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父皇,李自成已经拿下整个西北,和朝廷打了两次,差点就让他先把京师拿了下来,咱们要尽快让整个西南尽数成为大西的领土,这样才能和大顺抗衡!”
“这个朕知道,不用你多说!”张献忠点点头,毫不留情的回道。
不多时,一骑风尘仆仆而来,这骑兵面上带着惊慌失措,直接下马跪在地上哭喊道:“皇上不好了,郝都督阵亡了,郝都督被守城那个叫刘道贞的给两刀劈死了!!”
“什么,你说什么,朕的义子被......”张献忠怒目圆睁,咬牙切齿道:“刘道贞,又是他,这次朕要活活撕碎了他!”
“皇上,此人是曾英得力部下,莫要轻敌啊!”李定国这时候赶紧站出来劝阻,却被张献忠直接一巴掌扇开,“你是皇帝还是朕是皇帝,传朕的令旨,让所有人都上,把那个刘道贞活捉回来见朕!”
许多人听到郝希文战死的消息时,都是面色哀伤,内心愤怒,孙可旺却是满脸的幸灾乐祸,第一时间站出来喊着要给郝希文报仇。
张献忠也没多想,心道孙可旺真是个好义子,也便派他去继续指挥攻城,就连本阵的中老营都交给他指挥,说是要日落之前拿下忠州城。
孙可旺胸脯拍得震天响,一副要为郝希文报仇的样子。
&
第三百九十二章:秦良玉奇谋收重庆,曾李逆战震川东
漫步在满目疮痍的忠州城,四川参将曾英一把将满是血迹的长枪扔到地上,愤愤道:“秦帅,我们在四川打了这么久,究竟是在干什么”
“前些年还有援剿兵马,最近这几年,只是你我还有李占春他们在苦苦支撑,若没了我们,这川蜀怕早就尽丧于西贼之手了!”
说着,曾英开始对杀不尽的贼寇有些丧气,蹲在地上唉声叹气。
秦良玉看了他一眼,却没有说话,她慢慢向前走,经过脚下无数明军将士和贼寇的尸体,一步一步走到最顶上的城头。
每经过一名战死明军将士的尸体,秦良玉就会仔细看看这人生前的最后表情,有人面色惊恐,有人满脸写着不甘心,张开嘴像是要喊出什么话,也有人是仰面朝下,显然是在逃跑的时候被贼寇追上。
走到城楼顶上,秦良玉环视下面寂静无声的兵士,中气十足的道:
“曾公子,你问本候这些年究竟是在干什么。”说着,秦良玉拾起忠州守备刘道贞作战时的那把刀,抬到半空中让所有川军和曾部的人马看清楚,喝道:
“我们是在保家卫国,刘守备面中一刀,仍手刃数十西贼而死,我们和西贼打了这么些年,就算只剩下一个人,也要继续打下去!”
“这句话本候说了无数遍,我秦良玉虽是一介妇人,却也有忠君为国之心!陛下封我为忠贞候,那是对我这一介妇人的信任,但是我说,这忠、贞二字太重,我还当不得。”
“我秦、马两家为了守卫四川,战至今日,但凡能拿得动刀枪的,全都被我亲手送上战场和西贼拼命,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这大明天下的长治久安!”
不得不说,秦良玉虽然是个女人,但是她在军中的威望比起曾英来还要更高,所有人都望着站在城头的秦良玉,面色动容,就连蹲在地上垂头丧气的曾英都站起来,捡起了自己的长枪。
“大捷!大捷!”
正在这时,场中的寂静被猛然打破,一骑远远自街道尽头飞奔而来,秦良玉闻言皱眉看过去,发现这人衣甲装束,是李占春麾下标兵。
不少川军都是又震惊又纳闷,大捷
这标兵左手紧紧拉着缰绳,右手高高举起一份自京师而来的文书,驾马狂呼:“大捷!陛下御驾亲征,在三屯营大破二十万清军,枭首七万堆叠京观!”
这还没完,那标兵又继续喊道:“陛下又亲自率军南下,平定藩王之乱,鲁王、潞王全都不战而降,江南和东南数州府县重归大明!”
“这个时候,陛下应该正在金陵举行验功升授大典,秦帅,您的孙子马万年和侄子秦翼明,全都得了此战的二等功啊!”
“大捷!陛下亲征,枭首七万,大明万胜!!”
“什么,枭首建虏七万,这怎么可能”
“是真的!皇帝陛下御驾亲征,大明打胜了!”
相比前两年的良乡、固关两战,这次的三屯营之战直令人刮目相看,以往对阵清军几无胜迹的大明官军,竟然以少胜多,在三屯营大破多尔衮亲自率领那号称二十万的清军。
此战当中,大顺在襄阳投诚的守将蔺养成令人刮目相看,他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爱,带着几千兵马,硬生生在豪格疯狂的进攻之下,稳守了城关一整天。
蔺养成部下损失是最为惨重的,当初跟随投降过来的几百人,时下几乎全部都战死在辽东,就连革左五营旧部剩下那十二骑,都在三屯营之战中战死五人,仅剩七人。
蔺养成在三屯营之战的表现,狠狠的抽了看不起农民军降将那些人一巴掌,抽的声音就连远在四川的秦良玉和曾英,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此战之后,蔺养成和杨御藩两个人的名字,开始在鞑清军中传扬开来,从前本是无名小卒的两人,俨然已经成为清军眼中的仇人大敌。
杨御藩没有辜负他爹杨肇基在军中的威名,一浪更比一浪强,他面对的是多尔衮亲自压阵的八旗精锐,竟然也能阵杀三名率队攻城的鞑清郡王。
据军中人
第三百九十四章:叙功大典进行时,红人上任各方求
崇祯二十年二月中旬,尽管是在金陵,天气也还是颇有凉意,不过就算如此,聚在城内的文武群臣众官,还有诸多将士勋戚,心中都是热乎乎的。
因为今日,是遵东奇捷和朝廷平定藩王之乱后的叙功升授大典。
根据朝廷规定,这期间,皇帝将会在金陵短暂停留,并且亲自主持大典,为各级将士叙功,统计他们在去年到今年初这段时间内,进行这一连串大小战役中的斩级、统筹等功勋,并且给予相应的赏赐和升授。
除此之外,朝廷也要统计出战死的将士名单,将这些人的姓名、籍贯汇成文本,发到京师忠烈祠供奉,并且对这些人的妻小亲人予以适当慰问,这些都是皇帝下旨必须要完成的目标。
因为工作数量巨大,所以此次叙功升授大典,将在金陵定期三日全部完成。
重新改组之后的南京礼部、工部、户部和南直隶各大衙门负责大典的全部事务,并且由刚上任不到三个月的南京礼部尚书张尔岐统筹全局。
大典举行期间,南直隶各地防戍增加数倍,金陵城内巡街衙役和护卫兵丁,全部上街,并且神武军就驻扎在城外三里,一旦城内出现什么乱象,周经武可以直接率部入城。
自从钱谦益死后,原本所谓“遥执朝政”的东林党也算是在明面上尽数覆灭。
还剩下未被处置的官员和文人,也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自称东林士人,所谓祸福避趋之,现在的东林党三个字,就是足以令常人杀头**的原因之一。
许多官员都是避之唯恐不及,巴不得和这三个字离得远远的,又怎么会再出来闹事。
但令人意外的是,崇祯皇帝虽然在表面上对东林党赶尽杀绝,但却还是会任用许多真正有贤能的人到主要位置上。
新上任的南京礼部尚书张尔岐,便是其中之一。
张尔岐此前并未在朝为官,还是崇祯皇帝吩咐厂卫去找,当东厂番子找到他的时候,发现张尔岐其实一直就在金陵城内教书,这教授的具体内容,便是儒家经典《仪礼》。
其实张尔岐当时是回绝了,但厂卫毕竟是厂卫,皇帝要的人,无论礼请还是动粗,反正必须是要带到皇帝身边去的。
这中间发生了不少插曲,不过现在结果很明显,张尔岐已经心甘情愿在朝廷做官,并且他的想法和一般文官不同,主持叙功升授这种事,在他看来,实实在在是国朝兴盛的象征。
天下糜烂,唯有军队强盛,国家才能强盛,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张尔岐心里非常明白。
早在皇帝率大军动身前往杭州的时候,张尔岐这边就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大典事宜。
毕竟,无论这次的藩王之乱有多少种可能结果,入朝为官的,就只能为其中一种结果做准备,那就是乱子被平定,皇帝得胜还朝。
张尔岐理直气壮的派出了户部的文吏,前往各处搜集与大典有关的各种资料,这些人还前往南京工部、户部、吏部衙门之中,讨要实际结果。
其实一开始,南京工部尚书高弘图、户部尚书王铎、吏部尚书马士英三人都是不情不愿,一则对张尔岐直接被任命为尚书心怀嫉妒,二则也是不想将本部事宜托付外人。
张尔岐派出这些人连高弘图和王铎的面都没有见到,就被乱棒打出,三位部堂之中,只有吏部天官儿马士英亲自迎接,将有关文本奉入吏部编册。
王铎乃是南京大学士,高弘图也久居高位,
第三百九十五章:举世瞩目的叙功升授大典(上)
“老爷,皇上快到神策门了,咱们得快着点。”
王府之中,满脸褶子的年迈管家一边为王铎整理大典公服,一边勤勤恳恳的说道。
闻言,王铎却是冷哼一声,帮助整理了下公服,说道:“张尔岐还没动身,咱们又急个什么”
“张部堂不是主持大典吗,怎么还没动身,这不合规矩吧”
闻言,老管家惊讶的张开嘴,将仙鹤绘纹的一品公服为他披上,又说道:“往日张部堂不是事事先到,这次如此重要的大事,怎会如此荒唐”
“哼,人要是走了运,就算根本没做成什么事儿,都能平步青云哪!”王铎来到铜镜前面,看了看穿戴整齐的自己,也是为自己的帅气所折服,满怀醋意的道:
“人家张部堂和我能一样么张部堂那可是被内定要到京师主礼部的大人物,今后就连本官见到了,都得称一句‘下官’才行。”
说着,王铎边往外走,边说道:
“张部堂是大人物,晚去了可以,咱们这种小人物可不行,去晚了,皇上一个不高兴,诛九族那都是请的。”
“走,去神策门!”
等王铎赶到的时候,恰好南京吏部尚书马士英和工部尚书,同为大学士的高弘图说笑着联袂而来,三人互相寒暄一阵,却又不约而同问起张尔岐的事。
高弘图朝周围看一眼,道:“都这个时候了,怕皇上也要到了,高大人怎么还没来!要不派人去催催”
看高弘图说话的样子,明显是有些焦急,额头都冒出虚汗。
“是得催催,那份折子咱们三人可都是署了名的,皇上到了,责问起来,怕担当罪名的还是咱们三个。”马士英眼珠一转,看了王铎一眼说道。
“毕竟高大人是皇上跟前红人啊。”
王铎闻言冷笑几声,摇摇头,阴阳怪气儿的道:“没用,高部堂昨夜与学生讲了一晚上礼仪,本官今晨派的人连府门都没进去,高大人这会儿怕连还在呼呼大睡,尚未起身吧。”
“这怎么行”
高弘图睁大了眼睛,转身就要走:“我去亲自找他,皇上马上就到了,三军将士全都延颈鹤望,主持大典的人却没到,礼部无人做主,这算哪门子的事儿”
王铎和马士英各自心里打着小算盘,一个想看笑话,一个想打压异己,都是一声不吭憋着不动,高弘图离开没多久,远远过来一队人马,为首那人披挂着金色甲胄的,不是当今皇帝又是谁。
此时,街道上已经被南直隶各衙门的差役尽数控制,两侧都紧紧站着差役,将看热闹的吃瓜群众拦在路边。
跟随崇祯皇帝而来的这队人马,最外侧两列是明甲持锐的新军战士,往内则是三列五排的大红官身,脚踏皮靴的锦衣卫,最后面,则跟着按照战功挑选出来的三千余名精锐将士。
当朝皇帝骑着高头大马,浑身金光闪闪的,这种时候,没有人去想这套盔甲在战时会多引人瞩目,或是其它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
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真威武的皇帝,这才应该是大明皇帝的样子,让人见了,就心生畏惧和尊敬,加之身后那些满脸正色的锦衣卫和精锐兵士,崇祯皇帝身上散发出的一股王者气息更是扑面而来。
百姓看见后,立即跟着街道两侧的差役们一同下跪,山呼:“皇上万岁,皇上万岁!!”
崇祯皇帝对这种场面已经有了些许免疫,但每当看见,还是不免心中荡漾,作为一个男人,这种受万人敬仰,手握绝对权利的感觉,实在是太过美妙了。
崇祯皇帝来到神策门下,看见了穿着公服,上面绘制着仙鹤、锦鸡、孔雀等各种纹案的官员们。
南京城内外的大明官员,算上前来参加大典的南直隶知府、巡抚、总督等各级官员,林林总总至少又要有千余人,看上去大红色一片,甚是喜感。
“臣等参见
第三百九十六章:举世瞩目的叙功升授大典(中)
说完半晌,场内却鸦雀无声,南京礼部的官员们都是面面相觑,你瞅着我,我看看你,谁也不知道平日较为勤勉的尚书张尔岐这时候去哪了。
曹化淳很快就发现事情的不对劲,咳咳两声,走下来朝站在群臣前列的大学士王铎问道:“张尔岐呢,快叫他来,大典还要他主持。”
闻言,王铎悄悄看一眼崇祯皇帝已然是略微有些不耐烦的神色,心中讥讽,忙站出来道:“公公,臣今晨才派人去找过,连张府的门都没进去,这时候怕才刚起身。”
听见这话,曹化淳有些愠怒,心道这个张部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如此重要的事情,三军将士殷殷期盼的叙功升授大典,身为南都礼部尚书,这种事儿居然也能来迟,他的心中究竟有没有大明的皇上。
想归想,曹化淳却是不能让大家伙就这么干瞪眼等着,若是皇上说了话,这种事怕就不能善了了,他赶紧挥手道:
“高弘图呢,他也做过礼部尚书,对礼仪之事颇为了解,找他来先顶一顶!”
王铎心下又笑,面上却恭恭敬敬说道:“不行啊公公,高大人方才去寻张大人了,还没有回来。”
“这...”曹化淳第一时间看了一眼崇祯皇帝,发现这位爷刚好也在看向自己这边,顿时心下一惊,急的团团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忽地像是想到了什么,才赶紧说道:
“刘侍郎,你去,你去宣布大典开始。”
“啊,我下官,下官......”被点名的南都礼部侍郎刘若可将脖子一缩,第一反应竟是推脱。
说来也是,这么重大的事情,只有对礼仪之事精通才能完全驾驭,旁人草草顶上去,只怕会闹出更大的笑话。
若皇帝不在也就罢了,可眼下的叙功升授大典,却是三军将士人人期盼,自己一个不慎说错了话,就以皇帝这种狠辣的心性,难免用自己的头来平复将士怨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