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硕鼠就是我
徐世杨这种出生就在地方豪强之家的人也许不太明白这种底层人民的想法事,他做的只是尽可能安靖自己的领土而已。
不过,李逵和李达这种出身底层的老百姓,确确实实是能理解流民这种找到机会就要下山过稍微安定一点的生活的心情的。
“兄弟你既然在新军中当兵,就做的好点。”
李达感慨道:
“现在不是以前,在咱青州当兵不是贼配军了,你若能做的好点,咱家的日子就能过的好点。”
“以往能吃个半饱已是很好,现在农忙时至少还能多吃碗干饭,若是没了青州军,咱家再过以前的日子,咱们老娘,还有虎头,可不一定能挨过去了。”
战乱时期,一个老人,一个孩子,都是折损率最高的。
而李家,现在正处在这种最敏感的时候——有老娘,也有没长大的孩子,一旦出事,至少要损失一个,全折了都不是不可能。
“俺知道。”李逵认真的回答:“不管是鞑子还是土匪,若想再来咱们家,都得在俺尸首上踩过去!”
李达的儿子,小名虎头的男孩不太明白父亲和叔叔之间说话的是啥,小孩子心性也简单,他只是盯着熬猪油的大锅,口水之流,似乎还在找机会再摸块油渣解解馋。
李达却是不打算再满足孩子的愿望了,他很不客气的拍了儿子的脑袋一下,训斥道:“好好看着火!别偷吃了!你娘还得拿来做菜呢!”
小孩子撇撇嘴,看起来很是失望。
“虎头虎头!”
一帮小家伙又不知道从哪里钻了出来,大声叫着李逵侄子的小名:
“快去看快去看!”
“咋了”
“过大兵了过大兵了!”
一帮小家伙又跳又叫:
“咱们青州兵去打莱州了!好多人,快去看啊!”
虎头立刻用期待的眼神看向自己的老爹,李达无奈的摇摇头:“想去看就去吧,早点回来吃饭。”
“谢谢爹!”虎头高兴的对李达鞠了一躬,转身跟小伙伴们又叫又跳的向青州军路过的坞堡北面道路那边跑去。
李逵感慨道:“虎头长大了,真有礼貌。”
这话从李逵听到侄儿叫他叔父的时候就想说了——以往坞堡里的孩子都是呆呆的,一点灵性都没有,感觉不是小孩子,更像是木头。
现在这些坞堡民的小孩子显得活泼多了。
“府城派下来教书先生,现在到了晚上会交虎头这样的小孩子读书识字。”
李达接过自己儿子向锅底下添柴看火的工作,表面上看着似乎满不在乎,不过说话的语气中充满了浓浓的炫耀:
“虎头现在都能写自己的名字了,李虎,先生给起的大名。”
跟虎头真没多大差别,不过乡下人,有个读书人给起的大名,已经算是很不错了,更别说现在居然能写自己的名字。
这是李达、李逵这一代人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你不去看看青州大兵”
李达问道:
“今天过的兵你认识不”
&n
第243章 进军2
李逵提着个装了温开水的木桶,跟几个邻居站在路边,给从此处经过的青州兵赠送温开水。
当新军士兵经过的时候,李逵还会对他们敬军礼——这军礼也是徐世杨直接剽窃后世的pla,目前这个时代,全世界可能也只有青州新军一家有这种类型的举手军礼。
因此,看到李逵敬礼的新军士兵也都知道眼前这黑铁塔一样的壮汉肯定是正在休假的战友,他们也会对李逵还礼。
士兵们扛着武器,没法敬举手礼,但会在队长的带领下,略微歪头,对李逵行注目礼。
现场没有人说话,战友之间也不需要大吼大叫,所有人都只能听到几百双大脚踩在地面上那种略显震撼的轰轰声。
这种无声的默契让路边自觉来犒军的普通堡民感到有些让人难以言喻的肃穆感。
很多年轻人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李逵和列成整齐队形,昂首挺胸阔步向前的新军,这一刻,他们意识到这只军队与以往印象中的民兵以及更早的时候,家里老人所说的贼配军完全不同。
也有些被夹在中间的禁军队列看到了这一幕,很多人突然觉得自己有些羡慕这些自己其实并不怎么看得起的“江北民兵”。
没错,这些人的装备十分简陋——铠甲很少,大部分有甲的士兵也不过是一面正好护住胸膛的铁片,连护身腰刀都没法做到人手一把,所谓骑兵居然还有一大帮骑骡子的。
军饷也很少——军饷制度制定下来才多长时间啊,在军中待得最长的士兵也只领过两个月军饷,而且没有开拔费,各种待遇全加起来跟江南禁军差的也很远。
但是……
但是,青州新军是个朝气蓬勃的队伍,这个时候,后世军队中各种陋习还都没传染过来,更别说封建军队那些让人恶心的毛病。
部队中没有吃空饷的情况,所有部队的编制都是满的,甚至有些还有超编的情况。
军官与士兵之间的待遇不过刚刚拉开些差距,远不到不可仰望的地步。
新军中阶级流动非常快,像现在营长级别的公孙胜、李井槐、冯三虎等人,几年之前都是些小人物,基层军士官中,社会底层甚至直接流民出身的人更多。
最后这一条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每一个新军士兵都有可能跨过那个别处无法跨过的门槛,成为军官阶级,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社会地位。
没错,社会地位。
在江南,除非是以文转武的高官,其他军中人士,下到打杂的厢军上至高俅这样做到殿前司指挥使高官的家伙,在民间都没有什么好名声。
贼配军、奸臣之类都是量身定做,偶尔还能听到更让人伤心的称呼。
在青州这边,则是另外一种景象。
一个是徐世杨毫不客气的把治下全部男女老幼都编入军队中,大家都是兵,“贼配军”这种对军队极不友好的称呼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另外就是青州军确实给核心领土带来了久违的和平生活。
莒州、日照两县,自从上次鞑子入侵之后,已经快两年没有经过战火了,青州北部那些新征服的州县,也有了几个月安宁的日子——这个安宁日子不单单是指不用担心鞑子和大股盗贼流民,也指不用担心敌对坞堡的劫掠攻击,这才算有了最起码的社会安定期。
有这些情况,青州本地人民才会把青州军当成真正的自己人(虽然不是子弟兵),军队路过的时候,才会有人沿途送些温水犒军。
虽然不值什么,但这种发自内心的军民鱼水情,仍然让很多在江南被老百姓唾骂的禁军士兵感到有些羡慕。
‘或许,我们
第245章 援助与否1
“江南来信了。”
有自己单独建制的医疗队队长,兼任新军司令秘书的赵琳找到徐世杨,把几封信轻轻放在后者的书桌上。
“谁来信”
徐世杨头也不抬,依旧在仔细研究地图。
这是一份失真严重,没有比例尺和等高线的旧式地图,不过现在条件有限,能有这样一幅图已经是相当不错了,更高标准的军事地图,还得等未来徐世杨和他的新参谋军官团去努力。
“世柳那边来了一封,文相公有一封,李飞虎也有一封。”
“呵呵,都凑到一起了。”徐世杨不明所以的笑了一下,吩咐道:“你直接念吧。”
跟徐世杨聚在一起的几个新军军官立刻转身准备离开,又被他叫住了:
“不是私事,一起听听吧。若是有私事,琳琳会跳过去的。”
现在在这屋里的人,一半是新近提拔的青年才俊,包括徐世杨最初的那些孩子亲兵;另外一半是跟新军一起成长的旧军官,共同的特色是,在徐世杨心中,这些人都是未来新军的军官团核心成员。
因此,徐世杨一找到机会,就要给他们输灌自己的思想,并且想尽一切办法开拓他们的视野,提升大局观和能力。
这几封来信,徐世柳的还不好说,但文相公和李飞虎的肯定主要涉及军事和政治方面的问题,不如拿出来让大家一起商议一下。
听到徐世杨的命令,赵琳也不再多说什么,她直接打开徐世柳的来信,抽出里面的纸张,有选择的念了起来:
开头的问候直接略过,私人方面的问题也直接略过,涉及政治军事的方面,徐世柳首先解释了江南如今的战局。
徐家五少爷认为方腊军人数虽多,但都是乌合之众,肯定无法抵御大周官军,预计战争应该会在一年内结束。
随后,他笔锋一转,表示江南主战派已经下定决心,消灭方腊之后,一定要逼迫建兴皇帝退位为太上皇,扶太子上位。
为此,主战派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为对付方腊而组建的民军,现下大部在主战派控制之下。
官军中,童贯的态度不甚明了,但他的部下有很多已经明确表示会支持主战派。
军事上最大的麻烦是高俅,这老小子手上有六万兵,而且算是死硬的主和派分子(建兴皇帝把他从市井之间提拔上来的,建兴皇帝退位,他的位子肯定也没法做下去,这是利益之争,高俅没有退让的余地)。
文相公希望,如果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徐世柳能够在童贯中立的情况下,率领支持主战派的民军消灭高俅军。
这就是徐世柳写这封信的主要原因:他对自己的军事能力有信心,但无论如何,目前十万民军中真正直属于徐世柳的也只有以江北流民为主的不足一万人。
而且,由于方腊军中也有很多江北流民,因此江南许多士大夫看徐世柳的顺义军总是不太顺眼,他的军械和兵力补充都有困难,扩充实力并不容易。
用一万人去对付六万人,徐世柳还是有些不安的,他希望徐世杨这以弱胜强,屡次战胜鞑子的兄长到时候能想办法帮他一下。
信中可以公布出来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赵琳读完之后,徐世杨问围在桌子旁边的一众军官道:
“对世柳的请求,你们有什么看法”
军官们互相看看,都有些吃不准徐世杨态度,因此半天没人敢说话。
“各自说自己的看法有这么难”
徐世杨问:
“需要我先表态”
那似乎是必须的,毕竟一边是大家的事业,一边是徐世杨的弟弟,节度使大人的亲生儿子。
“如果一定要我先说,那我只说一句:以青州的利益为准绳。”
&nb
第246章 牵制
徐世杨有些莫名其妙的看着赵琳:
“文相公指名道姓要求徐世松送公主去江南”
赵琳没有多说什么,直接把信递给徐世杨看。
文相公确确实实指名道姓的点了徐世松的将,虽然徐世杨一开始就是想让他去江南,但看到这封信,他反而有些犹豫了。
“这是什么意思”
徐世杨有些搞不明白:
“想要干涉我军人事安排不像啊,这有什么意义”
把新组建的民军交给另外一个徐家人指挥,让徐世柳专心读书科举,这看似是重新强调了徐家对民军的控制权。
若只是为了干涉徐家的人事任命,付出这么大代价似乎没有必要。
“如果能把十万民军控制在手里,支援江南似乎是一件油水很大的工作啊。”
徐世杨自言自语道:
“事情肯定没有这么简单,我总觉得这是一件诱饵,等着我去咬钩。”
一众从底层走上来的军官对这种事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从表面上来看,文相公信中的要求是件大好事,若是民军……,或者至少顺义军的指挥官始终是徐家人,那么这只军队将打上很深的徐家烙印。
这等于给青州军增加了至少一万有战斗经验的预备队。
然而,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么大好处直接送到眼前,百分之百不会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这点道理,眼前这些在江北这种地狱中挣扎求生十多年的军官,肯定是都明白的。
只是他们有些想不明白,文相公的具体目的是什么。
“如果实在想不明白,不如去听听节帅的意见。”
赵琳在一边说道:
“他做过大周的官,对这些事应该比我们了解的更清楚一点。”
徐世杨点点头,表示认可这个提议:
“我觉得文相公和徐世柳两封信应该有些内在关联,反正现在还有时间,这件事暂且放一放,等咱们打退了鞑子必然会来的入侵之后再做决定不迟。”
“琳琳,你接着念李飞虎的信,看看他想说什么。”
李飞虎的信更直接一些。
按他的说法,李氏海盗集团现在有分裂的趋向,愿意跟李飞虎这样支持文相公的大柜只有区区5个人,而这其中愿意继续支援青州的大柜只有他自己和李飞凰!
也就是说,当初答应徐世杨的每年25万贯贷款,已经一文都不会到来了。
青州能获得的,眼下已经只剩下李飞虎私下给的8万贯和李飞凰的2万贯。
“这李家不识好歹!”立刻有人怒道:“已经答应的事也能反悔吗简直小人所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