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除了三屯营之战以外,在大典的第二天和第三天,主要宣布了藩王之乱期间,各地留守军将奉公守法,为朝廷平定叛乱的佼佼者。

    蓟镇总兵黄得功,奉旨南下平乱,先后平定潞王、秦王、庆王等多王之乱,率部南北转战,功勋卓著,议定平乱之首功,加封靖南候,太子太傅,仍驻蓟镇。

    宣镇总兵高杰,但使贼一见宣府军“高”字旗号,尽皆闻风丧胆,一路望风披靡,逼降叛贼六万余众,议定平乱之次功,加封兴平候,仍驻蓟镇




第四百零二章:抄家,充公
    在南京期间,由于宫殿多半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已经完全不可住人,崇祯皇帝暂时居住在南京守备府,下旨以此地为行宫,管理全国政务。

    从张府回到守备府以后,已经是深夜。

    崇祯皇帝正想休息,毕竟做个皇帝实在是太累,尤其是这种历史上早就亡国的皇帝,一个不慎就要玩完,所有事务全过己手才能放心。

    属下那么多文臣武将,其中忠心耿耿者有,心怀不轨、两面三刀者更多,管理他们这些人和朝廷各种党派之间微妙的关系,实际上比崇祯想象的要更累。

    就在崇祯皇帝刚伸了个懒腰,打算回去休息的时候,却从门前跑来一个小太监,说是南京户部尚书王铎已经在门外,有急事求见。

    王铎这个人,崇祯皇帝实际上是非常鄙夷和嫌弃的。

    这厮不仅在历史上是跟着钱谦益投清的急先锋,而且自己来到南京之后,这厮所作所为无不是在争权夺利,让他拿出银子为朝廷做事,就像拿的是他自己的银子一样。

    你是南京户部尚书,那是朕的臣子,管理的都是朕的钱,朕把银子交给你管,别他娘的后入为主,都当成自己的!

    朕让你拿着我自己的银子出来做事,朕都不心疼,你他娘心疼个什么劲

    上次崇祯皇帝借着王铎的手敲打张尔岐一番,其实就是不想让这家伙太飘,文人就是平日表现的再淡泊名利,再仙风道骨,等它们全都真正到了自己跟前的时候,又有几个能不骄傲自满的。

    王铎见崇祯冷落了张尔岐,以为自己小算盘得逞,番子密奏,说这厮回府之后简直高兴的不得了,兴奋地说,这南京地界毕竟还是他们南都朝堂臣子的天下,崇祯皇帝早晚还是要走。

    听到这个消息,其实当时崇祯皇帝确实有些好笑,你说也是,一个北京就够头疼的了,非得再搞出一个南京分治,这不是没事找苦吃么。

    既然自己来南京了,那就得把这一块收拾的消消停停,彻底让它不会再出任何乱子,而且江南一带这么充盈和软繁华的地方,到处都是骄奢淫逸的大户,不多收上来点银子,怎么把大典赏赐出去的都赚回来。

    自己办了大典,所有军兵的心都向着自己,这时候想办什么事儿都行,说白了,就算直接屠了整个江南,那帮拿刀的都敢用命陪着自己,要是光办个大典就走了,也太浪费时机了。

    当时不断接到厂卫密奏的崇祯就已经在考虑一件事,那就是裁官,在南京内外大规模的裁官,先试试水!

    崇祯皇帝在京师酝酿了一年多,终于把北京六部和各部院衙门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裁掉几万人,出什么乱子了吗,并没有。

    按祖训上所说,南京的六部,主要职责是留守,可现下有点留守的样子吗

    就那户部尚书王铎私下里所说,自己来了自己才是皇帝,自己一旦要是走了,他们抱着南都小朝廷,直接就是土皇帝。

    现在有两个朝廷,都是正统,北京就算被流贼和清军打下来了又怎么样,历史上南都这帮货不还是歌舞升平,直接拥立一个在武英殿即位了么

    崇祯皇帝是过来人,也知道明朝是南北两京制,北京是首都,又称“京师”,南京是陪都,也称“南都”,在某些人的眼中,这两个其实都算京师。

    与北京六部不同的是,一般南京六部甚至南京所有的官署都很少有事可做,个别的像兵部、吏部算是有事可做。

    吏部每六年一次的“京察”,甚至北京吏部都不得插手,全都是这帮南京官员说了算,也就是说,京师每一次的京察,实际上只是局限于北方各省。

    同样的道理,京师户部也只是掌管北方各省的钱粮、赋税,正德三年,刘瑾在武宗暗中支持下开始变法,把江南一带的各种税收事务,由北京户部负责。

    “南京引板,俱令销毁。”

    正德五年,刘瑾失败被诛,户部官员顺势联合奏请,“刷印盐引,仍隶南京户部”,武宗被群臣逼迫,只好批准,这件事至今崇祯二十年一直未变。

    全国黄册的收藏和管理全部都留存在南京,甚至北京户部都不得插手,一旦有北京官员涉足此事,便有南京户部官员借口刘瑾之事,大放厥词,插手之人往往退缩。

    到了现在这个年头,南京户部掌管的钱粮赋税甚至比北京更多,侍郎还常常总理粮储,油水更足。

    &n



第四百零三章:明君,人心
    第二天一大早,本该今日离开南京的崇祯皇帝,却因故取消了行程,不过从今日开始,大典后军将们却已经开始陆陆续的前往上任。

    例如秦翼明、马万年在今晨率领白杆军启程回四川,还有戚元辅和戚元弼两人,也是各自带着新戚家军的人马前往上任,张鼐镇守的永平府属于要地,早在昨天夜里就已经率部北上。

    浩浩荡荡的援剿官军从崇祯二十年二月十八日这一天开始,就已经开始分批离开南京甚至南直隶的境内。

    这些来自各地的大明将士走在街道上,也是以一种从未有过的胜战姿态面对世人,昂头挺胸,百姓们见到后也是感叹,都觉得朝廷官军真是大不一样了。

    官军得到了丰厚的奖赏,积欠军饷全部补发齐全,升赏也发放到每一名将士的手中,停留南京期间,老旧的衣甲和军械全部完成更新换代。

    各地有无数功劳等着他们去立,没有人会犯傻再去骚扰百姓。

    马进忠、张鼐、蔺养成那些流贼归降的将领更是如此,原本他们就是穷苦百姓,活不下去才造反,有今日全靠皇帝信任,谁又会做这个大尾巴狼。

    甚至于,有些百姓都在白杆军和新戚家军离开的时候夹道欢送。

    秦翼明和马万年很欣然的接受了百姓赠送的梨子和水,白杆军的军士们见两位主将如此做,也都是笑呵呵的接过来边走边吃喝,并没有感觉到什么不妥。

    然而新戚家军不同,据说戚元辅和戚元弼两人虽然也在马上拱手和百姓做礼,但全程都非常严肃,面上不见一丝笑容,下面将士也是如此,整个队列散发着令人敬畏的气息。

    这些新戚家军的将士们,扛着大明和“戚”字号旗,各自英气十足的列队离开,中途并未有一人接受百姓馈赠。

    王光泰骑在马上,看着这繁华的秦淮河畔,舔舔嘴唇道:

    “老弟,哥哥我这就要去山西太原上任了,那个地方去年朝廷才收复回来,人心不稳,得快些进入城内,将朝廷仁政散发出去,安定人心!”

    南京城最为繁华的秦淮棋牌街上,穿着崭新官兵衣甲的兵士一眼望不到尽头,正在从大营内鱼贯而出,看方向是朝城外去的。

    由于南京内城的街道十分宽敞,大军出城的时候,百姓们还是可以在两侧照常行走,并不会影响到他们,不过这个时候,许多人都站在原地呆呆望着这支行动严谨的朝廷大军。

    听多了官军扰民、欺民那种破事儿的百姓都在想,这真的是官军

    “二哥一路保重,弟弟我入夜去上任!”王昌点点头,抱拳道。

    王光泰有些不放心自己这个做事莽撞的弟弟,皱眉说道:

    “居庸关一样非同小可,乃是由山西入京畿的必经之路,皇上将太原、居庸关这两个重地交付我俩,足见对咱们兄弟的信任,一定要守好!”

    王昌自然知道他担心的是什么,当下大笑一声,道:“二哥放心就是,只要我王昌还活着,就没有贼人能从居庸关过去!”

    “好,不愧是我王家儿郎!哥哥走了!”言罢,王光泰最后看了一眼王昌,挥手奔着前队追了上去。

    “二哥保重!”

    王昌深深望着他的背影,抱拳喊道。

    “将军,咱们什么时候动身,居庸关我不太放心,据说周围土匪马帮不少!”见王光泰已经去上任,一旁属下担忧的问道。

    其实王昌心里也对居庸关不太放心,那里原本的官军也不知道怎么样,这等重地若是失在自己手里,不仅让自己大哥白死,却也辜负了皇帝的深厚大恩。

    “那些人不足为虑,当年小爷出来混的时候,还没他们什么事儿!”王昌显然对这些各地的贼人不屑一顾,毕竟论辈分,自己也是他们的爷爷辈,不过他转念一想,却沉吟道:

    “皇上昨日将那大奸臣王铎抄家了,跟着又处置了一大批贪官污吏,不看看就走,岂不是大可惜了”

    “传令下去,叫弟兄们准备好,看了砍头就走!”

    说完话,王昌忽然想起来什么,又补充说道:“记着,告诉他们,不许对百姓有任何异动,不然老子绝饶不了他们!”

    “属下明白,将军所言极是,皇上真是圣明,升赏不少,对这些大官毫不留情,真是个好皇帝,让兄弟们心里信服!谁又会对百姓做什么坏事。”

    方才那属下点头道,说话间,脸上全是敬畏之色。

    “最好这样,不然休怪老子翻脸不认人了。”王昌冷哼一声,点头



第四百零四章:作为皇帝的理想与抱负
    这么多的兵马,要是全都停留在南京城内,不说各要地防备空虚,南京城内也会越来越乱,王昌在看完砍头之后,也是兴致勃勃带着部下前往居庸关上任。

    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原本集结在南京城内十几万的各地官军,林林总总都已经走的差不多了。

    除留守南京的神武军以外,也就还有保定总兵马爌所部一万两千余人,等极少数的官军还留在城内,不过总数已经不超过七万人。

    虽然人在南京,但是有些事该处置还是要处置的,南京不是也有个小朝廷吗,六部等等官署衙门齐全,就用这个朝廷上一次朝。

    南京的确很繁华,甚至在某些意义上来讲,比北京城更要繁华。

    但是待了一段时间,崇祯皇帝却总是无所事事,根本没有在京师那种从早忙活到晚的感觉,老是给他一种在混日子等死的感觉。

    后世说“混日子等死”这种话,往往是贬低意味,说一个人不做正经事,可眼下崇祯皇帝想起来,却是截然不同。

    自己穿成皇帝,要是混吃等死,那可就成真的等死了,这种日子不能一直这么下去,崇祯皇帝已经决定就在这几天之内,让南京彻底面貌一新。

    南京没有北京占地广阔,这个地方到处都有河流,路边满是诗情画意的文人骚客,若不是昨日大批离开那些全副武装的官军,怎么看都像是繁华盛世。

    崇祯皇帝不想在这里多做停留,人要是在这种地方待久了,难免会减弱斗志,这也是崇祯让各地兵马在这一两天内迅速离开南直隶的原因。

    南直隶这个地方,利用好了是个大金库,利用不好,那就是自己这个皇帝的坟墓。

    看着眼前和北京朝议别无二致的南都朝会,崇祯皇帝哈气连天,就和后世学生时代听课一样,崇祯觉得自己只要随意找个床榻,倒下就能睡着。

    这种朝议也不知道是哪个二百五发明出来的,也太特么无聊了,怪不得有些皇帝不喜欢上朝,一直听这帮文臣底下斗嘴皮子,有什么意思。

    去年在北京裁了一大堆官员,率兵出关转了一圈,收复了早就不是大明辖内的朵颜三卫,紧跟着又纳了草原的女儿托娅为大明皇妃。

    最开始因为那股新鲜劲,几乎每晚上都在努力耕耘,但是不知道托娅这小妮子怎么回事儿,到现在都没给朕生个皇九子出来,肚子里更是一丁点动静没有。

    纳了托娅之后没多久,崇祯皇帝削藩,那些皇亲们虽然都是猪,不过其中却也有几个不甘心扒皮等死的,多尔衮也不消停,见大明内部动乱,立马就带着兵又把朵颜三卫抢了回去。

    崇祯皇帝从去年下半年一直到今年的二月份,都是南北两路亲自来回跑,先击溃了多尔衮的入关大军,又把诸藩叛军平定,顺带着又灭了北孔,扶正南孔为国朝效力。

    做完这么多以后,来到南京的崇祯皇帝好不容易能过上几天消停日子,可是不偏不倚的,气候又有点不太适应。

    谁都以为皇帝每日锦衣玉食,无比逍遥,可是崇祯皇帝告诉你,这大明朝的皇帝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穿到什么年代也千万别来明末。

    刚到南京城这几天,崇祯皇帝一开始就觉着不舒服,可能是在北方待习惯了,再加上最近常常各地奔波,风餐露宿的,最近几天有点犯感冒。

    随军医官是太医院吴又可指派来的学徒,崇祯皇帝很信任,这种小风寒还是立马就给开了药方子,不过可能是崇祯心里挂念的事情太多,还是睡不好觉,一连几日了都没见好,加上身边没个妃子暖床,那是活的相当难受了。

    崇祯皇帝觉得自己是有史以来活的最累的一个皇帝,现在已经开始想念前世的老冰棍、空调,手机、电视机,还有冬天里北方的暖气和火炕。

    就算前世对气候不适应,空调总能让你赶紧调整过来。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这个年代没空调也没暖气,而且就算你是带着百科全书穿过来的,这年代没那个科技基础,你也造不出来。

    看着眼下正讨论一塌糊涂的南京臣子们,崇祯皇帝又打了个重重的哈欠,含糊其辞的点头说道:“嗯,马爱卿说的有理。”

    实际上,崇祯皇帝压根就没把这帮臣子说的任何一句话当回事儿。

    &nb



第四百零六章:两京之争(下)
    几日之后,高府之中,几乎整个南直隶的重臣都聚齐于此。

    为什么说南直隶而不说是南京城,因为自从前几日崇祯皇帝优良的撤销南京六部的意思之后,不仅南京内外的文臣武将,就连各州府的知州和知府们,也都坐不住了。

    这些日子,他们都是魔怔一样的往城内跑,到处游说,派人打点关系,找这些崇祯眼皮子底下的大臣们,为了不过是想让他们劝说崇祯取消了这个念头而已。

    毕竟,这道旨意一下,改变的可是他们所有人的命运和钱途。

    可是无论再怎么找人打点关系,上下也都是一片如无头苍蝇般,在这个节骨眼上,没人有心思再收什么礼物,也没人敢放话一定能让皇帝回心转意。

    时下这个皇帝可不再是从前听信东林党人的信王殿下了,无论皇亲国戚还是肱骨大臣,只要稍有不对付,那是说杀就杀,抄家灭门,已是平常之事。

    百官心中都明白,想让他回心转意,那是比拉八匹马还难!
1...108109110111112...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