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吃饭的官位就要没了,今后的事可怎么办,要是能劝皇帝打消这个可怕的念头最好,若劝说不成,那可就要为自己尽早留条后路。
是在大明继续为官,还是到其它地方另觅出路,这些可都要在皇帝正式旨意下达之前,想的周周全全,明明白白才是。
无奈之下,整个南京城的没头苍蝇,只好转到如今唯一还活着而且至少仍在供职的南京大学士、工部尚书高弘图的府中。
高弘图曾在殿上明确表明支持撤销南京六部的主张,这让崇祯皇帝对他十分满意,但高弘图没想到,这些人转来转去,竟然跑到了自己的府上。
“诸位还是快快请回吧,皇上的意思很明白了,南京六部的撤销,势在必行,恕老夫帮不了这个忙,也不敢帮这个忙!”
高弘图站在堂上,义正言辞的道。
兵部侍郎阮大铖站出来道:“高阁老,钱老、高大人如今都不在了,我东林中还算有头有脸的,也就剩下您了,您真的以为,皇上处置了大家以后,会放过你吗”
“就是啊,高阁老,我们大家都听您的!”
“我等六部、都察院、通政司、都察院等官员中职衔正五品以上的,今日全都在这里了,只要阁老一句话,我等立即进京面圣!”
高弘图闻言看了一眼阮大铖,冷笑一声,回问道:“哦你阮侍郎还是我东林中人吗,若老夫没记错,你是投了魏阉吧!”
见高弘图冷嘲热讽,阮大铖却好像没听见一样,退而求其次,微笑着上前道:“圣上乃是明君,此次定听信了小人谗言,至于这小人是谁定是那死太监曹化淳!”
听了这话,一旁群臣当即沸腾。
都察院御史说道:“言之有理,这太监自打来到南都,一贯是仗着皇上恩宠,作恶多端,前些时日还放了话,说是半月之后,就要派番子清丈本官府上田亩!”
“番子们已经把本官府上田亩清丈造册了,所幸最后按规矩要交呈给通政司,若不是南都通政司有本官旧识在内,怕上次还就栽在这该死的阉人手中了!”
“此等祸国殃民之辈,若不叫圣上法办,天理难容!”
闻言,高弘图却是哈哈大笑,拂袖说道:“汝等家财都不少,本部堂两袖清风,没贪过什么,今日便把话放在这里,今日以后,跟东林再无瓜葛,你等也就不要再来找老夫了!”
“至于清丈田亩之事,好啊,那就让西厂的番子来清查的仔细些,看看能查出些什么。”说到这里,高弘图转念看着下面不知所措的群臣们,冷哼说道:
“老夫行的正,坐得直!何况南都六部本
第四百章:没有胜者
这次大典没有任何意外之事,全程都异常顺利。
三屯营之战,除三明首功直接获取爵位赏赐之外,其余军将没有任何一人得到爵位封赐,其中佼佼者同样不少。
例如归降前来三屯营助战的前大顺武威将军张鼐,这次就得立甲例一等功,因功被升授为永平总兵,常驻距山海关城几十里外的永平卫城。
虽然永平总兵不过是个杂号,但胜在位置重要,比之一般的各地诸多杂号而言,却也是在上等之列,崇祯皇帝的用意,实则在用他来牵制吴三桂。
张鼐的永平府隔在山海关和蓟镇、三屯营之间,若吴三桂有什么不善之举,此地首当其冲,换一个方向来看,这也正表明了崇祯皇帝的用人不疑。
这次叙功大典,崇祯皇帝对蔺养成、张鼐这些投降流贼将领不计前嫌,只要立功,一概重用,使得大部分归降后立新功的流贼将领,都十分拥戴。
至此以后,起码在名义上,整个永平府都归张鼐统管,当然兀良哈镇不算在内,不知身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得知这个消息,又会作何感想。
又有战死王光恩之弟王光泰、王昌二人,分立甲例一等功、三等功。
王光泰先前为杂号,此次升授为朝廷正选太原总兵,率部西进,移镇太原城,加封卫指挥使,五军都督府右都督。
王昌比其兄略有不及,升授为居庸关参将,率部北上,镇守居庸关。
崇祯皇帝将刚刚光复的重镇太原和要地居庸关交给这两位,一是考虑到后世历史上这两个都是夔东十三家之一,从历史上投清都肯为自己挡刀去死的王光恩这一点来看,只要自己用好了,这两兄弟绝对都值得信任。
另外有汉阳总兵马进忠,三屯营战中立甲例一等功,平定诸藩中又立乙例二等功,前功并叙,升授朝廷正选密云总兵,兼管渤海千户所,加封卫指挥使,五军都督府右都督。
大典过后,马进忠将率部北上,镇守古北口,加固边卫。
马进忠同样是投降后归降的农民军,起初他聚众十万,号称“混十万”,自从被招抚后,先是隶于左良玉部,是左部少有不扰民的队伍。
此战马进忠毅然率部北上援剿,其实也和张鼐一样,有背水一战,脱离左良玉那股贼军的意思,所幸崇祯没有让他失望,这次的加封,足以令他感恩戴德。
这些是投降农民军中表现突出者,其余前来援剿的朝廷军将,立大功者同样不少,其中要属四川参将秦翼明、新戚家军游击戚元辅、戚元弼还有常德总兵马爌为主。
秦翼明立甲例一等功,升授四川副总兵,卫指挥使,率所部白杆军回石柱协助秦良玉对抗西贼。
秦良玉之孙游击马万年,立丙例一等功,升授四川参将,加封卫指挥佥事,率部跟随秦翼明回四川。
戚家小将戚元辅、戚元弼二人,各立甲例一等功、二等功,又在平定藩王的战斗中表现突出,擒斩叛军六百余级,分立甲例三等功、五等功。
戚元辅升授参将,加封神武右卫指挥佥事,戚元弼则升授游击将军,兄弟二人同驻灵寿城,由戚元辅协领真定府西路兵马、粮饷、军械等事。
这个时候的戚家三兄弟大哥戚元功,中了武举人以后,正在跟状元徐彦琦一同在京师进修,据说现在的他,已经和从前有着天差地别,说起话来,颇有些儒将风范。
常德总兵马爌,本为杂号,名将马芳之后,三屯营战中,身先士卒,奋勇当先,生擒鞑清镶白旗贝勒一员,阵斩正蓝旗、正红旗贝勒两人,军中直呼为“小庞德”,添立甲例一等功两次。
朝廷议后,决意升授马爌为正选保定总兵,节制保定府各路兵马钱粮,驻保定府城,考虑到从前诸多功勋与祖宗勋德,特加封太子少保,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兼领中屯卫指挥使。
大典过后,马爌率本部随崇祯一同北上回京,顺道前往保定府城赴任。
除了三屯营之战以外,在大典的第二天和第三天,主要宣布了藩王之乱期间,各地留守军将奉公守法,为朝廷平定叛乱的佼佼者。
蓟镇总兵黄得功,奉旨南下平乱,先后平定潞王、秦王、庆王等多王之乱,率部南北转战,功勋卓著,议定平乱之首功,加封靖南候,太子太傅,仍驻蓟镇。
宣镇总兵高杰,但使贼一见宣府军“高”字旗号,尽皆闻风丧胆,一路望风披靡,逼降叛贼六万余众,议定平乱之次功,加封兴平候,仍驻蓟镇
第四百零一章:崇祯帝智激张稷若
叙功升授大典,可以说是圆满完成,绝大一部分人都得到了自己满意的结果。
对许多人来说,这次的大典可能和他们并无太大直接关联,提名的都是那些表现突出者,许多人不过是在册子上写了个名字,往上稍稍提了一点,或是有了几个首级的赏赐下来。
不过对他们而言,这次却也表明了朝廷的态度,既然这一次封赏如此丰厚,那么下次呢,下下次呢只要自己肯努力,总归还是有机会的。
这个年头,只要你不甘心当个咸鱼,就总有机会出头!
曹化淳实在没想到,这么盛大的典礼,军中上下都十分期待的一次,崇祯皇帝居然会让他,这个无根之人来主持,更没想到的是,自己还非常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当然,第一次主持这等盛大典礼,曹化淳最开始很紧张,但毕竟是个皇宫里出来的老油条,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很快他就驾驭的轻车熟路。
这次典礼之后,曹化淳在南直隶一带的威望迅速升高,许多东南、江南一带的世家大族都差人或是亲自去金陵城内,为的只是拜访一下西厂的曹督主。
西厂主要负责大典期间的暗中保护工作,这同样让西厂在民间声望迅速累积,虽然还达不到东厂在全国上下制造的“双刀恐怖”那般,但是在南直隶一带,东厂的势力已经完全不能和西厂相比。
还有一件事,就是此前威望甚高,众人觉得有望取代钱谦益地位的南京礼部尚书张尔岐,却是陷入了门可罗雀的境地。
早先门庭若市的盛况,在张府门前已是再也见不到了。
......
“大人出去做什么”
常年跟随张尔岐的门生艾元徵见他要出门,下意识的跟从上前,询问道。
此时张家的门前,已经满地都是枯黄的树叶,府中前院的几个仆人也在打瞌睡,处处一副萧条之景,任了谁也想不到,这里前几日热闹的如同菜市场一般。
“唉,别再叫我大人,和平常一样,叫我先生吧。”
张尔岐先是重重叹息一句,才是回答道:“家里闲着没事做,南京礼部本来公务也不多,上次...,不提也罢!”
“大典过后再没什么事了,张先生我出去转转,散散心。”
“哦,老爷早去早回,我做好了饭等你。”艾元徵倒显得十分淡然,点点头,在门前躬身送张尔岐出门。
然而张尔岐刚刚踏出门口,深深吸了一口外面的新鲜空气,睁眼一看,登时吓得差点没一屁股坐在地上,过半晌赶紧爬起来,连声喊道:
“臣,臣张尔岐见过皇上万岁万万岁!”
“张先生,别来无恙啊”崇祯皇帝带着李若链、曹化淳等十几个厂卫,背着手慢吞吞走到张府门前,看了一眼“张府”两个大字,笑着问道:
“这两个字,是张先生亲手所写吧!”
“啊!”
张尔岐还没从方才的震惊中反应过来,愣住一会儿,连忙语无伦次的道:“是是是,是微臣所写,臣不知陛下要来,府中......”
“张先生!”
崇祯皇帝知道他下一句要说什么,打断他道:“怎么,朕都到门口了,还不请朕进去做做吗”
“是臣怠慢了,陛下请!”
张尔岐这时候已经回过神来,赶紧亲自上前把半虚掩着的大门推开,与门生艾元徵一起引路。
走在皇帝的前面,张尔岐和艾元徵两个人心中都是七上八下的,艾元徵得知后面身着便服这人的身份,也没了方才的淡然,差点一头摔倒。
“咳咳!”
曹化淳见张府里面这些下人不懂规矩,故意重重咳嗽两下,后头西厂千户则是抖了抖腰间,露出西厂牌子,这些下人看见自家老爷战战兢兢的模样才反应过来,连忙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张先生字写这么好,仪礼之事懂的也不少,不然明日就和朕一同回京师,朕的皇八子也该找个好老师了。”崇祯皇帝边走,似是有意无意的说道。
闻言,张尔岐下意识回头看了一眼,却发现这位皇帝爷并没有看着自己,正四处打量自己府内的停当和布置,在艾元徵极力挤眉弄眼的眼神中,张尔岐却沉下
第四百零五章:两京之争(上)
“马爱卿,国朝之南北两京制,你以为如何”
忽然间,一直没怎么吭声的崇祯皇帝看向吏部尚书马士英,淡淡询问道。
“回皇上,臣以为...”马士英心中一惊,面上浑然不动,说道:“南北两京制,乃是成祖皇帝定下的成规祖制,臣不敢妄自揣测。”
这话说的很中肯,崇祯皇帝明白是马士英不肯多说,怕惹上一身骚,倒是也理解,当下还决定把话彻底挑明,点头又道:
“朕有意废除南京陪都,改成金陵,设省同制,撤销南京六部,由京师统一管理全国政务,上通下达,马爱卿又觉得如何”
“这...”马士英闻言有些震惊,一时竟是无从说起,犹豫半晌才道:“陛下,非是臣不遵陛下之命,而是天下之大,若不设两京,当不能共御啊!”
“此言有理,但若朕非要废了南京六部呢,又该如何”崇祯皇帝点点头,话锋一转,又道。
群臣听见这两人的对话,许多人都是面色大惊,废了南京陪都地位,再撤了南京六部,那他们去做什么,回家种地不成
这可不行!
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陈洪成出班道:“启奏陛下,万万不可!”
“南京为我朝龙兴之地,龙脉在此,又是太祖皇帝钦定国都,根不可断,臣以为不仅不该如此,更应该迁都于南京,以北京为陪都。”
“如此,国事大有可为!”
又一侍郎站出来说道:“龙兴之地在凤阳,哪里是金陵陛下,臣建议将凤阳立为新都,南北两京为陪都!”
看了陈洪成和一眼,崇祯皇帝没有说话,这时候礼部尚书,皇子座师张尔岐出班道:“启奏陛下,臣觉得可行!”
“两京制不可废,臣来南京日久,见六部及各官署鲜有实事可为,然则权柄愈大,肥硕流油,百姓却日益困乏,便深感不安。”
“京师政令不得主南,南方之民以南京为主,不尊京师,长此以往,必国将不国!”
“所以,臣提议,不仅要撤销南京六部,那些职权甚大但却无甚实务的官署,都要统统撤销,设立新的官署取而代之,但两京制不可废,仍要以南京为陪都!”
紧接着,工部尚书高弘图出班表示赞同,说道:“启奏陛下,两京制使国朝安兴至今,不可轻言废之,否则,江南一带必然再起动乱!”
“何况,历鉴前朝,两汉以洛阳、长安为两京,繁荣兴盛了四百余年!唐先是两京,后甚至增加为五京制,我大明国土辽阔,不下于汉唐,若不设南北两京,百姓不知朝廷,又如何上通下达”
“臣恳请圣上三思!”
崇祯皇帝转念一想,高弘图和张尔岐两个人说的倒也有些道理,心下有些沉吟,听着下面群臣激烈的讨论,摆手说道:
“今日就到这里吧。”
......
关于南北两京制的争端,实际上从成祖迁都开始,就一直持续,正因为这种无法决定下来的争端,才使得大明直到英宗六年才正式定都北京,之前一直都称其为“行在”。
意思自然就是皇帝率文武群臣暂时驻扎的临时首度,自英宗六年正式定都北京之后,一直都没有取消南京作为首度的合法性,朝廷将其称为“留都”,即“置官留守的首都”,时人也称“南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