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伴随着钟鸣声,文武百官穿着各补子官服,依次序上殿,每到这个时候,老百姓在外头议论纷纷,可这些大臣们心里却在敲鼓。

    不知道今日皇帝又会说出什么惊人之言,又会有谁被处置。

    文官守首列是内阁首辅蒋德璟、阁臣冯铨、张尔岐等人,后一些的便是户部尚书倪元璐等六部堂官,武官、勋戚此时也有了不小的队伍,为首的是英国公张世泽、新建伯王先通,后又有城防军都督董琦等人。

    他们大多都是崇祯皇帝近几年提拔起来的新人,但论起朝中威望,此时俨然已是不低,尤其张世泽,京城勋戚之首的位子无可动摇。

    待众人入殿,当即对着正北朝南端坐着那人叩拜山呼,没人敢有一丁点儿马虎,要知道,被这位皇帝随便找个由头敲死在殿上的,也不是没有。

    “前些时日郑妃、葛妃与内廷韩大用的事儿大家都听说了,朕失去了一个皇子,也有可能是公主,这事儿让朕想了很久。”

    崇祯皇帝的话中带着倦意,见底下没人吭声,便道:“王德化,宣旨吧。”

    崇祯皇帝说完,就是靠在龙椅上微眯起来,阶下百官从而议论纷纷,这时候见王德化站出来,拿出一份早拟好的圣旨,正儿八经的宣读道:

    “......册皇贵妃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二帝三王以来,未有家齐而天下不治者也。

    朕率是道,以临万邦,厥有褒升,必先内德。申锡赞书之美,载扬彤管之华。庸进锡于徽称,乃克彰于异数。

    皇妃哈达氏,柔明而专静,




第四百二十二章:一脸平静的群臣们
    吴三桂杀了山海关参将赵忠和游击宋喜,在山海关掀起兵变的事,就像一股飓风般席卷了朝廷,群臣震惊,这次倒是出奇的一致,纷纷声讨。

    作为自导自演这事儿的崇祯皇帝心中倒是没多少惊讶之情,要的就是这效果,要的就是这出师的正义之名,将吴三桂逼到绝路上,到时候看他怎么办。

    不过崇祯心中多少还是有那么一丁点惊讶,倒不是为了吴三桂,这小子反不反完全是看你大明朝廷得不得势,你不行的时候,人家还不是献关投降,做那鞑清入关的急先锋。

    这个计策在崇祯皇帝心中昙花一现,因为主要是看那些山东投降过来叛军肯不肯杀身成仁,本来没怎么放在心上。

    可是谁成想,这些犯上作乱的叛军,面对朝廷大军投降的如此果断,到了山海关居然这么硬气。

    那被自己赐名为赵忠的赵四,不仅用性命将擅杀朝廷命官这顶帽子强行扣在了吴三桂头上,顺带着还将关宁军的军械库和粮仓烧毁。

    宋喜也是个好汉子,当时赵忠已经死了,他大可以投降保命,但他却还是豁出命跟着赵忠干了,这是对自己的信任的忠心耿耿。

    虽说不知到底毁坏了多少军械、粮草,但借此让他们军心大乱是一定的,本来对这件事没什么指望的崇祯,心中却是一下子燃了起来。

    山海关是极其重要的地方,兵家必争之地,这种地方让吴三桂捏着,就像一颗你搞不清楚什么时候会突然爆炸的定时炸弹一样,并不好受。

    “赵忠是朕赐给他的名字,朕本想着让他到山海关待几年就召回京师,当成心腹培养、任用,没想到这临近年关,他却是被那狗贼吴三桂给害了。”

    崇祯皇帝说的话,谁也不知道哪句真那句假,反正不过是为了个名头,激振军心罢了,当然这个时候也根本没人担心这个,都是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

    户部尚书倪元璐上前道:“陛下,赵参将是为国而死,该当入奉忠烈祠,可是这名字,是按其本名上书,还是按陛下所赐给的名字上书”

    “嗯,朕忠烈祠上的名字就还写赵四吧,这才是他的本名,游击将军宋喜也事为了朝廷而死,是忠烈,入奉到忠烈祠。李若链,下朝以后你派缇骑出京,将他们二人的家人带到京师好好安顿,着有关衙门按月抚恤。”

    李若链和倪元璐与一干官员连忙出列,同声道遵旨。

    说着,崇祯皇帝起身活动下筋骨,道:“这宫里待着烦闷,待久了,容易将人待得痴傻了,朕这次御驾亲征,东征山海关。”

    卧槽,您...您这还有完没完,御驾亲自玩上瘾了

    听见这话,群臣虽说已经习惯了,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但心中吐槽总还是有的,这位皇帝爷看来是前几次尝到甜头了,现如今是逮着功夫就要往外跑。

    这次张世泽倒是没和前两次那样出来劝什么,只因为他知道,现在的崇祯皇帝在军中威望,其实比他自己还要更高。

    前十几年官军是屡战屡败,这才让流贼和鞑子成了势,官军都已经被打的没了脾气,但自打这位爷开始玩亲征,那是根本没败过。

    说的是实话,崇祯皇帝亲征无论打谁,那是真的没败过!

    良乡大捷、朵颜大捷、遵东奇捷、御驾征南,这一连串的武功,全都是崇祯皇帝带着大明军队一个个打下来的,若说此时军中威望谁人最高,除了皇帝还有其他人吗。

    谈起崇祯,每个将士都要竖起大拇指,这位皇帝爷,可真称得上是自永乐之后,文治武功样样玩得转的一位圣君了。

    在崇祯心里,



第四百二十三章:东征诏
    朝议散去,留下仍在回味的群臣各自离去,司礼太监王德化却是带着圣旨和数名锦衣校尉,悄然来到城外的京师禁军大营,宣读朝堂上决策下来的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缵承洪绪,统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恶,普欲包荒。

    宁远总兵吴氏三桂,世受皇恩浩荡,不思感怀,反行其乱。骄横跋扈,阳奉阴违,内夺关政,外结建虏,兴荐食之志,窥咫尺之京。今擅杀镇关大将,敢行夺关之乱,欲献山海重关于虏手。此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朕为天子,承天受命,当执天子剑手刃国贼,岂宜坐视

    若使内祸不除,何来攘外,若使国贼不靖,谁人尊制,况此贼为门庭之患,遏沮定乱,在予一人,留,不如早除之。

    贼负固多端,阳顺阴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怜。吴氏三桂,表里不一,忠孝为皮,朕洞知狡状,独断于心。

    乃发郡国羽林之材,无吝金钱勇爵之赏,必尽弁服,用兵山海之间。

    亲征期间,国事悉交太子、皇后之手,群臣共度之。诸因东征加派钱粮,一切尽令有司除豁,务为存抚,勿事烦苛,咨尔多方,宜尊朕意。”

    “臣张世泽,接旨!”

    其实方才在朝上,张世泽就已经知道了这个决定,不过此时听见诏书中对吴三桂“表里不一,忠孝为皮”的评价,还是觉得尤为解气。

    想这吴三桂本是宁远总兵,到山海关是为客,他从原山海关总兵高第手中强行夺关,已经是僭越之举,如今更是擅杀守关参将,只为争夺关城控制权,更是不将朝廷放在眼中。

    吴三桂此贼前罪尚且不提,就光这几条,已经够他死了一百八十几次。

    “英国公,陛下还有口谕下来,说是让您从速准备,诸事都要备齐。东征山海关之事,必须要尽快进行,不能给贼人长久的喘息之机。”

    王德化拉着张世泽来到一旁,笑眯眯说道。

    张世泽点了点头,从一旁禁军千总李逍遥手中接过银锭,递到他手中,笑着抱拳说道:“劳烦公公跑一趟,日后的事儿,还望公公在皇上面前多多言语才是。”

    “英国公奉己为国,可比那些东林余孽们强上太多了。皇上本就对您赞赏有加,说话的事儿啊,那是自然!“王德化对张世泽的恭维很受用,毕竟这是领兵在外的实权国公爷。

    他向外慢慢踱步走着,也说着:“咱家身在内廷,不能随军,还盼着英国公此行好生护卫陛下,将山海关重新拿回到朝廷手里。”

    “恭送公公。”

    张世泽笑呵呵的命李逍遥亲自送王德化出营,将心中恶寒置下,待两人走远了,这才是冷哼一声,“砰”地敲在桌子上,厉声道:

    “这吴三桂目无王法,行事愈发明目张胆了,竟敢擅杀镇关参将,这已是不将皇上和朝廷放在眼里,早就该杀!本公身为大明英国公,岂能对此等国贼置之不理定要手刃此贼,以报圣上浩荡皇恩。”

    吴启华愤愤不平地道:“英国公说的不错,弟兄们早就听说,这关宁军号称大明最强的兵马,乃是昔年孙督师留下的旧底子,可瞧瞧,这大明最强的关宁军,近些年可有什么战绩传闻”

    “砰”地一声,却是另一个禁军总兵胡海龙一拳头砸在桌子上,将上头的物件都震动起来,他站起来冷笑不止地道:

    “战绩没有,犯上的事儿倒是一样都没少干!我可从抚宁卫的堂哥那边听到不少消息,说是自打皇上停了辽饷,他们就一直开始闹,还口口声声的说什么没银子没抚恤我可去他们娘的吧!”

    说到这,胡海龙骂了几句难听的,听的张世泽直皱眉,他又向地上吐了一口黄色浓



第四百二十四章:一意孤行,还是眼高一筹?
    北京城鼓楼以东两条街的一处大宅子,门前写着吴府二字。

    自打吴襄提督京营被撤换以后,吴府便一直门可罗雀,直到如今这极其清冷的地步,只是因为朝中谁都知道,吴襄之子就是那个吴三桂。

    这吴三桂前些年在辽东一带还素有威名,据说他曾率四十余名家丁,营救被团团围困在四万余清军的吴襄,得力大功,更是被当时的辽东巡抚方一藻称为“勇冠三军,孝闻九边”。

    也是自那时候起,吴三桂便开始平步青云,成为军中有名的忠臣孝子。

    在那之后,游击、参将、副将、团练总兵......,吴三桂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屡受提拔、就连时辽东巡抚方一藻、监军太监高起潜、蓟辽总督洪承畴等人都联名为其请功,因而成为崇祯朝以来最年轻的总兵官。

    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为了抚定因免除辽饷而所谓“义愤填膺”的关宁各部,更是加封他为宁远伯,殊荣一时。

    吴三桂手握号称大明最强军队的关宁军,捏住山海重关,就相当于控制了大明的脖颈,随时可以放满清八旗入关,他的向背,任多尔衮还是崇祯皇帝,都不得不重视起来。

    谈起吴三桂这个人,就连鼎盛时期的李自成,都对其颇为忌惮,因为多年以来,传到大顺众人耳中的吴三桂,无不是战功卓著。

    甚至还有人说,自大小曹等人战死以后,吴三桂便成了最具威望的总兵官,年轻有为,忠孝两全,勇猛善战,这就是之前吴三桂身上的标签。

    可是崇祯二十年的三月,崇祯皇帝一纸怒意横生的东征诏书,将吴三桂戴上许久的忠孝面具一下撕了个粉碎,加之厂卫和报社极力宣扬,他的狼子野心和人面兽心,彻底暴露在世人眼中。

    原本,这吴三桂乃是朝廷镇守关外宁远的大将,但他自打到了山海关之后,这一系列的举动,皆是可视同谋反犯上的大逆不道之举。

    为了牵制和削弱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力量,崇祯皇帝先后向山海关及其附近一带卫所城镇,安排了高第、唐通、张鼐、赵忠等人,但成效一直不大。

    唐通至今仍被关押,高第已经和吴三桂同流合污,赵忠与游击宋喜更是被吴三桂擅杀夺权,他的种种行径,已是达到了崇祯皇帝可以忍耐的极点。

    司礼监秉笔太监李凤翔带着一批锦衣校尉,持着一卷圣旨,来到吴府门前,毫不客气的道:“给杂家狠狠的砸开,对付乱臣贼子,没什么好说的。”

    “是,公公,砸!”

    今年从百户升任为千户的锦衣卫齐昊点点头,左手警惕的放在绣春刀上,右手攥成拳头,酝酿力气,“砰”地一下将吴府大门踹开。

    “公公,整个府上都搜遍了,吴三桂一家老少十三口,全都在这里了。”齐昊听了属下百户的汇报,点点头说道。

    不知道是真不知道,还是在摇头晃脑的装蒜,吴襄瑟瑟发抖的跪在地上,却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似的:“公公,不知臣是犯了何罪,要如此兴师动众,抓我全家”

    “你没什么事儿,你好的很!可是你儿子,就不怎么样了。”李凤翔嘿嘿冷笑几声,宝贝似的拿出圣旨,念完以后说道:

    “都听仔细了带走,全都给杂家带走,府上的东西全都贴上封条,等东厂的人来查抄!”

    “公公,我早就和那个犯上作乱的逆子脱离父子关系,您看,这是书信,还没来得及寄出去啊。公公千万手下留情,只要准许我面见圣上,陈述实情,家财愿意分给公公一半!”

    “呵,杂家可收受不起,齐千户,愣着干什么,给这贼子押走啊!”李凤翔虽然贪财,但却知道什么时候该贪,什么时候不该贪。

    去山西那次事关重大,这么多的银两从手上流转,他却一个大子儿都没碰过,前



第四百二十五章:执意夺关
    原本吵吵嚷嚷的殿上,多尔衮话音落定之后,出人意料地变得寂静无声。

    各人都是心怀各志,鲜少有人愿意再同多尔衮去做那什么无谓的定鼎中原,就连常年追随他的多铎、图尔格等人也是如此。

    豪格冷笑几声,站出来说道:“睿亲王,都这个时候了,还是省省力气,先把自家事弄明白了再说吧!金州有汉人闹事,义州、广宁一带,也不是很稳定。”

    “据阿哈们禀报,那祖大寿听闻三屯营我大清新败,竟然是一脸幸灾乐祸,常与明国在皮岛的黄蜚有书信来往。还有各处的汉人,都有再起作乱的心思,若非我八旗勇士压服,早就跳出来归附明国了。”

    “这些事情都是后患,不处理的明明白白,贸然带兵去争抢山海关,后院起火了谁来负这个责任”

    “责任,都这个时候了,你竟然还想着责任”多尔衮重复一句,回头寒声道:“豪格,莫不是本王率兵在三屯营打了败仗,让你又生了争夺皇位的心思。”

    “若是有这个心思,本王现在告诉你,趁着还不晚,趁早消了,若是有人敢做出什么有损我大清的事来,我第一个杀了他!”

    话音既落,殿上众人皆是震惊,多尔衮虽然声望骤降,但毕竟余威尚存。

    豪格心中小心思被戳破,脸上的淡然也是荡然无存,暗自攥紧拳头,他心中阴晴不定,虽说不服多尔衮,也有争抢皇位的心思,但毕竟现在还不到时候。

    支持豪格与咫尺多尔衮的贝勒大臣都是各自紧紧盯住对方,一旦二人有了什么动手的讯号,他们都会立即大打出手。

    见这两人又要再起争斗,老成持稳的代善和济尔哈朗为避免内部倾轧,不得不再次出来主持局面,前者咳咳两声,静静道:

    “还是听太后怎么说,你们都退下。”

    “你这......”多尔衮有些意外。

    代善手握两红旗,乃是十分重要的一股力量,往常都是不参与自己与豪格之间的明争暗斗,这次是怎么回事,竟然敢跳出来插手

    除此之外,济尔哈朗的态度也让多尔衮有些忌惮。
1...114115116117118...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