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圣公救我!”

    “圣公,开言吧!”

    “圣公,你再不想皇上求情,吾等性命皆休矣!”

    这个时候,那些巨佬们说话了,只不过没有一个人在说往日士林中的敢死之言,都是哭喊着求饶,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所以他们都是在求孔衍植。

    孔衍植再重重叹口气,心里也是明白,皇帝带着大军来势汹汹,不入孔府则就罢了,可一旦来到孔府,必定是话无好话,不得善了。

    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孔衍植从前并未放在心上,此刻看着这位余怒未消的皇帝,这时候心底却也在敲鼓。

    甲申年间这位皇帝杀了多少天下间有名的大贤,动辄诛九族、夷十族,可谓屠尽了半个东林,这回来到孔府,只怕也还是不怀好意。

    “陛下,我等皆是孔圣人之后,老夫便舍了这一身荣辱,求陛下给我孔氏族人,留条后路吧。”

    说完,孔衍植带着五名弟子纷纷跪在地上请罪,一副为国为公的仁义模样。

    “圣公大义!”

    “圣公高义,吾等敬服!!”

    &nbs




第三百八十三章:兵围孔府(下)
    “来呀,将这儿清理清理,该埋的埋了,免得滋生疫疾,坑害了附近百姓!”

    说完,崇祯皇帝翘起了二郎腿,又问道:“对了,朕肚子有些饿了,你们孔府有没有会做酒菜的”

    听见皇帝问话,那些仍是惊吓不已的孔府中人面面相抵,你望着我,我看看你,就是没有一人勇于站出来说上两句。

    皇帝问话却无人应答,这怎么成

    见到此情此景,一旁戚家小将戚元辅却是率先发怒上前,他直接拎起一个女人,怒目喝问道:“皇上在问你们话,都哑巴了不成!难道偌大个孔府,就没有一人会做菜的”

    被拎起来的似乎是个小妾,她哆哆嗦嗦的指向一旁面相雍容华贵的女子。

    “将军饶命,这位是圣公夫人元氏,她...她是府中做菜最好的,我们只是仆人,求求将军网开一面啊......”

    “屁话,这话你得问当今皇上,你的生死,本将可决定不了!”戚元辅冷哼一声,将这女的直接扔到一边,继而走到元氏身前,双手环胸,冷笑着问道:

    “怎么着,元夫人,给皇上做菜,委屈你了”

    那元氏虽然在孔府地位华贵,但毕竟是个女人,这么多的血腥之后早吓得不轻,此时见这皇帝竟旁若无人的还要喝酒吃菜,在心里是又惊又怕,也骂开了,道也真是个桀纣昏暴之君。

    崇祯皇帝自然不晓得这女的在想些什么,摆手示意戚元辅退下,笑着道:“那就劳烦圣公元夫人了,亲自去做些好酒好菜端到这里,朕还有话问圣公先生。”

    元氏无法,只好点头带着几名小妾侍女,在军兵厂卫的看管之下去添酒做菜,然而不待她们走了几步,却又被崇祯皇帝叫住。

    “算了!你们这些人平日少安甚么好心,李若链,还是你带着银子亲自去城中客栈跑一趟,随便带些酒菜回来给朕和圣公下肚。”

    “遵旨!”

    李若链点点头,带着两名锦衣卫跑开了。

    崇祯皇帝说完,就起身负手在孔府大堂到处走动观看,边看还一边啧啧称奇,活像个好奇宝宝,但周围一应人都没有一个觉得好笑。

    事实证明,这位皇爷的心思扑朔迷离,缜密得很,也难猜得很!

    过了小半个时辰,李若链与另外两名锦衣卫飞快带着酒菜跑上来,摆满了一张桌子后,崇祯皇帝坐在那喝了口小酒,笑着自语道:

    “还是民间的东西好,朕信得过!”

    说着,崇祯又回头看向不知所措的孔胤植,笑道:“你们看朕这副样子,自己先喝起来,竟是忘了让孔先生一同落座,来人,带上来。”

    话音一落,李若链挥退意欲上前的两名锦衣卫,亲自上前,拎小鸡崽儿似的就把孔胤植强行按在崇祯皇帝对侧的座位上,自己也警惕的站在旁侧,随时应付突发状况。

    崇祯皇帝先是亲自给孔胤植斟酒,举起杯言笑晏晏地道:“孔圣公,请!”

    其实说实在的,刚才这位皇爷眼睛没眨一下就杀了几十上百号人,现在堂内还有血腥味,孔胤植腹中作呕,根本是没有用餐的心思。

    况且,孔胤植现在腿还在打颤,这位皇爷的心思就好似海底银针一般,令人捉摸不透,根本不可能是诚心诚意的想请自己吃饭。

    难不成是断头饭

    想到这里,孔胤植心下一惊,不过转念又在心底摇了摇头,不论他怎么杀戮自己孔氏族人,也还是不敢动自己的吧。

    毕竟,自己可是当代衍圣公啊!

    心下胡思乱想着,孔胤植却也顾不得自己不喝酒的禁忌了,面儿上恭恭敬敬地接过酒来,应道:“老臣不敢。”

    一饮过后,孔胤植有些不明不白,问道:“老臣不知如何当的陛下如此厚爱,陛下要问些甚么,臣知无不言。”

    “那朕就问了。”崇祯皇帝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赞叹一番后忽地问道:“孔先生为当代圣公,想必该是博古通今了,对于‘华夷之辫’,可是有什么独到见解”

    闻言,孔胤植轻抚胡须,面露微笑道:“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此章言中国礼义之盛,而夷狄无也。”

    &n



第三百八十四章:废爵衍圣公,谈迁评时事
    崇祯皇帝以咄咄逼人的语气问出这一连串的问题和疑惑,是孔胤植答不出来,也根本不敢答的。

    看着显然没安好心的皇帝,孔胤植即便再迂腐,也还是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他怎么说,今日之事显然都已经不可能得到善终。

    其实穿越过来没多久,崇祯皇帝就已经派厂卫暗中盯住孔府,早有亲自来此的心思,为什么直到现在才付诸实行,也是当下形势所迫。

    其实崇祯皇帝早有一个疑问,列朝以来,孔氏延绵不绝,尊奉各种朝代,甚至是伪元,受到天下间仅次于皇族的特权,然而他们就完完全全当得起这份殊荣吗。

    五代十国的冯道,竟历仕四朝十位皇帝。

    他相继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

    更有趣的是,冯道在此期间还顺便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这种所作所为甚至远远超出了所谓“三姓家奴”的范畴,但依旧被当时的孔氏尊奉为大儒,德行之所谓“高尚”,为时文士所传唱。

    究竟是列朝皇帝征服了孔氏,还是孔氏征服了列朝

    现在的崇祯皇帝,已经习惯从上位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当然属于后者。

    对于皇帝而言,除非御驾亲征,不然也就仅局限于下面人的禀报和地图来制定计划,对列代帝王来说,征服孔氏便是彻底征服一类人的象征。

    最起码的,抚定孔氏,便能抚定天下文人,由此让开朝时期不稳定的局面转危为安,这也是当时皇帝为延续皇朝而不得不做的事。

    对孔氏来说,不被灭绝,是这种学说归顺的幸运,换句话说,正是孔氏家族没有争夺“治政”的头脑,才能得到列代帝王的青睐,在各大皇朝的扶持下得以延续。

    不过,到了明末鞑清入关,孔府又是首批承认鞑清的正统性,此刻作为大明皇帝,崇祯实在是将这种行为痛恨到了极点。

    实际上来说,孔氏家族的列朝相延,已经违背了孔学“忠君”的原则。

    正如方才崇祯皇帝与当代衍圣公孔胤植的辩论,到了现在这一代,还在继续传承下去的孔氏,早已不再是当初的能文善武的孔氏了。

    孔氏为了能延续至今,抛弃了很多东西,但并非所有的孔氏族人都如眼前这支一样,令崇祯皇帝厌而生愤。

    从个人角度来看,崇祯皇帝无论出于历史上孔氏卖国求荣,或是自己对这些面皮功夫了得的文人单纯厌恶等哪种原因,都足以让孔氏灭绝个十次八次。

    从皇帝角度来看,既然继续扶持孔府,已经起不到最初安稳天下士子人心的效果,却是徒增烦恼,这在历史上谁来投谁的北宗孔氏,也该废了!

    相比于彻底废了孔府,崇祯皇帝更倾向于扶持一个听话的孔氏后人,这个人是谁,正是历史上殉国自尽的南宗孔氏衍圣公——孔贞运。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再没有甚么与这北宗墨迹的心思,最后喝口酒,吃几口小菜,起身正色道:

    “拟旨。孔氏北宗,鸠占鹊巢,不仁不义,擅舞文而鄙武,失孔学之精要,实不足以奉圣人宗庙,更不足当‘衍圣公’之名。

    着即废除衍圣公爵号,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祭官。此后祭祀圣人之事,奉旨,方可施行。

    又,孔氏南宗,靖康难后,举族南迁,不奉伪元,朕深慰之。

    孔贞运为孔圣第六十二代嫡孙,深明大义,政绩斐然,足以听君命而奉宗庙,着封为第一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祭官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加太子太师。”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看向已然是面如死灰的孔胤植,又道:

    “为维国朝体面,孔胤植,朕留你全尸,这三尺白绫还有一杯毒酒,自己选吧!”

    待锦衣卫将白绫和毒酒拿上来,崇祯皇帝负手站在门口,说道:

    “余者孔氏北宗之人,尽诛。年七岁以下,不在此例,可免一死,然北宗罪孽深重,活罪难饶!”

    顿了顿,崇祯



第三百八十六章:人在家中坐,事从天上来
    一只脚迈进孔府,张国元特意抬头看了看,满脸的不可置信。

    这么破落寒酸,甚至不如京城一处稍好些大户宅院的地方,就是堂堂孔圣之后,南宗的住所

    而且刚才抬眼一看,这南宗与北宗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归根结底就就一个事儿,北宗是真把自己当圣人,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南宗却是实实在在的把自己当成大明臣子。

    张国元虽然只看了一次,但还是对曲阜城孔府的气派有很深刻的印象。

    当时孔府外头匾额挂着两个金灿灿的大字——“圣府”,虽然崇祯皇帝没说什么,但张国元心里就有气,普天之下,能用‘圣’这个字眼的,除了皇帝,也就只有这一个孔氏了。

    想到这里,张国元倒是对这个南宗的印象比较不错,毕竟懂事,孔府和圣府,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表现除了两者截然不同的心态。

    南宗孔府之内的底子也和北宗是天差地别,北宗不仅内中走着至少几百名老老少少的弟子,就连府外,各地士子路过时也要恭恭敬敬的拜揖才会离去。

    同是大明朝的臣子,北宗没有做臣子的觉悟,太过骄横,也便怪不得当今圣上早就憋着一口气要收拾他们,南宗做派至少像个臣子,所以才等到这翻身的一天。

    进门之后,一名穿着老旧长衣的南宗弟子正在清扫庭院,见到进门的张国元和几名缇骑,后面又跟着本地的知州和守备一行人,像是吓得不轻。

    他赶紧扔下扫把跑进大堂,边跑还边惊慌失措的喊道:

    “不好了,不好了,朝廷来人了。”

    “什么,朝廷来人了,你们是不是又出入招惹甚么祸事了”不多时,一个年岁大约七十上下的古稀老者带着几人走出大堂,见到正在放眼打量孔府的张国元等人,赶紧上前恭恭敬敬的道:

    “张公公,府上鄙陋,让您见笑了。”

    “此番劳烦张公公亲自来府上,不知是哪位弟子又犯了事端,老朽先告罪了。”

    看着一脸笑容的孔贞运,张国元倒是有些吃惊,张着嘴道:“孔先生认得我”

    “老邱虽不才,却也曾在京师内阁供职,司礼监的众公公,自然都是认得的。”孔贞运笑了笑,转身请张国元进内堂说话,忽然又问道:

    “王公公近来可好”

    “哦,王公公很好。”张国元先是谢绝了南宗众人请他进内堂的话,紧接着笑着回道:“王公公现在可是圣上跟前的大红人,掌管着东厂和皇家报社两把式,风头直盖过了当年的九千岁呀。”

    张国元毕竟是方正化的干儿子,方正化的内厂、御马监,总还是在暗中和王承恩权势滔天的东厂有些不对付,毕竟职位重叠了,有些事儿遇到一起总还是会发生冲突。

    孔贞运也听出来张国元有些不满,心道自己一不留神说错了话,忙道:“公公恕老朽冒昧了,多年没回京师,有些事情还是不甚了解。”

    “无妨无妨,大伙儿都是圣上的子民,有什么事儿,都要一致对外嘛!”说着,张国元又笑着道:“孔先生可知道咱家这次奉了圣上的旨意,千里迢迢跑来这衢州是干什么”

    孔贞运看了看身旁众人,摇头道:“老邱不知!”

    “孔先生,听旨吧”忽地,张国元面色郑重起来,从缇骑手中结过一个匣子,将内中金黄色的卷轴圣旨取出来,铺展在半空中,正色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北宗孔氏无德、无行、无品,不足以奉圣人宗庙,着废其衍圣公爵号,降为庶人,株连九族。

    衍圣公爵号,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祭官。

    孔氏一族,以衢州一脉为大宗,德行操守,廉政持公,均为上善。着封孔圣第六十二代嫡孙孔贞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祭官,奉旨掌奉祭圣人事。

    又,因大成至圣先师奉祭官孔贞运早年政绩卓著,吏治清明,特封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师,入阁辅政。

    望衢州孔氏一脉,仍能克谨、尽忠,为国朝行有利之事,为天下士人正风骨,为天下百姓项背。钦此。”

    拿着手中这份圣旨,衢州一脉的孔氏全都是泣不成声,个个跪在地上悲恸不已,这一道旨意,自崖山宋亡以后,他们等了多久

    从伪元至元十九年开始,到如今大明崇祯二十年,他们等了足近四百年!

    这期间,除了正德元年时武宗皇帝册封南宗五十九代孙孔彦绳为正八品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以外,便是再无荫封。

    无论历朝历代,北宗一直都是子孙官仕不绝,也鲜少有甚么士人会前来道路偏远的衢州看望已经衰落至此的南宗。
1...104105106107108...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