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叔叔们在与大汗议事,一个小孩子偷听个什么劲,再说你听得懂吗”多铎放下敌意,笑着说道,其实他也挺喜欢自己董鄂氏这个小侄女的。
“娜木钟,你怎么不好好看着点儿!”
面对多铎的质问,只是个奴才的娜木钟怎么敢顶嘴,为难的道,“豫亲王饶命,格格要去哪儿,哪里会听奴才的话啊!”
“行了,这不是娜木钟的错。”济尔哈朗劝道,听了他的话,多铎也明白,便不再多说。
这个时候,董宛如忽然说话了。
“听得懂当然听得懂,摄政王要派父亲去找大明议和!”
如今的董宛如还不是后世鞑清那个孝献皇后,说话也是毫无忌讳,自不知道自己这一句话使得其余人均是心惊肉跳。
摄政王、福临、大明,这些鲜明的自然这些日王公大臣们都是极力避
开不谈,被一个九岁的小丫头说出来,不少人都是感觉大事不好。
“大汗息怒,臣女还小,什么都不懂,臣回去定当严加管教。”董鄂硕连忙拉着董宛如跪下来。
“呵呵,没事,童言无忌嘛。”多尔衮笑了几声,毫不在意似的挥手道,“你先下去准备准备,今日就与巴颜启程去宁远吧。”
“如今宁远已经被明国夺了回去,路上要小心。”
“臣谢大汗关心。”董鄂硕连声应是,拉着董宛如走出来以后急匆匆向府内去走,神色慌张,“你今日可闯了大
第六百零七章:兵不厌诈
广宁城乃是辽北重镇,因医巫闾山为北方镇山而得名,素有“幽州重镇、冀北严疆”之称。
天启二年,广宁之战明军大败,王化贞与熊廷弼退保山海关,辽西土地尽失,以致朝野震动。
正是广宁战后,蒙古厄鲁特部十七族,喀尔喀、科尔沁等强部悉数归往后金,而明廷与蒙古诸部的联系被彻底切断。
这样的形势,一直持续了二十几年。
崇祯二十一年,山海关总兵黄得功率部自山海关而出,克复广宁,周围二十余座村堡城镇闻风而归,漠南蒙古诸部听闻,又有几个小部落遣使臣服大明。
对于这些小部落,崇祯皇帝来者不拒,全部接纳,并且根据部落大小给他们重新划分游牧之处,封为地方镇守将军以取代鞑清先前的贝勒号。
后来朝中对谁人把守广宁曾有过一段争执,崇祯皇帝本意是从关内调宁武关总兵周遇吉来镇守,但后来祖大寿率部归明,打消了前者这个想法。
祖氏乃辽东望族,虽曾投降鞑清,但崇祯皇帝心里明白,祖大寿还是心向大明,无论威望还是能力,都是不二之选。
除此之外,重用祖大寿,更能让辽东汉人看见崇祯皇帝的态度,促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反正归明。
由于对历史上祖大寿的了解,崇祯皇帝再一次力排众议,下旨复祖大寿为辽东总兵,率部坐镇宁远及周围村堡,为辽东藩屏。
......
广宁城头,祖大乐拿着圣旨兴冲冲跑上来,人还没来,爽朗的笑声却是先到了。
“大哥,朝廷的旨意下来了,我是参将,你是总兵,就连泽润、泽波两个侄子都给封了游击!”
祖大寿有些惊讶,但还是显得很镇定,静静问道:“还有呢”
“还有皇上说理解咱们投鞑子的苦衷,先前过错既往不咎,自归顺朝廷开始,全部从头再来,大哥,这是天大的好事儿,你怎么闷闷不乐呢!”祖大乐说着,见祖大寿没有喜色,便是问道。
“我是打心眼里高兴,高兴就非要笑吗,我现在笑不出来。”祖大寿摇摇头,“经过这么多年的磨难,你那性子还是没改,现在看来,倒是件好事。”
“皇上是圣君,我真是老眼昏花了,怎么早没看出来,若非如此,也不会做了这么多年遭人唾骂的汉奸。”
闻言,祖大乐神情也是一暗,说的倒是,他们虽然是忍辱负重等待时机重归大明,可在外人眼里,就是和范文程、李永芳没两样的汉奸。
不过幸好,大明的皇帝圣明无比,能看出他们的苦难,对前事既往不咎,便是连广宁这种刚刚收复的重镇,都交给自己去镇守,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既然如此,咱们祖氏就更不能愧对大明皇恩,今后便是建奴再来一次围城,饿死也不能再投降,不然可就真成汉奸了。”
祖大乐也明白祖大寿闷闷不乐的原因,攥起拳头恨恨锤了一下城头。
祖大寿看了祖大乐一眼,道:“说的好,我祖氏要为大明流尽每一滴血!”
从城下传来一阵脚步声,却是一个辽东兵跑上来,抱拳道,“启禀大帅,城下来了一小队清军,说是要和谈。”
“哼,和谈”祖大乐哈哈一笑,“这多尔衮看来是怕了,撑不住了,这是来玩斡旋之计了!”
“多尔衮四面受敌,他打不下去了。”祖大寿点点头,“这次他派人来议和,肯定是想要借机除掉豪格。”
“那咱们怎么办”祖大乐问道。
祖大寿冷笑几声,斩钉截铁地道:“派人速速上报京师,先将他们接进城好酒好肉的招待着,等京师的意思,到底是杀还是办。”
“好!”
......
一匹自广宁城的快马,在五日后自永定门入京,听见满清与大明要议和这破天荒的消息,朝中顿时掀起了
第六百零八章:假意讲和,暗行三招
除了高杰和白广恩以外,王先通、新戚家军、山东军等很多曾跟着崇祯御驾亲征的兵马,都已经集结到山西与河南,开始对流贼全面进攻。
兵马虽多,但想找出些可靠战斗力又强的,前往辽东增援去打击建奴倒是真的不容易。
朝臣的想法和崇祯差不多,如今能战的不能战的,几乎都已经陷进和流贼的全面战争中了,短期内抽调出来基本不可能,除了答应多尔衮以外,似乎也别无它法。
这个时候,朝臣都是讳莫如深,在崇祯皇帝表露意见之前,话就不能往到家了说,以免惹得皇帝震怒,下不来台。
都察院佥都御史尚书史可法却并不在乎这些,他见无人吭声,心中着急,硬起头皮奏道:“陛下可忘了昔日建虏数次入寇之祸,我朝主力都在围剿闯贼,一旦多尔衮狗急跳墙派一支偏师入寇,京畿可还有强兵”
“如今李贼尚占陕西,河南、湖广仍处大乱,攘外必先安内,如不尽早除之,势必与我朝呈分庭抗礼之势,恕老臣直言,这议和是必须之举啊。”
“你史可法直言的还少吗”崇祯皇帝不以为然,眯起眼睛看向周围,“谁还想议和的,站出来让朕看看。”
这次黄道周嘴巴张了张,却没有出来附和。
实际上,黄道周此刻还真想问问这位大明皇帝,崇祯十五年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是怎么死的,可是他不敢说。
从先那些事忤逆了就忤逆了,那是因为没有触犯到皇权威严,崇祯皇帝为了留一面镜子,可以再三忍耐自己和史可法的犯颜,可这话一旦问出去,就是当堂给崇祯难堪,是逼崇祯在杀自己。
黄道周还有满腔热血,自然不想就这么憋屈的死了。
其实现在不少人都和黄道周一样,对议和十分敏感,以前谈过议和的可都死了,而且死就死了,这位皇帝可是连承担个名头的风险都不敢。
当时的刑部侍郎徐石麒上疏弹劾兵部尚书陈新甲,言‘人臣无境外交,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专擅便宜者,新甲私款辱国,当失陷城寨律,应斩。’
崇祯十五年九月二十二日,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下旨将陈新甲斩首,将议和的事推得干干净净,多多少少让朝中大臣寒心。
这件事与如今多尔衮主动求和的廷议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一个是摆在台面上来议,一个暗中去做。
谁不知道崇祯十五年的时候,兵部尚书陈新甲只是为崇祯皇帝背了黑锅而已,若非与老奴酋黄台吉的私下议和书信被公诸于世,有功于社稷的陈新甲又怎么可能落得个身首异处。
即便近几年这位皇帝变了许多,一副圣明君主厚脸皮的样子,可黄道周依旧不是很相信,一个人在几年之间能变得这么彻底。
从前那个皇帝,对于这种事可是连亲口提出来都觉得羞耻,这样看来,如果此时不想议和,倒也在情理之中。
建极殿大学士冯铨站出来,奏道:“与满清议和不过权宜之计,如今我朝兵力多用在剿闯,若与满清撕破脸皮,两面用兵,腹地何安”
“依臣下看,莫不如先与满清议和,全力剿灭李闯,整军备武,修养生息,日后再图北上灭虏不迟!”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冯铨说完,朝中十分之三的臣子顿时跪成一片,内阁首辅蒋德璟却是冷笑一声,“这怕只是冯大人的一厢情愿吧,到头看来,终究还是黄粱一梦。”
“满清域外番邦,数十年间屡犯我大明,若非受雄关所阻,只怕早有鲸吞神州之志,如今满虏内乱,就要趁此时机,叫他安生不得!”
“陛下,臣觉得,可以调宁武关总兵周遇吉先行北上,驻扎在宁远,与祖大寿成掎角之势,也好让多尔衮无法安心与豪格决战!”
“臣附议!”
“臣等附议!”
蒋德璟毕竟是首辅,主战也是大部分勋戚和军将所希望,他一说完,朝中起码一半的人都跪了下来。
“不可,周遇吉所部宁武军乃是精锐,北上之后,五省官军便缺了一大助力,若李闯死灰复燃,又让如何,难道再将宁武军调回山西”
“真是笑话!”
第六百零九章:天下暴利,盐矿为首
“都坐吧,拘着做什么,你们站的累,朕看的也累。”
冬暖阁内,崇祯皇帝看着面前紧挨着站在一起的几名大臣与将领,挥手示意他们坐在直殿监安置的座椅上,待他们面面相觑的坐下,才是笑笑说道:
“这次召你们来,是要商量扩军的事。”
“陛下的意思是,要招募新军”首先站起来的,是新建伯王先通。
王先通掌通州卫兵权,自刚穿越过来后便一直是崇祯皇帝赖以信任的大将,通州卫兵马虽说不是很精锐,但毕竟距京师较近,而且忠诚可用。
“可是陛下,我朝每年的军费开支已有数百万之巨,若在增兵,又刚定下了与建奴的战策,若再扩军备训,只怕国库力有不逮啊。”
户部尚书倪元璐有些担忧,兵部尚书朱大典也是点头,站起来道:“皇上,臣觉得倪大人说的不错。”
“山东军有正兵四万余,邱磊部也有一万八千余人,还有新戚家军,自去年开始从一千多人扩军到了四千有余。”
“还有左良玉的二十余万兵马,宣大两镇的兵马,西北大营的兵马,五省联军用于剿匪的兵马,再扩军便是穷兵黩武,入不敷出,长此以往,臣怕先撑不住的,是我大明啊。”
王先通虽然支持扩军,但却也不得不为了国朝考虑,“皇上,两位大人说的有道理。”
“京畿一带施行正兵、辅兵、守兵以后,虽说战斗力有了提高,也裁撤掉大批无用的卫所军,但军费开支每年却多了二十余万两,各地的辅兵和守兵都是一大笔开销。”
“还有各地用来更换的军械和衣甲,都需要六局采购原料去重新打制,这样以来,就又是几十万两的开销,扩军的事,臣建议还是缓一缓。”
崇祯皇帝听后笑了笑,“你看看,怎么又都站起来了,都坐下,坐下说话,你们站起来朕看着也累,不用拘束。”
“陛下,若您非要扩军,臣还是先和说说如今国朝财政的来源和去处。”倪元璐忽然说道。
“哦”崇祯皇帝来了兴趣,“倪爱卿来说说看。”
“如今已经四年,国朝最初三年不加赋的政策时限已经过去,这三年来,朝廷都在用查抄各地的商户、贪腐官员家财以用,至今实不可行。”
自前年开始,崇祯皇帝接管了山东登莱以及南京沿海一带的所有盐务。
对那些盐商,不服从朝廷的全部替换,所有无论官办还是民办的盐场盐田,全都强制性收归国有,正是看中了盐务这一块巨大的利润。
当然,盐场盐田不仅给朝廷带来了每年近两千万两的巨额收入,也提供了让各地流民和降卒前去劳务安置的机会。
去年的时候,崇祯皇帝又下旨针对曹氏和全国地主、商户,出台了一整套的商税和土地税法,这套税法,每年提供的银两更多。
这些收入已经很多,每年加在一起都要都四五千万两,可大明是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到处都需要用钱,很多银子到手里甚至还没捂热乎,就要流水一般的花出去。
身为户部尚书,倪元璐对国库还剩下银两不是很看重,他要做的是未雨绸缪,防止再出现多年以前财政告急却毫无办法的事。
“皇上,国库眼下看还剩下许多银两,但这些银两,大部要用在下发俸禄和军费开支上,每年养济院、惠民药局和太医院培养新人的收入也是不菲。”
“今年大选秀女,上下都是朝廷在打点,至少又是几百万两的出账,如果再行扩军,以臣的估算,如今国库存银,再加上每年的收入,最多也就维持三到五年。”
“况且谁能保证这三到五年之间,国朝不会再有新的事情,比如每场战后的抚恤,小战几十万两,大战更是几百万两,如果不未雨绸缪,臣只怕明年大明的财政,就又会入不敷出
第六百一十章:天下巨商会于京
“这天下暴利,一是盐,二是矿,朕说的没错吧”
崇祯皇帝说到这儿,特意看了一眼众人神情,果然,方才还侃侃而谈的文臣武将们,听这话一下子蔫下去不少。
倪元璐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朱大典三缄其口,压根就没任何说话的念头,王先通好像想到了什么,正要出声提醒却见驸马刘有福朝他摇摇头。
后者意识到什么,赶紧闭上嘴缄口不言,一个字也没多说。
其实崇祯皇帝也明白他们在想什么,这矿改和土改一样,都是要动所谓利益集团蛋糕的事儿,自己若处理不好,只怕也就只能学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了。
那是被逼成没办法的下下策,上朝虽然没什么用,但还是必要的,有些事也只能拿到朝上去讨论,这样朝中才能不乱。
“盐、矿,一直都被商人把控,我大明立国近三百年,又从中得到过多少利润,此时正是用钱之际,就如盐务一样,无论有多少阻力。矿改势必要进行下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