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朔明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特别白

    算算时间,去陕西核查此战功劳的御史和兵部给事中也该回来了,方从哲从一堆公文底下抽出那本被他不知看了几回的新任延绥镇总兵杜弘域的公文,心中盼着能有个好结果。

    “好消息,好消息。”

    听到兵部尚书薛三才的喊声,方从哲抬头看去,只见这位兵部尚书官袍上尚有积雪,显然是火急火燎地从兵部赶来的,“方首辅,好消息,陕西此战功劳属实,套部里切尽、摆言太、火落赤等大部已被官军所灭……”

    “良孺,你来和方首辅细说。”

    薛三才拉着满脸风尘,刚回京就直奔兵部衙门的属下兵科给事中熊明遇出来,兴冲冲地说道。

    这几年兵部也苦,九边就知道伸手要银子,尤其是辽东,一年喊得比一年响,去年皇帝好不容易答应发内驽,合计一百一十万两军饷,辽东就拿了八十万两,可结果是努尔哈赤称帝建了个大金国,骚扰辽东等地,官军就没打过像样的胜仗。

    这回延绥镇总兵杜弘域打得这场胜仗算得上是近十年来本朝第一军功了,薛三才这个兵部尚书也算是涨了脸面。

    “来来,坐下说,坐下说。”

    方从哲这回倒是不急了,熊明遇这个人他很了解,出了名的敢言直言,眼里揉不得沙子,他去了陕西既然没发现问题,那就说明这仗真的是打得大胜。

    说起来方从哲对杜弘域这个新任的延绥镇总兵好感不小,只因这位小杜总兵在公文里直言他为了激励麾下兵卒死战,早已答应将缴获牛羊牲口分于各军,所以他对朝廷别无所求,只求朝廷能将官职升赏落到实处就行。

    熊明遇也不是头回来见方从哲这位首辅,当下便说起他去了陕西后的所见所闻,“下官入陕西的时候,已经在路上听闻有关此战的诸多传言,后来核实延绥镇一应关防文书,确实如杜总兵所言,套部合兵犯边,他来不及知会刘大人,便带精兵三千汇合了神木卫精兵两千出塞。”

    说起这一仗来,熊明遇神采飞扬,国朝官军何时这般善战敢战,这杜总兵领着五千兵马并那神木堡的千户所部就敢出塞和套部三万大军对峙。

    “这一仗官军虽然奋勇作战,可关键也是那套部里新冒出个朔方部,该部心慕王化,出鞑兵助战……”

    杜弘域的公文里也自提到了朔方部,可始终不及熊明遇说得清楚,方从哲这才知道那个朔方部是个新起的大部,部中那位汗王本是兀良哈部的遗民,流落河套后不甘为大部欺压,便聚众连破了阿计、大蟒等部,成了能和切尽等部相提并论的大部。

    而这位汗王和神木堡千户高进有旧,曾经受过这位高千户的救命之恩,再加上朔方部新立本就受套部各部敌视,所以这一战出了死力。

    “可惜下官到陕西的时候,已经天降大雪,塞外道路断绝,不然下官倒是想去那朔方部看看。”

    熊明遇不无遗憾地说道,说起来河套蒙古近百年来一直都是国朝大患,自达延汗再到俺答汗,曾经搅扰得边境不宁,就是几年前套部还曾大举犯边,只是叫三边总督刘敏功打了回去,这回他也去拜访了这位三边总督,发现这位刘大人是真的老了,只怕年后就要上书乞骸骨。

    “杜总兵在公文里曾言及这朔方部深慕王化,所以才以朔方为名,其汗王愿意率众归附国朝,你们怎么看?”

    方从哲看向薛三才、熊明遇,眼下大明朝内阁六部缺员严重,他几次请示皇帝增补内阁成员都没了下文,眼下国家遇到大事,便是他这个独相一人拿主意,只要皇帝不反对就行。

    “此事下官倒也听杜总兵提过。”

    熊明遇在骆驼城的时候,亲眼见到那堆成小山般的鞑子首级,他和随行的御史亲自领着小吏们在里面随意挑拣,每一颗都是货真价实的真鞑,而且俱是青壮,便对杜弘域服气了。再加上杜弘域风度翩然,本身是武进士出身,看上去不似寻常武将那般粗鄙,反倒是更像员儒将,所以他和杜弘域相交甚欢。

    “杜总兵以为陕西民穷兵敝,万不可答应其内附国朝,便是怕其部窥得我朝虚实而起了异心。”

    “杜总兵这是老成谋国之言。”

    薛三才在边上沉声道,说起来河套这一仗打没了数个套部大部,可是也间接使得剩下几个大部吞并覆灭几部的余众,今后这河套局势是好是坏,还未可尽言之。

    眼下国朝是多事之秋,这河套不能再生乱子,薛三才看向方从哲,辽东那里建州老奴折腾得够厉害,称帝建国,又屡屡骚扰辽东,掠夺士民,迟早是要大动干戈的。

    “你且说说,刘大人和杜总兵是什么意思?”

    熊明遇是代表朝廷去的陕西,三边总督刘敏功和杜弘域这个延绥总兵都是仔细打过交道的,比起朝中大臣,方从哲倒是更相信刘敏功杜弘域这些人。

    “刘大人年老不能视事,只说朔方部可为国朝屏障,但内附之事不可允,不如行顺义王旧事,朝廷封个王爵并许开榷市就是。”

    “杜总兵则认为内附不可允,但王爵亦不可轻许,毕竟土蛮部仍在,他倒是觉得不妨朝廷以朔方部之名仿汉唐故事,设朔方都护府,许其部汗王都护官职,以示国朝恩赏。”

    听着熊明遇回答,薛三才和方从哲都陷入沉思,谁都知道大明朝如今经不起大折腾,辽东那里建州老奴咄咄逼人,大同那边察哈尔部也蠢蠢欲动,这陕甘宁三边不能再出乱子。

    给那朔方部之主加官倒没什么,毕竟蒙古那一票诸部领主,大都有着朝廷赏下的官职,多是指挥使之类的头衔,可人家并不当回事罢了。

    反倒是仿汉唐故事,设朔方都护府,兹事体大!

    “首辅,兵部,容下官多嘴句,这朔方都护府不过是个名号,若真能收服朔方部为国朝屏蕃,叫河套各部不再为边患,下官以为是值得的。”

    熊明遇身为兵科给事中,位小而权重,又是言官,他尚未回京前,就得了风声,今年京察,科道言官们可都是打算将东林党从朝中尽数逐之。

    换句话说,接下来朝中百官为了京察的事情根本无暇它顾,这朔方都护府的事情只要皇帝点头,方从哲这个首辅默许,压根就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汉唐都护府行羁縻事,仍旧以汉官派遣之,如今朝中缺员甚多,谁愿意去河套?”

    薛三才看向熊明遇,方从哲则是默然不语,他这个首辅当了三年,就是个裱糊匠,给大明朝这座到处漏风的房子拆东墙补西墙,他私心里也是希望自己能在任上有些出色的功绩,这朔方都护府听着名头足够响亮了。

    “杜总兵有员爱将高进,便是此战中直冲敌阵阵斩摆言太部汗王摆都夺其大纛的大将,此人曾和朔方部汗王有旧,而且其人勇猛闻名草原,杜总兵曾言此人可镇朔方部。”

    熊明遇当即说道,他和杜弘域相交甚欢,而且杜弘域确实一心为公,所以他不介意帮杜弘域一把。

    “至于朔方部那里的文吏,前番秦王谋逆案,陕西官员多有牵连者,不如尽数发配于朔方都护府。”

    “这个高进……”

    方从哲沉吟起来,说起来杜弘域的公文里,也提过这个名字,甚至为其请功为神木卫指挥使,可偏生此人年纪不过二十三岁,这要是封赏下去,必定会惹出争执来。

    “首辅,兵部,这个高进在延绥镇有个诨号叫高阎罗,下官也派人仔细打听过,此人祖籍海宁卫,祖父曾是戚武毅的亲卫,后来积功千户,其父是朝廷援朝大军中的猛将,官至百户,这人也算得上是将门之后。”

    “我知道了,这事便交给皇上做主。”

    方从哲心里有了主意,神木卫指挥使是万万不能给这个高进的,他纵然是将门之后,可是到底年纪太轻资历太浅,倒是那朔方都护府是个苦差事,未必有人会愿意去,让这个年轻人领个朔方都护府的虚职倒是无妨,这样也算安抚了杜弘域。

    送走薛三才和熊明遇后,方从哲拿起那份被他压了许久的公文,径直朝宫中去了,既然熊明遇回来,想必宫中派去陕西的太监也回来了,是该让皇帝知道这好消息了。

    出了文华殿,风雪中熊明遇朝身边的上司道,“兵部,方首辅他?”

    “方首辅这是做了决定,皇上最近都没听过什么好消息,河套这仗对皇上来说也是脸上有光的事情,那朔方都护府多半没有问题。”

    薛三才眯着眼说道,他虽然没说什么,可是态度是支持设朔方都护府羁縻河套诸部的,辽东那里,李成梁旧部尾大不掉,可又不堪重用,眼下官军糜烂,若是杜弘域能驯服河套诸部,倒是可以征募鞑兵助战,不过这事情需得徐徐图之,眼下朝廷里那票蠢材还以为大明是十多年前,仍旧有余力轻松捏死播州杨应龙那会。




第三百五十八章 自比汉武
    点着龙涎香的宫殿内,暖意融融,登基称帝已有四十五个年头的朱翊钧躺在宽大的龙榻上,只穿了件明黄色的绸衫。

    这位十岁就登基做了皇帝的大明天子,如今也已垂垂老矣,他的身躯臃肿,蜷曲的右腿看上去比左腿不但瘦弱许多,还短了些许。

    “皇爷,方阁老来了。”

    王安轻轻唤醒了半眯着打盹的皇帝,最近外朝的坏消息不断,皇帝生气之下已有十多日没召见方从哲这位首辅。

    “给首辅看座。”

    朱翊钧睁开眼,看到站在远处的当朝首辅,吩咐了声道,自从叶向高走后,方从哲做事谨慎,朝政处理得也妥当,君臣间也算相得。

    “首辅来见朕,是有好消息了。”

    这些日子,朱翊钧心情很是不快,山东河南灾荒,大过年的有人造反,就连顿安心饭都不好。

    “皇上,延绥总兵大胜套部,斩首四千余级,切尽、摆言太二部汗王首级及金帜已命人押运进京。”

    方从哲送上了手里的公文,给了边上的太监王安,随着皇帝的点头,王安打开这份公文读了起来,虽说他在内直房的时候已经看过陕西镇守太监送来的公文,但是都不如眼前这份详细。

    朱翊钧的脸上露出喜色,这两年尽是些坏消息,没一件事能让他舒心的,如今能有这么一场胜仗,是件好事。

    “朕记得,这个延绥总兵是刚上任没多久吧?”

    “皇上,去年秦王谋逆案后,前任总兵杜文焕称病辞官,其子杜弘域以副总兵接任总兵。”

    “杜文焕,朕倒是有些印象,他岁数比朕还小吧,怎么就称病辞官了?”

    “杜文焕早年曾随其叔杜松数次出征河套,战场上落了伤,去岁旧疾复发,不能理事才上书向朝廷请辞的。”

    方从哲知道皇帝的性子多变,时而大方,时而多疑,这两年则是越发地多疑起来。

    “杜松那粗胚如今可好?”

    “杜松在山海关,据说每顿能吃三大碗饭,牛羊肉两三斤。”

    “这粗胚打了半辈子仗,到头来还不如他的儿孙辈,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朱翊钧笑了起来,他虽然不理朝政多年,可是对于朝中大将依旧清楚,这杜松半辈子都和套部打仗,来来回回赢过许多仗,也输过许多仗,就是这粗胚嘴巴太臭,敢骂读书人,不然又岂会起起落落好几回。

    “首辅,你和兵部合计合计,该赏赐多少银两……”说到这里,朱翊钧顿了顿,踯躅了下后道,“从朕的内帑出吧!”

    方从哲看着皇帝那副犹豫的样子,也不由苦笑,国库空得能跑耗子,这真要论功行赏,不从皇帝的内帑出钱,还能从哪里出。

    “皇上,杜总兵这道公文后面说了,他将缴获的牛羊牲口分于兵卒,所以这趟向朝廷请功,不求银钱,只求朝廷能将军将们的升迁官职落到实处就是。”

    王安刚才念了大半就被皇帝打断,没有念下去,所以方从哲不得不出声道,三大征后,对于边军的战功,朝廷总体上是消极的,一来是皇帝不愿花银子,二来百官们也是怕边将善启边衅,以此挟功求赏,故而过去边军们即便打了胜仗,那有功的将士往往也等不到朝廷的奖赏,由此边事日坏。

    这回要不是杜弘域上报的战功惊人,朝廷哪有那么快就派人前往核查,要知道兵部缺员言重,不然薛三才这个兵部尚书又何必找熊明遇这个兵科给事中,也就是熊明遇曾在兵部当差,认这个老上司,才愿意这般顶风冒雪的来回奔波。

    “念。”

    朱翊钧还是头回见到请功不要钱的武将,然后随着王安念完这份公文的最后部分,他倒是不由笑起来,“这杜弘域倒是个聪明人,他既然不要银子,他所请诸事,首辅和兵部议一议,尽快上个条陈,朕允了就是。”

    “是,皇上。”

    见皇帝心情不错,方从哲犹豫了下,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开口道,“皇上,山东民乱虽平,可是仍有饥民数万嗷嗷待哺,臣请皇上发内帑赈济灾民。”

    “说来说去,还是盯上了朕的银子,首辅啊,你说朕攒在内帑攒下这些金银容易吗?”

    朱翊钧看着跪倒在地上的方从哲,不由叹了口气,“首辅起来吧,既然杜弘域那里不求赏银,朕就权当仍出了这笔犒赏银,就拨十万两于你,不过你要答应朕,这笔银子需用到实处,莫要还没出了京师,就先漂没了三成,再到了地方,不知能有一半用到那些灾民身上吗?”

    “皇上放心,赈济灾民的事情,臣会亲自盯着……”

    看着心里跟明镜似的皇帝,方从哲知道皇帝虽然爱享受,怠惰政事,可却不是什么昏聩的主,三年前叶向高坚辞首辅,皇帝一直不肯放行,那是把叶向高放在火上烤。

    “首辅,对你朕是放心的,这回京察过后,你也该提拔些能做事的人。”

    朱翊钧打断了方从哲这个首辅,“朕虽然不上朝,可是也知道百官多是在背地里议论朕小气,户部和国库空得能跑耗子,朕的内帑却堆满金银,可是这金银是朕派宫里的太监去地方上千辛万苦才收税收来的。”

    “户部能从那些豪商大户手里把税银收上来,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朕若是不派人去收矿税,那些开矿的豪商大户会交一分的税银吗?”

    朱翊钧脸色有些潮红,他知道方从哲这个首辅当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大明朝如今四处漏风,都是他这个主君的错吗?

    收不了豪商大户们的商税,光靠田赋,朝廷能收多少的税银,更别说最近几年国朝各地灾祸频发,内阁动不动就是要免收征税,要他发内帑赈灾,可是一提征收矿税商税,他们便上奏说是与民争利。

    真当他这个皇帝不知道,江南那些富得流油的豪商工场主矿主可是塞了大把的银子给那些东林党的官员,当初为什么叶向高在首辅的位子上一会儿请补六部和科道言官,一会儿又请辞致仕。

    那是因为他叶向高就是东林党的,他坐在首辅位子上,那些东林派系的官员就不能想着法儿地逼他撤了矿税,他提拔方从哲,那就是利用齐楚浙党来平衡东林党那些官员。

    方从哲这三年干得不错,如今京察在即,朱翊钧当然要借机会清理那些只知道阻止他这个皇帝收税的东林党官员。

    看着体虚的皇帝突然大声呵斥起来,方从哲已然拜伏在地,京察这一关始终是绕不过去了,这时候他才明白皇帝这几年的用意,一直压着科道的言官缺员不补,便是等到如今剩下那些言官都是齐楚浙党的人,要把朝中的东林党一扫而空。

    方从哲虽是所谓的浙党首领,可是在抗拒皇帝派太监收税这件事情上,他和叶向高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个性没那么激烈,皇帝不听劝谏,他也就不会再多说。
1...178179180181182...2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