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赵国当官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牧羊山人
他适才想起尚未用晚餐,于是,让车夫在一家酒肆前暂停下来。
宋玄进入酒肆中,店中甚少人,铺头正支着脑袋在算盘上打盹。
“这位公子,里边请。”店中小二看到他时,立即热情地上前来招呼。
宋玄来到掌柜前,瞥见牌匾下方,挂着一排美酒与菜肴的木牌子。
小二见此,立马摘下一个酒牌子递给他。
宋玄将牌子拿在手中,是一枚刻着“冻醪”的酒牌子。
&n
第四十一章:咏梅者多矣
翌日午后,宋玄下了府学就带着伍彦去城北最大的书肆购书。
城北最大的书肆名为中林书肆,它就位于长街尾。
他出了府学,直至月枕桥,从桥南走去,当街有出售水饭和鲊脯等吃食的。过了桥南,此处店面比较宽阔,多是锦帛、药铺和酒肆。
最后,只需从街的东头转弯,往北走就能到中林书肆。
此时,中林书肆生意极好,购书的人来往不绝。
可刘铺头并不忙,他悠闲地靠在一张软椅上,手里仔细拿着一卷华笺,正心神专注地欣赏着。
不多时,他又端起案上的一盏茶轻啜一口,恍若至于无人之境。
“师傅。”刘小澜走过来,凑到他跟前细声说了两句。
刘铺头,当即惊起,“可有得到他那篇文章”
话落,他当即醒神,示意刘小澜随他进里间说话。
“小澜,你且详细道来。”回到里间,刘铺头在案前坐下,并将那华笺小心翼翼地放在案上。
刘小澜上前,说道:“师傅,那篇文章在县令大人手里,我也无从探听啊。”
刘铺头目光一定,眼里尽是惋惜,“城北有在盛传,府学出了一高才,他写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出了,如何解决江下村黄瓜幼苗枯萎的方法。”
“我们是知道那名高才名叫宋玄,他正是我们要找的那个人。”刘铺头一顿,又道:“可惜,没能看到那篇文章的内容。”
“他真是一个奇才,一篇文便能挽救一村之损,我们赵国又有几人能做到。”
刘小澜见刘铺头摇头惋惜,便从怀里掏出一张笺纸,翼翼小心地走到刘铺头跟前,道:“师傅莫叹,小澜虽办事不力,但还是竭尽全力为您寻得宋公子的新诗。”
“噢”刘铺头眼底一惊,又泛出喜来,笑道:“快予我欣赏欣赏。”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刘铺头念着念着,眼睛顿时睁大,拿着小笺的手不觉微抖。
他走到窗前,定睛一处,不觉吟咏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此二句尤奇丽,赵国士子,咏梅者多矣,然未及宋玄也!”
“宋公子可谓绝俗人,老夫要是能见到他的神清气骨,也无憾了。”
刘铺头又捏着小笺回到案前坐下,他又将这首诗反复吟咏。
“他是把这梅的魂都写活了,在他的诗中,我才得以欣赏到梅花的幽独超逸。”
说罢,刘铺头骤然回头,“小澜,快去备马车,我要亲自到府学拜访他。”
“是。”刘小澜立即转身出去。;
刘小澜出去之后,刘铺头将两张小笺都摆在案上,眼睛定在笺上,宋玄的诗文,他看到的不单单是商业的价值,还有就是他的文章魅力是不可估量的。
他又摇了摇头,感叹道:“可惜,可惜,若是能看到他那篇,关于‘嫁接术’的文章就是最好不过的。”
然而,刘铺头心心念念的那篇时策,如今正在姚县令手里。
城北衙门。
姚县令坐在一海水朝屏风前面,案上常置文房四宝,除此之外左有令箭架,右搁黑折扇,案中整齐摆着一份文章。
他的眼睛已没有前些天那么多红血丝了,且脸上有时还会挂着淡淡的笑。
师爷元齐侍立一旁,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大约过了一盅茶的时间,姚县令长长舒了一口气道:“江下村一事,委实多亏了宋玄啊。”
“府学有此高才,着实难得。”元齐连忙道。
姚县令伸手抚了抚颔下微须,拿起案上的那篇文章,忖思道:“这份时策非同一般,实属治农妙方。”
他心里清楚得很,赵国各地年年都有农灾发生,而处理得当的又有几件。如若处理不当,不止是一村一县的损失,惨遭饿死的百姓何其多!
这些年,他查遍关于农灾的宗卷,并未能从中找到好的办法。
而此时,他手中的这张纸上,却清清楚楚地记载了,如何解决‘连作’的农事问题。
 
第四十二章:御花园中
东风蓄满了霁青色,洛阳的残雪已消。
“陛下,扬刺史求见。”
俄顷,一道浑厚的声音从御花园传出,“让他进来罢。”
此时的御花园,正值游园踏青的好时节。
新帝赵毅手里抓着一把鱼食,双臂枕在栏杆上,栏杆下是一方荷花池。
春日小荷才露尖尖头,池中各色游鱼转起涟漪。
他站的地方,旁边还有几株两丈高的海棠树。海棠花姿明媚动人,大有千朵万朵压枝低之势,枝条长垂。
他人在花下,东风一过,倒是有几瓣海棠花落到他肩上。随着他撒鱼食的动作,海棠花又震落池中。
“臣拜见陛下。”扬刺史正身来到赵毅旁边行礼。
在赵国,刺史一职虽然官不大,却是名副其实的天子耳目。刺史手中的奏章不必经过丞相,也能直达皇帝手中。可见,扬刺史在朝廷的地位,亦是不低的。
月初,他巡察完县试后,立马就赶回洛阳。
“陛下,县试一切顺利。”扬刺史毕恭毕敬汇报。
赵毅微微颔首,他又询问了一些郡县事宜,扬刺史一一敬言相对。
瞬时,东风又作无情计,上方的海棠花宛如红色雪花纷纷旋转飘落。
赵毅看这落花如雪,又抓起一把鱼食投入池中,“春光再好,亦将落英缤纷,飘落尘土。”
扬刺史见年方而立的新帝,忽有感伤,想必是忆起了那件事。
他不由地脱口而出,“趁取春光,还留一半,莫负今朝。”
赵毅蓦然回首,一张丰神隽美的脸浮现一丝疑惑。
“爱卿这词,作得甚妙。”
扬刺史连忙上前,恭敬道:“回陛下,这词实则不是臣所作。”
“噢这世间竟有如此心性洒脱之才。”赵毅话音一转,“爱卿知有贤才,也不早早禀告朕,莫不是忘了那张招贤榜。”
“陛下恕罪。”扬刺史连忙下跪,道:“臣此来,正是向陛下献才。”
“起身罢。”
太监总管李丰侍立一旁,见赵毅洗罢手,他连忙递上帕子。
赵毅往回廊走了几步,来到休息的石桌前坐了下来。
扬刺史紧随其后,站在他面前,然后从怀里递出一份文章。
“方才臣所吟的那阙词,是西关一案首所作。”他将文章递给总管李丰,继续道:“这篇策文,便是他面覆时所写。”
话末,赵毅抬眸示意李丰将这篇策文念出来。
李丰清了清嗓子,双手捧着策文,开始诵读。
“环视诸国,其盛衰存亡之数不一端,而必起于教育。故书院之设,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商业,三者皆不可偏废。而立学者必自度其国家之性质,以为缓急之端。”
赵毅听了面无过多表情,抬手端起茶盏微微抿了一口。这作文的人倒也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和振兴商业的重要性,不过这道理,在赵国懂的人亦多。
此刻,李丰仍在继续诵读。
“……今赵国因新朝之建存积弱之弊,欲以学战与周边各国竞存、则必以陶铸国民为第一要义。若国民之资格不成,则国不可立。”
少顷,赵毅听了微微一顿,此子倒是对赵国有一定的了解。赵国虽强,然周边诸国亦时刻虎视眈眈,赵毅听到此处微微有些动容。
“虽有人才,可以为我用,亦可为人用。虽有商业,可以为我有,亦可为人有。所谓国民者知此身与国家之关系,对国家之义务,以一身为国家所公有而不敢自私,以一身为国家所独有而不敢媚周边诸国也。”
而当李丰接着念至此处时,赵毅眼前一亮,抬手轻敲了石案两下。
李丰一愣,但善于察言观色的他立马会意,他连
第四十三章:《裴少俊墙头马上》
中林书肆内,宋玄站在书架前,修长的手指滑过书脊。
此行,他要做的就是了解现下卖得最好的书籍类型,以及了解哪些类型比较少人写,却又受众多的。
若是一味写而今书肆里卖得最好的类型,也就不能保证自己所写的话本,能火起来。如他手里的这本《妖狐传》,市面上同类型的书籍何其多。
再如伍彦手里捧着的那几本《集灵传》、《逍遥窟》、《曲中怨》、《往生缘》和《剪灯笔记》等,多是幽怨异常,有情人不得眷属的主题。
他且细想过,这文虐归虐,最终还是得让有情人终成眷属。本来世上对男女之情多有压抑,除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得要求门当户对,凡此总总。
在他看来,想要写出今昔的繁销书,须得写出新奇,更得够抓住阅者心的。
宋玄在中林书肆里,所见男女情爱的各类书籍,总是比其他类型的更加旺销。
在府学得空时,他曾想到了一个话本,若是写出来,定也有望成为繁销书。
为此,他将那个话本的第一折写了出来,现如今那一折话本就在他怀里。
不过,不知这中林书肆的铺头,是不是他的伯乐。若得良乐一顾,那么科考的费用应当不愁了。
就在他沉凝时,旁边传来男童的声音。
“这位公子,我是中林书肆的徒工,能否搅扰你一下”
宋玄闻声侧过头,见一小童不知何时来到他身旁。
他微微一愣,开口道:“有何事”
刘小澜热忱道:“这位公子,我家师傅观你气度不凡,欲邀您到里间品茗谈书,不知您意下如何”
宋玄笑微微,拱手回道:“既是铺头敦请,小生之幸,小师傅带路便是。”
刘小澜见他性情随和,不免心生好感,连忙道:“公子客气了,请随我来。”
宋玄进到里间,见一年约五十的男子,他坐在不施彩饰的白色屏风前。
案中搁着笔墨纸砚,左方置一套白陶茶具,右是一摞书籍。
“久仰宋公子,幸遇。”刘铺头起身,上前道:“我是中林书肆的铺头刘兴”
宋玄微愣,转而明了,于是上前拱手道:“久仰刘先生,亦幸甚。”
关于刘铺头的事,他知道得不多,只知他时常派人到各地搜寻佳作,想必是那会认识了自己。
“宋公子,请坐。”
宋玄敛衣入坐,伍彦侍立一侧,刘小澜上前煮茶。
刘铺头见伍彦手里捧着的几本书,眼睛一定,转向宋玄,“宋公子亦喜话本”
宋玄淡淡一笑,“不瞒刘先生,这话本诗词说论兼具,实在有趣,玄自然也爱看。”
刘铺头露出欢愉的笑,他原想宋玄诗词文章写得妙,定是心在科考,未料他还会花时间看通俗话本。
茶香袅娜,刘铺头抬手作请。
宋玄颔首,端起茶盏轻啜一口。
刘铺头笑道,“今昔书肆繁销的话本,不若是公案、神怪、胭脂情爱几类,就如这本《妖狐传》,便是现下最旺销的。”
宋玄微微颔首,将茶盏放下,双手交叠于前,说道:“花前月下,逢五百年欢喜冤家,世上民间,作千万风流话本。这情爱一类,最是惹人心痒难耐。”
此话一出,刘铺头在旁抚掌大笑,“宋公子灼见。”
宋玄谦虚一笑,又见刘铺头在骤忽之间,一个难题闯入他的思绪,使他神色变得犹豫起来。
这时,刘铺头拿起那本《妖狐传》,语带惋惜道:“著者松月先生的书,一直是书肆的繁销之最,只是近来购她书的人,总比初时少了,这第二册的繁销量竟不如第一册。”
刘铺头忧心的事,宋玄其实知道是何缘故,不外乎是时下的人看这种类型看腻了。来来回回的情节大同小异,看多了自然就能猜出结局。
他能想到,精明的书商刘铺头定然也知晓。
&n
第四十四章:易安先生
在刘铺头看第一折时,案上茶雾袅袅,宋玄不急不慢地端起一盏茶,轻呷一口。
刘铺头睁开眯起的眼睛,他做书商多年,鉴赏的能力在赵国也能排个前名,不然洛阳那位可不会派他来做分店的铺头。
可是,这册话本,他有些看不准。这与松月先生写的妖狐虽都是情爱故事,可这册《裴少俊墙头马上》故事虽扣人心弦,不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