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这也是本督一时见财起意,失了心智。”方正化“嗯”了一声,不愿再提,只是说道:

    “张千户,你且派人去寻韩大用,要让他说不出来一个字。本督想着,他的命要交给皇上,可万一要是皇上将他转到东厂那边,受不住酷刑招出来什么,这京城恐怕又是要血雨腥风了。”

    “小的明白,西六宫的扫地太监是咱们内厂的人,素受那韩大用信任,小的这就给他传信过去!”张安点点头,自然明白这个道理,转身离开。

    看着张安的背影,方正化眼神一凌,转头对其余各档头和百户说道:“回去处理处理知道内情的人,皇妃和领事太监动不得,但这些闲杂人等,可以叫他们直接消失。”

    “唯今之计,也只有用韩大用的命,将这件事安歇下去一条路可走了。”

    ......

    李春本是暖阁旁一小太监,由于常在崇祯皇帝身旁服侍,得到信任,被提拔为直殿监掌印。

    直殿监本是掌管大内扫除清理诸事,根本没有什么实权,但李春毕竟近山近水,平日常常侍奉在皇帝身边。

    自王承恩、曹化淳两位外放去任实职以后,他便愈发地与崇祯接触时间长了,虽然还不敢堂而皇之的在崇祯耳根子嚼些什么话,但其余人并不知道这回事儿,胡思乱想之下,就不得不考虑这层。

    现在的李春,在去年被皇帝提拔成了暖阁附近一片宫闱的领事太监,原本在暖阁附近侍奉皇帝的几个小太监,如今也如他一般,分别升迁各处。

    崇祯皇帝刚开始穿越过来的时候,满朝文武可以信任的很少,宫里又不安全,只好一步一步将这些身旁的小太监提拔起来,用以取代原本那些人。

    这么做虽然让宫内受到完全掌控,但这些太监毕竟也是人,身居高位久了,在外人眼前又是常在皇帝身边侍奉的亲随,自然就跟着水涨船高。

    李春、韩大用等八人,起初是被东林余孽们唤做内廷中的八匹中山狼,东林一脉在明面上被彻底肃清以后,如今却又不知从哪跑出了内宫八虎这么个称呼。

    这西六宫总领事太监韩大用就是其中最为出名的一个,这等身份地位,平日阿谀奉承的人不少,那些妃嫔有些人不得恩宠,对他们都不敢太过乖张。

    时日一久,心思也就活络起来。

    第二天一早,就睡在景仁宫的




第四百一十九章:惊变山海关
    京师百里之外的山海关,无论经受了多少战火,依旧稳稳矗立。

    曾几何时,关外盛京城内的多尔衮,望向山海关的方向攥紧了拳头,就如望着一座永不能跨越的巨山,满清爱新觉罗家三代的努力,至今仍不能破关而入主中原。

    三屯营败后,多尔衮明白,自己想要率领八旗军入主中原的日子,更远了,已经远的就连他都触目不及了。

    崇祯二十年二月底,这座顶着“天下第一雄关”名头的山海关,俨然如孤城绝塞一般,兢兢业业的充当着外族进入中原这最后的屏障。

    然而现在的山海关,却早已不再是关宁军一支兵马在守了,名义上还属大明朝廷,但内中却错综复杂,总的来说,还是被宁远伯吴三桂握在手里。

    迎恩门关城之上,山海关参将赵忠看着京师方向,自语道:“皇上这时候也该回到京城了,看来是替朝廷拿回山海关的时候了。”

    “参将,你是想要......”随赵忠来的心腹将领,如今朝廷的山海关游击将军宋喜闻言一惊,皱着眉头说:“关宁军依旧控制主关城与各城门,唐部、高部都被打发到瓮城和左右翼城,咱们的部下更是已经被打散,怎么拿回来啊”

    “城中五十余万军民,其中三十多万都是吴三桂从宁远带回来的,这些人对咱们官军印象不好,要不要再等等。”

    赵忠本名赵四,还是山东随朱以海谋逆的主将,承蒙崇祯皇帝不弃,没有处置还钦赐赵忠这个名字,就算死在山海关,那也是能入忠烈祠的忠义,与乱贼有所不同。

    此时的赵忠已没了后顾之忧,他捏住城砖,道:“等不了了,皇上在山东的时候与本将说过,待圣驾与大军回了京师,就是山海关重归朝廷之日!”

    “前些时日,抚宁卫城的张总兵也给本将来了信,时下是最好机会,西贼正与白杆军鏖战,顺贼还没恢复元气,到时他也会出兵相助。”

    “而且本将看,最近那吴三桂也有些坐不住,早晚要动手,与其等他先动手,莫不如咱们先动手!”

    这山海关自甲申十七年开始,就被皇帝安排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将领,从已经归附吴三桂的山海关总兵高第到唐通,再到如今的前山东叛将赵忠,刚好凑成了一桌麻将。

    本来唐通所部有两万山海关守军,唐通更是带来近三万兵马,赵忠少了些只有三千多人,但这些人对于吴三桂来说,都是不定之数。

    此时的山海关内,充斥着各种势力,有想投清的,有想归附朝廷的,也有仍死心塌地跟着吴家的,早已不再是铁板一块。

    “关宁军步军五万,骑兵两万,人数还是太多,贸然动手,只怕胜负难料,万一将吴三桂逼反投了鞑子,参将,你我二人可就是千古罪人!”

    宋喜先是点点头,而后又想起什么,忧虑地道。

    “逼反吴三桂”赵忠闻言冷笑几声,摸着下巴道:“此时看来,这种事是千古罪人,但只要山海关最后重归于朝廷,咱们就会编入青史,流芳百世,是大忠大义!”

    “你可知朝廷如今缺的是什么”赵忠反问宋喜,见他不断摇头,便又道:“朝廷可不再是十七年的时候了,且不说京师内外禁军与城防军,京畿一带各地兵马,又有哪支敢不听从皇帝号令的”

    “在天津卫有张名振的新操水师,蓟镇有黄得功的劲旅,三屯营有杨御藩的铁军,喜峰口有蔺养成的马队,兀良哈镇有蒙古人的骑兵。这最近的一支,就是永平总兵张鼐手下兵马,距此地不到三十里。”

    “只要山海关生乱,抚宁卫兵马可朝发夕至,你说说看,如今南北皆无事端,这千载难逢的时机,朝廷缺的是什么”

    宋喜越听面色越亮,赶紧道:“属下明白了,如今朝廷缺的只是个讨乱的名义,就如那堆砌已久的木柴,咱们到山海关来,就是要做那燃起烈焰的一丁点儿火星子。”

    赵忠点点头,回头看向宁远伯府邸方向,道:“皇上是位少见的圣主,早在南下平诸藩之乱的时候,应当就是已经想到如今这一步了,这吴三桂是必须要除掉的,就算本将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都准备好了吗”

    “回参将,都准备好了,末将召集了三十号不怕死的弟兄,都想跟着参将点燃这一把火,将狗贼吴三桂脸上这忠孝的面具撕个稀烂!”

    宋喜兴奋地说道,全然不见了方才的担忧。

    .....



第四百二十章:打入冷宫
    这天夜里,吴三桂辗转反侧,直感觉心焦气躁,根本不能静下心来睡觉,反倒越睡越热,开了窗户也是一样,最后他将被褥都全部掀开,就这么穿着衬衣躺在榻上。

    即便如此,吴三桂却还是逐渐的满头大汗,心中也愈发的难受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已经非常精神的吴三桂忽然听到外头“轰”的一声,心下一惊,赶紧披挂上一身简单的内锁子甲,提上自己的长枪跑出卧房。

    这个时候的宁远伯府邸已是一片乱象,门外一批批的关宁军巡逻兵士呼喊着往同一个方向去跑,天边更是火光冲天。

    “不好,那是军械库和粮库的方向!”

    吴三桂怒骂一声,提着长枪便直奔起火地点而去,当他带人赶到街角的时候,正见到夏国相带着关宁军将纵火之人围死。

    等赶到前面的时候,这些人都已经死绝,一向处事沉稳的夏国相面色惊疑不定的一屁股坐在地上,见他来了,这才是跳起来犹豫着道:

    “爵爷...这,这是赵忠和宋喜......”

    “他们二人为何要烧军械库,粮库那头呢,救出来多少”吴三桂先是问了一句,紧跟着就发现自己这个问题实在是问得太傻。

    前些时日,赵忠带人来山海关上任的时候,因为还打着大明朝廷的旗号,所以吴三桂不得不将他放入城内,不过与之前带着几万兵马来的唐通不一样,这个赵忠就只带了一个心腹将领和区区三千不到的兵马。

    赵忠入城之后,与吴三桂相处不错,几乎不提朝廷二字,关内大事小情仍以他为主,并且十分主动的将部下全都打散,对于高第和唐通的事,更一字未提。

    吴三桂听闻皇帝正率领大军在江南,这赵忠兵马也全部被打散,该不会出什么茬子,但他却没料到,这其貌不扬的赵忠却有一颗如此忠义的心肠。

    夏国相从吴三桂面色上看出他其实已经明白了,便没有再提,只是回答后半句:“爵爷,弟兄们救火迅速,并且放火的人也不多,粮食救下一半,足够大军数月食用。”

    粮食可是重中之重,粮食够吃,军心就能稳住。

    吴三桂这边极力封锁消息,将这件事说成是兵士看守不力,但山海关以西几十里外的抚宁卫城,却有一匹快马连夜从南门飞驰而出。

    这传信的兵士手持一份急报,一刻不停的直奔着京师方向而去。

    ......

    托娅在昨天近午时的时辰已经转醒过来,虽然身子还有些虚弱,但话还是能说的很清楚,在崇祯不断询问之下,她总算说出了自己遭人迫害导致流产的事。

    崇祯皇帝当时的心情就不怎么好,这是自己的亲儿子,连面就没见到一次,居然就这么在娘胎中夭折了。

    自己儿子没了倒是其一,其二也是苦了托娅。

    自打到宫中,虽说是大明皇妃地位名头,身份尊贵,但这最贵、沉重的名头,却硬生生将托娅这只草原的雌鹰压成了深宫的家雀。

    说来也是令人觉得意外,从前在朵颜三卫的时候,托娅贵为公主,武艺高强,总是在马背上讨生活,身子一向硬朗,入宫三年不到,竟然变得如汉家女子一般孱弱。

    照吴又可所说,托娅之所以能恢复的这么快,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她原本在草原上积攒下来的底子,这常年生长在马背上的草原女子,与汉家还是有所不同。

    闲聊之时,托娅也与崇祯聊起了上次偷跑出去比武的事儿。

    之所以能打败那几个军将和兵士,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他们不敢下死手,毕竟这拳脚比试与阵战厮杀不一样,若那是厮杀,托娅没有皇妃的身份,只怕早已死了几次。

    至于几招击败马爌,托娅更直言,那是因为他太过轻敌,给托娅卖了个大大



石头的一些心里话。
    很久没有发过类似的单章了,今天石头想说说话。

    1、有人说方正化干了对不起崇祯的事儿,要诛杀掉。

    这一点石头觉得很费解,方正化是什么样的人,不需要石头多说了吧,那是明末与流贼死战殉国的大内总管,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情节上来讲,方正化当时发现九皇子胎死腹中之时,已经是事后有一段时间,请注意,当时崇祯人还在江南没有回到京师。

    这种情况下方正化选择隐瞒不报,虽然有错,但主要罪责在他吗

    2、说不喜欢看婆婆妈妈桥段的。

    首先石头可以澄清,这本书百分之八十的情节,都还会是装逼打脸,拥有后世头脑的崇祯大帝,带领大明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石头甚至会写国外。

    可是读者朋友们,不要忘了,这是一本!

    一本如果从头到尾都是所谓的装逼打脸,都是主角到处去装逼,去了哪儿哪儿就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还有什么意思可言......

    这样去写,说白了,石头不过是在反复在写一样的桥段,配角们不过是换了个名字,不过是换了个场景,讲述的还是千篇一律的故事。

    这样的写作,更容易让人觉得自己是机器人,从而产生厌烦心理,石头认真的问大家一句,全篇都是这种桥段,读起来真的有意思吗

    石头心中的大明,不是这样简单。

    它有无数愿意为之奉献生命的将士,但它也有贪腐成性的官员;它有欺软怕硬、霸凌百姓的败类,但它同样有为民做主,不畏生死的能



第四百二十一章:晋贵妃、讨山海
    郑、葛二妃既已受了处置,那她们的娘家同样不能放过,跟着享了这么多年的福,到清算的时候自然不能走漏了。

    好在这两家就在京师,控制范围之内,锦衣卫掌印指挥使李若链得了皇帝旨意,带着人就愉快的来了次抄家之行。

    当然,看见飞鱼服、绣春刀的锦衣卫来了,两府的仆人们也不敢多做抵抗,一些卧底多年的听记们纷纷浮出水面,帮着锦衣卫寻找一些密室、暗道什么的。

    有了这些人的相助,李若链很快就将两府翻了个底儿朝天。

    “来来来,将这些物件都归类,什么是从宫里流出来的,什么是从哪里采购来的,都要标注的明明白白,皇上用得上!”

    “还有,府中发现的文书和笔墨都要留存,交到东厂一份备案便是,咱们锦衣卫留着原件!”李若链不断比比划划,神采奕奕的喊道。

    锦衣卫们在大张旗鼓的抄家,这种事儿虽然在前些年屡见不鲜,但毕竟皇亲国戚被查抄还是非常解气。

    百姓们也知道,厂卫出来办事向来都是有头有尾,没什么事儿一般不会清扰自己,所以胆子大前来围观的倒是越来越多。

    不光围观,这些吃瓜群众们也习惯边看边指指点点。

    一名锦衣卫百户忽然竖起耳朵,不过他注意到的却并非周围百姓窃窃私语,原来是听见了景阳钟的五十四响钟鸣。

    众多锦衣卫放下手中活计,一些围观的百姓也望向声音来处,每人都是一副郑重其事的模样,这钟鸣声悠远而长,每一下都像敲在众人心底。

    有人叹道:“皇上上朝了!”

    自永乐年间开始,这口景阳钟就扮演着召唤历代文武百官上朝议事的角色,崇祯二十年三月五日这一天的朝议,是崇祯皇帝率军回京以后举行的第一次朝议。

    说实在的,对这位皇帝的看法,京师乃至京畿一带的百姓已经完全改观过来,崇祯朝前十五年天天上朝,有时候甚至一天数次,当时没人有什么感觉。

    因为你上再多次,他们该吃不饱饭的还是吃不饱饭,生活该怎么样的还是怎么样,没有一丁点儿变化,更有甚的反倒愈来愈差,那你上不上朝又有什么差别

    现在不是每天上朝,但老百姓却都盼着上朝,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每当上朝的时候,就是皇帝责问那帮大臣,为百姓讨说法的时候了。
1...113114115116117...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