完分数再放回去,送到另一处让另一名考官看。
评分总分是一百分,按之前判定的二十条依序加减分。
但按照考试前拟定的标准,满分并不只有一百分。
木凳之上,每完整实用了一种榫卯结构,就可以加上五分。
这个加分没有上限,可以无限增加。
当然,今天在这里考试的都是学徒,能力有限,能掌握四种以上榫卯结构,就已经是天才中的天才了。普通学徒会的通常就是一到两种最基础最简单的,即使这样也能获得少许加分。
当然,这五分的前提是“完整实用”。
这个完整,一方面要看榫卯本身的制作技巧,另一方面也要看它所达到的效果。
榫卯最基础的功用是连接,连接得牢不牢固,是再直观不过的标准了。
唐县令正经读书人出身,第一次主持地方百工举,对相关过程其实挺好奇的。
而且刚才两位大师傅其实是在无形之中给他来了个下马威,让他见识了一下工匠也不是他想象中么简单的。
现在正式评分一开始,他就走到了宋师傅身边坐下,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一个皂衣小吏捧着一个原色的麻布袋上前,唐县令记得这种原色代表的是木工类徒生的作品。
宋师傅解开袋口活结,把它打开,露出里面的一张木凳。
唐县令一看这张木凳,立刻皱起了眉。
“这手艺,也敢来参加徒工试”
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方方正正的木凳,凳面方正,凳腿方正,两/腿之间的横梁也方方正正,一点花巧也没有。
唐县令就算在当上县令之前,家境也是比较殷实的,家里就算一个简单的板凳也会做出种种花样,他还真没见过这么“朴实无华”到笨拙的小凳子。
宋师傅没有吭声,他从头到尾把这张凳子摸了一遍,接着站起来,举起它,重重往地上一砸!
他这个动作实在太突然了,把唐县令吓了一大跳。
他猛地站起,退后一步,惊问道:“怎么了”
宋师傅一向寡言,这时仍然没有吭声,拣起那个木凳,看看它的编号,在纸上写道:“乙字十三号,八十五分。”
“八十五这么高分”唐县令眼尖看见了,惊讶地问。
“造型方正,四腿长短合宜,粗细一致,笔直无弯。凳面平整光洁,没有毛刺,结实承重,砸地无损。完整实用两种榫头,另加十分。”
宋师傅难得说了这么长一大串话,把凳子放到一边,招手要下一份。
唐县令听得一愣一愣的。这时另外一个小吏上前,要把这个凳子收回布袋,唐县令摆手阻止,把它拿起来细细品味。
他隐约可以感受到为什么宋师傅会给这个简陋的凳子这么高评分,但还是有点不太能理解。
最后,木凳被放回布袋,送到秦师傅身边。唐县令假装若无其事地踱过去,想要看看他的意见。
秦师傅检查的步骤跟宋师傅差不多,只是最后他没有干脆利落地砸那一下,而是两只各握住一条凳腿,用力往两边拉。
纹丝不动,非常结实。
秦师傅满意地点点头,在自己面前的纸上写下分数。
八十五分。
跟宋师傅一模一样。
“这个分数是不是有点高了”唐县令忍不住又问。
上峰问话,秦师傅的态度可比宋师傅好多了。他拿着那个木凳给他细细解释。
“大人是觉得这个凳子太简单,不甚美观,不配这个分数是吧其实不然。老师傅有老师傅的标准,徒弟有徒弟的标准。我们做各种家具,第一要求的是实用,第二要求的才是修饰。再好看的凳子,坐上去就垮了,那有什么用”
“就拿这个凳子来说,它的基本功很是扎实,不甚美观,但的确实用。你看这里的木线,一次刨出来的,笔直笔直,没用矬子修过。这一手,没下过工夫练不出来啊。还有这里的凳面,有个节疤,这种地方最难处理,但他做得平平整整,你看,摸都摸不出来吧整个凳子非常结实,坐十年也不会坏。单凭这手工夫,吃饭肯定是不愁了。”
他又给唐县令讲了几个地方,某个细节应该怎么处理,这人是怎么做的,做得如何到位。
 
040 偷懒
就像秦师傅所做,这张圆凳制作的工艺颇有些繁复。
它是圆凳中最常见的那种带束腰的类型。
所谓束腰,也就是凳面下方向里凹进去了一条,像是美人扎了一条腰带一样,让普通的圆凳多了更多的变化。
束腰处工匠可以进行很多种变化,这张圆凳就在这个部分进行了浮雕。浮雕是横曳的梅花,恰好与凳面镂雕相映成趣。
凳子下方是方形的三弯腿,足部是外翻马蹄。以圆凳的束腰处开始,凳腿向外划出了一个漂亮的s形,最后落在地上,凳腿微微向外撇开,像是马蹄落在地面上一样,形状非常优雅。
“这里还做了霸王枨,用来支撑凳面和凳腿相接的部分。霸王怅上做了梅花的装饰,这是圆雕手法。一凳三雕,处处呼应,真乃上等佳品!”
秦师傅对这张圆凳赞不绝口,接着又开始检查它的榫卯情况。
“这个榫卯也做得好啊!”他眼睛闪亮,继续夸赞,“榫卯连接有讲究的,一讲不露木料断面,二讲不用钉,三讲拼缝密实,四讲不用外物填充。这张凳子四条里有三条都做得漂亮,可惜做得太急了一点,拼缝露了点痕迹,不甚完美。”
他一边说,一边把看到的那个地方转过来给唐县令看。
果然,在那个不起眼的地方,明显露出了一点空隙,像是虫子钻出的一个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