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当此家国大难之际,敢战者,皆是我周遇吉敬佩的真兄弟,敢妄言退、降者,皆视为仇敌,当斩首祭旗,以儆效尤!”

    白广恩面色动容,下意识的向王孕懋看去,却发现他也在看自己,目光流露着敬佩,遂是一齐上前,大声喝道:

    “矢志报国,血战到底!”

    “矢志报国,血战到底!”

    ......

    三日后,听闻周遇吉投降的消息,李自成大喜过望,不疑有它,赶紧吩咐先头部队进驻关内,先控制要地。

    大顺军中对周遇吉的屈膝投降也看成顺水推舟之举,本来在历史上,这个时候李岩看出破绽会极力劝阻,李自成也是犹豫很久才做出决定。

    但是现在没了李岩,大顺军中也就没了任何不同的意见,牛金星和宋献策只是在极力的阿谀奉承,说什么闯王洪福齐天云云,根本不会和李自成对着干。

    李自成一边召集众将议事,一边喜滋滋的想着,看来这周遇吉也算得上是个明白人,知道我大顺军所向披靡,取代明朝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才不再抵挡,直接归顺。

    为了争夺首先入关的功劳,闯营众人都是非常主动,最终李自成选定一名唤做窜天猴的流寇头子,让他带着自己的部下去接关。

    这窜天猴早在高迎祥时期就已经在闯营,是现存各路流寇中少有的威望之人,像其他什么袁时中、罗汝才、闯塌天那些人,要么已经投降明朝,要么就是被李自成火拼吞并。

    窜天猴抢到了这个功劳,还以为拍了闯王的马屁,当即出帐点齐手下几千营兵,打起永昌大旗直奔宁武关城而来。

    流寇们远远一看,果然发现关城上朝廷的玄鸟旗已经不见,顿时心中大定。

    周遇吉和几个心腹站在城楼上,周围的垛口下却爬伏着一整圈的步弓手和火铳兵,见到流寇中打头的居然是个面露精光的瘦子,气道:

    “好个李自成,居然只派了只猴子前来。”

    情况有变,一旁的心腹慌了,赶紧问道:

    “将军,怎么办”

    周遇吉指着大顺军前为首的那只猴子,恶狠狠道:

    “莫急,这次流寇少说也来了有几千人,看来李贼并未怀疑。此人唤做窜天猴,贼营中威望不低,杀了他,也算是赚了。”

    “吩咐下去,众将依计行事!”

    周遇吉这最后一句话是对隐藏在垛口下面的标统所说,标统听到后不敢怠慢,弯着腰从垛口下面跑到女墙之中,吩咐属下标兵立即将军令贯彻落实。

    窜天猴嘴里咬着根不知从哪找来的狗尾草,吊儿郎当呲着一口老黄牙,在一只脚马上踏进瓮城的时候,却猛地竖起手仔细听起来。

    窜天猴的这个动作让包括周遇吉在内的所有人都是心中一紧,周遇吉额头渗出细汗,还以为被对方发现端倪,暗自将手放在佩刀上,随时准备下令。

    不多时,窜天猴没听到什么动静,又仔细看了看寂静的关城,关城上并没发现印象中的精兵强将,都只是些零星的老弱病残。

    关城早早开启,吊桥也已经开闸落下,窜天猴没了任何疑虑,这才是嘿嘿一笑,挥手喊道:

    “孩儿们,进城接关!”

    周遇吉暗自松了口气,神色顿时阴狠起来。

    当窜天猴走进去之后,看了一眼周围的情况,却是面容大变,这他吗是瓮城,不是关城!

    周遇吉投降书上没有丝毫提及宁武关城外还有个瓮城,窜天猴心道不妙,回头气急败坏的喊道:




第五十五章:建奴议政
    面对强敌,周遇吉却初战告捷,临阵射毙贼首窜天猴,他用自身未损毫毛而歼贼数千的战绩告诉天下,大明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最后一刻。

    身在北京的崇祯皇帝闻报大喜,于第二日举行朝会,通谕九边。

    为提振士气,崇祯皇帝破格提前叙功,加山西总兵周遇吉为太子太保,犒银二十万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李凤翔专程发至宁武前线。

    紧跟着,崇祯皇帝旨意下达至宣府镇城,以司礼监秉笔太监张国元为钦差,出缇骑先发饷五十万两,严令宣镇总兵王承胤在六日内集结兵马驰援宁武。

    消息一经传出,官军随之士气大振。

    李自成先逢白广恩背叛,智囊李岩又被掳走,胸腹之内早就是憋着一股气,如今又横遭周遇吉暗算,无故损失一员大将和几千兵马,更加怒不可泄。

    周遇吉此举,就好像是狠狠地抽了大顺军所有人一记响亮的嘴巴子,窜天猴被杀当日,狗急跳墙的大顺军便开始对宁武关开始了疯狂的进攻。

    大同总兵白广恩负责把守瓮城,周遇吉则是亲镇关城,激烈的喊杀声在宁武关上空持续了足足数日,任城下流民尸骨堆积如山,宁武关亦是巍然不动。

    这第一次交锋,最终以大顺军损兵折将败退回阳方堡扎营而告终,但可以预料的是,等李自成喘息过后,下一次进攻更将是疾风骤雨。

    ......

    关内混乱一团,关外的鞑清内部也并不平静。

    奴酋皇太极于崇祯十六年八月初九在盛京清宁宫猝死,可是让天下人开心了一把。

    由于老奴酋生前未立嗣子,鞑清内部一场皇位争端的闹剧便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亦如万历年间大明发生的国本之争。

    某种意义上来说,鞑清当时正处于历史上最虚弱时刻。

    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也是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

    代善诸子中的岳讬已死于天花,萨哈廉也早就病死,剩下的硕讬不为代善所喜,乃是一介莽夫,又没有任何才能。

    满达海则初露头角,在八旗之中还没有什么发言权。

    但以代善的资历和两红旗的实力来看,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甚至是起到决定性作用。

    从利害关系而论,鞑清中两黄旗的王公大臣都希望由豪格继位,以继续保持两黄旗的优越地位。

    一方面来说,豪格在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初年便晋封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八旗之中的威望不下于多尔衮。

    另一方面看,奴酋皇太极还没死的时候就已经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眼下他已经死翘翘了,正蓝旗自然而言就落到了豪格手里,所以这三旗的贝勒们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

    多尔衮是皇位另一个有了力的竞争者,手握两白旗且不必说,就连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相当一部分鞑子的宗室暗中支持,这就更使他如虎添翼。

    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便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

    虽然济尔哈朗不可能参与皇位争夺,但他的向背却与代善一样,对多尔衮、豪格的争位起到重大影响,无论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曾都一起来到那所谓的‘崇政殿’进行决定皇位归属的商讨。

    本来是想两边儿坐下来好好谈,但矛盾还是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相争,委决不下,差点当场打起来。

    要不是代善处置及时,可能我鞑清在崇祯十六年就亡



第五十六章:王府问计
    多尔衮心中意动,但表情并没有任何变化,却是拿出一杆大烟袋子砸吧砸吧抽了起来,看了洪承畴一眼,说道:

    “洪先生怎么不说话”

    “呃...臣,臣以为范学士说的对。”

    洪承畴的态度和明廷那些东林党对崇祯的态度不无二致,多尔衮岂能不知道,这老谋深算的家伙是不会无话可说的,多半是在等着什么机会。

    但是现在,多尔衮显然没心思和洪承畴互相推太极,将烟袋子猛地往桌上一砸,略有愠怒道:

    “洪先生,去年您和清宁宫的苏茉儿谈了快有两个时辰才回宫,到底是谈了些什么,为何苏茉儿直接就风风火火的来找本王了”

    说着,多尔衮将一方手帕拿出来把玩,似笑非笑的看着洪承畴。

    洪承畴本来正在打瞌装睡,听见这话顿时冷汗直冒,再也顾不得装睡,赶紧擦擦汗伏跪在地,连道不敢。

    实际上,立幼子福临为帝幕后也有洪承畴在操作。

    洪承畴身为汉臣,在皇太极活着的时候虽然看似地位尊崇,但实际上皇太极只是将他当成一个问计的幕僚,直到暴毙身亡也没有给予任何实权官职,可以说本就受满人王公大臣们的猜忌。

    洪承畴自打降了鞑清以来,一直都是郁郁不得志,低调做人,更低调的做事,几乎属于无事不出三宝殿的类型,因为只要踏出一步,没准儿就能粘上什么幺蛾子。

    但凡遇到重大抉择,参与议政的时候,除非皇太极问到他身上,否则就是心中知晓,这老狐狸也断不会多说一个字,如此正是为了避免性命之危,又何故去趟这趟浑水。

    实际上,洪承畴也是为大玉儿所逼。

    孝庄明知,福临若是不为帝,自己和福临日后就算不会有性命之危,那也基本上也相当于被打入冷宫了,对这个结果,她自然不甘心。

    孝庄就是不知如何是好才会问计于洪承畴,洪承畴老奸巨猾当然怎么都不肯吱声,但是在明廷屡屡奏效的法子如今在鞑子这边却根本行不通。

    孝庄甚至带着当场给洪承畴就要跪下,洪承畴也是左右为难,最终还是没能拧过孝庄,随口说了几句就匆匆离开。

    洪承畴刚走,孝庄便是让苏茉儿带着定情信物先和多尔衮牵上线,至于现在两个人到底成什么样子了,自然不可明说。

    皇太极要是知道自己头顶青青草原,怕是连棺材板儿都压不住了。

    洪承畴心里清楚的很,多尔衮虽然任用汉人,但心中却还是有些歧视,自己备受猜忌,直到如今都是在闲散衙门就已经说明问题。

    如今多尔衮既已知晓此时,也就是捏住了洪承畴甚至是孝庄两个人的把柄,随时都能动权将自己诛杀。

    洪承畴便再也不敢忤逆,行了个五体投地大礼,才是说道:

    “禀摄政王,那个...那个,奴才觉得范学士此计,不妥...”

    “哦,那洪先生有何高见”听见这话,范文程当时就不乐意了。

    想当年老子背主侍清的时候你这龟孙子还在明朝当官儿呢,如今我又是位居内院大学士,相当于当朝宰辅,你特么一个投降过来的战败之将,哪有什么话语权,赶明儿定教你吃不了兜着走。

    不论范文程心里如何咬牙切齿,洪承畴还是咳咳一声,说道:

    “当急聚马而行,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

    多尔衮又拿起大烟袋,在奴才的服侍下抽上几口,舒畅的道:

    “那依洪先生之见,我鞑清该当立即聚拢兵马,绕过山海关的吴三桂,直入京畿”

    洪承畴微微点头,道:“奴才就是这个意思。”

    多尔衮‘嗯’了一声,摆手将洪承畴支出去,等屋里就剩下范文程和自己,他又是吸了口大烟,边吐烟圈边问道:



第五十七章:神秘书信
    当天夜里,洪承畴慢悠悠的走在街上。

    没走几步,洪承畴忽然回头,但却什么人都没看见,此时街道上除了一队刚好经过的八旗兵在巡逻以外,寂静得有些可怕。

    洪承畴笑着摇摇头,好像是什么都没看见一样,但回过头去的一瞬间额头却是冷汗直冒,刚才街角明显有一道清晰的黑影闪过去,应该是摄政王府的包衣奴才在身后跟着自己。

    至于多尔衮为何会派人跟踪,洪承畴不敢去想。

    为避免怀疑,他只能是强装镇静,用和方才一样的速度慢悠悠往回走,路上甚至还旁若无人的和一位汉军旗的奴才打了声招呼。

    那小兵不明所以,当然是受宠若惊,连连躬身行礼,亲眼看着洪承畴离开才是摇摇头继续巡街,对于从自己身边经过的可疑之人并没有在意。

    走到府门处,洪承畴皮动肉不动的道:

    “关紧大门!”

    快步回到书房,洪承畴总算是松了口气,看了一眼桌上,却发现不知从哪冒出一封信,打开之后脸色骤然大变。

    洪承畴出门鬼鬼祟祟左右看了几眼,没发现一个人,坐回去急促的喘息几口气,想了半晌还是打开仔细的看起来。

    不多时,洪承畴将信烧成灰烬,脸上却多了一抹不一样的深思。

    第二天一早,多尔衮用福临圣旨的名义,召集八旗内诸王公贝勒大臣前往德政殿商议进退。

    实际上在昨晚,多尔衮就已经蔫俏的去了趟内宫,凌晨才返回。

    接到消息的其他人不敢怠慢,像阿济格、图尔格、鳌拜等人都是急急忙忙的赶到德政殿,就是怕引起多尔衮的不满。

    只有代善和济尔哈朗两个人慢慢悠悠的过来,多尔衮虽然十分气愤,但也不好多说,依然是面露微笑。

    毕竟代善是老奴酋努尔哈赤的长子,皇太极才是第四子,地位在八旗之内异常尊崇,就连现下大权在握的多尔衮都不会轻易去招惹。

    而且代善此人善于隐忍,论起老奸巨猾,绝对在洪承畴之上,就连皇太极都被他瞒了过去,虽说是已经退居幕后,但多尔衮对他仍有忌惮之心。

    多尔衮也不怪他们两个来的晚,就算心中气愤,面儿上却也不得不是一脸宽松,给外人做出兄弟和睦的样子,他出列奏道:

    “皇上,据阿哈密报,李自成已经带着流贼大军围攻宁武关,不日就将抵达京师,此乃是我鞑清入主中原的大好时机,臣觉得,是时候南下了!”

    福临才六岁,当然不懂得什么入主中原,听到这话后立即下意识的去看他身边端坐的孝庄。

    只见大玉儿红唇微启,代福临说道:

    “此事关系重大,还是摄政王说句话定了吧。”

    殿上所有的王公贝勒大臣闻言议论纷纷,这话特么说的有点太直白了吧,真当我们这些人不存在,你和多尔衮唱对角戏

    议论归议论,不爽归不爽,到最后也没什么人敢公然站出来说个不字,因为敢站出来的现在都已经被多尔衮用各种名目给搞死了。
1...1516171819...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