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说着,崇祯皇帝拍案而起。
“皇上,臣有话说!”
朱大典忽然站出来,阴险的笑了一下,指着江南方向,“既然皇上已经下了决心,做臣子的也就不好再劝什么,不过皇上,咱们需要先动手。”
“怎么个动手法”崇祯皇帝回头问道。
“天下巨商何其之多,自皇上清除山右八大家与曹氏以后,余下的大多数都集中在江南,依臣看来,矿改最大的阻力,也将源于江南,何不令厂卫将其带入京城,好好的‘谈一谈’。”
王先通立即道:“朱大人说的正是臣所想!”
“陛下召他们来,他们岂敢不应要是有人吃了熊心豹子胆真的不来,这也就说明他心术不正,做了亏心事,除掉他也就没有什么好犹豫的。”
“至于那些来的,到了京师,无论如何‘商量’,还不是皇上一句话的事儿日后有了这些巨商的支持,矿改要容易得多。”
驸马刘有福也是道,“皇上,若要矿改,只能先行下手,让这些巨商没法聚到一起与朝廷作对。”
“好,就这么办,传朕的口谕给曹化淳,让西厂按资产拿人,把江南排在前二十的巨商都给朕带到京城。”
说着,崇祯皇帝最后还补充了一句,“无论用请的还是强行拿人,半个月之内,这二十人都必须要带到!”
“臣等遵旨!”
......
宫中商议之后,一骑快马飞速出京,又进入南京,来到西缉事厂总署之内,面见厂督曹化淳。
“厂督,这是江南排在前二十的富商,您看——”掌刑千户许强很快交上一份名单,眼中透着格外阴鸷的目光。
“金陵庞氏若本督没记错,这是于朝廷有功的吧”曹化淳见到这四个字,眉头一皱,问道。
“是,这金陵庞氏在四年前为帮助朝廷,几乎是被整个江南的富商和商行们群起攻之,在皇上的扶持下,才又靠布匹行当站了起来。”许强说着,也是颇有佩服的笑了笑。
“不过这庞氏也并非是什么事都没有,就说他家那个三少爷,上个月在杭州可做出不少糊涂事儿来,若不是庞氏于国朝有大功,且做出的算不上什么大事儿,弟兄们一早就给他办了,哪还会留到现在”
曹化淳闻言冷笑几声,不无意外地道:“呵,这些商人哪家没点底子,不然皇上要我们西厂干甚么的”
“庞氏的罪证一并记录,以免他们日后再做出甚么糊涂事儿来,这次庞氏就先不要算了,赵家最近不是常和郑芝龙有来往吗,把他算进去。”
“厂督明鉴,小的明
第六百一十一章:和皇室做买卖
“哟,都来齐了,朕倒是没想到,快坐,都坐!”
二十位涵盖了如今大明各个行业的巨商正在面面相觑,一方面为皇宫的守备森严和金碧辉煌所惊叹,另一方面也在想,当今这位皇爷请自己来到底是为了什么事。
没过多久,他们忽然从侧面听到这么一声,转身看过去,果然是一身黄色便服的崇祯皇帝来了。
为什么一眼就看出他是皇帝了呢,虽然眼前这人衣服和印象中的皇帝不一样,但身上那龙纹和金黄色的上等料子,却不是其他人能用得上的。
“草民见过皇上——”
崇祯皇帝先坐到主位上,笑了笑,摆手说道:“不用这么拘谨,你们身上的事儿先不提,今日朕找你们来,就是想单纯的聊聊。”
这笑眯眯说出来的话,却是让二十位巨商冷汗直冒,看起来这位皇爷早就对自己做过些什么了如指掌。
“江南那块地方向来和北地不同,收税的时候是那儿最难收,八王之乱大多也都集中在苏杭金陵一带,去年大明发放的盐引多达两千万两,可从江南收上来的盐税有多少”
说到这儿,崇祯摆开手指头比了比,“不足三百万两。”
“至于矿税,那更是一个笑话,大明历代先帝不好意思从商税动手,以至于财政日益窘迫,神宗皇帝动了矿税,却被那些东林逆党说成是刚愎自用的昏君。”
“说到这儿,朕想起来了,甲申年的时候,朕曾亲自手书,让京师那些个官员捐款以输军用,可东林群贤是怎么做满朝文武捐款不过数十万两银子。”
“这还不仅限于文官,朕那不争气的舅舅甚至不惜当街变卖家当,只为丢尽皇家脸面,最后朕‘含泪’抄他家的时候,却足足有几百万两的进账。”
“也许你们不明白,朕今日叫你们来,难不成就是在旧事重提”崇祯皇帝呵呵笑了笑,冷嘲热讽地道:“旧事不重提,你们也不会长记性!”
“朕本不想这么做,可那些所谓的群贤是朕往后退一步,他们就要向前逼一步,朕是皇帝,可更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
“没了法子,朕只好把他们全都一个不落的抄家灭族,这下好了,耳根子清净了,四年来的几千万两银子也有了,谁以后想这么做,朕也可以给来原样来一份。”
“想学国丈变卖家产的,朕还可以赐给他个狗牌子,就叫‘奉旨变卖’,没地方卖,朕还可以专门在皇城底下给他划块地卖,兴趣上来朕没准还会去光顾一下。”
“大家觉得如何啊”
田老爷站在朱慈炯身侧,几番话听下来是眉毛直跳,心里扑通扑通的怎么都静不下来。
不过好在他方才瞧了一眼,没发现记录这次谈话的史官在场,不然这话传扬出去,自己祖祖辈辈的名声可就全毁了。
余下的十九个商人个个也都和田老爷差不多,面上看着惊心动魄,心里更是激起了轩然大波。
他们就算身家再富有,可只要遇上哪怕只是一个知府,那也只有小心陪笑的份,更别提眼前这位,便是知府见了都得跪在地上说话。
现在面对的是大明至高无上,一言可决数十万人生死的绝对主宰,这样的人物杀气腾腾的说出这番几乎是无赖的话,他们敢不听敢不信吗
这话意思已经明白的有些不要脸了,这二十个商人都是各个行当的顶尖人士,怎么可能听不明白。
看这意思,皇帝如今召他们来,倒不是真的要抄了他们的家产,不过很可能是上回抄家的银子快用光了,想和自己谈谈‘借’银子的事儿。
许多人想明白以后,反倒是松了口气,现在看来,银子反倒是身外之物了,要再多,只要能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那也不是不能商量。
崇祯皇帝没管他们是如何想的,继续说道:“这常人言,天下暴利,一为盐,二为矿,依朕看,这两样都算不得是真正的暴利。”
“敢问圣上,天下暴利,除盐、矿之外,难不成还有第三种”田老爷和几个商人交换了下眼神,站出来小心翼翼的问道。
第六百一十二章:各取所需
在崇祯皇帝看来,银行最难的有三点。
一是强大的后盾,能真正护住这些银行的钱财,二是充足的后备金支持,三便是能让老百姓心甘情愿甚至是争着抢着把自己的银子存到银行里来。
第一点崇祯可以保证,如果连掌管天下兵马的皇帝都不能保证银行的钱财,那就更不用谈其它改革了,全都是一纸空谈罢了。
就算将一些巨商抄家能勉强维系备用金,那也并非长久之计,多则三年五年,少则一年半载,就要去找新的下家继续抄,商人又不是傻子,能等着你过来抄。
至于第三点,就算满足了前两点,没有外力帮助崇祯皇帝是根本不可能单独做到,所以就有了这样一次会面。
无论这些人是真心还是仅为了自身利益,崇祯皇帝都要用尽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将他们拉到自己的这艘巨轮上来。
“草民斗胆敢问陛下。”田老爷上前拱了拱手,说道:“这皇家银行如何运作、经营,是由官府牵头主持,还是我们二十家联合打点”
“是啊皇上,我们要出多少银钱维系备用金”
“那这银行的红利,我等又要与官府如何分成”
这些问题都是在巨商们心坎里憋了许久的,问出来反倒轻松。
如果全凭官府做主,那这买卖也就没有任何谈下去的必要了,因为如果那样做,只要皇帝一句话,自己就能随时随地被扫地出局。
被请到这殿上来的,没有一个是见了利益就不识好歹的傻,商人都是个顶个的奸猾之人,他们只认得两个字——“利益”。
眼前这二十个,每一人都比范永斗、王登库所谓的山有八大家要精明更多,不然也不会有如今这份家业。
崇祯闻言笑了笑,他知道田老爷他们这些话里的担忧,商人与皇室合作,自然是看重了背后顶着天的皇帝,有官府的支持,在地方上能省去很多麻烦。
实际上,崇祯皇帝压根就没有让地方官府插手这件事的念头。
现在这年头,便是官场里都已经人人屁股都不干净,全靠厂卫才能让他们知道收敛,在地方上,只要与赚银子有关的事牵扯到官府,那更会是舞弊成风。
既然要联合巨商们筹办统一银行,那自然要全都自己这个皇帝来亲自掌控,怎么可能让官府去办那几乎和亲手砸自己这个皇帝的招牌没什么两样。
“皇家银行,最大的获利者自然要是朕和大明的各地百姓,这银行的事儿朕会亲自打理,地方官府无权插手,找银行的麻烦就是找朕的麻烦!”
“谁要是敢动银行的主意,厂卫可不是摆着玩的!”
众商心里顿时一松……
不知为何,田老爷这个时候忽然觉得厂卫是那样可爱起来,毕竟东厂西厂内厂和锦衣卫的情报网遍布天下,触手甚至都伸到了辽东和朝鲜,真要动心思查起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有厂卫暗中把控银行,想必无论是谁想要私吞都会好好掂量掂量,这其中自然包括官员、官府和一同合作的其他巨商们。
所以方才巨商们松出的一口气,不只是针对官府,此外却也有对其他将要与自己一同合作之人的戒心在作祟。
“至于怎么经营,你们都是商人,你们二十家的行当涵盖了我大明的各行各业,你们手中的商行、商会,都是大明最大的商人聚集处,对经营之道,你们自然比朕要清楚的多。”
崇祯皇帝笑了笑,这话中除了抬捧他们的意思也饱含警告意味,抬捧和捧杀,可就只是一字之差!
“但
第六百一十三章:引诱 让利 联合
华灯初上,熙熙攘攘的棋牌街酒楼三层雅间,二十位天下巨商在其中脸红脖子粗的争论,根本没注意外头有一个形迹可疑之人悄悄走近雅间,探头探脑的将头凑了上去。
有人可能不知道他们这些人是谁,但崇祯却是最为清楚,正因为这些小鸟儿的存在,他才能身在宫中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多尔衮倚靠关内忠诚的阿哈们,得到消息往往要比崇祯早,但自从有了这支秘密部队开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便就此展开。
这场战争没有尽头,甚至现在还在持续。
听记们在打探消息的时候,还要暗中和各个势力的细作们周旋,许多打斗和生死战或许就连崇祯都不知道。
但事实证明,大明的厂卫赢了,赢得很彻底,多尔衮的细作一步一步彻底失去了关内的消息来源,四年的时间,无数汉奸原形毕露,这全都要归功于这支秘密部队。
他们是大明暗中的护卫者,也是这个帝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人正是东缉事厂下辖的“听记”部队。
这些分散于全国各地甚至在辽东、朝鲜的听记,他们每日的工作就是为上头探听各种言论,不利的有利的事无巨细全都要向上面纸片一般的汇集。
自甲申年复设厂卫以来,因此身死的三厂听记部队已经不计其数,他们用生命将各种情报传递给身在京师的崇祯,说起来同样都是英雄。
但是和将士在战场上血战舍生取义不同,这批在阴影中的听记,他们的存在是不足以为外人所知的,就算是死了也不能进入忠烈祠。
可既然如此,他们却为何心甘情愿为了大明去死呢
因为崇祯皇帝会照料好他们的家人,因为崇祯不会将他们视作奸党,如果有可能的话,百年之后世人提起他们一帮人,剩下的只有尊敬和恐惧。
为什么这些听记会隐藏的如此之深,甚至许多人到死都不肯相信,自己的至亲至信之人却一直都是三厂的细作,为什么他们可以毫不犹豫的为了皇帝去死!
这个问题,可能只有身在紫禁城的崇祯才明白。
雅间内巨商们的讨论,此时也已经充满了火药味,有些滑稽的是,崇祯那边已经给了他们充分的好处,有人却依旧贪婪,这才造成分利不均。
“老王,你们王家多大的产业,大明两京十三省上上下下提起你们王家,没有不知道的,怎么因为这点事儿和我杠上了”田老爷冷哼一声,双手环胸说道。
“哎呀呀,田大哥这说的哪里话,家业大要养活的人也多,子子孙孙全都嗷嗷待哺,眼睛不尖着点儿,还能挣出如今这份家业吗”
王老爷无所谓地笑了笑,“再者说了,你们田家的布匹生意在江南不也是首屈一指,杭州商会也是你老田在打理,却又比我小到哪里去了”
一个年迈的老者摆了摆手,说道:“你们两位消停些,老刘和老赵还没完事儿,你们却又闹起来了,让世人知道了,岂不是小瞧了咱们二十位的肚量。”
很显然,这个老人在二十个巨商之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田老爷和赵老爷闻言都是冷哼一声,不得不卖这个面子。
“既然徐老都说了,那我田家倒也不得不顺坡下驴,免得有人说我们仗势欺人!”
“正是正是,我们王家也是这样想的。”
言归正传,闹归闹,他们却是绝对不会放弃这么一座还未开发的金山,都是做生意起家,他们当然知道其中蕴含的价值有多大。
以这二十家的资本,再加上各地商行商户的支持和声援,完全有能力聚拢出五千万两甚至一亿两白银作为备用金。
这笔数目看起来确实不小,要是崇祯拿了去,起码三到五年,大明的财政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可这只是银行所用的原始股本价值。
说白了,这是皇家银行在没有建立信用的前提下拥有的最初价值,一旦借用这二十家之手,将皇家的信用彻底在老百姓当中建立起来,那可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那个时候,掌握在崇祯手里的银行立即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大明经济体系上的一只怪兽,就算放弃掉这二十家,一个个将他们找理由扫地出门也是未尝不可。
在未来几年之后,有了信用的皇家银行会深入老百姓的心中,拥有几乎无尽的潜藏价值,股本本身价值也会大幅度提升。
猜你喜欢